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姬资之A 三年B 自王C 以下D欲求E 报其F 父仇G 莫能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估计,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含义不同。
B.诚,果真,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诚”含义相同。
C.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D.“余所诛者”中的“诛”字与现代汉语词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信陵君为了避免赵国灭亡,求魏王友持遭拒:信陵君打算率领门客前去同秦军拼命,并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侯嬴。
B.如姬的父亲曾被人杀了,却无人替她报杀父之仇,而信陵君实现了她的夙愿,因此她知恩图报,甘愿鉴窃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
C.唐顺之认为赵、魏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如果灭亡,魏国也会步其后尘,而赵、魏两国的存亡又关系到楚、燕、齐等国的石广。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5.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君子之所以越众也。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曾子衣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左儒友于杜伯,皆臣周宣王,宣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也,左儒争之于王,九复之而王弗许也,王曰:别君而友,斯汝也。左儒对曰:臣闻之,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率友以违君。王怒曰:易而言则生,不易而言则死。左儒对曰: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王杀杜伯,左儒死之。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其友曰:子事君而不见识焉,今君难吾子死之,意者其不可乎!朱厉附曰:始我以为君不吾知也,今君死而我不死,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激天下不知其臣者。遂往死之。

(节选自《说苑·立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B.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C.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D.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心匪石”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两句中的“匪”字含义相同。
B.“曾子衣弊衣以耕”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
C.“别君而异友”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异”字含义相同。
D.“是果不知我也”与“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过陈西门而“不轼”修城的“降民”,面对学生子路的质疑,孔子以他们“不智”“不忠”“不廉”解释自己“不为轼”的原因。
B.曾参无求于鲁君,鲁君却赐给他土地,曾参最终没有接受,此举得到孔子的肯定,因为在孔子看来,曾子能够坚守气节与人格。
C.面对周宣王发出的“不易而言则死”的死亡威胁,左儒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最后死去,固然是为“明君之过”,更是看重友情。
D.朱厉附的朋友大为不解,认为朱厉附的举动没有必要。对此,朱厉附直言自己的举动是为了唤醒天下那些不了解大臣的国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5.圣人具备哪些操守,君子为什么够超越普通人?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2023-09-26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万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借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下面的句子中用“/”标出
诸 侯 有 相 伐 者 尚 耻 之 今 鲁 父 母 之 邦 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仲仲。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顺宗永贞元年秋八月癸丑,西川节度使南康武王韦皋薨。支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刘辟使诸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征刘辟为给事中。刘辟不受征,阻兵自守。宪宗元和元年,上欲讨刘辟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上从之。戊子,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将步骑五千为前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同讨辟。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三月,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泄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辟归李康于崇文以求自雪,崇文以康败军失守,斩之。丙子,严砺奏克梓州,丁丑,制削夺刘辟官爵。东川节度使韦丹至汉中,表言:高崇文客军远斗无所资,若与梓州,必能有功。夏四月丁酉,以崇文为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夏五月,刘辟城鹿头关,连八栅,屯兵万余人,以拒高崇文。六月丁酉,崇文击败之。庚子,高崇文破刘辟于德阳;癸卯,又破之于汉州。秋七月癸丑,高崇文破刘辟之众万人于玄武。甲午,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军不留行。辛亥,克成都。刘辟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之,及于羊灌田。辟赴江不死,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注】①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大,在节度使死后,有下属自立为留后的情况。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
B.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
C.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
D.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卿,可指丈夫,亦是“三公九卿”的简称,泛指朝廷中的高官,文中指后者。
B.卯时,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时辰,并分别用天干命名,卯时相当于现在的5点到7 点。
C.“一无所阙”的“阙”指“缺少”,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的“阙”含义不同。
D.处分,文中指调度、指挥;现在常用来指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照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川节度使死后,刘辟自称留后,命令将领上表替他请求颁发符节,朝廷没有同意;朝廷征召他做给事中,他拒不受命,并且拥兵自重。
