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①渎:水沟。

材料二:

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反复观之,得其《庄子·寓言》之意,终曰:阳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老子曰:‘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以合于《列御寇》之篇,曰: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苏轼《庄子祠堂记》)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至A于B其身C皆以为D一家E而F孔子G不与H其尊之也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使厚币迎之”中,第二个“使”意为“使者”,“币”意为“财物、礼物”。
B.“大抵率寓言也”中的“率”与“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中的“率”含义不同。
C.“以为事公子之法”中的“事”与“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中的“事”含义不同。
D.“未尝不微见其意”中的“微”与“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中的“微”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擅长借助寓言,婉曲答意。材料一就是借助“牺牲之牛”的故事来说庄子不乐意为官的道理。
B.材料二第二段用楚公子的寓言故事证明自己的观点,避实就虚,以虚证实,运笔灵活多变,无板滞之感。
C.苏轼不仅阐明了庄子究竟是赞同还是诋毁孔子的论题,还考证了《庄子》的内容,认为后人“分章名篇”不符合庄子本意。
D.材料二不像一般的“记”那样详细记叙描写庄子祠堂的相关情况,而是从一开始就评论庄子,表达作者对庄子思想的独到见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
5.材料二中,司马迁与苏轼分别认为“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说明。
2024-04-06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B.“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穷”含义不同。
C.“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
D.“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益”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觊觎周王室,想死后可以永垂不朽。他当即决定,任命甘茂为先锋,向寿为副使,进攻三川,征伐韩国。
B.曾参的母亲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因为不断有人前来报信,才最终相信并惊恐万分地“投杼逾墙”而逃。
C.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5.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农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壁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B.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C.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D.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纪年的年号往往寄寓治国理念和期望,如唐之贞观、宋之仁宗、清之康熙等。竟宁是汉元帝年号,与当时用和亲来缓和民族关系相应。
B.颜色,有面容、脸色、面子、容貌等义,今多泛指色彩。网络新词“颜值”,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
C.文中的“形容”,由“形”和“容”两个单音组成,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形体”和“容貌”两个双音词,由单音词变为双音词是汉语词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D.中国,今多指中华,而在文中的意思是中央之国、中原之国,也可视为特指汉朝。相对于中国,北方及西域各族人民或外国人则被称为夷人、胡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人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
(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
5.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全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B.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C.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D.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狁、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单于为其最高首领,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B.祁连,即祁连山。狭义的“祁连山”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岭。“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
C.元鼎,汉武帝刘彻的第五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由秦始皇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
D.中郎将,古代武官名。汉朝武官分将军、中郎将、校尉,因将军不常置,故平时一般武官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掌管皇家卫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经强大的月氏的国王被匈奴杀害,月氏人怨恨匈奴,却无人与其联合抗击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欲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B.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被匈奴单于俘获后扣留了十多年,险些被杀。
C.张骞到达大月氏后在那里停留一年多,也没弄清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在归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又被拘留一年多。
D.乌孙自认为远离汉,也不知汉朝疆域多大,加之一直臣服于匈奴,邻近匈奴,朝中的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向东迁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
(2)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
5.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收获与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有在也。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B.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C.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D.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上第则指第一名。
B.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宋代设置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
C.“安石变法之蕴”与“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两句中的“法”字含义不同。
D.“盖有在也”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两句中的“盖”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才华横溢,当时文坛上的很多名人都十分喜欢他,曾巩还曾带着他的文章去见欧阳修,最后就连欧阳修也在为王安石做宣传。
B.按照旧例,地方官任期满后,可以求试馆职,进入中央朝廷做官,但王安石不愿意如此,在淮南判官任期满后,他选择去地方做官。
C.王安石调任鄞县后,把官谷借贷给百姓,到期百姓加些利息偿还,还能使官仓中的陈谷换新粮,这一举措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同。
D.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他认为当今天下如此多的毛病在于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所以他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先王时代的政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2)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5.某地王安石纪念馆增加了“万言书”展馆,请你结合文本以导游的身份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万言书”的内容。
2023-06-1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或说上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藩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迁都未晚。上曰:善。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世民曰: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闰月己未,诏世民、元吉将兵出豳州以御突厥。

