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为太学生。仪凤中,吐蕃数盗边,元忠上封事洛阳宫,言命将用兵之要。高宗善之。迁监察御史。徐敬业举兵,诏元忠监李孝逸军。至临淮,孝逸惧,按兵未敢前。元忠曰: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孝逸然之,乃部分进讨。时敬业保下阿谿,弟敬猷屯淮阴。元忠曰:敬猷博徒不知战,且其兵寡易摇,大军临之,势宜克。乘胜进,破之必矣。孝逸乃引兵击淮阴,敬猷脱身遁,遂进击敬业,平之。迁洛阳令。陷周兴狱当死,以平扬、楚功,得流。岁余,为御史中丞,复为来俊臣所构,流费州。酷吏诛,人多讼元忠者,乃召复旧官。因侍宴,武后曰:卿累负谤铄,何邪?对曰:臣犹鹿也,苟须臣肉为之羹,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圣历二年,迁检校洛州长史,治号威明。张易之家奴暴百姓,横甚,元忠笞杀之,权豪惮服。为检校左庶子,奏曰: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易之等恨怒,共谮元忠,遂下制狱。中宗复位,迁兵部尚书。武后崩,帝居丧,军国事委元忠裁可,拜中书令,封齐国公。神龙二年,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安乐公主私请废太子,求为皇太女,帝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自是语塞。武三思用事,京兆韦月将上书言其恶,帝搒杀之,后莫敢言。王同皎谋诛三思,不克,反被族。元忠居其间,依违无所建明。初,元忠相武后,有清正名,至是辅政,天下倾望,冀正王室,而稍惮权幸,不能赏善罚恶,誉望大减。卒,年七十余。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列传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B.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C.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D.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公元7至9世纪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B.淮阴,地名,因在淮河的南面而得名。古代常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C.酷吏,中国古代对采用严刑峻法官吏的称呼,其标志是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D.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令等,其长官是尚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智略超群,通晓军事。在徐敬业举兵作乱时,他监朝廷大军进剿,劝李孝逸勇敢上前,并提出了先打弱敌的策略,最终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B.魏元忠善于为政,被诬下狱。他担任检校洛州长史期间,张易之的家奴残害百姓,他就将其逮捕并打死,因此受到张易之等人的诬陷,被抓进了监狱。
C.魏元忠忠于李唐,抑止邪谋。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企图废掉太子而自己做皇太女,以便将来做女皇帝,魏元忠坚决反对,终使其阴谋未能得逞。
D.魏元忠顺从权势,晚节有亏。他晚年辅政时期,皇帝打死进谏的韦月将,王同皎谋诛武三思失败而被灭族,他身为重臣不敢直言,有负清正之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陷周兴狱当死,以平扬、楚功,得流。
(2)神龙二年,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
5.魏元忠侍宴时,面对武后的问话,他的回答出于哪些心理?
2023-09-19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双周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安侯为丞相,征(张)汤为史,荐补侍御史。治陈皇后巫蛊狱,深竟党与,上以为能,迁太中大夫。

始为小吏,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内心虽不合,然阳浮道与之。奏事即谴,汤催谢,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此。罪常释。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监、掾、史某所为。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解人之过如此。

及治江都反狱,穷根本。严助、伍被,上欲释之, 汤争曰:伍被本造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上可论之。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多此类。

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丞相患之。三长史皆害汤,欲陷之。始,长史朱买臣素怨汤。王朝,以术至右内史。边通,学短长,官至济南相。故皆居汤右,已而失官,守长史,诎体于汤。故三长史合谋曰:始汤约与君谢,已而卖君;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使吏捕案汤田信等,曰汤且欲为请奏,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及它奸事。于是上使赵禹责汤。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之功, 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者,三长史也。遂自杀。

