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0-10-04 291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1.根据文本,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的一项是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这是一种史实。
B.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可见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C.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才会不断提升。
D.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继而采用总——分——总式展开论证,逻辑清晰。
B.文章借苏轼《答张文潜书》中提到的“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由此论证苏辙是“言非心声”的代表诗人。
C.文章论证兼顾理论著作与历史事例,既有对文学作品观点的引述,也有对历史事例的点评。
D.文章在论述“诗品与人品”关系时,从“文如其人”“言非心声”的角度进行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
B.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C.诗人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D.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2020-10-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

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就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老子今天晩上要来偷……”

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她居然听懂了 :“晓得晓得,我又不是小娃儿。”

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每次逛完回到家,她累得一屁股坐到床上,一边解外套扣子,一边嚷嚷“累死老子了,老子二回再也不出去了。”

可到了第二天,她就望着窗外蓝天幽幽道:“老子好久没出去了 ……”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

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她走丢过两次,一次被邻居送回来,还有一次我在菜市场找到她。

那时,她站在那里,白发纷乱,惊慌失措。当她看到我后,瞬间怒意勃发。似乎正是我置她于此处境地。

但却没有冲我发脾气,只是愤怒地絮絮讲诉刚才的遭遇。

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破布,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系得有。

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

这几块破布,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

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 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

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碎布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

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便依仗她对我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向她百般承诺,只要她不死,我就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 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破布。终于痛哭出声。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写外婆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的情形,表现出外婆对我的期盼、眷恋与依赖。
B.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不平静,总是埋怨,这一点从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
C.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外婆的深深的依恋,哪怕我把外婆“狠心”地反锁在家里,也是出于对外婆安全的考虑。
D.作者是四川人,语言描写多用四川方言,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跃然纸上。
5.文章写“她早已迷路”,这是“一语双关”。请结合上下文赏析这种写法。
6.文中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请结合文本探究“她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

(二)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          再:第二次。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经营:指金银珠宝等物。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贻之
B.灭六国者,六国,非秦也                      师道之不传久矣
C.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青,取之于蓝,而青
D.苟以天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无禁,用之不竭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六国论》最后一段,用笔精练,用语含蓄婉转,揭示问题明确尖锐,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
C.《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D.《阿房宫赋》节选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表达方式,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2020-10-0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

赵孝成王时,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四十万,秦兵遂东围邯郸。赵王恐,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为急围赵者,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复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预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连见新垣衍曰:“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新垣衍曰:“先生助之将奈何?”鲁连曰:“吾将使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新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者,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鲁连曰:“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以千金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解]①俶傥(tì tǎng):同“调傥”。潇洒豪迈,卓异不凡。②犹预:即犹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B.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C.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D.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安釐王,战国时魏国国君魏图,安釐是其谥号。在位期间,多次征伐周边国家,兵威布于天下。
B.梁,战国后期,魏国为遏制赵国与韩国的崛起,参与中原争霸,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因此魏国又称梁国。
C.无忌,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与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秦国武安君白起并称“战国四公子”。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仲连为人高义,解赵国危难。鲁仲连本是齐国人,在赵国游览,他虽非平原君门客,却主动挺身而出,救赵国于危难。
B.鲁仲连不畏强权,义不帝秦。鲁仲连不惧虎狼之泰,与平原君直接展开激烈争辩,极力言说不能尊秦国为帝,并成功说服了平原君。
C.鲁仲连因势利导,说服新垣衍。他先言明自己宁死不愿意为秦国的臣民,愿意游说各国帮助赵国,并从魏国安危来说明不尊秦为帝。
D.鲁仲连不慕名利,拒绝封赏。他慷慨陈词,说服了新垣衍尊秦国为帝的念头,使得赵国免于被灭国。却不接受封赏,辞别而去。
2020-10-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3.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熏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A.首联主要写李将军府所处的地理环境,同时以秋巷高树蝉声的“动”反衬府中书斋的静。
B.本诗颈联两句所写人物看似都与李将军无关,但都是从侧面衬托将军温雅又豪放的形象。
C.尾联表达了将军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壮志情怀,还有他的谦逊。
D.这首诗写诗人探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主要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020-10-0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春远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惟乌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地。

