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恶务兴复。又令民封状增价以买坊场又增茶监之额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延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早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太傅。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文本二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曰:昔汉武帝以财力匮竭,用贾人桑羊之说,买贱卖责,谓之均输。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孝昭既立,霍光顺民所欲而予之,天下归心,遂以无事。不意今日此论复兴。立法之初,其费已厚,纵使薄有所获,而征商之额,所损必多。今坏常平而言青苗之功,亏商税而取均输之利,何以异此?臣窃以为过矣。安石滋怒,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又令民封状增[A]价以买[B]坊场[C]又增茶监[D]之额[E]由是赋敛[F]愈重[G]而天下[H]骚然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提举,意思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如“提举常平”。
C.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与“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中“赠”意思相同。
D.常平,官府筑仓储谷,市场谷价低时增价买入,谷价贵时减价卖出,是调控市场的手段。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文思敏捷,志向远大。他自幼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面对国家积弱积贫,上万言书,有移风易俗之志。
B.王安石议论高深,才辩无双。他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坚定地维护自己的观点:议论变法时,他舌战群儒。
C.王安石固执己见,排除异己。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变法时,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
D.苏轼不畏强权,直言敢谏。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上书直述新法不利,因惹怒王安石,苏轼立刻被外调到杭州做通判。
4.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2)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
5.请结合两则文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王安石所推行的均输法的利弊。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也。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赵,赵有亡形,而魏无楚忧。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且魏全兵以深割赵,赵有亡形,而见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王而力不能,故为梁山阳君请于楚。楚王曰:“诺。”昭奚恤曰:“山阳君无功于楚国,不当封。”江乙因得山阳君与之共恶昭奚恤。

江乙恶昭奚恤,谓楚王曰:“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恶之,当门而噬之。邻人惮之,遂不得入言。邯郸之难,楚进兵,大梁将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宝器,以臣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恶臣之见王。”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江乙曰:“有人好扬人之恶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远之。”江乙曰:“然则且有子杀其父,臣其主者,而王终已不知者,何也?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曰:“善。寡人愿两闻之。”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B.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C.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D.谓楚王曰/下比周/则上危/下分/争则上安王/亦知之乎/愿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割赵必深”与“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中的“深”字含义不同。
B.“昭奚恤不知也”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中的“知”字含义相同。
C.“请封于楚”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封”字含义不同。
D.“臣弑其主者”与“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孟子》)中的“弑”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邯郸之难,昭奚恤向楚王进言,劝楚王不要去援助赵国,应增强魏国实力,形成赵魏两国相斗而两败俱伤的局面。
B.景舍不赞同昭奚恤的看法,认为楚王可以派出少量兵力,虚张声势地援助赵国,以避免赵国转而与魏国合作谋楚。
C.江乙在楚王面前将昭奚恤暗讽为恶狗,实指昭奚恤不愿意楚王见自己的原因,是担心他收取魏国宝器的事情暴露。
D.江乙指出楚王只喜欢听好话而讨厌听坏话的危害,其最终的目的是想让楚王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
(2)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
2023-02-1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肃宗上元元年冬十一月,御史中丞李铣、宋州刺史刘展皆领淮西节度副使。铣贪暴不法,展刚强自用,故为其上者多恶之。节度使王仲升先奏铣罪而诛之。时有谣言曰:“手执金刀起东方。”仲升使监军使内左常侍邢延恩入奏:“展倔强,不受命,姓名应谣谶,请除之。”延恩因说上曰:“展与李铣一体之人,苟不去之,恐其为乱。然展方握强兵宜以计去之请除展江淮都统代李峘俟其释兵赴镇中道执之此一夫力耳上从之,以展为都统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密敕旧都统李峘及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图之。

延恩以制书投展,展疑之,曰:“展自陈留参军,数年至刺史,可谓暴贵矣。江淮租赋所出,今之重任,展无勋劳,又非亲贤,一旦恩命宠擢如此,得非有谗人间之乎?”因泣下。延恩惧,曰:“公素有才望,主上以江淮为忧,故主上不次用公。”展曰:“事苟不欺,印节可先得乎?”延恩曰:“可。”乃驰诣广陵,与峘谋,解峘印节以授展。展得印节,乃上表谢恩。展悉举宋州兵七千趣广陵。

