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待贾。贾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摘编白《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兵谈第二】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耳聋目盲,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制谈第三】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武议第八】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摘编自《尉缭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B.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C.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D.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和漏都是古代计时的工具,人可以通过日影的角度、水位的高度来计时。
B.不佞,意思是自己没有才能,是一种用于自称的谦辞,也叫作不吝。
C.枹是鼓槌,鼓是战鼓,古代用击鼓传达军事指令,因此枹鼓可代指战事、军阵。
D.军正,是古代军中专职的执法官,因此司马穰苴遇事向他询问军法细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穰苴有自知之明。他虽受到晏婴和齐景公的赏识,得到提拔,但仍主动请求齐景公派出宠臣担任监军。齐景公答应了他并派庄贾随军。
B.司马穰苴体恤士卒。对于士兵的饮食起居等各类事宜,他都亲自过问;有伤病的士兵得到了特别照顾,心怀感激,也斗志昂扬地请战。
C.《尉缭子》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司马穰苴面对已经没有战意的晋燕联军,仍执意展开进攻、乘胜追击,这是《尉缭子》所反对的不义之战。
D.《尉缭子》对军事实践做出了理论总结。结合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古代军事家们重视治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一贯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2)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5.司马穰苴为什么要处死庄贾?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粥:“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但补借奉职。弱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强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译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籍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致仕。元丰六年八月,,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予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少,不利于规劝其他人归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榜样。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5.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②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见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恐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今或驱使医巫,外求方士,是不可不备。又公以后父而多通宾客,必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③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书奏,帝不悦,不省。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信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④初,谭著《新论》,言当世政事,世祖善焉。《琴道》余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有删改)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què):诚实、谨慎。③谶(chèn):指秦汉间巫师、方上端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也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恒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B.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恒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C.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恒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D.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枉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士,又称方术之士,是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求仙炼丹活动的人。
B.出,京城官员到地方任职,如《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地方官到京城任职为“入”。
C.肃宗,“肃”意为“整肃清明”,汉章帝的谥号,其统治与汉明帝统治合称“明章之治”。
D.巡狩,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义同“巡视”“视察”、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谭博学多才,不拘小节。他擅长写文章,喜好音律,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批评那些庸俗的读书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睿智通透,应对得法。他劝谏傅晏提防医巫、方士为害,同时遗散门客,保持廉洁谨慎;傅氏一家得以躲避灾祸。
C.桓谭不事谄媚,为人正直。他想和董贤结交,于是写信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董贤并未采纳,谭遂不往来。
D.桓谭著书立言,受到重视。他写作《新论》,议论当世的政事,世祖称好;未完成的《琴道》,肃宗令班固继续完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2)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
5.桓谭因何触怒世祖,以致后来被调离京城?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隐太子①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徵至磁州,遇前宫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锢送诣京师。徵谓副使李桐客曰:“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宁可虑身,不可废国家大计。今若释遣思行,不问其罪,则信义所感,无远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况今日之行,许以便宜从事,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即释遗思行等,仍以启闻,太宗甚悦。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 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徵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 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②是也。忠臣,龙逢、比干③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徵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列传》)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③龙逄(关龙逄,被夏桀杀害)、比干(被商纣挖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B.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C.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D.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生前的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隐太子李建成,谥号“隐”;齐桓公谥号“桓”;欧阳修,世称欧阳文忠公,谥号“文忠”。
B.“祚”有皇位之意。“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等等。“祚” 还有福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
C.擢,提升官职。其他如“迁”“陟”“加”等也指官职的提升;“拜”“除”“领”等表示任命、授予官职;“换”“徙”“转”等表示官职的调动、改任。
D.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B.魏征忠诚奉国。魏征受命安抚河北,刚到磁州,就遇到押解前东宫、齐王府的旧人入京的队伍。魏征说有关国家利益,明白了没有不去做的,宁可自己承担责任,也不能损害国家大计。因此,立刻上书呈报皇上,并释放了被抓的前东宫、齐王府的旧人。
C.魏征善于辞令。魏征向唐太宗提出愿做良臣、不做忠臣的请求,太宗惊问良臣、忠臣的区别。魏征巧用典故,正反举例进行说理。结果,唐太宗被魏征深深地打动,并因此赐给他五百匹绢。
D.魏征重视文化。由于隋末战乱,书籍散佚和损毁较多。魏征任秘书监之职后,他奏请组织儒生校辑图书,结果,数年之间就使秘书府藏书精美又完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专之可也。
(2)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良臣、忠臣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棰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恭肃。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古代监察官,历来负责纠察弹劾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B.东厂,即东缉事厂,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C.兵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谥,古代帝王、官员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兰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
B.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将其抓捕革职;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
C.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不苟且违心,多次遭罚,最后被革职为民。
D.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甚有口碑。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曾编撰《明伦大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
(2)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
5.在张福状告张柱杀害了他的母亲案件中,魏应召重新审判,改判张福有罪,尊重了案件的事实,为什么魏应召却被抓进监狱,熊浃被夺去了官职?请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

