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4 道试题

1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环小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 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 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人急                周: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谭             诣:往见
C.谭不纳,母大困               谢:道歉
D.奉糜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家直鹭洲坊中                 ‘恕’乎
B.竟绐他事辞去                 故贼人利其身
C.环贫,独不能奉母乎?          覆一篑,进,吾往也。
D.环购布帛,令妻制衣衾         故有之以
3.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棺椁,棺材和外棺。棺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B.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这里是表示敬意的礼节。
C.媵女:古代指陪嫁的人,这里是指家中的婢女。
D.《杜环小传》中的“传”,文体名,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传文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因此传也可以像小说那样进行虚构的艺术加工。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B.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C.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D.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6)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2023-12-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谩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言。自此知生非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其言时有合于道。

(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


[注] 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骏骡                           畜:饲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谪居高安,时见之途 / 乃设九宾礼
B.予矍然异言 / 孰能讥之乎
C.药毒其目,遂翳 / 乃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D.其言时有合于道 / 吞二周亡诸侯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予闻 / 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 / 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 / 顺时见于外
B.予闻有道者 / 恶人知之多以恶言 / 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 故德顺时见于外
C.予闻有道者恶人 / 知之多以恶言秽行 / 自晦然亦不能尽 / 掩故德顺时见于外
D.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 / 多以恶言秽行自晦 / 然亦不能尽掩 / 故德顺时见于外
4.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个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① 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 吾意欲见君耳
③ 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 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 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 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B.①②⑥
C.②④⑤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2)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其饥则箪瓢屡空,瓶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躬耕自,遂抱羸疾                            资:蓄积
B.今子生文明之世                                文明:文教昌明
C.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酒具                  赍:携带
D.其饥则箪瓢屡空                                语:谈论、说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          故木受绳
B.后始安郡                              既自以心形役
C.渊明先醉                              其翼垂天之云
D.吾常得醉酒足矣                    青,取之
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陶渊明清高不群的一组是(     
①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②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③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④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⑤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
⑥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
A.①④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一项是(     
A.萧统文中记述,陶渊明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萧统文中记述,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萧统文中记述,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D.洪迈认为陶渊明虽然一贫如洗,依然清高简约、清闲平静,是晋宋间第一人;并讲到陶渊明辞彭泽令来得突然。
6.翻译文言文阅读段中划线句子。
(1)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2) 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
7.萧统《陶渊明传》和洪迈《陶渊明》两篇作品写了陶渊明哪些性格特点?
2022-01-09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石门传

(明)丘云霄

世之慕旷达者皆谓嵇阮诸贤得醉乡之乐,为能养其真以成其名,丘子曰:醉乡之徒,乃负其不羁以俯仰于时,不得其志,乃托诸酒以自广焉耳。愚谓醉乡之徒,非真乐也。

晋安石门子早善属词,不乐进士业,每谓文至牵饰比偶,犹之留须眉以傅脂粉,无足学也。遂洗意爵禄之门,而结霞上之居,自号霞仙。善画,善隶草,善八分书。家贫,性嗜酒,日以饮为事。由是孤洁一世,知名海内。

时轩盖造之,求其所能则不得,盖不欲以所能媚也。及醉,则虽寻常人家投之楮素,欢然挥墨,任意纵横,而结构峻古,意态突兀;醒则虽工意为之,皆所不逮。盖其适在酒而神在醉故邪。

乡有宋子者,与之善,疟岁弗愈。一日造问之,宋强疾移榻就堂相见,因享之酒。酣,宋出素请画,遂染笔写菊数本,倒垂悬崖而掩映于江波之间,香姿隐隐有飘拂流动之状,宋子泠然疏爽。因再请,复写奇石,亭立双竹,凌空箫箫,数叶风韵,若有闻焉,宋跃起视之,毛发俱竦,是日疟不复发而就焉。时为之语曰:“少陵有佳句,不若霞仙笔。醉后扫丹青,往往神鬼。”其妙入神态有如此者。

夫求乐而得所乐乐在物也乐所乐而忘所乐乐不在物在我也石门子于酒视醉乡诸贤托以自广焉者,何如也?

