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一 期中 2021-07-26 38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这是孔子在参加鲁国的蜡祭仪式后感叹其徒有礼仪形式,失去了“大道”的实质,而后向学生言偃描绘的上古时期大道流行的社会景象。“大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统,是人认识到万事万物对立又统一的自然规律,明了天地万物本来为一体关系的真相,所以胸怀对待任何事物都如同对待自己一样的同理心,也就是“公心”。这样的大道流行于上古三皇、中古夏商周三代圣贤治国理政的时代。

《尚书》上记载,上古时期的尧帝遵循古人流传的天地之道、大公之德,凭借钦、明、文、思四种德行教化人民,实现了天下安定。他诚信、恭谨、克己、礼让,美好的德行传播到四方之外,乃至充塞于天地之间。天下大众受到尧帝德行的感化,因此像尊重日月一般崇敬他,自发地向他学习,每个人都不断完善德行,于是群贤毕至,实现了唐虞时期风俗大和的美好景象。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大同世界。

而在孔子之前,西周统治阶层为了天下稳定,就制定了一套严格规范的礼乐制度。“礼”,最初是圣人根据天、效法地的规律而创造,承载着天地之道、大公之德,贯彻在丧、祭、射、御、冠、昏、朝、聘各种礼仪形式之中,同时也是不同阶层政治、宗法、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准则。人遵循礼,形式上表现为礼仪,实质上是行道。“乐”是音乐,以德音雅乐培养贵族阶层的情操,使之从内心发出大仁大爱,以公心治国理政。圣人通过礼乐教化,把天地之道明示给百姓,这样治理国家自然成就了大同世界。西周前期,各诸侯国统一于周天子的管理,社会秩序井井有条,万国咸宁。

但是到了周朝末期,周王室渐渐腐败。诸侯对周天子不再心悦诚服,便慢慢废弃礼乐制度,竞相发动了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开始“诸侯争霸”。从此“礼崩乐坏”,社会秩序被完全打乱。

孔子一生正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对当时的社会乱象痛心疾首,于是到处拜师求教,寻找救世之方。他学习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文化,感叹于曾经盛世的美好,周游列国呼吁再创大同之治。但当时追名逐利的统治阶层无法接受,于是他退修诗书、培养贤人。当读到《周易》这部古老文献时,他几乎手不释卷,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对于其中“大道”体悟越来越深入,创作了十篇传文,充分阐释出简单卦象和古老文字背后的核心理念。

此后,《周易》作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结晶,被后世学者称为“大道之源”,其所承载的“天下一体”的理念统摄万事万物,所谓“冒天下之道”。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从这里发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大道孕育出中华民族的广阔胸襟、大同理想、和合品质,书写出一幕幕动人篇章——仁义礼智的道德准则、和睦齐整的家风传统、团结互助的社会精神,追求国富民强的大治之世、睦邻友好的天下图景……直到今天,我们还一直承传着这一理念,它已化作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基因。

现在的世界各国人民应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摘编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制定的礼乐制度中,“礼”承载着天地之道、大公之德,是不同阶层权利和义务等的规范准则。
B.圣人通过礼乐教化,把天地之道明示给百姓,是因为西周时期的各诸侯国服从管理,天下安定,秩序井然。
C.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虽然也举行蜡祭等祭祀活动,但徒有形式,“大道”已不再流行。
D.《周易》被后世学者称为“大道之源”,其所承载的“天下一体”的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发源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探源溯流,先通过《礼记·礼运》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再阐述其内涵。
B.文章主体部分以孔子生活的时代为界,阐述了从上古到现在“大道”的发展历史。
C.文章以《尚书》的记载来佐证上古时代的尧帝如何教化人民的历史,很有说服力。
D.文章通过“礼乐教化”和“礼乐崩坏”的前后对比论证,论述了孔子的巨大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统,孕育出中华民族的广阔胸襟、大同理想、和合品质,已化作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基因。
B.如果没有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渴盼重建大同世界之后的失望,他就不会退修诗书、培养贤人,“大道之源”一定会被埋没。
C.上古时期的尧帝能实现风俗大和的大同世界,和他诚信恭谨、克己、礼让等美好的德行让天下大众受到感化分不开。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方面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被发扬光大。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词综艺火爆,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在一些老师看来,这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成为一场标准化考试。