延恩知展已得其情,还奔广陵,与李峘、邓景山发兵拒之。移檄州县,言展反。展亦移檄言峘反,州县莫知所从。峘引兵渡江,与副使润州刺史韦儇、浙西节度使侯令仪屯京口,邓景山将万人屯徐城。展素有威名,御军严整,江淮人望风畏之。展倍道先期至,使人问景山曰:“吾奉诏书赴镇,此何兵也?”景山不应。展使人呼于陈前曰:“汝曹皆吾民也,勿干吾旗鼓。”使其将孙待封、张法雷击之,景山众溃,与延恩奔寿州。展引兵入广陵,遣其将屈突孝标将兵三千徇濠、楚,王暅将兵四千略淮西。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展方握强兵/宜以计去之/请除展江淮都统/代李峘/俟其释兵赴镇/中道执之/此一夫力耳/
B.然展方握强兵/宜以计去之/请除展江淮都统/代李峘/俟其释兵赴镇中/道执之/此一夫力耳/
C.然展方握强兵/宜以计去之/请除展江淮都统代李峘/俟其释兵/赴镇中道执之/此一夫力耳/
D.然展方握强兵/宜以计去之/请除展江淮都统/代李垣俟其释兵/赴镇中道执之/此一夫力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在文中指唐肃宗的年号,与中国古代历法中作为节日的“上元”含义不同。
B.印节指官印和旌节,“节”与《陈情表》“不矜名节”的“节”字含义相同。
C.驰诣指驱车马前往,“驰”与《诫子书》“年与时驰”的“驰”字含义不同。
D.汝曹指你辈、你们,“曹”与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的“曹”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展性情刚烈且固执强势,这令其上司对其极为不满,于是邢延恩在王仲升的授意下上奏弹劾刘展,欲以此解除后患。
B.皇帝未经调查,就听信了邢延恩的建议,决定授予刘展权力更大的职务,还私下传令命李峘等人在刘展赴任途中杀掉他。
C.为消除刘展的疑虑,邢延恩主动去广陵与李峘谋划,将印节交给刘展,但刘展却在上表谢恩之后,马上带兵赶赴广陵。
D.刘展向来有威信和名望,治理军队严明整齐,而且这次是奉诏行事,面对各方的抵抗镇定自若,最终成功地击溃对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恩命宠擢如此,得非有谗人间之乎?
(2)公素有才望,主上以江淮为忧,故主上不次用公。
2022-08-0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宗咸平三年正月甲午,益州戍卒作乱,推王均为首。初,神卫卒赵延顺戍益州,以都虞候王均董福分领之。福御众有法,所部皆优赡。均好饮博,军装悉以给费。至是,兵马钤辖符昭寿与知益州牛冕大阅于东郊,蜀人趋观之,二军衣服鲜敝不等,均众由是惭愤,而昭寿亦骄恣侵虐,军士素怨之。是月朔,戍卒赵延顺等为乱,杀昭寿。牛冕缒城而去,惟都巡检使刘绍荣冒刃格斗,众寡不敌,亟见杀。叛卒见均,即拥之为主,均遂僭号大蜀,改元化顺。帝时幸河朔,闻之,以户部使雷有终为川峡招安使,李惠、石普并为巡检使,给步骑八千,往讨之。

二月癸亥,雷有终等至益州。贼出攻砦,有终击走之。

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有终缘堞而坠,得免,李惠死之,官军退保汉州。益州城中民奔迸四出,为贼党追杀,或囚絷之,支解族诛以恐众。又胁民之少壮者为兵,给军装令乘城,与旧贼党相间。有终署榜招之,至则署其衣袂,释之,日数百人。