四、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名校
15.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B.苏轼对王维C.欧阳修对李白D.王国维对苏轼
2016-11-18更新 | 1091次组卷 | 9卷引用:2011年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6.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          
A.孟郊、李白B.贺知章、杜甫C.贾岛、杜甫D.孟郊、陆游
2016-11-18更新 | 138次组卷 | 8卷引用:2014-2015学年山西省大同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     )
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鹿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2020-10-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五、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名校
18. 《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目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2016-11-18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屈原既是“骚体诗”的创造者,又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始作俑者,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B.《诗经》中的《卫风•氓》一诗,给我们展示的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悲剧,信誓旦旦只不过是一时的甜言蜜语。
C.曹植的《七步诗》,展示的不止是才情,还有那煮豆燃萁的悲哀。
D.陶潜归隐田园之后,过着焚琴著鹤的生活,远离尘嚣,何等快意,何等潇酒。
2020-10-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名校
20. 沈德潜《说诗晬语》:“性情面目,人人各具。读___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       诗,如见其忧国伤时。”       中的二位诗人,与下列选项所论诗人相同的是(     )
A.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B.读柳子厚诗,知其人无与偶;读韩昌黎诗,知其世不能容
C.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D.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黄庭坚)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
2020-10-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21. 下列咏史诗所歌咏的历史人物,每一选项前后不相同的是(     
A.他年锦里经祠庙,粱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D.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2020-10-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22. 下列文句所描写的景色,依一年时序的先后,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②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③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④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④②①
2020-10-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七、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23. 名篇名句默写。
(1)《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重视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一文里,诸葛亮劝刘禅对宫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0-0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晚安短信计划”第一季是在2018年由人民日报和国内知名媒体新世相共同发起:2018年12月1日起,向100万中国人发送晚安短信,每天1条,每晚11点,直到新的一年。

②第二季的“晚安短信计划”由新世相和中国日报共同发起,并邀请刘涛、张艺兴担任晚安大使。报名成功后,在2019年最后一个月,你将和100万人在每晚10点一起收到晚安短信,持续31天,并且有机会收到陌生人的短信。

③[晚安短信•湖北计划]

到今天,武汉封城进入第29天,整个湖北的疫情还在持续。

身在湖北的你,2月24日起,每晚10点都会收到一条晚安短信,并有机会收到全国随机陌生人的晚安。如果你不在湖北,可以发来你的问候,并收到来自湖北陌生人的晚安。2020年2月20日,新世相重启“晚安短信•湖北计划”,并邀请三位湖北艺人朱一龙、袁姗姗、贾玲担任晚安大使,北师大心理学部作为本次计划的特别顾问。

针对“晚安短信湖北计划”,我说,这是精明获利的商业营销;我说,这是针对失眠症的人文关怀;我说,这是孤独深夜的温暖救赎;我还说,这是……

如果我是知名媒体新世相的项目设计者,我是深夜无法入睡的失眠患者,我是身在湖北疫区的亲历者或见证人,我是北师大心理学部的专家,我是公众人物,我还……


请你针对这一媒体活动,自主拟定你的写作身份(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身份) ,谈谈特定身份的你对于“晚安短信湖北计划”,有怎样的观点、思考和感受?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10-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3月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6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2
语言文字运用
7
小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语言文字应用
4
名句名篇默写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4-6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其他小说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
7-90.85杜牧(803-853)  苏洵(1009-1066)  《六国论》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10-120.4《史记》  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文断句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30.65其他古代作家  诗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鉴赏诗词形象
140.85杜甫(712-770)  诗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语言文字运用
150.94文学常识综合  王维(701-761)选择题
160.65贺知章(659-744)  李白(701-762)  杜甫(712-770)  孟郊(751-814)选择题
170.65修辞手法选择题
190.85熟语(含成语)选择题
200.94文学常识综合选择题
210.65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表现手法选择题
220.65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古诗中的景物形象选择题
五、小阅读
180.65分析、理解古诗内容课内
六、名篇名句默写
23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七、作文
240.65青年成长  道德与社会  人生感悟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