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贬夷陵令。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翰林学士,俾修《唐书》。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曰A第言B之C毋以中外D为间E于是F邪党G益忌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贬夷陵令”的“坐”意思是因此,与“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意思相同。
B.朋党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与“小人之伪朋”所指相同。
C.“迁”,本文中指晋升官职,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陟”相同。
D.“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是他逝世后,朝廷对他在文学和为臣上的肯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正直。在范仲淹被贬后,欧阳修上疏皇帝来谴责高若讷,被贬为夷陵令。范仲淹出任陕西,请他作掌书记,他辞而不受。
B.欧阳修深受器重。仁宗之时进行人事变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是首选之人。保州有战事,皇帝告知欧阳修可以越职进言。
C.欧阳修见解独到。他在《朋党论》中认为,君子因同道结为朋党,小人因利益结为朋党。国君明辨是非,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D.欧阳修很有才能。为官论事切直;作文观点直截了当,论述精辟;后调任翰林学士,参与《唐书》编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5.杨士奇在《书<新唐书>后》中评价欧阳修“存心至公,无欲上人”,这些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联测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车裂之,其患流渐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也。

郦生说汉王曰:“方今燕、赵已,唯齐未下。今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间据二十万之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民多变诈,陛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令称东藩。”于是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所归,则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曰:“归汉。”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勠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为其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横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及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竖儒之功。可齐无备击之。”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患流A渐B至始皇C赤衣D塞路E群盗F满山G卒以H乱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是根本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人穷则返本”中的“本”词义相同。
B.复,文中是平定的意思,与《〈老子〉四章》“复众人之所过”中的“复”词义不同。
C.因,文中是通过的意思,与《苏武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的“因”词义相同。
D.敏,文中指聪慧、聪敏,与《〈论语〉十二章》“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齐桓公和汉王都是积累仁德而称王天下的典型,秦项由于不积累仁德而导致灭亡。
B.郦生认为齐国幅员辽阔、兵力强大、地势优越,齐人狡诈善变,汉王短时间内很难攻下齐国。
C.郦生向田横阐述了天下归汉的趋势,劝其赶快投降,田横听从他的建议进而保全了齐国。
D.颜渊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要做到“克己复礼”,并强调要达到“仁”必须靠自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
(2)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
5.两则材料都在谈论“仁”,但其论述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4-0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䜣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诉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入不测之渊A而必出B不C出D请以一鼠首为女E殉者H臣必不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我国古代地区名,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地。
B.“乘”,量词。一指兵车,一车四马为一乘;一指古代军队组织的单位,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文中的“乘”是指兵车。
C.相国,我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为百官之长,也称相邦或丞相。
D.“君无为魏计”的“计”指考虑、谋划,与《出师表》中的“可计日而待也”的“计”字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诉认为秦国是不可测之渊,魏王访秦可能有去无回,并以“鼠首”为喻,指出许绾以人头为担保的做法不可信。
B.支期向魏王献计,建议魏王先静观楚王动向,若楚王去秦国,则魏王可抢先楚王一步入秦,如若不然,则可以联楚抗秦。
C.在周诉、支期的劝说下,魏王虽然答应不去秦国朝拜,但心中还是有所顾虑,这是因为他已应允应侯,担心失信于人。
D.支期与长信侯一起去见魏王,魏王在支期的提议下装病接见长信侯,长信侯见状,主动提出自己代替魏王入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2)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5.支期是如何说服长信侯去见魏王的?请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昭文馆大学士窦默卒。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出一言方人物。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可比汲黯。帝尝曰:“朕求贤三十年,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曰:“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可谓全人矣。”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

   辛巳,十八年,春二月,皇后弘吉剌氏崩。

   后性明敏,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与有力焉。宋亡,幼主入朝,后不乐。帝曰:“江南平自此不用兵甲人皆喜之尔何独不乐?”后曰:“自古无千岁之国,毋使吾母子及见此则幸矣。”帝以宋府库物置殿庭,召后视之,后一视而反。帝问后何欲,后曰:“宋人贮蓄以贻子孙,子孙不能守而归于我,我又何忍取之邪!”