冬十月甲辰,有终复至益州。均走还城,遂撤桥塞门。有终与石普进屯于城北,分造将校攻城三面,贼出战屡败,然王师每薄城,辄会雨,城滑不能上。有终命为洞屋以进,均亦对设敌楼以相拒,有终遣卒楚之,贼复筑月城以自因。有终令卒蒙毡,秉燧以入,大败之,均夜与其党突围而遁。有终疑有伏,遣人纵火城中。均既走,焚仓库而去。己丑,有终遣杨怀忠追均,及之,大败其众,均缢死,怀忠取均首及僭伪法物,降其党六千人,诏进有终、怀忠等秩,牛冕儋州。四年十二月丁未,诏:蜀贼既平,除追捕亡命,余诖误之民,并释不问。讹言动众者,有司斩以闻。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蜀盗之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B.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C.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D.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招安使”是朝廷设置的官职,“招安”指招降,是对统治者劝诱武装反抗者归降的一种说法。
C.“月城”是指围绕在大城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用以掩护城门,有抵御之用,也称为瓮城。
D.“流”是古代刑罚之一,指将犯人强行迁徙到荒远地区。文中牛冕因受此刑罚而变成流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昭寿和牛冕于东郊阅兵引来蜀人围观,两军军服的好坏差异招来王均等众人的愤恨,加上符昭寿的骄纵肆虐导致益州之乱爆发。
B.雷有终两次到益州平乱,第一次屡战屡败,官军退居汉州,第二次三面攻城、修建洞屋、让士卒蒙毡乘燧进入城中,终于打败王均。
C.王均败逃,雷有终派杨怀忠乘胜追击,王均走投无路自缢而亡,杨怀忠取了王均首级和其被拥立为主而僭用的法物,益州之乱结束。
D.蜀贼之乱平定之后,雷有终等人得以升职加薪,皇帝下诏追捕在逃戍卒,释放其他受牵连的老百姓,杀掉造谣惑众的人,以示惩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胁民之少壮者为兵,给军装令乘城,与旧贼党相间。
(2)贼出战屡败,然王师每薄城,辄会雨,城滑不能上。
2022-07-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昌之平也诸将皆即受赏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以无敕旨独不爱及别敕既下乃受之,所取唯老弱故弊而已。上嘉其廉慎,以高昌所得宝刀及杂彩千段赐之。

上谓侍臣曰:“朕虽平定天下,其守之甚难。”魏征对曰:“臣闻战胜易,守胜难,陛下之及此言,宗庙社稷之福也!”

上闻右庶子张玄素在东宫数谏争,擢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左庶子。太子尝于宫中击鼓,玄素叩阁切谏;太子出其鼓,对玄素毁之。太子久不出见官属,玄素谏曰:“朝廷选俊贤以辅至德,今动经时月,不见宫臣,将何以裨益万一!且宫中唯有妇人,不知有能如樊姬者乎?”太子不听。

玄素少为刑部令史,上尝对朝臣问之曰:“卿在隋何官?”对曰:“县尉。”又问:“未为尉时何官?”对曰:“流外。”又问:“何曹?”玄素耻之,出阁殆不能步,色如死灰。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君能礼其臣,乃能尽其力。玄素虽出寒微,陛下重其才,至三品,翼赞皇储,岂可复对群臣穷其门户?弃宿昔之恩,成一朝之耻,使之郁结于怀,何以责其伏节死义乎!”上曰:“朕亦悔此问,卿疏深会我心。”遂良,亮之子也。

戴州刺史贾崇以所部有犯十恶者,御史劾之。上曰:“昔唐、虞大圣,贵为天子,不能化其子;况崇为刺吏,独能使其民比屋为善乎!若坐是贬黜,则州县互相掩蔽,纵舍罪人。自今诸州有犯十恶者,勿劾刺史,但令明加纠察,如法施罪,庶以肃清奸恶耳。”