B.刘辟攻陷梓州,俘虏了李康,后来李康从刘辟处逃回后,向高崇文请求洗雪自己的罪过,但高崇文认为他丢失城池,不可饶恕,斩杀了他。
C.刘辟在鹿头关驻守,总共八个营栅,驻守的军队有一万多人,用来抵抗高崇文,却被高崇文打败。其后高崇文一路势如破竹,多次击败刘辟。
D.高崇文攻克成都后,刘辟败逃,向西投奔吐蕃,高崇文派遣高霞寓等去追击他,追到了羊灌田,刘辟走投无路,跳入江中,后被生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崇文客军远斗,无所资,若与梓州,必能有功。
(2)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军不留行。
5.高崇文能够顺利平定刘辟之乱,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且婴儿之计不为此。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安平君:即田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B.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C.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D.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牧百姓的“牧”指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牧”相同。
B.稽首,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谷之神“社稷”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司马,古代官名,主要职能是征收军赋,训练军队,执行军法,拥有军事实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使楚国的貂勃受到楚国重视,好多天未回,便遭到了齐王所宠幸的九个人的谗毁,说他是倚仗了田单的权势,从而让齐王猜忌貂勃。
B.从九个人向齐王所进谗言看,田单地位高贵,对百姓亲和仁慈,对外族关爱怀柔,并能礼待天下的贤良人才,是一个有志向、有作为的臣子。
C.貂勃从楚国回来,齐王赐宴招待,当齐王喝到兴起时,直呼:召唤国相田单来!貂勃认为齐王的这种做法会让国家走向灭亡。
D.貂勃认为齐王应杀掉那九个人向安平君谢罪,齐王听从谏言,杀掉了那九个幸臣并流放其家族,加封给安平君掖邑地方的一万户俸禄收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
(2)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天下莫之能止。
5.“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貂勃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注】①梠:山芋。②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绯衣指红色衣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B.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C.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D.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在文中指唐朝的国都长安。
B.“自负薪采梠”与“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两句中的“负”意思相同。
C.“严挺之乃有此儿”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意思相同。
D.“旬”,计时单位,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旬日”即十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唐肃宗昏聩无能,听信谗言,罢免了房琯的相位,继而迁怒杜甫,将其外调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C.杜甫饱受战乱之苦,京城动乱,物价暴涨,暂住在成州同谷县,生活难以为继,有几个子女饿死。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5.结合选文简要概括杜甫的人物形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专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官数年,昭帝,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

(节选自《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B.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C.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D.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代常用山塌下来作为比喻天子死,故帝王的死为“崩”或“山陵崩”。
B.朔:古代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日子有特定名称,称每月最后一日为“朔”。
C.祭酒,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成为学官名,有博士祭酒、国子监祭酒。
D.坐,有“以……的罪名”或“因……犯罪”的意思,文中指因犯罪被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回到汉朝后,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参与了上官安的谋反,苏武受牵连被捕。
B.昭帝去世,苏武因为曾以原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登基之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
C.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出使不辱命,昭帝遗言也讲到这些,宣帝又启用苏武任右曹典属国一职。
D.苏武获得了朝中许多任的敬重,如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舅舅平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5.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
8 . 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馀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天子后亦       疏:疏远。B.孝文帝        说:劝说。
C.为赋以屈原            吊:凭吊。D.以为之兴自此起矣       患:祸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5.刘向认为贾谊“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固认为贾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两人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请你根据材料说说他们看法的合理之处。