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连营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人咸以为忧。世民与虏遇于豳州,勒兵将战。己卯,可汗帅万余骑奄至城西,于五陇阪,将士震恐。世民谓元吉曰:今虏骑凭陵,不可示之以怯,当与之一战,汝能与我俱乎?元吉惧曰:虏形势如此,奈何轻出,万一失利,悔可及乎!世民曰:汝不敢出,吾当独往,汝留此观之。世民乃帅骑驰诣虏陈,告之曰:国家与可汗和亲,何为负,深入我地?颉利不之测,笑而不应。世民又前,遣骑告突利曰: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突利亦不应。世民又前,将渡沟水,颉利见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疑突利与世民有谋,乃遣止世民曰:王不须渡,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乃引兵稍却。是后霖雨益甚,世民谓诸将曰: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乃潜师夜出,冒雨而进,突厥大惊。世民又遣说突利以利害,突利悦,听命。颉利欲战,突利不可,乃遣使见世民,请和亲,世民许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B.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C.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D.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征无敌”与“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两句中的“征”字含义不同。
B.“若其不效”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
C.“陈于五陇阪”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陈”字含义相同。
D.“何为负约”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两句中的“约”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劝说唐高祖迁都,以杜绝突厥侵犯,但秦王李世民则认为戎狄扰边,自古就有,高祖统治全国,拥兵百万,如果因突厥而迁都,会遭人耻笑。
B.李世民希望高祖让他率兵出击突厥,假以数年,一定能俘虏颉利,李建成却嘲笑他在自吹自擂,李世民则坚信自己不出十年一定能平定漠北。
C.唐高祖让李世民、李元吉带兵抵御突厥,唐朝军队在豳州遭遇突厥兵,李世民主张迎敌而上,振奋士气,而李元吉惧怕敌军盛大的阵势,不敢出战。
D.李世民巧妙地利用了颉利和突利之间相互猜忌的心理,在突利阵前大谈“香火之情”,成功地加深了颉利对突利的不满,离间了两人关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
(2)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人咸以为忧。
2023-03-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鲁昌平乡陬邑人。鲁襄公二十二年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科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蓄息。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悲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鲁昭公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综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圩(yú)顶:头顶凹陷。②司空:官名,西周始设,主管土建工程。③五羖(gǔ):羖,黑色的公羊。五羖,即五羖大夫,指百里奚。④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也代指监狱。⑤郈(hòu):古邑名。春秋鲁叔孙氏邑,在今山东东平东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B.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C.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D.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
B.乘,古代指车,兵车。一马一车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
C.大夫,古代指官名、职官等级名、爵位名等。
D.乐,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教化作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做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B.孔子周游列国屡处困境,不得其用。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
C.孔子识见深远,令人叹服。齐景公向他问政,他从志向、施政、用人三方面阐述了秦穆公称霸天下的原因,齐景公听后非常高兴。
D.孔子致力于礼乐的学习。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演习礼仪动作,长大后他主动请求到周去学礼,在齐国学习《韶》乐,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甄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般,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醢壶酱甄: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B.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C.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D.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君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孟子》)两句中的“患”字含义不同。
B.“与秦,不若归之大国”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C.“寡人将寄径于楚”与“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D.“疾定所从出”与“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无理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求救。
B.颜率以齐国发兵救援东周为条件,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之难,最终打消了齐王索要九鼎的念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二十六年夏六月,太祖谓侍臣詹同等曰:“汉武帝购求遗书,六经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可得而见。吾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真治国良规。孔子之言,诚万世师也。”

三月,定文武科取士之法。其应文举者,察之言行以观其德,考之经术以观其业,试之书算以观其能,策之经史、时务以观其政事。应武举者,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俱求实效,不虚文。

六月,谕宪臣曰:“任官不当,则庶事不理,用刑不当,则无辜受害,刑不可不慎也。”又谕中书省臣曰:“法有连坐之条,吾以为鞫狱当平怒,非大逆不道,则罪止其身。先王罪不及孥,罚勿及嗣,忠厚之至也。自今民有犯者,毋连坐。”

九月,太祖曰:“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是日,有言瑞州出文石,可甃地,太祖曰:“敦崇俭朴,犹恐习于奢华。尔不能以节俭之道事予,乃导予侈丽。”言者惭而退。

