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围赵之邯郸。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而归之。”仲连见衍而无言。衍曰:“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先生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连曰:“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衍曰:“先生助之奈何?”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连曰:“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據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仲连,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文中的“梁”即“魏国”。

材料二:

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至于辞封爵,挥千金,超然远引,终身不见,正如祥麟威凤,自是战国第一人。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又内围邯郸A而不能去B魏王使将军C辛垣衍令赵帝秦D今其人在E是F胜也何敢言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是四君子之一,贾谊曾经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来评价他。
B.“奈何”在文中的意思是“如何”,与“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奈何”不同。
C.“责”在此处的意思是“要求”,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责”字意思相同。
D.“再拜”即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鸿门宴》中张良曾向项羽行此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对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的事没有好的应对办法,乱了方寸,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垣衍相见。
B.辛垣衍起初并不认为鲁仲连有品德和才能,以为他是个庸人,听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主张才觉得鲁仲连是贤明之士。
C.鲁仲连对平原君并无所求,但依然愿为赵国解围,前去游说辛垣衍,宁肯牺牲生命也不帝秦,体现其胸怀天下之识。
D.鲁仲连排患释难,秦国撤兵之后,平原君想要封赏他,但是他坚决不接受。他的身上展现出了古代士人的高风亮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2)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5.《古文观止》评价鲁仲连“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请结合文本概述其“远识”。
2023-06-07更新 | 32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 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 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初,冯谖闻孟尝君好客,蹑谖而见之。孟尝君置传舍十日,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 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 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不说。居期年,冯谖无所言。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乃进冯谖而请之曰:宾客不知文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薛岁不入,民颇不与其息。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冯谖曰:诺。辞行,至薛,具牛酒,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孟尝君闻冯谖烧券书,怒而使使召谖。至,孟尝君曰:文食客三千人,故贷钱于薛,请先生收责之。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何?冯谖曰: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余不足。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焚无用虚债之券,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B.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C.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D.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舍,一般指古代所设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文中指战国时安置食客的房舍。
B.舆,本义为车厢,后泛指车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出入乘车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C.券书,即契约文书。为了防止伪造,古代的契约大多一剖为二,当事双方各持一半。
D.再拜,古代礼仪,再次下拜,表示恭敬之意。也在书信中用为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积极主动,改变命运。他听说孟尝君礼贤下士,就主动投奔;因得不到理想的待遇,就积极争取。
B.冯谖知恩图报,不避使命。在得到孟尝君的礼遇之后,他对孟尝君交给自己的收债重任爽快地接受了。
C.冯谖爱护百姓,深谋远虑。他到达薛邑之后,设宴招待借钱的百姓并了解民情,烧毁了无法偿付的百姓的契据。
D.孟尝君宽宏大度,见善则迁。他面对冯谖的不断索取,都积极满足;对冯谖焚毁契据的行为,也给予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
(2)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
2021-11-1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相关题目。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其父卒二十岁,秦灭韩。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道还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再战,秦兵竞败,遂至咸阳。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沛公乃还军霸上。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鲰生教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今为之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羽,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

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天下始定,刘敬说高宗曰:“都关中。”上疑之。留侯曰:“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汉十二年,高帝,后八年留侯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B.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C.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D.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专指秦始皇,他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B.留侯,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留是张良受封之地。
C.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崤函”便是此地。
D.崩,我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荆轲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直言劝谏。沛公进入秦宫后,想要留居,樊哙劝说无效,张良说沛公的行为无异于“助桀为虐”。沛公这才回车驻军在霸上。
C.张良不恋权位。汉元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斗功,但因“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只愿受封留县,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D.张良深受高帝信任。天下始定,留侯张良重点陈述关中的优势劝告高帝定都关中,高帝听后,当天就起驾,向西定都关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2)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羽,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
19-20高三上·广东·期末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土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左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2021-11-05更新 | 197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深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荆轲刺秦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王方柱走                            还: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        比:并,列
C.愿大王少假借                         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疑其有改悔,复请之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而卒惶急无击轲
C.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                                 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3.从这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楷字叔则,弱冠知名,尤精《》《易》,少与王戎齐名。钟会荐之于文帝,辟相国掾。贾充改定律令,以楷为定科郎。事毕,诏楷于御前执读,平议当否。武帝为抚军,妙选僚采,以楷为参军事。石崇以功臣子有才气,与楷志趣各异,不与之交。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酣燕,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

楷性宽厚,与物无忤。不持俭素,每游荣贵,辄取其珍玩。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穷乏。尝营别宅,其从兄衍见而悦之,即以宅与衍。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楷子瓒娶杨骏女,然楷素轻骏,与之不平。骏既执政,乃转为卫尉。及骏诛,楷以婚亲收付廷尉,将加法。是日事仓卒,诛戮纵横,众人为之震恐。楷容色不变,举动自若,索纸笔与亲故书。赖侍中傅祗救护得免,犹坐去官。太保卫瓘、太宰亮称楷贞正不阿附,宜蒙爵土,乃封临海侯。代楚王玮为北军中侯。玮怨瓘、亮斥己任楷,楷闻之,不敢拜,转为尚书。楷长子舆先娶亮女,女适卫瓘子,楷虑内难未已,求出外镇,垂当发而玮果矫诏诛亮、瓘。玮以楷前夺己中侯,又与亮、瓘婚亲,密遣讨楷。楷素知玮有望于己,闻有变,单车入城。匿于妻父王浑家,故得免难。