上自临治兵,以部陈不整,命大将军张士贵杖中郎将等;怒其杖轻,下士贵吏。魏征谏曰:“将军之职,为国爪牙;使之执杖,已非后法,况以杖轻下吏乎!”上亟释之。

言事者多请上亲览表奏,以防壅蔽。上以问魏征,对曰:“斯人不知大体,必使陛下一一亲之,岂惟朝堂,州县之事亦当亲之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昌之平也/诸将皆即受赏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以无敕旨/独不受/及别敕既下/乃受之
B.高昌之平也/诸将皆即受赏/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以无敕旨/独不受/及别敕既下/乃受之
C.高昌之平也/诸将皆即受赏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以无敕旨/独不受及/别敕既下/乃受之
D.高昌之平也/诸将皆即受赏/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以无敕旨/独不受及/别敕既下/乃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被称为“春宫”“青宫”。可用来借指太子。
B.刑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长官称为刑部尚书。
C.擢,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D.刺史,刺,检核问事;史,御史。官职名,负责监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听说张玄素在东宫多次进谏成功,于是提升他为银青光禄大夫,代理左庶子职务。
B.太宗认为部下犯十恶罪,刺史便遭到贬职,这样做会造成州县间相互掩盖,姑息犯人。
C.太宗因护卫士兵队列不整齐而让张士贵杖打中郎将等人,并因杖打太轻将张士贵送审。
D.上书言事的人大多请求太宗亲自翻阅表章奏折,以免被蒙蔽,魏征建议没必要事事躬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战胜易,守胜难,陛下之及此言,宗庙社稷之福也!
(2)将军之职,为国爪牙;使之执杖,已非后法,况以杖轻下吏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宗熙宁六年,泸夷叛。诏遣中书检正官熊本为梓夔察访使,得以便宜措置诸夷事。

七年春正月,熊本平泸。本尝通判戎州,习夷中俗,及至部,以为彼能扰边者,介十二村豪为向导尔,乃以计致百余人,枭之泸州。其徒股栗,愿矢死自赎,独柯阴一酋不至。本合晏州十九姓之众,发黔南义军强弩,遣大将王宣等帅以进讨。贼悉力旅拒,宣败之黄葛下,追奔深入,柯阴窘迫乞降。本受之。以其酋箇恕知归徕州,其子乞弟为番部巡检,于是淯井、长宁、乌蛮等诸夷皆愿世为汉官。本还,帝劳之曰:“卿不伤财,不害民,一旦去百年之患。至于檄奏详明,近时鲜俪[注]”擢集贤殿修撰,赐三品服,西南用兵自此始。元丰三年,诏忠州团练使韩存宝经制泸夷。先是渝州獠冦南川其首阿讹奔箇怒熊本熏赏新之阿讹桀黠习知边隙箇恕匿不杀会箇怒老以兵属其子乞弟遂与阿讹侵诸部时罗苟夷叛,犯纳溪,提刑穆珦言:“罗苟起端,不加诛则乌蛮观望,为害不细。”乃诏韩存宝击之,存宝召乞弟,犄角讨荡五十六村、十三囤,蛮乞降,承租赋,乃罢兵。至是,乞弟率步骑六千至江安城下,责平罗苟之赏,数日乃引去。知泸州乔叙遣梓夔都监王宣以兵二千守江安,而以贿乞弟与盟于纳溪。蛮以为畏己,益悖慢,盟五日,遂率众围熟夷罗箇牟族。王宣救之,一军皆没,事遂张。驿召存宝授方略,统三将,兵万八千,趋东川。存宝怯懦不敢进,乞弟送款给降,存宝信之,遂休兵于绵、梓、遂、资间。四年秋,韩存宝坐逗遛无功,诛于泸州,以步军都虞候林广代将。时乞弟复送款,帝以其反覆无降意,督广进兵,广遂败乞弟于纳江,破乐共城,斩首二千级,乞弟遁。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泸夷》)


