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孝宗即位。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嘉泰二年,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就,诏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免奉朝请,寻兼秘书监。三年,书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陆游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
B.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
C.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
D.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隋以后成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首,掌管礼仪、祭享、学校、贡举和封勋等。
B.翰墨,即笔和墨,后指文章、书法和中国绘画。翰,长而硬的羽毛,古代用来写字。
C.进士,古代科举制中殿试及第者的称号,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
D.实录,文中是指我国封建时代记录皇帝在位期间重要史实资料的编年体史册的名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颇有文采,却遭秦桧嫉妒。他的才华受到锁厅及礼部主考认可,却因科考排名位居前列,遭到怀有私心的秦桧忌恨。
B.陆游心系国家,多次直言进谏。他认为杨存中不应再掌管禁军,应当抛弃官吏将帅颓丧、出格的玩习,获得皇帝的认可。
C.陆游辅助王炎,积极建言献策。他为王炎陈述进取策略,认为吴挺若立有战功,更加难以驾驭,后来吴挺之子吴曦投敌。
D.陆游多次任职,却未获得重用。他被起用知严州,皇帝让他空暇时以诗文自娱;皇帝召他编修国史,他编修完后获升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
(2)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
2020-12-29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 /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冠,读guàn时,可以指的是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
B.礼部,隋唐为六部之一,掌管祭祀、学校、科举等事,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C.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为“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列入三等,他最终得直史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020-12-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倅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
B.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
C.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
D.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是体格还未壮,故称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五经,指的是我国古代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分别为《诗》《书》《礼》《易》《春秋》,原为六经,《乐》失传,故改称五经。
C.古文,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他把六朝原来讲求声律、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作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传统,所以古文都反对骈偶,语言质朴。
D.太史公书,即西汉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这一新的史书体例模式,是“二十四史”之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人生坎坷。虽然少年聪慧,但是参加科举考试一路都很不顺利,考了25年才考上进士。
B.归有光为官独特而有自己的方法。他以古代教化的方法管理辖区,审理案件甚至不写判决书,甚至敢不遵从上级不切合实际的指令。
C.归有光为官曾受到上级的打压。他被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D.归有光在文学上很有见地。曾把文坛领袖王世贞视作狂妄平庸的大人物,王世贞对他也很有意见,但是后来王世贞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是当时能继承韩愈、欧阳修古文传统的人。
4.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或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2020-12-2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意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意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遗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意。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意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意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2020-12-28更新 | 1907次组卷 | 38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注】①赍:携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三径”,意出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以三径代住宅庭院。“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费用。
C.“元嘉”,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汉武帝创年号后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故以年号作皇帝称呼。
D.“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靖节先生”即如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擅长写文。他曾写《五柳先生传》以自比;在担任彭泽令时又作了表明其归隐之志的赋文《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为家里贫穷,就去做了州祭酒,此后,还相继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务。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率性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2)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达,字天德,濠人,少有大志,刚毅武勇。太祖南略定远,达首与焉。张士诚据常州,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舟师攻镇江。达败之于龙潭,遂请益兵以围常州。士诚遣将来援。达以敌狡而锐未易力取乃离城设二伏以待别遣将玉均用为奇兵而督军战敌退走遇伏大败之,获其张、汤二将,进围常州,明年克之。从伐汉,取江州。友谅出战舰沔阳,达营汉阳沌口以遏之。友谅军甚盛,达身先诸将力战,败其前锋,杀千五百人,获一巨舟。太祖知敌可破,而虑士诚内犯,即夜遣达还守应天,自帅诸将鏖战,竟毙友谅。太祖议征吴。右相国李兽长请缓之。达曰:“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太祖大悦,拜达大将军,帅舟师二十万人薄湖州。敌三道出战,达亦分三军应之,别遣兵扼其归路。敌战败返走,不得入城。还战,大破之,擒将吏二百人,围其城。太祖救劳之曰:“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吾甚嘉之。”太祖汴梁,召达谐行在所,置酒劳之,且谋北伐。达曰:“元声援已绝,今乘势直捣元都,可不战有也。”帝曰:“善。”达复进曰:“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将穷追之乎?”帝曰:“元运衰矣,行自渐灭,不烦穷兵。”达顿首受命。遂与副将军会师河阴,遣神将分道徇河北地,连下卫辉、彰德、广平。顺帝帅后妃太子北去。逾日,达陈兵齐化门,填濠登城。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等不降,斩之,其余不戮一人。封府库,籍图书宝物,令指挥张胜以兵千人守宫殿门,使宦者护视诸宫人、妃、主,禁士卒母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论功大封,以达为大将军,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予世券。

(节选自《明史·徐达传》)