楷有渴利疾,不乐处势。王浑为楷请曰: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复蒙陛下宠遇,诚竭节之秋也。然楷性不竞于物,安于淡退,有识有以见其心也。楷今委顿,臣深忧之。光禄勋缺,以为可用。不听。及疾笃,诏遣黄门郎王衍省疾。卒,时年五十五,谥曰元。

(选自《晋书·裴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B.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C.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D.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指《老子》,又称《道德经》,后被纳入科举考试的经书范围中。
B.婚亲,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文中指裴楷与杨骏两家儿女结为婚姻的亲戚关系。
C.矫诏,假托或假传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或者篡改皇帝布告臣民的诏令。
D.武帝,皇帝的谥号,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给予的一种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楷性格宽厚,轻财仗义。裴楷为人宽厚,与人无仇;堂兄裴衍喜欢他的别院,他就慷慨相送,还把每年索要来的几百万租钱,散发给自己家中的穷亲戚。
B.裴楷年少有名,屡获任用。裴楷年少时有名声,经钟会推荐,被征辟为相国掾,以定科郎身份参与朝廷律令的修改;武帝精选属下,任裴楷为参军事。
C.裴楷不附姻亲,从容应变。裴楷一向看不起姻亲杨骏,杨骏执政后,裴楷就转任卫尉,后来杨骏被杀,裴楷也被捕交付廷尉,然而他神色不变,举动自如。
D.裴楷遭遇动乱,仓皇逃命。裴楷在两位姻亲的推荐下代替楚王司马玮担任北军中侯,楚王司马玮发动叛乱,秘密派人去讨伐裴楷,裴楷藏匿在岳父家,才得以免于灾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事仓卒,诛戮纵横,众人为之震恐。
(2)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复蒙陛下宠遇,诚竭节之秋也。
2021-08-0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云南省曲靖市二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珂,河中人。父重荣,河东节度使,破黄巢有大功,封琅邪郡王。珂本重荣兄重简之子,出继重荣。唐僖宗光启三年,重荣为部将常行儒所害,推重荣弟重盈为蒲帅,以珂为行军司马。及重盈卒,军府推珂为留后。时重盈子珙为陕州节度使,瑶为绛州刺史,由是争为蒲帅,瑶、珙连上章论列,又与太祖[注]书云:“珂非吾兄弟,盖余家之苍头也,小字忠儿,安得继嗣!”珂亦上章云:“亡父有兴复之功。”又遣使求援于太原,李克用为保荐于朝,昭宗可之。既而珙厚结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为援,三镇互相表荐,昭宗诏谕之曰:“吾以太原与重荣有再造之功,已俞其奏矣。”及克用驻军于渭北,昭宗以珂为河中节度使,正授旄钺,克用因以女妻珂;珂至太原谢婚成礼,克用令李嗣昭将兵助珂,攻珙于陕焉。光化末,太祖谓张存敬曰:“珂恃太原之势,侮慢邻封,尔为我持一绳以缚之。”天复元年春,存敬兵下晋、绛,令何絪守晋州以扼太原援师。二月大军逼河中珂妻书告太原曰敌势攻逼朝夕为俘囚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克用曰:“前途既阻,众寡不敌,救则与尔两亡。可与王郎归朝廷。”珂复求救于李茂贞,茂贞不答。珂势穷蹙,即登城谓存敬曰:“吾与汴王有家世事分,公宜退,俟汴王至,吾自听命。”存敬即日退舍。三月,太祖自洛阳至,先哭于重荣之墓,蒲人闻之感悦。珂欲面缚牵羊以见,太祖曰:“太师阿舅之恩,何时可忘,郎君若以亡国之礼相见,黄泉其谓我何!”及珂出迎于路,握手獻欷,联辔而入。乃以存敬守河中,珂举家徙于汴。后入觐,被杀于华州传舍。

(选自《旧五代史·王珂传》,有删改)


[注]太祖:即后梁太祖朱温,唐末曾依附于王重荣,因母亲姓王,故称王重荣为舅,后篡唐自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月/大军逼河中珂妻/书告太原曰/敌势攻逼朝夕/为俘囚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
B.二月/大军逼河中/珂妻书告太原曰/敌势攻逼朝夕/为俘囚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
C.二月/大军逼河中/珂妻书告太原曰/敌势攻逼/朝夕为俘囚/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
D.二月/大军逼河中珂妻/书告太原曰/敌势攻逼/朝夕为俘囚/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B.僖宗,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
C.旄钺,“旄”是古代的旗子,“钺”是古代的兵器,旄钺常用来借指军权。
D.舍是古时行军计程单位,一舍为十里,退避三舍就是退让三十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珂身担要职。他因养父王重荣平叛黄巢有大功,被封为琅邪郡王;王重荣死后,又做了行军司马;后来又担任留后、河中节度史等官职。
B.王珂求救无果。天复元年,张存敬领兵攻下晋州、绛州,命令何絪守卫晋州以阻扼太原的援军,形势危急,王珂向李茂贞求援,未能成功。
C.王珂巧妙解围。王珂在形势窘迫的时候,登上城墙对张存敬说与汴王有世家的情分,让张存敬后退等汴王过来,张存敬听后当日就后退了。
D.王珂准备请罪。天复元年三月,太祖从洛阳赶到,王珂打算以牵羊礼前去请罪,太祖没有允许;王珂出城到路上迎接太祖,两人握手叹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珂非吾兄弟,盖余家之苍头也,小字忠儿,安得继嗣!
(2)珂恃太原之势,侮慢邻封,尔为我持一绳以缚之。
2021-07-2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B.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C.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D.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少年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春秋时期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