(摘编自《扬子晚报》)

材料二:

我国有极为成熟的诗教思想与诗教传统。在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是一种什么认识?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地进行了专题调查,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从喜欢古诗词程度看,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差别不大,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9%,想学习或非常想学习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4%,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多于喜欢新诗的学生。从阅读量与写作来说,自认为阅读量较大的只占4%,阅读量一般的占总人数的78%,几乎不读古典诗词的比例高达18%;而能写旧体诗词的学生只有7%左右。从爱好、了解与掌握古诗词的人群分布看,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人的素质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理科生占95%,文科生占93%;爱好古典诗词的,理科生占92%,文科生占87%;自认为阅读量较大和一般的理科生占84%,文科生占81%。尤其是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理科生占13%,文科生只占2%。从古典诗词的传播途径看,学生最喜爱的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却源自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的传唱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反之,尽管有端午节的习俗,但熟悉屈原作品的人却极少。

调查显示,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运大可不必担心。但要真正使多数大学生热爱古典诗词,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摘编自张永芳《当代大学生:古典诗词知多少》)

材料三:

诗词是植入中国人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间远离了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远远赶不上物质消费。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许多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剧场、电影院和音乐厅,尤其在边远小城镇,可能连这些设施都没有配备。

(摘编自陶舜《诗词大会不要成为绝响》)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带有“应试”的味道,与标准化考试没有多大区别。
B.在喜欢古诗词的程度上,文理科大学生差别不大,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比喜欢新诗的学生多。
C.大家不必为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运担心,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使多数大学生热爱古典诗词。
D.从古典诗词的传播途径看,通过习俗进行传播的效果不及通过通俗歌曲和电视剧的传播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江苏语文教师刘百生认为,诗词综艺火爆,学生会背古诗,虽然并不意味中学诗词教育的成功,但表明了整个社会爱好诗词已蔚然成风。
B.调查情况表明,在爱好、了解与掌握古诗词的人群分布上,理科大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文科大学生,尤其是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
C.“文化中国……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说明以诗词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只在寻常百姓居家生活中鲜活存在着,而没有“高居于庙堂之上”。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爱好古诗词热潮这一现象背后的情况,都既肯定其积极的影响又表现出对古诗词传承的担忧。
6.怎样加强大学生的古诗词教育?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玉自知这话说的造次了,后悔不来,登时脸上红胀起来,低着头不敢则一声。幸而屋里没人。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一声儿也说不出来。见宝玉憋的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擦眼泪。宝玉心里原有无限的心事,又兼说错了话,正自后悔,又见黛玉戳他一下,要说又说不出来,自叹自泣,因此自己也有所感,不觉滚下泪来。要用帕子揩拭,不想又忘了带来,便用衫袖去擦。林黛玉虽然哭着,却一眼看见了,见他穿着簇新藕合纱衫,竟去拭泪,便一面自己拭着泪,一面回身将枕边搭的一方绡帕子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一语不发,仍掩面自泣。宝玉见他摔了帕子来,忙接住拭了泪,又挨近前些,伸手拉了林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跟前去。”林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死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

一句没说完,只听喊道:“好了!”宝林二人不防,都唬了一跳,回头看时,只见凤姐儿跳了进来,笑道:“老太太在那里抱怨天抱怨地,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了没有。我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老太太骂我,说我懒。我来了,果然应了我的话了。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呢!还不跟我走,到老太太跟前,叫老人家也放些心。”说着拉了林黛玉就走。林黛玉回头叫丫头们,一个也没有。凤姐道:“又叫他们作什么,有我服侍你呢。”一面说,一面拉了就走。宝玉在后面跟着出了园门。到了贾母跟前,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鹦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