2023-02-23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也。事刘守光为参军,守光败,去事宦者张承业。承业监河东军,以其文学荐之晋王。当晋与梁夹河而军,道居军中,为一茅庵,不设床席,卧一束刍而已。诸将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遗道,道不能却,置之别室,访其主而还之。其解学士居父丧于景城,遇岁饥,悉出所有以济乡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负薪,有荒其田而不耕者,与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潜为之耕。其人后来愧谢,道殊不以为德。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道尝戒明宗曰:“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之常情也。”明宗问曰:“天下虽丰,百姓济否?”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水运将军于临河县得一玉杯,有文曰“传国宝万岁杯”,明宗甚爱之,以示道,道曰:“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故曰:‘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明宗武君,不晓其言,道已去,召侍臣讲说其义,嘉纳之。道前事九君,未尝谏诤。世宗初即位,刘旻攻上党,世宗曰:“刘旻少我,谓我新立而国有大丧,必不能出兵以战。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当自将击之。”道乃切谏,以为不可。世宗曰:“刘旻乌合之众,若遇我师,如山压卵。”道曰:“陛下做得山定否?”世宗怒,卒自将击旻,果败旻于高平。世宗取淮南,定三关,威武之振自高平始。其击旻也,鄙道不以从行,以为太祖山陵使。葬毕而道卒,年七十三,谥曰文懿,追封瀛王。道少能矫行以取称于世,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益以旧德自处。道事四姓十君,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誉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冯道传》)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后来愧,道殊不以为德。                                      谢:道歉
B.刘旻我,谓我新立而国有大丧,必不能出兵以战。       少:轻视
C.道乃切谏,以为不可。                                                    切谏:恳切进谏
D.然当世之士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誉之。                 无:无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
B.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
C.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
D.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亦称丁忧,是指为直系亲属服丧,服丧期间,三年不能外出工作。
B.天成,封建帝王的年号。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都称为“改元”。
C.三关,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根据文意,文中指“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
D.山陵使,主掌皇帝丧葬之事,多由大臣临时兼充。古代帝王葬地所在称山陵。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道刻苦节俭,坚守操行。晋梁对峙,冯道在军中住茅屋,睡稻草。有人将抢来的美女送给他,他找到原主并返还。
B.冯道扶危济困,重义轻名。在景城时,遇到灾荒,他拿出所有财产接济乡亲;偷偷帮别人耕地,也不觉得这是什么恩德。
C.冯道正直贤明,敢于谏言。明宗喜爱玉杯,拿给他观赏,他劝谏皇帝轻有形之宝,重无形之宝,明宗不解其义,没有采纳。
D.冯道德才兼备,广受赞誉。冯道年轻时凭借才华得以升职,后为人稳重,历侍四姓十君,当时的世人都景仰称誉他。
2023-02-1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铜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珍国,字德重,沛国相人也。起家冠军行参军,迁南谯太守,治有能名。时郡境苦饥,乃发米散财,以拯穷乏。齐高帝手教云:“卿爱人治国,甚吾意也。”永明初,迁桂阳内史,讨捕盗贼。境内肃清。罢任还都,路经江州,刺史柳世隆临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乃叹曰:“此真可谓良二千石也!”还为大司马中兵参军。建武末,魏军围司州,明帝使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涡阳,以为声援,起珍国为辅国将军,率兵助焉。魏将杨大眼大众奄至,叔业走,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义师起,东昏[注]召珍国以众还京师,入顿建康城。义师至。使珍国出屯硃雀门,为王茂军所败。密遣郄纂奉明镜献诚于高祖,高祖断金以报之。时城中咸思从义,莫敢先发,侍中张稷都督众军,珍国结稷腹心张齐要稷,稷许之。十二月丙寅旦,珍国引稷于卫尉府,勒兵入自云龙门,即东昏于内殿斩之。以功授右卫将军,辞不拜。复赐金帛,珍国又固让。敕答曰:“卿体国情深,良在可嘉。”后因侍宴,帝问曰:“卿明镜尚存,昔金何在?”珍国答曰:“黄金谨在臣肘,不敢失坠。”天监初,封滠阳县侯,邑千户。五年,魏任城王元澄寇钟离,高祖遣珍国,因问讨贼方略,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高祖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讨焉。魏军退,班师。为征虏将军。会梁州长史夏侯道迁以州降魏,珍国步道出魏兴,将袭之,不,遂留镇焉。以无功累表请解高祖弗许改封宜阳县侯户邑如前征还为太子右卫率九年出为湘州刺史视事四年征还为护军将军十四年,卒。诏赠车骑将军,賻钱十万,谥曰威。

(摘编自《梁书·列传第十七》)

[注]东昏:齐朝皇帝萧宝卷,荒淫无道,众叛亲离,梁灭齐后,将其追贬为东昏侯,谥号为炀。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使徐州刺史装叔业攻涡阳                         拔:攻打
B.卿爱人治国,甚吾意也。                                副:符合
C.珍国结稷腹心张齐要稷                                   潜:偷偷,私下
D.国步道出魏兴,将袭之,不,遂留镇焉。       果:果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无功/累表请解/高祖弗许改/封宜阳县侯/户邑如前/征还为太子右卫率/九年/出为湘州刺史视事/四年/征还为护军将军/
B.以无功/累表请解/高祖弗许/改封宜阳县侯/户邑如前/征还为太子右卫率/九年/出为湘州刺史视事/四年/征还为护军将军/
C.以无功/累表请解/高祖弗许改/封宜阳县侯/户邑如前/征还为太子右卫率/九年/出为湘州刺史/视事四年/征还为护军将军/
D.以无功/累表请解/高祖弗许/改封宜阳县侯/户邑如前/征还为太子右卫率/九年/出为湘州刺史/视事四年/征还为护军将军/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汉代郡守年俸禄为二千石,因此后世以之代郡守;文中指内史,职权相当于郡守。
B.高祖,是古代帝王的谥号,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等,文中高祖指梁的开国皇帝萧衍。
C.丙寅,丙寅这一天。文中用的是干支纪日法,这是我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D.假节,授以符节。既指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也指地方军政官员加假节称号,掌一定生杀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珍国治理有方,爱护百姓。他任南谯太守时,境内闹饥荒,他发放米粮钱财,救济百姓;担任桂阳内史时,讨捕盗贼,使全境清平。
B.王珍国为官廉洁,受人称赞。他任桂阳内史期满后回京,路经江州,江州刺史柳世隆为他饯行,发现他行囊简单,称赞他是优秀官员。
C.王珍国审时度势,弃齐归梁。梁高祖起兵后,大军攻至建康,他顺应大局,暗中与高祖联系,联络侍中张稷,斩杀东昏侯,归顺梁高祖。
D.王珍国率军征战,颇有功勋。他多次率兵与魏军作战,都获得胜利;天监五年,击退了魏任城王元澄的进犯,被授予征虏将军之职。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将杨大眼大众奄至,叔业走,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
(2)因问讨贼方略,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
2023-02-1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铜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