十一月甲午圜丘成太祖出视世子从行太祖因命左右导之遍历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还谓之曰汝知农之劳乎夫农身不离畎亩,手不释耒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户,所服不过练裳布衣,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故令汝知之。

居处食用,必念农之劳,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之不苦于饥寒。若复加之横敛,则民不堪命矣。”丁丑,大宴群臣于奉天殿,上曰:“吾观史传所载历代君臣,或君上乐闻忠谠,而臣下循默不言,或臣下抗言直谏,而君上饰非拒谏。比来朕每发言,百官唯讷而已,其间岂无是非得失可直言以匡朕不逮者?”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一月甲午/圜丘成/太祖出视/世子从行太祖/因命左右导之/遍历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还谓之曰/汝知农之劳乎
B.十一月甲午/圜丘成/太祖出视/世子从行太祖/因命左右/导之遍历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还/谓之曰/汝知农之劳乎
C.十一月甲午/圜丘成/太祖出视/世子从行/太祖因命左右导之/遍历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还/谓之曰/汝知农之劳乎
D.十一月甲午/圜丘成/太祖出视/世子从行/太祖因命左右/导之遍历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还谓之曰/汝知农之劳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虚文”与“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尚”字含义相同。
B.“刑不可不慎也”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C.“终岁勤动”与“终岁不闻丝竹声”(《琵琶行》)中的“终岁”含义相同。
D.“居处食用”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中的“凡”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武科举取士上,太祖寻求实际效果,不崇尚没有意义的形式要求。文举对士子有德行等方面的要求;武举把考察谋划策略放在第一位。
B.太祖认为,应仿照先王的做法,任用合适官员处理政务,恰当使用刑法,避免无辜之人遭受迫害,不是大逆不道的罪名,就不要再连坐治罪了。
C.国家的经费全都从百姓辛苦劳作中取得,所以朝廷索取、使用财用要控制,要有节制,不能让百姓遭受饥饿寒冷,对百姓横征暴敛。
D.太祖认为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主张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在对世子进行教导和自身处理事情的时候都是像这样做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敦崇俭朴,犹恐习于奢华。尔不能以节俭之道事予,乃导予侈丽。
(2)比来朕每发言,百官唯讷而已,其间岂无是非得失可直言以匡朕不逮者?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即吴王位,以李善长为中书右相国,徐达为中书左相国。太祖退朝,语善长等曰:“建国之初,先正纲纪。元氏主荒臣专,今宜鉴之。”谕中书省臣,许山林士伍上书效用。民间俊秀,年二十五以上有学识者,辟赴中书。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谓侍臣曰:“三王、五帝之书不尽传于世,故后世鲜知其行事。汉武帝购求遗书,《六经》始出。武帝雄才大略,后世罕及,阐明圣贤之学,尤有功于后世。”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上欲官外戚,后曰:“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且闻前世外戚家,多骄淫不守法度,每致覆败。若非才而官之,恃宠致败,非妾所愿也。”上遂止。上朝罢从容谓章溢曰朕起淮右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侧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顿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朝罢从容/谓章溢曰/朕起淮右/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
B.上朝罢/从容谓章溢曰/朕起淮右/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
C.上朝罢从容/谓章溢曰/朕起淮右/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侧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
D.上朝罢/从容谓章溢曰/朕起淮右/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秘府,禁中保藏图书秘记的地方,汉以后也可用于指称掌图书之事的秘书省。
B.建元,指皇帝即位后建立新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陛辞,“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辞”指朝官要离开朝廷,上殿来辞别皇帝。
D.次第,文中的意思为依次,和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中的“次第”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元璋即吴王位后,认为建国之初要先确定法度;他还允许隐士和士卒上书为国家效劳,从民间征召有学识的人。
B.朱元璋赞汉武帝出资搜求前人遗留书籍的行为,认为他既有雄才大略,还阐明圣贤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C.皇后劝朱元璋不要任用亲族,她认为皇上和自己家族中不一定有可用的人才,皇上应该根据才干来任用官员。
D.朱元璋告诉地方官员应让百姓休养生息;在和刘基讨论宽仁之政的时候,他认为应让百姓增加财富,减少劳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王、五帝之书不尽传于世,故后世鲜知其行事。
(2)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胺人而厚己。
5.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是少见勤政的皇帝,他登级后,提出了哪些“养民”的政见?请根据文章概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