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赢。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节选自《汉书张汤传第二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B.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C.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D.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的“属”指侪辈、同一类人,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属”不同。
B.短长,指纵横家纵横游说的学说,兴于战国之时,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趋于没落。
C.左,文中指属下,后世引申为“降职”之意,《琵琶行》 “序”中“左迁”即是此意。
D.椁,古代棺木有两重,外曰椁,内曰棺,古代的棺椁制能体现死者身份和等级的差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汤深谙为官处世之道,无论是在与富贾、名士结交时,还是在与皇帝共事、决断案件时,他都能得心应手。
B.张汤执法严峻,他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和江都王谋反案时,一直都能追查到底,也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C.张汤因为得罪权贵,遭到丞相及三长史的嫉恨,被诬告与他人囤积物资、进行分赃,最终被逼含愤自杀。
D.张汤为官一生,两袖清风,全靠俸禄和赏赐生活,死后家产总共不足五百金,因此家人无法厚葬张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
(2)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
5.史学家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本文同样体现了这一史家传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晁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语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馀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错素与吴相袁盎不善,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同堂语。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按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错谓丞、史曰: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人有告盎,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愿至前,口对状。婴入言,上乃召盎。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上卒问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密装治行。后十馀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制曰:可。错殊不知。壬子,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注】①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景帝时,官至中书舍人,政治上进言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B.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C.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D.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在文中指朝廷或国家政权。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中“宗庙”一词词义有所不同。
B.东厢,指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文中“错趋避东厢”中“东厢”指皇帝议事殿堂东边的房屋。
C.中尉,秦汉时为武职,指挥禁卫军部队,为负责京师安全的高级军官。汉武帝时改名“执金吾”,专门负责治安纠察。
D.壬子,天干地支计时法。壬为十天干中的第九位,子为十二地支中的第一位。文中“壬子”交代了晁错被斩的年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修改法令,诸侯们表示反对。晁错的父亲知道这个消息后,劝阻儿子不要引祸于晁家,但晁错晓之以大义,表示自己心意已决。
B.晁错向来与袁盎关系不好,曾派官员就袁盎是否接受吴王财物一事进行审查,但因此获罪,幸亏景帝下诏将晁错赦免,把他贬为平民。
C.吴、楚叛乱后,晁错想要上奏请求通过严办袁盎审查出吴王的密谋计划。对此,御史丞及侍御史表示反对,并认为袁盎未参与谋划。
D.景帝听到袁盎提议以诛杀晁错来平息战乱,开始虽感为难,最终还是授意要臣上疏弹劾晁错,晁错忠心耿耿却被骗到东市,惨遭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愿至前,口对状。
(2)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5.李贽评价晁错“可谓之不善谋身,不可谓之不善谋国也”,请结合文章,概括这样评价的理由。
2023-08-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延字子大,陈留东昏人也。及长,长八尺六寸,要带十围,力能扛鼎。少为户牖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怨,故位不升。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扦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延从女弟年在孩乳,其母不能活之,弃于沟中,延闻其号声,哀而收之,养至成人。建武初,仕执金吾府,除细阳令。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光武闻而奇之。二十年东巡,路过小黄,高帝母昭灵后园陵在焉,时延为部督邮,诏呼引见,问园陵之事,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帝善之,于是声名遂振。二十三年,司徒玉况辟焉。明年,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第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法。

(节选自《后汉书·虞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B.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C.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D.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此                  见:看见B.皆其数                    谙:熟悉
C.自载                  诣:到……去D.莫敢                    干:触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能秉公执法。他年轻时担任户牖亭长,而王莽的贵人魏氏家的宾客不守规矩,于是他带领官兵突然进入魏氏的家逮捕了有关的人,导致自己遭到怨恨。
B.虞延能身先士卒。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经常穿着铠甲,戴着头盔,护卫同族的人,抵御抢劫的盗贼,正因为如此,使得很多百姓得以保全。
C.虞延敢直言劝谏。虞延被富宗征召为功曹后,见其生活奢靡,所用物品多不合乎礼仪法度,便预见到其会因此而被杀,于是规劝,而富宗竟辞退了他。
D.阴氏多次请托说情,信阳侯阴就也向皇帝投诉,但虞延不为所动,皇帝也知道虞延大公无私,最后马成伏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
(2)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5.虞延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2023-07-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财不足,请敛于民。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赀,是独乐者也,不可。

赵简子春筑于邯郸,天雨而不息,谓左右曰:可无种乎?尹铎对曰:公事急,厝种而悬之台,夫虽欲趋种,不能得也。简子惕然,乃释台罢役曰:我以台为急,不如民之急也,民以不为台,故知吾之爱也

中行穆子围鼓,鼓人有以城反者,不许,军吏曰:师徒不勤,可得城,奚故不受?曰:有以吾城反者,吾所甚恶也;人以城来,我独类好焉?赏所甚恶,有失赏也,若所好何?不赏,是失信也,奚以示民?鼓人又请降,使人视之,其民尚有食也,不听。鼓人告食尽力竭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