   三月,许衡卒。

   衡病革,家人祀先,衡曰:“吾一日未死,宁不有事于祖考!”起,奠献如仪,既撤而卒,年七十二。衡尝语其子曰:“我平生虚名所累,竟不能辞官,死后慎勿请谥,勿立碑,但书‘许某之墓’四字,使子孙识其处足矣。”后赠司徒,封魏国公,谥文正。

   十二月,杀宋少保、枢密使、信国公文天祥。

   时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座,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众千人,欲取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朝廷疑之,遂撤蓑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于上都。疑丞相为天祥,乃召天祥入,谕之曰:“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当以汝为相矣。”天祥曰:“天祥为宋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帝犹未忍,遽麾之退。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于都城之柴市。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

天祥博学论事,作文未尝起草。尤长于诗,居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至是兵马司籍所存上之,观者无不流涕悲恸。有得其一履者,亦宝藏之。寻有义士张毅甫者,负其骨归葬吉州,适家人自广东奉其母曾夫人之柩同日至城下,人以为忠孝所感云。

(吴乘权《纲鉴易知录》)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江南平A自此B不C用D兵甲E人F皆喜之G尔H何独不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论国家大计”中的“论”字和“会论虞常”《苏武传》中的“论”字含义相同。
B.“达于事机”中的“达”字和“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中的“达”字含义不同。
C.“天祥博学善论事”中的“善”和《劝学》中“善假于物也”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D.“居狱四年”中的“狱”字和《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中的“狱”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默是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曾得到皇帝的高度赞赏,在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他敢于直言不讳,人们将其和西汉汲黯相比。
B.宋灭亡后,宋朝的小皇帝被押解到朝廷进行朝拜,皇后弘吉刺氏见到此场景并未感到愉悦,她面对被搜刮来的宝物,也毫不留恋。
C.许衡恪守礼仪,不慕名利,他辞官归乡后,病重时仍坚持拜祭祖先,并要求子孙不要为自己请求谥号,墓碑上也只写“许某之墓”。
D.文天祥写文章不需要打草稿,他尤其擅长写诗,被囚期间著有多首表达内心忠义之气的诗歌,当时之人读到这些诗歌无不被感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出一言方人物。
(2)天祥为宋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2024-04-0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精研六经,颇晓天文;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谏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愿省减所增造,但奉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徙为中散大夫。时军旅数出,百姓凋敝,周为《仇国论》,曰:“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故智者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也。”后迁光禄大夫,位亚九列。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后主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亦咨问所疑焉。景耀六年冬,魏将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今若入吴,固当臣服。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众人无以易周之理,遂从。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晋室践阼,累下诏所在发遣周。六年秋,为散骑常侍,疾笃不拜,至冬卒。

(选自《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B.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C.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D.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由孔子整理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B.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对后世影响最大。
C.汤武,是商汤和汉武帝的并称,他们为政能顺应民心,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贤明君主。
D.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阼,即走上阼阶,表示即位、登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谯周博学多识,内敛机敏。他精心钻研儒家经典著作,精通天文知识。他虽然没有随机而发的辩论口才,但是见识深刻高远,心思机敏迅捷。
B.谯周忠心辅君,敢于进谏。为劝谏后主修养德行,承继先王遗风,节俭行事,他举了王莽失败后,众人夺取贵重宝物而引起天下纷争的例子。
C.谯周鉴古讽今,善于总结。当时征战频仍,谯周作文援引古事,总结历史,从中得到启示:不让百姓疲敝不堪,审时度势,才能治理好国家。
D.谯周洞察时局,保全蜀国。当邓艾长驱直入,蜀国危在旦夕。谯周分析了形势利弊,主张后主投降。依靠他的谋划,刘氏蜀国最终太平无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
(2)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
2023-09-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以韩卒之勇,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清河,涉渤海也。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阊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B.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C.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D.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诸侯独秦能赵”与“空自亡人之地”《苏武传》两句中的“苦”字含义不同。
B.“苏秦阴遣其舍人金币资仪”与“赍钱三百万”《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赍”字含义相同。
C.“坚甲”与“秦王复击轲,八创”《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被”含义不同。
D.“清河”与“云气,负青天”《逍遥游》两句中的“绝”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游说各诸侯国,未遇到了解自己的明君,后被苏秦用计入秦,张仪知道后感慨自己比不上苏秦。
B.苏秦主张六国“合纵”抗秦,他游说韩国、齐国时,都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切中利害,让国君信服。
C.临淄城富足殷实,城中百姓整天玩乐斗殴,所以苏秦建议齐王将他们编军,然后厉兵秣马,与秦国抗衡。
D.苏秦在游说齐王时先指出齐国的优势,接着分析秦国不敢轻易进攻齐国的原因,最终成功说服了齐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2)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2023-07-3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简子乘敝车瘦马,衣羖羊裘。其宰进谏曰:“车新则安,马肥则往来疾,狐白之裘温且轻。”简子曰:“吾非不知也。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

鲁筑郎囿,季平子欲速成,叔孙昭子曰:“安用其速成也?以虐其民,其可乎?无囿尚可乎,恶闻嬉戏之游,罢其所治之民乎?”