[注]俪:并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渝州獠冦南川/其酋阿讹奔箇恕/熊本重赏檄斩之/阿讹桀黠习/知边隙/箇恕匿不杀/会箇恕老/以兵属其子乞弟/遂与阿讹侵诸部
B.先是/渝州獠冦南川/其酋阿讹奔箇恕/熊本重赏檄斩之/阿讹桀黠/习知边隙/箇恕匿不杀/会箇恕老/以兵属其子乞弟/遂与阿讹侵诸部
C.先是/渝州獠冦南川/其酋阿讹奔箇恕/熊本重赏檄斩之/阿讹桀黠/习知边隙/箇恕匿不杀/会箇恕老以兵/属其子乞弟/遂与阿讹侵诸部
D.先是/渝州獠冦南川/其酋阿讹奔箇恕/熊本重赏檄斩之/阿讹桀黠习/知边隙/箇恕匿不杀/会箇恕老以兵/属其子乞弟/遂与阿讹侵诸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月,原指中国古历(夏历、殷历等)一年的第一个月。汉以后仅指夏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B.夷,文中指少数民族。我国古代称东方各族为“东夷”,后来“夷”用于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C.三品,官员等级名。我国古代将主要的官员分为九级,九品最高,一品最低,享受不同的待遇。
D.檄,我国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书,一般声讨的檄文包括揭发征讨对象的罪恶等内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年间,泸夷反叛,朝廷命熊本去平叛,给予他见机行事的权力。熊本熟悉夷人的情况,采取措施震慑夷人,大部分夷人表示愿意归服。
B.熊本调遣众多人马,派王宣等人前去讨伐柯阴,最终迫使柯阴投降。其后淯井、长宁等各地夷人也都归顺宋朝,熊本因功受到皇帝的赞扬。
C.罗苟夷人反叛,提刑穆珦认为不严惩罗苟,后果严重,朝廷命令韩存宝去讨伐,最终罗苟投降,朝廷军队还在江安城击退了乞弟的叛军。
D.蛮人叛乱,王宣出战不利,朝廷命韩存宝统兵,后韩存宝因故被处斩,林广率军讨伐反复无常的乞弟,重创乞弟,乞弟不得不逃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部,以为彼能扰边者,介十二村豪为向导尔,乃以计致百余人。
(2)卿不伤财,不害民,一旦去百年之患。至于檄奏详明,近时鲜俪。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伟,字仲才,河南洛阳人也。其先居代。祖强,美容貌,身长八尺五寸,工骑射,弯弓五石,为奏事中散。从献文猎方山,有两狐起于御前,诏强射之,百步内,二狐俱获。父稚之,位金明太守。伟涉猎文史,孝明初,元匡为御史中尉,以伟兼侍御史。入台五日,便遇正会,伟司神武门。其妻从叔为羽林队主,挝直长于殿门,伟即劾奏。匡善之,俄然奏正,帖国子助教。

时天下无事,进仕路难,代迁之人,多不沾预。及六镇、陇西二方起逆,领军元叉欲用代来寒人为传诏,以慰悦之,而牧守子孙投状求者百余人。叉因奏立勋附队,令各依资出身。自是北人,悉被收叙。伟遂奏记,赞叉德美。叉素不识伟,访侍中安丰王延明、黄门郎元顺,顺等因是称荐之。叉令仆射元钦引伟兼尚书二千石郎,后正名士郎,修起居注。仆射元顺领选,表荐为谏议大夫。

尔朱荣之害朝士,伟时守直,故免祸。及孝庄入宫,仍除伟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伟与仪曹郎袁升、屯田郎李延考、外兵郎李奂、三公郎王延业方驾而行,伟少居后。路逢一,望之叹曰:“此辈缘业,同日而死。”谓伟曰:“君方近天子,当作好官。”而升等四人皆于河阴遇害,果如其言。

俄领著作郎节闵帝立除秘书监仍著作初尔朱兆之入洛官守奔散以国史典书高法显密埋史书故不遗落遂封东阿县伯。寻进侍中。孝静初,除卫大将军、中书令,监起居。后以本官复领著作,卒官。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幽州刺史,谥曰文贞公。