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宝钗笑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一些细节生动地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一个“挨”字反映出贾母对林黛玉的偏爱。
B.文章善于通过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如宝钗听到宝玉说她“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时“脸红起来”,这反映了其内心的羞涩。
C.“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足见宝玉对黛玉、宝钗两人的情感不同。
D.薛宝钗明知道所听戏曲是《负荆请罪》却故意不说出,实际上是用《负荆请罪》的故事讽刺宝黛二人之前吵架又和好之事。
8.选文开头一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林黛玉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9.选文中王熙凤的两次出现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从内容与结构上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珂,河中人。父重荣,河东节度使,破黄巢有大功,封琅邪郡王。珂本重荣兄重简之子,出继重荣。唐僖宗光启三年,重荣为部将常行儒所害,推重荣弟重盈为蒲帅,以珂为行军司马。及重盈卒,军府推珂为留后。时重盈子珙为陕州节度使,瑶为绛州刺史,由是争为蒲帅,瑶、珙连上章论列,又与太祖[注]书云:“珂非吾兄弟,盖余家之苍头也,小字忠儿,安得继嗣!”珂亦上章云:“亡父有兴复之功。”又遣使求援于太原,李克用为保荐于朝,昭宗可之。既而珙厚结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为援,三镇互相表荐,昭宗诏谕之曰:“吾以太原与重荣有再造之功,已俞其奏矣。”及克用驻军于渭北,昭宗以珂为河中节度使,正授旄钺,克用因以女妻珂;珂至太原谢婚成礼,克用令李嗣昭将兵助珂,攻珙于陕焉。光化末,太祖谓张存敬曰:“珂恃太原之势,侮慢邻封,尔为我持一绳以缚之。”天复元年春,存敬兵下晋、绛,令何絪守晋州以扼太原援师。二月大军逼河中珂妻书告太原曰敌势攻逼朝夕为俘囚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克用曰:“前途既阻,众寡不敌,救则与尔两亡。可与王郎归朝廷。”珂复求救于李茂贞,茂贞不答。珂势穷蹙,即登城谓存敬曰:“吾与汴王有家世事分,公宜退,俟汴王至,吾自听命。”存敬即日退舍。三月,太祖自洛阳至,先哭于重荣之墓,蒲人闻之感悦。珂欲面缚牵羊以见,太祖曰:“太师阿舅之恩,何时可忘,郎君若以亡国之礼相见,黄泉其谓我何!”及珂出迎于路,握手獻欷,联辔而入。乃以存敬守河中,珂举家徙于汴。后入觐,被杀于华州传舍。

(选自《旧五代史·王珂传》,有删改)


[注]太祖:即后梁太祖朱温,唐末曾依附于王重荣,因母亲姓王,故称王重荣为舅,后篡唐自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月/大军逼河中珂妻/书告太原曰/敌势攻逼朝夕/为俘囚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
B.二月/大军逼河中/珂妻书告太原曰/敌势攻逼朝夕/为俘囚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
C.二月/大军逼河中/珂妻书告太原曰/敌势攻逼/朝夕为俘囚/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
D.二月/大军逼河中珂妻/书告太原曰/敌势攻逼/朝夕为俘囚/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B.僖宗,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
C.旄钺,“旄”是古代的旗子,“钺”是古代的兵器,旄钺常用来借指军权。
D.舍是古时行军计程单位,一舍为十里,退避三舍就是退让三十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珂身担要职。他因养父王重荣平叛黄巢有大功,被封为琅邪郡王;王重荣死后,又做了行军司马;后来又担任留后、河中节度史等官职。
B.王珂求救无果。天复元年,张存敬领兵攻下晋州、绛州,命令何絪守卫晋州以阻扼太原的援军,形势危急,王珂向李茂贞求援,未能成功。
C.王珂巧妙解围。王珂在形势窘迫的时候,登上城墙对张存敬说与汴王有世家的情分,让张存敬后退等汴王过来,张存敬听后当日就后退了。
D.王珂准备请罪。天复元年三月,太祖从洛阳赶到,王珂打算以牵羊礼前去请罪,太祖没有允许;王珂出城到路上迎接太祖,两人握手叹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珂非吾兄弟,盖余家之苍头也,小字忠儿,安得继嗣!
(2)珂恃太原之势,侮慢邻封,尔为我持一绳以缚之。
2021-07-2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