孟简子相梁并卫,有罪而走齐,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并卫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矣?孟简子曰: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况而求利者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
B.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
C.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
D.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是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为高出地面的方形平顶构筑物,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上。
B.“可无趋种乎”与“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字含义不同。
C.“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像春风吹拂着人们,像夏雨滋润人,比喻及时给人教益和帮助。
D.“况居而求利者也”与“居无求安”(《论语·学而》)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招待景公宴饮费用不够,有人建议向百姓征收贴补,但晏子不愿因此而增加百姓的负担。
B.赵简子得知因为自己筑台而耽误了百姓农时播种,深感不安,就中止了筑台放百姓回家。
C.中行穆子围攻鼓国,有人要献城请降,被他一再拒绝,直到鼓国粮绝力竭,中行穆子才攻取。
D.孟简子原有三千门客,但当获罪逃亡时,只有三人跟随,这是因为孟简子平日待人寡恩薄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以台为急、不如民之急也,民以不为台,故知吾之爱也。
(2)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
5.晏子、赵简子、中行穆子的言行反映了他们心目中共同的追求是什么?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B.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C.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D.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2.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B.魏无忌,战国时魏国的贵族,信陵君是其封号。他与齐国孟尝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C.“薨”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去世。
D.“虚左”,古人乘车尚左,而在官职排列、待客、居住位置、座次等方面以右为尊位,而以左为卑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嬴让魏公子驾车去拜访自己的朋友,并且故意让魏公子在市场中等待很长时间,目的是为了成就魏公子的美名。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平原君激将法的作用,其扶危救困的性格才是关建。
C.“从骑皆窃骂侯生”,用“从骑”的“窃骂”主要是来表现侯嬴的无理。
D.魏王害怕秦灭赵以后,先来攻打魏国,因此让大将停军驻扎起来,持观望的态度。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2)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3)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2023-01-1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思孝,字纯父,嘉兴人。举隆庆二年进士。又三年,谒选。高拱署吏部,欲留为属曹,思孝辞焉,乃授番禺知县。殷正茂总制两广,欲听民与番人互市,且开海口诸山征其税,思孝持不可。

万历初,举卓异,又为刑部主事。张居正父丧夺情,与艾穆合疏谏。廷杖,戍神电卫。居正死召复官进光禄少卿政府恶李植江东之及思孝辈思孝迁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思孝遂求去不许。寻迁顺天府尹,坐宽纵冒籍举人,贬三秩视事。思孝御三品服自若,被劾,调南京太仆卿,仍贬三秩。未几,谢病归。

吏部尚书陆光祖起为南京光禄卿。寻进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宁夏哱拜叛,诏思孝移驻下马关,为总督魏学曾声援。思孝以兵少,请募浙江及宣、大骑卒各五千,发内帑供军,并乞宥故都御史李材罪,令立功。诏思孝近地召募,而罢材勿遣。思孝与学曾议军事不合,给事中侯庆远劾思孝舍门户而守堂奥,设逻卒以卫妻孥,不任封疆事。改抚河南,辞不赴。

顷之,召为大理卿。中官郝金诈传懿旨下狱,刑部薄其罪,思孝驳诛之。帝悦,进工部左侍郎。陕西织羊绒为民患,以思孝奏,减十之四。进右都御史,协理戎政。初,廷推李祯为首,思孝次之,帝特用思孝。或疑有奥援,给事中杨东明、邹廷彦相继疏劾。帝以廷彦受东明指,谪东明,夺廷彦俸。