岁癸卯,行年五十,疾,梦有画舫载卮酒促其登舟者,遂呼家人进之酒,再饮而卒。先数月,武夷霞峰子卒,相去千里,不及有闻,垂没之日,曰:“霞峰子先我往矣,此人志在当时,不酬所欲,惜也!”闻者谓其谵语,而不知其前知如此。既没,闻者惜之。

石门子姓高氏,名濲,字宗吕,居于石门山,贫以自耕,又自号曰庖羲谷老农氏云。

(选自《止山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其志                      直:伸展
B.是日疟不复发而就     瘥:病愈
C.往往神鬼                      泣:哭泣
D.行年五十,疾               革:危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负其不羁以俯仰于时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B.犹之留须眉傅脂粉                 如惠语让单于
C.享之酒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梦有画舫载卮酒促其登舟       客有吹洞箫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求乐而得/所乐乐在物也/乐所乐而忘所乐/乐不在物在我也
B.夫求乐而得所乐/乐在物也/乐所乐而忘所乐/乐不在物在我也
C.夫求乐而得/所乐乐在物也/乐所乐而忘所乐乐不在物/在我也
D.夫求乐而得所乐/乐在物也/乐所乐而忘所乐乐不在物/在我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嵇康、阮籍这些醉乡之徒,是不得志而借酒浇愁,他们的快乐不是真乐。
B.高石门早年才华卓著,工书善画,因为科场失利,不以功名为意,一世孤洁。
C.高石门酒醒之后,无论怎样“工意为之”,都不能达到酒醉后作品的艺术境界。
D.宋子观画时泠然疏爽,毛发俱竦,疟疾痊愈,这从侧面表现了高石门画艺的神妙。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轩盖造之,求其所能则不得,盖不欲以所能媚也。
(2)石门子于酒视醉乡诸贤托以自广焉者,何如也?
6.《高石门传》围绕“酒”来写高石门一生的事迹和成就,请简要说明。
2022-01-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牛肉白酒   啖:吃B.未维舟而江陵乱   维舟:登船
C.武虽急暴,不以为   忤:忤逆,抵触D.结庐      :邻近,靠近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杜甫“恃恩放恣”的一组是(     
①尝凭醉登武之床             ②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③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④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⑤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⑥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A.①④⑥B.①②④C.②⑤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身于官宦家庭,但是他的仕途却不是很顺利。天宝年间,玄宗认为他是个奇才,召见他来考试文章才学,他献上了《三大礼赋》
B.安禄山之乱后,京城地区动乱流离,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自己背柴火采集野果,饿死的儿女有好几个。不久,被授予京兆府兵曹参军。
C.杜甫性情褊狭急躁,气量小,这与他多遭离乱、仕途不顺、亲人离世、老来无依有很大关系。
D.严武去世后,新任成都守将郭英又性情粗鲁,不易接近,杜甫就去投奔高适。后又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以躲避战乱,江陵又发生动乱,后来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4)把上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②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2021-11-30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开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资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久之,释之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①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上林令。释之前曰:“陛下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凌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②,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③。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④,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我乎?而廷尉乃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释之事景帝岁余,年老病卒。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张季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注】:①啬夫:养虎人。 ②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   ③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④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使骑捕,之廷尉                    属:通“嘱”,嘱咐
B.此人亲惊吾马,固不我乎?          败:伤害
C.而廷尉乃之罚金                         当:应当
D.释之免冠顿首                         谢:感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诏释之拜啬夫上林令                  其无用而掊之
B.陛下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C.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           若火始然
D.人亡道,盗先帝器                      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B.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C.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D.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
①“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
②用王生计,卒见谢。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A.③⑤⑥B.①④⑥C.①②⑤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靠哥哥的家产做了骑郎。起初,他久宦而不能得到升迁,就想要辞职。但因有德行和才能而被中郎将袁盎推荐,在朝堂上议论秦汉之事获皇帝夸赞。
B.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只有张释之敢于说真话。而文帝作为一代仁君,能知错即改,不仅称善。还授予释之廷尉的官职。
C.他跟从皇帝登临虎圈。啬夫善于答对,代替上林尉回答皇帝的问话。皇帝想提拔啬夫。释之认为不妥,并分析利害,请皇帝慎重做决定。
D.景帝还是太子时,张释之弹劾过他“不下公门,不敬”,尽管当时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但后来景帝当了皇帝时,释之仍然非常恐惧。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
(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7.张释之为什么认为不应该提拔啬夫?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1-11-02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芦台一中、静海一中、蓟州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暄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彀者:射手。彀,拉满弓。②:赵将,本赵人,后为燕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门不出,固称疾                      杜:关闭,堵塞
B.匈奴小入,详不胜                      北:败北 堵塞
C.赵悼襄王元年,廉既入魏          亡:死亡
D.李牧不受命,赵使人捕得李牧   微:私下里,暗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牧杜门不出,称疾                  今日死,愿为诸君快战
B.王必用臣,臣如前,敢奉令   左,陷大泽中
C.边士日得赐不用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D.赵王让李牧,李牧             举以予人,弃草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B.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C.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D.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牧作为“良将”的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③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④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⑤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       ⑥居二年,庞破燕军,杀剧辛
A.①⑤⑥B.②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李牧戍边时,根据战情,采取了固守防御的战略,虽无战功,但有效阻止了匈奴的入侵。
B.李牧为了国家利益,甘负骂名;常奉命于危难之际,击溃强敌,表现了一代名将的胸怀和才干。
C.赵国宠臣郭开贪婪受则,罔顾国家利益;赵王迁昏庸糊涂,不识忠奸,不辨真相,自毁长城,令人叹息。
D.李牧用兵有法,指挥得当,坚持自我军事主张,使赵王不悦,终派人微捕而杀之。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2)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
2021-08-3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適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鲁小弱,附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于齐,齐师侵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適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注释】①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②要绖,缚在腰间的麻带。古代丧礼服制之一。③季氏,春秋战国时鲁国的卿家贵族,凌驾于公室之上掌握鲁国实权。④累绁:捆绑罪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氏                                 飨:款待
B.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当世:在位,掌权
C.人之恶者也                           发:揭发
D.不于齐,齐师侵鲁                    备:防备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饘于是,粥于是,糊余口/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B.今孔丘年少好礼,达者欤/吾还也
C.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用亡郑以陪邻
D.鲁小弱,附楚则晋怒/贪财货,好美姬
4.按照本文的叙述,试概括:在孔子的青少年时代,鲁国处于怎样的“国际”形势之下?又先后发生了哪些大事?
5.从文中看,孔子是“达者”的依据是什么?
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②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2021-07-3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数千之众,欲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辄见诱进,朝夕满堂。后皇太子疆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