白居易

乱雪千花落,新丝两鬓生。

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

江上今重去,城东更一行。

别花何用伴,劝酒有残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中,前一句点明时令,后一句形容老境,对仗工整,为下联做了铺垫。
B.“乱雪”和“新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分别比喻春花和白发,二者相互映衬。
C.尾联别出新意:别花有伴,劝酒有莺,疏狂之态,傲岸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
D.全诗以叙事语言为主,在貌似平淡的文字里蕴藏着丰富的情蕴,笔意疏放自然。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风、猿、飞鸟等意象写出秋天的景象。
(3)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要涉猎广泛并进行反思来使自己得到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7-2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        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有祈年成、庆丰收及祭奠先人等类型。崇拜祖先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信仰。同时,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而不是一种宗教信仰,祭祖活动中“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较为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与祭祀有关。祭祀不仅寄托了对先人的怀念,同时也告诫今人        、珍惜生命、感恩敬畏、不忘初心。 祭祀活动是一种          的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虽然孩子当时不能够真正理解这种教育形式背后的文化底蕴,但是,为孩子以后健康成长播下了唤醒的种子。从祭祀先人到缅怀革命先烈。是家庭教育的拓展与延伸,让孩子参加缅怀先烈的活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会在孩子心中增加诸多正能量,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唤醒孩子的报国之志。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体现了   突出   抚今悼昔   潜移默化
B.体现着   显著   饮水思源   润物无声
C.发挥了   突出   抚今悼昔   润物无声
D.发挥着   显著   饮水思源   潜移默化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祭祀是很重要的活动
B.很重要的活动是祭祀
C.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
D.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祖先崇拜自古以来就是最基本的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但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B.祖先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信仰,但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C.祖先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信仰,但是,中国人对相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D.祖先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信仰,但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而不是一种宗教信仰。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于动物是否有教学能力的问题,众说纷纭。卡罗提出教学三要素,不符合三个要素的就不是真正的教学。科学家按照卡罗的教学三要素寻找了20多年,_____________——岩蚂蚁。岩蚂蚁是目前最接近教学三要素的动物。当一只岩蚂蚁“侦察兵”找到食物后,会返回家中请求“搬运工”支援。_____________,为了把这条路线教给“搬远工”,它首先释放一种激素,告诉另一只岩蚂蚁跟它走。两只岩蚂蚁串联前行,_______________而后面的就相当于学生。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几排长条形桌子被分隔成一个个小格子间,每个独立空间都配备了插座、台灯等设施,规模稍大的还有休息室、讨论室等不同功能分区……最近,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相继涌现出一个新鲜事物:付费自习室。据了解,北京的付费自习室目前已超过30家。付费自习室深爱欢迎,背后是人们日益高涨的学习热情。但目前,付费自习室存在进入门槛较低,可复制性强,服务、盈利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甚至出现过少数商家借机圈钱、卖出预付费卡后“跑路”等乱象,亟待加强监管。

2020-07-19更新 | 108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湖南广播电视台播出《绝对忠诚》之后,“爱国奋斗的青春最出彩,担当奉献的青春最美丽”的台词一时间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奋斗、担当、奉献、青春成为很多人亮丽的底色。


   读完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悟?你身边一定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他们又是怎样做、怎样想的?请根据你的观察和思考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论述类文本
4-60.4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7-90.65曹雪芹(1715-1764)  《红楼梦》  其他小说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薛居正  《旧五代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白居易(772-846)  诗  赠友送别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4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复位选择题组
20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65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4青春 使命  责任 担当  奋斗 励志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