【注】①顺帝:元顺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达以敌狡而锐未易/力取/乃离城设二伏以待/别遣将王均用为奇兵/而自督军战/敌退走遇伏/大败之/
B.达以敌狡而锐/未易力取/乃离城设二伏/以待别遣将/王均用为奇兵/而自督军战/敌退走遇伏/大败之/
C.达以敌狡而锐/未易力取/乃离城设二伏以待/别遣将王均用为奇兵/而自督军战/敌退走遇伏/大败之/
D.达以敌狡而锐/未易力取/乃离城设二伏以待/别遣将王均用/为奇兵而自督军战/敌退走/遇伏大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谥号,也可指太祖父。
B.幸,古时指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也可指封建帝王到某个地方去。
C.行在所,古时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可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D.顿首,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达身先士卒,挫败敌人锐气。在与陈友谅的交战过程中,面对其战舰和盛大的军容,他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战果颇丰。
B.徐达力谏伐吴,勇气谋略出众。他认为书生目光短浅,力谏皇帝派军伐吴;之后调度有方,分兵应战阻敌归路,取得胜利。
C.徐达尊重主上,遇事忠心请示。就若元都被攻克后,是否追击败逃的元主的事宜,徐达请示皇帝,并叩首接受,服从命令。
D.徐达善待俘虏,彰显仁义之心。他攻克元都后,斩杀了一些不投降的官员,善待其他人员;吏民安心,市场无人放肆,井然有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虑士诚内犯,即夜遣达还守应天,自帅诸将鏖战,竟毙友谅。
(2)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吾甚嘉之。
2020-12-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C.“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D.五音,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加上变宫、变徵为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五音不全”即指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2)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020-12-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鸭河工业南都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④,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④缗:成串的钱。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2.下列文学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指古代帝王所在的京城,一般是一国的政治中心,但不定是经济中心。
B.《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所著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C.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
D.辟,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颇受百姓感戴。他调离堂邑十年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去世后,关中百姓十分悲哀。
B.张养浩廉洁轻财。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散尽家财给贫困的乡亲,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心系百姓。赴任途中,华山祷雨,“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大雨如注。虽带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系百姓。
D.张养浩仁德宽厚。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等暴戾之人皆能以宽容感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020-12-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鸭河工业南都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该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选自《汉书•傅介子传》)

1.下列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B.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C.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D.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发源之地,现在只剩下古代遗迹。
B.元凤,汉昭帝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社会皇帝在位时用以纪年的一种名号。
C.中郎,是一种官名,为近侍之官。常称中郎将,亦通称中郎,属郎中令。
D.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镣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如“宫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介子主动请缨。他认为龟兹和楼兰国杀害汉朝使者,有损大汉的威严,故在元凤年间以骏马监的身份主动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傅介子善于辞令。到了楼兰,他根据已存在的具体事实,严厉指责楼兰教唆匈奴去拦截和杀害汉朝使者,结果楼兰王只好谢罪,表示顺服。
C.傅介子忠于朝廷。路过龟兹时,他发现龟兹王对身边的人毫无防范心理,于是请求前往刺杀,以此举展示国威,也表现他对朝廷忠心。
D.傅介子有智有勇。他依次策划了秘密会谈、设计诱惑和实施刺杀三个阶段的行动,楼兰刺杀全过程表现了他的智慧与胆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
(2)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
2020-12-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尖子生联赛调研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象先器识沉邃,举制科高第,为扬州参军。时吉顼与元方同为吏部侍郎,顼擢象先为洛阳尉,元方不肯当。顼曰:“为官择人,岂部子废至公邪?”卒以授。俄迁监察御史。初,太平公主谋引崔湜为宰相,湜曰:“象先人望,宜干枢近,若不者,湜敢辞。”公主不得已为言之,遂并知政事。然其性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为时推向。湜尝曰:“陆公加于人一等。”公主既擅权,宰相争附之,象先未尝往谒。及谋逆,召宰相议,曰:“宁王长,不当废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公主曰:“帝有一时功,今失德,安可不废?” 对曰:“立以功者,废必以罪。今不闻天子过失,安得废?”公主怒,更与窦怀贞等谋。公主卒诛死。时象先坐为公主所进,将同诛,玄宗遽召免之,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保护功,封兖国公。初,难作,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于是有投名自验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诏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帝大怒,欲并加罪。顿首谢曰:“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杀行义之人?故臣违命,安反侧者。”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为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司马韦抱真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卒不从,而蜀化。累徙蒲州刺史。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故所至民吏怀之。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丞相,曰文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注】①元方:陆象先的父亲。②太平公主:唐睿宗的妹妹,受其母武则天宠爱,权倾一时。713年因谋反被唐玄宗赐死,其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③废嫡立庶:宁王是嫡长子,李隆基是庶子。④睿宗:此时已退位,他对太平公主的政变持支持态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
B.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
C.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
D.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第”指考试及官吏考核成绩优等,文中指陆象先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等。
B.“宰相”指辅佐帝王的最高行政长官,随着朝代更替出现过相国、丞相、同平章事等名称。
C.“出”指离开京城到外地任官,和《琵琵行》中“予出官二年”中的“出”意义相同。
D.“谥”指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为了褒扬他们而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象先声望卓著,深受人们推崇。太平公主想推荐崔湜为相,崔湜认为陆象先很有声望,如果他没有拜相,自己不敢为相,太平公主只得同时推荐陆象先为相。
B.陆象先为官正直,敢于发表己见。太平公主专权之后,陆象先不依附她;太平公主以立嫡长子为由想废掉唐玄宗,陆象先认为唐玄宗没有过错不应废除他的皇位。
C.陆象先很有胆略,暗中保护多人。唐玄宗得到对唐睿宗表忠心的名单,命陆象先搜捕,陆象先却将名单烧毁,并暗中保护了许多人,陆象先因此被贬为剑南按察使。
D.陆象先为政宽仁,受到民吏爱戴。有人建议用严酷的刑罚树立威信,陆象先没有接受;对犯了罪的小官吏也宽容以待。因而,陆象先所到之处百姓和官吏都怀念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顼曰:“为官择人,岂以吏部子废至公邪?”卒以授。
(2)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
2020-12-2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河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