(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


【注】①隗(kuí)嚣:天水成纪人,出身陇右大族,西汉末年割据一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霸王之事规:谋求B.嚣乃林持丧东归听:听闻
C.于陇坻杀之遮:拦截D.由后稷祚:福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愿一言死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今将军数千之众斧斤时入山林
C.郎有好学大臣无罪夷灭数十家
D.余人虽不遣君既若
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B.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C.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D.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光武帝对杜林满意器重的一组是( )
①且欲优容之②京师士大夫成推其博洽③定从林议
④士多归之⑤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⑥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
A.③⑤⑥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③⑥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林少年时好学沉稳,家中藏书丰富,学识渊博,时人称他为“通儒”。
B.杜林亲自推着弟弟的灵柩车为其送丧,令刺客也感动于他的道义,不忍行刺。
C.杜林代替郭宪担任光禄勋,办事周到严密,恭谨小心,推举贤才公正无偏私。
D.杜林随从皇帝南巡,忠于职守,有召必到。其他王傅都受到批评,唯独他受到赏赐。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
(2)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
(3)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
7.结合文言文内容,概括杜林为人、为官的优点。
2021-07-28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hèn)。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掖垣:泛指高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此不                                     见:被
B.韩侂胄用事                                     用事:掌权
C.万里为之记                                 属:归属,隶属
D.侂胄专日益甚                              僭:超越本分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杨万里为人刚而偏。               译文: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
B.原文:又书十四言别妻子                  译文: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
C.原文:侂胄恚,改命他人                  译文:侂胄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
D.原文: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译文:凡是官员汇报关于当时政治的都不把事情告诉他。
2021-02-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