卫叔孙文子问于王孙夏曰:“吾先君之庙小,吾欲更之,可乎?”对曰:“古之君子,以俭为礼;今之君子,以汰易之。夫卫国虽贫,岂无文履一奇,以十稷之绣哉?以为非礼也。”文子乃止。

晋文公合诸侯而盟曰:“吾闻国之昏,不由声色,必由奸利。好乐声色者,淫也。贪奸者,惑也。夫淫惑之国,不亡必残。自今以来,无以美妾爱疑妻,无以声乐妨政,无以奸情害公,无以货利示下。其有之者,是谓伐其根素,流于华叶。若此者,有患无忧,有寇勿弭。不如言者,盟示之。”于是君子闻之曰:“文公知道乎!其不王者,无佐也。”

晏子病,将死,断楹书焉,谓其妻曰:“楹也语,子壮而视之。”及壮书,书之言曰:“布帛不穷,穷不可饰。牛马不穷,穷不可服。士不可穷,穷不可任。穷乎?穷乎?穷也!”

仲尼问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委质以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委矣。”

子贡问子石:“子不学《诗》乎?”子石曰:“吾暇乎哉?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吾眠乎哉?”子贡曰:“请投吾《诗》,以学于子。”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屡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可得乎?”

(节选自《说苑·反质》,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
B.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
C.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
D.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简”与《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中的“惠”字一样,都是君王的庙号。
B.易,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易”意思不一样,文中是“交换”的意思。
C.内,与《鸿门宴》“毋内诸侯”中的“内”都是通假字,同“纳”,文中是“放进去”的意思。
D.发,“打开”,与清代蒲松龄的《促织》中“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的“发”字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认为,一个国家的昏乱,不是由于声乐女色,就是由于奸邪贪利。他的这番看法得到了君子的认可。
B.老子认为,那游说的人往往流于逞口辩,接受游说的人又往往为浮辞所惑乱,像这样两种情况,道就不可以托付他们了。
C.子石虽然没有空闲读《诗经》,但他孝悌、友爱、诚信的德行让子贡深受感动,子贡于是决定向子石学习。
D.鲁人想去越国,有人断言他将来一定会穷困,因为到一个不会重用自己的国家去,想要不穷困是很难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叔孙文子问于王孙夏曰:“吾先君之庙小,吾欲更之,可乎?”
(2)文公知道乎!其不王者,无佐也。
5.叔孙昭子对季平子想要赶快建成郎囿的做法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遂发命遽兴姜戎。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注]①超乘,一跃而登车,是一种轻狂无礼的举动。②乘韦,四张熟牛皮。③死君,指逝世不久的晋文公。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轸曰秦A不哀吾丧而B伐吾C同姓D秦则无礼E何施之F为G遂发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辞焉”的“辞”指“推辞”,与《鸿门宴》中“今者出,未辞也”的“辞”意思相同。
B.“必死是间”的“是”指“这”,与《六国论》中“是又在六国下矣”的“是”意思相同。
C.“免胄”中“胄”指古代战士戴的头盔,又称“兜鍪”,辛弃疾“年少万兜鍪”中此词借代士兵。
D.三百乘,指三百辆战车。乘,古代兵车的量词,把一车、四马称为“一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帮助郑国戍守的秦国将领派人回秦国报告说,他掌管着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偷偷派兵前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郑国了。
B.秦穆公为此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认为军行千里,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军队的行踪一定会暴露,此行一定不会取得成功,因而反对出兵郑国。
C.秦穆公没有采纳蹇叔的意见,派遣孟明、西乞、白乙三个将领带兵攻打郑国,蹇叔知道此行是去送死,因儿子也在军中就哭着送行。
D.弦高为迟滞秦军进军速度,就假装奉国王之命前来犒劳秦军,秦军将领于是灭掉滑国后返回,途经殽山时全军覆没,三大将均被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王孙满认为,秦国的军队一定失败,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有删改)

文本二: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面对故人报信,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在文本一中,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文本二中,张良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结合文本一、二,简述刘邦遇到的哪些危局在张良的帮助下得到化解?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虞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行其法于天下,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对宾客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B.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C.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D.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指依从、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如”不同。
B.因指依靠,与《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相同。
C.复指免除,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复”不同。
D.变指改变,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的“变”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2)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