乾清宫灾,思孝请行皇长子冠礼以回天心。又以日本封事大坏,请亟修战守备,并论赵志皋、石星误国。其秋,丕扬去位,思孝亦引疾,诏驰传归。久之,丕扬复起为吏部,御史史记事复诋思孝与顾天埈合谋欲构陷丕扬。顾宪成、高攀龙力辨其诬,而思孝卒矣。天启中,赠太子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正死召/复官/进光禄少卿/政府恶李植/江东之及思孝辈/思孝迁/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思孝遂求去/不许
B.居正死/召复官/进光禄少卿/政府恶李植/江东之及思孝辈/思孝迁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思孝遂求去/不许
C.居正死/召复官/进光禄少卿/政府恶李植/江东之及思孝辈/思孝迁/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思孝遂求去/不许
D.居正死召/复官/进光禄少卿/政府恶李植/江东之及思孝辈/思孝迁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思孝遂求去/不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市,指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进行贸易的通称。
B.卓异,指古代官吏考核中政绩突出、才能优异的人。
C.夺情,指为国家被夺去孝情,不能去职守孝或守孝未满起用。
D.懿旨,懿,美好,多指女子。懿旨,在古代专指皇后的命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思孝去吏部等候选派,高拱想要把他留在吏部。沈思孝推辞后,被任命为番禺知县。他在番禺不同意殷正茂开放贸易的意见。
B.皇帝下诏要求沈思孝移驻下马关,声援魏学曾,但两人不和,沈思孝被弹劾,改任河南巡抚,但他辞官不去上任。
C.沈思孝力辩诛杀郝金,进言减少陕西织造羊绒量,得到皇帝的认可,皇帝很高兴,晋升他为右都御史,让他协助处理军政。
D.孙丕扬重新起任吏部,史记事谴责沈思孝和顾天埈合谋陷害孙丕扬,遭到顾宪成、高攀龙等人的驳斥,指出他诬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寻迁顺天府尹,坐宽纵冒籍举人,贬三秩视事。
②其秋,丕扬去位,思孝亦引疾,诏驰传归。
5.为平定宁夏哱拜叛乱,沈思孝提出了哪些建议?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
D.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
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
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
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4.翻译下列句子成现代汉语。
(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3)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2022-12-2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等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秋九月戊午,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夷,地居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蛮语谓王曰诏。先有六诏,兵力相埒,莫能相一,历代之,以分其势。蒙舍最在南,故谓之南诏。高宗时,蒙舍细奴逻初入朝。细奴逻生逻盛,逻盛生盛逻皮,盛逻皮生皮逻阁。皮逻阁浸强大,而五诏微弱。会有破渳河蛮之功,乃赂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之奏请,朝廷许之,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徒居大和城。其后卒为边患。天宝九载。杨国忠鲜于仲通,荐为剑南节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蛮夷心。故事,南诏常与妻子俱谒都督,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虚陀多所征求,南诏王阁罗凤不应,虔陀迷人詈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是岁,发兵反,攻陷云南,杀虔陀,取夷州三十二。十载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风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阁罗凤敛战尸筑为京观,遂北臣于吐蕃。蛮语谓弟为“钟”,吐蕃命阁罗凤为赞普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阁罗凤刻碑于国门,言己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唐德宗贞元七年,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韦皋遣三部落总管苏峞将兵至琵琶川。八年春二月壬寅,执梦冲,数其罪而斩之,云南之路始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B.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C.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D.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字为“沿袭”之意,和《过秦论》中“因遗策,南取汉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德”字为“感激”之意,和《谏太宗十思疏》中“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德”意思不同。
C.“故事”为“按照旧例”之意,和《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用法相同。
D.“京观”,古代战争,胜者为了显示战功,收集敌人的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也叫京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逻阁先用武力威胁使各个蛮族部落服从他的管理,然后朝廷又准许了其把六诏合而为一的请求,击破吐蕃后移居到了大和城。
B.南诏王阁罗凤没有答应张虔陀索求过多财物的要求,张虔陀就派人辱骂他,还秘密奏报他的罪行,结果阁罗凤发动军队反叛了唐朝廷。
C.杨国忠不仅推荐鲜于仲通做了剑南节度使,即使后来鲜于仲通在与南诏的战争中大败,杨国忠仍然帮他掩盖了失败的情况,还给他按战功评定。
D.玄宗下诏招募大批士兵攻击南诏时并未得到积极响应,杨国忠便采取强硬手段征调,致使民间哀嚎一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2)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
5.选文中南诏归附的过程十分曲折。你认为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对南诏归附产生了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彧尝言于太祖曰:“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于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于事未敏。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太祖嘉纳之。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锺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献帝春秋》曰: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彧后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邺,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彧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后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于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于寿春。

①注:司空,此指曹操。

(《后汉书·荀彧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B.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C.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D.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革:本指刀剑甲胄之类的军械和军装,可偏指武器,借指战争。文中指战争。
B.王道:是儒家所提倡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文中的用法与此不完全相同。
C.谢阙:谢,告辞。阙,旧时宫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或祠庙前两边的石牌坊。文中指荀彧辞别皇帝离开宫殿。
D.请间:指请求在空隙之时白事,且不欲对众人言之。此处的“间”和《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的“间”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担任过尚书令,经常以文书陈述奇策密谋,临死前将它们全部焚毁,以致后人不得而知。
B.锺繇对荀彧欣赏有加,认为他拥有贤人所具备的品格,不重复犯错误,认为自己远远不如他。
C.伏后之父伏完将曹操杀了董承一事告诉荀彧,荀彧隐而不言,后担心被发觉,便欲自我揭发。
D.太祖对荀彧表面宽恕,内里怨恨,知道荀彧想对董昭建立魏公一事有所建言,却没给他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
(2)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
5.荀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表现在何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2-12-16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安中学、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