赵孝成王时,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四十万,秦兵遂东围邯郸。赵王恐,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为急围赵者,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复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预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连见新垣衍曰:“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新垣衍曰:“先生助之将奈何?”鲁连曰:“吾将使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新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者,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鲁连曰:“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以千金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解]①俶傥(tì tǎng):同“调傥”。潇洒豪迈,卓异不凡。②犹预:即犹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B.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C.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D.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安釐王,战国时魏国国君魏图,安釐是其谥号。在位期间,多次征伐周边国家,兵威布于天下。
B.梁,战国后期,魏国为遏制赵国与韩国的崛起,参与中原争霸,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因此魏国又称梁国。
C.无忌,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与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秦国武安君白起并称“战国四公子”。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仲连为人高义,解赵国危难。鲁仲连本是齐国人,在赵国游览,他虽非平原君门客,却主动挺身而出,救赵国于危难。
B.鲁仲连不畏强权,义不帝秦。鲁仲连不惧虎狼之泰,与平原君直接展开激烈争辩,极力言说不能尊秦国为帝,并成功说服了平原君。
C.鲁仲连因势利导,说服新垣衍。他先言明自己宁死不愿意为秦国的臣民,愿意游说各国帮助赵国,并从魏国安危来说明不尊秦为帝。
D.鲁仲连不慕名利,拒绝封赏。他慷慨陈词,说服了新垣衍尊秦国为帝的念头,使得赵国免于被灭国。却不接受封赏,辞别而去。
2020-10-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胁。
B.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C.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召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D.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2)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2020-06-19更新 | 172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黄石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4月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日驰猎南山下,以践蹂民田,捕至府。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擢阁门祗候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内殿崇班、麟州路缘边都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拜泽州刺史、知邠州。

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


注:①代迁:指官员任满升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擢阁门祗候/
B.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擢阁门祗候/
C.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擢阁门祗候/
D.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擢阁门祗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西安的古称,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B.三班,宋代官职名,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以次递迁,最高可至节度使,与明清时的三班六房不同。
C.夏,北宋时期由党项族李元昊建立的政权,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与北宋、金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D.刺史,汉武帝设州刺史,督察郡国,巡视吏治。州相当于现在的省,所以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凯家庭富有,轻财好施。他倚仗先人功勋,多方结交宾客,每天驰猎南山下,结果践踏民田,被捕捉到官府。
B.王凯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他多次率兵与西夏军队作战,即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也能扭转局势,大获全胜。
C.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既善于安抚士兵,又能以身作则,因而作战时,士兵们都竭力为他效力。
D.王凯不辱圣命,化解夷患。他调任秦凤路,皇帝晓谕他番邦有入侵中原之心,他到任后,妥善处理,使番主恢复进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
⑵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
2020-03-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殷侑,陈郡人。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及长,通经。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

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入为卫尉卿。

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以上都省集议。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太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后,遗骸蔽野,寂无人烟。始至,空城而已。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后,户口滋饶,仓廪盈积,人皆忘亡。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充郓、曹、濮观察使。

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不入王府。侑以军赋有余,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大和七年,请岁供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石。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殷侑传》 )


【注】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三镇:此处指郓、曹、濮三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B.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D.初/州兵三万/悉取给於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文中的贞元、元和、太和、开成都是皇帝年号。
B.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D.榷的意思是专营、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证券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侑少年立志,学有所成。他儿时即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以后通晓经学,精通历代礼制沿革,贞元末年科举登第,后多次升职,任太常博士。
B.殷侑坚守气节,不惧威吓。在奉命出使回纥时,面对回纥可汗的盛兵以待和无理要求,他毫不畏惧,直言可汗的失礼之处,最终使可汗不敢威胁。
C.殷侑性格耿直,敢于进谏。文宗即位不久就有地方反叛,当时皇上一心想打败叛贼,丞相也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直言进谏,认为应对叛贼宽大为怀。
D.殷侑体恤民情,颇有政声。在任沧齐德观察使时,面对当地民生凋敝的情形,他和士卒同甘共苦,竭力恢复民生,数年之后,粮丰仓实,百姓安居乐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2)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2020-02-05更新 | 171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