爱尚文史,老而弥笃。伟弟少亡,伟抚寡训孤,同居二十余载,恩义甚笃。不营产业,身亡之后,卖宅营葬,妻子不免漂泊,士友叹愍之。

(节选自《北史·山伟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领著作郎/节闵帝立除秘书监/仍著作/初尔朱兆之入洛/官守奔散/以国史典书高法显密埋史书/故不遗落/遂封东阿县伯/
B.俄领著作郎/节闵帝立/除秘书监/仍著作/初尔朱兆之入/洛官守奔散/以国史典书高法显密埋史书/故不遗落/遂封东阿县伯/
C.俄领著作郎/节闵帝立/除秘书监/仍著作/初/尔朱兆之入洛/官守奔散/以国史典书高法显密埋史书/故不遗落/遂封东阿县伯/
D.俄领著作郎/节闵帝立除秘书监/仍著作/初/尔朱兆之入/洛官守奔散/以国史典书高法显密埋史书/故不遗落/遂封东阿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是重量单位,可用于计算弓的弓力,“弓五石”即“五石弓”,指有五石弓力的弓。
B.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故诸官之长称仆射,魏晋南北朝专指尚书省长官。
C.尼是比丘尼的简称,俗称女道士,指出家修行的女教徒,讲求六根清净,四大皆空。
D.起居指皇帝的日常起居,“监起居”指负责记录皇帝日常言行以备后世写史的时候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伟先辈有功,本人仗义升职。他的祖父臂力过人擅长骑射,跟随皇帝出猎同时捕获两只猎物;他本人值班时,见到妻子的叔父打人因上书弹劾而升职。
B.山伟赞人德美,因而受到荐举。山伟上书盛赞元叉品德美好,元叉尽管不认识山伟,但还是在询问他人之后赏识他,上表荐他为谏议大夫。
C.山伟幸运避祸,后来官运亨通。尔朱荣杀害朝廷官员时,山伟因当时值班而避过灾难。后来他官运亨通,升到卫大将军、中书令等职位。
D.山伟有情有义,死后家人飘零。他弟弟过早去世后,他尽心尽力照顾弟弟的妻子孩子二十多年;但他生前不经营家产,去世后自己的家人因此而飘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领军元叉欲用代来寒人为传诏,以慰悦之,而牧守子孙投状求者百余人。
(2)谓伟曰:“君方近天子,当作好官。”而升等四人皆于河阴遇害,果如其言。
2021-07-1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统性刚毅而好法律。初仕州郡。更始二年,召补中郎将,使安集凉州,拜酒泉太守。会更始败,赤眉入长安,统与窦融及诸郡守起兵保境,谋共立帅。初以位次,咸共推统,统固辞曰:昔陈婴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今统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诚不足以当之。遂共推融为河西大将军,更以统为武威太守。为政严猛,威行邻郡。

建武五年,统等各遣使随窦融长史刘钧诣阙奉贡,愿得诣行在所,诏加统宣德将军。八年夏,光武自征隗嚣,统与窦融等将兵会车驾。及嚣败,封统为成义侯。十二年,统与融等俱诣京师,以列侯奉朝请,更封高山侯。

统在朝廷,数陈便宜。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以遵旧典,乃上疏曰:事下三公、廷尉,议者以为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统复上言曰:有司以臣今所言,不可施行。寻臣之所奏非曰严刑窃谓高帝以后至乎孝宣其所施行多合经传宜比方令事验之往古。愿得召见,若对尚书近臣,口陈其要。帝令尚书问状,统对曰:闻圣帝明王,制立刑罚,故虽尧、舜之盛,犹诛四凶。《春秋》之诛,不避亲戚,所以防患救乱,全安众庶,岂无仁爱之恩?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谟谋深博,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称理,断狱益少。至初元、建平,所减刑罚百有余条,而盗贼浸多,岁以万数。间者三辅从横,群辈并起,至燔烧茂陵,火见未央。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故臣统愿陛下采择贤臣孔光、师丹等议。议上,遂寝不报。后出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侯。统在郡亦有治迹,吏人畏爱之。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臣之所奏/非曰严刑/窃谓高帝以后/至乎孝宣/其所施行/多合经传/宜比方今/事验之往古
B.寻臣之所奏/非曰严刑/窃谓高帝以后/至乎孝宣/其所施行/多合经传/宜比方今事/验之往古
C.寻臣之所奏/非曰严刑/窃谓高帝/以后至乎孝宣/其所施行/多合经传/宜比方今/事验之往古
D.寻臣之所奏/非曰严刑/窃谓高帝/以后至乎孝宣/其所施行/多合经传/宜比方今事/验之往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科举等事务。
B.车驾,指帝王出行的工具,即所乘的马车。文中为帝王的代称。
C.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文中指其所辖地区。
D.未央,未央宫,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汉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统推辞统帅之职。梁统和窦融以及各位郡守起兵保卫边境,大家推举梁统为统帅,但是他认为自己没什么功德和才能,实在不配担此重任,坚决推辞。
B.梁统建议加重刑罚。梁统认为现行法律宽松。致使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因此上书朝廷请求遵循过去的典章制度,加重刑罚。
C.梁统请求当面陈述。梁统向皇帝上奏章,请求皇帝让他与尚书近臣当面陈述加大刑罚一事,后来奏议呈上,皇帝认可梁统加大刑罚的建议。
D.梁统任太守有声誉。梁统任武威太守时执政严厉,他的威望都延伸到了邻近的郡;后来出任九江太守也很有政绩,官吏百姓都很敬佩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防患救乱,全安众庶,岂无仁爱之恩?
(2)所减刑罚百有余条,而盗贼浸多,岁以万数。
2021-07-13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