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马援闻隗嚣欲贰于汉,数以书责譬之,嚣得书增怒。及嚣发兵反,帝自将征隗嚣,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帝召马援问之。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二十年秋,九月,马援自交趾还,平陵孟冀迎劳之。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是矣!十二月,匈奴寇天水等地。马援自请击匈奴,帝许之,诏百官祖道。援谓黄门郎梁松、窦固曰:凡人富贵,当使可复贱也;如卿等欲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遂遣征五溪。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杜季良豪侠好义,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季良者,越骑司马杜保也。会保仇人上书,讼保为行浮薄,乱群惑众,马援还书以诫兄子,而梁松、窦固与之交结,将扇其轻伪,败乱诸夏。书奏,帝召责松、固,以讼书及援诫书示之,松、固叩头流血,而得不罪。松由是恨援。援卒,松构陷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稿葬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马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B.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C.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D.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甲指穿上铠甲,“被”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同舍生皆被绮绣”的“被”含义相同。
B.毕至指全部到来,“毕”与《史记·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寿毕”的“毕”含义相同。
C.爱之指敬爱他,“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爱”含义不同。
D.方知指方才知道,“知”与《荀子·劝学》中的“则知明而行无过也”的“知”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隗嚣叛变,皇帝想要亲征遭到众将领的反对,他们认为皇帝不宜远行深入到险恶、阻塞的地方,后来马援的分析让皇帝了解了敌方形势。
B.马援很关注北部边疆的形势,他认为男子汉应该战死疆场,情愿马革裹尸,所以无论是匈奴入侵还是武陵蛮人攻打临沅,他都主动请缨。
C.马援明晰处世之理,出征攻打匈奴时不忘提醒梁松、窦固身居高位要谨慎小心;进军五溪之时也挂心自己的侄子,写信告诫他勿效法杜保。
D.马援告诫侄子的信件被杜保仇人利用,梁松等受到牵累而遭受皇帝的责问。马援死后,梁松乘机陷害致其蒙冤,一代忠臣最后草葬城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援闻隗嚣欲贰于汉,数以书责譬之,嚣得书增怒。
(2)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
2023-09-0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彧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锺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建安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八年,太祖录彧前后功,表封彧为万岁亭侯。十二年,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彧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B.彧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C.彧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D.彧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结指平时勾结,“素”字与《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素”字含义不同。
B.如此是指像这样,“如”字与《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的“如”字的含义相同。
C.劳军指慰劳军队,“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军”含义相同。
D.疾留指因生病留守,“疾”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年少有才,南阳人何颙称赞其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后来荀彧归附魏太祖,亦被赞有张良之才。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
B.太祖征讨陶谦时,任命荀彧担任留事,他及时发现了张邈等人的反叛行为,诛杀叛将,稳定局面。后又不顾个人安危出见郭贡,最终使其退兵。
C.官渡之危时,因为军粮将尽,太祖本打算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后在荀彧的建议下就地坚守,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其大将。
D.太祖先前对荀彧赞赏有加,让其晋爵加邑,后荀彧反对太祖晋爵,认为太祖应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两人关系出现裂痕,荀彧最终忧郁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
(2)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
5.郭贡最终带领军队离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兴而伐吴,不胜,栖于会稽。后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后二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其可乎?对曰: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王曰:诺。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今其稻蟹不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今岁晚矣,子将奈何?对曰:微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王曰:诺。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吴人闻之,出而挑战。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今其来也,刚强而力疾,王姑待之。王曰:诺。弗与战。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使王孙雒行成于越,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君王其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以应使者,使者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节选自《国语•越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B.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C.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D.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师指发动军队,“师”与《师说》中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师”含义不同。
B.遗种指留下后代,“遗”与《苏武传》“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的“遗”含义相同。
C.晏罢指很晚退朝,“晏”与《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晏”含义不同。
D.辞反指辞别返回,“辞”与《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辞”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即位三年后出兵伐吴失败,之后与范蠡一起给吴王做仆隶,归国后密切关注吴国动向,虽复仇心切,但他能够听取范蠡的意见,静待时机。
B.范蠡思虑周全,善于审时度势,他既能从人事、天应方面考虑越王伐吴时机的合理性,进而劝谏越王做出正确选择,也能冷静应对吴国的挑衅。
C.灭吴之事,范蠡功不可没,但其始终未忘君王在吴国所受的侮辱和自己作为臣子的应尽之责,没有居功自傲,最终选择了辞别越王,泛舟远游。
D.吴国被灭既有其君主纵情声色,不顾念百姓的内因,也有天应惩罚的外因。面对越国的讨伐,吴国只得两次卑辞尊礼遣使求和,最终不战而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2)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谓者何也?”
2022-10-01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赵,苏秦谓秦王曰:臣闻明王之于其民也,博论而技艺之,是故官无乏事而力不困;于其言也,多听而时用之,是故事无败业而恶不章。臣愿王察臣之所谒,而效之于一时之用也。臣闻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是以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则辞顺。故民不恶其尊,而世不妒其业。臣闻之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圣主之制也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今用兵终身不休,力尽不罢,赵怒必于其已邑,赵仅存哉!然而四轮之国也,今虽得邯郸,非国之长利也。意者地广而不耕,民羸不休,又严之以刑罚,则虽从而不止矣。语曰:‘战胜而国危者,物不断也。功大而权轻者,地不入也。’故过任之事,父不得于子;无已之求,君不得于臣。故微之为著者强,察乎息民之为用者伯,明乎轻之为重者王。秦王曰:寡人案兵息民,则天下必为从,将以逆秦。苏子曰:臣有以知天下之不能为从以逆秦也。夫齐威、宣,世之贤主也,德博而地广,国富而用民,将武而兵强。宣王用之,后富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为齐兵困于殽塞之上,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而齐为虚戾。夫齐兵之所以破,韩、魏之所以仅存者,何也?是则伐楚攻秦,而后受其殃也。今富非有齐威、宣之余也,精兵非有富韩劲魏之库也,而将非有田单、司马之虑也。于是秦王解兵不出于境,诸侯休,天下安,二十九年不相攻。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圣主之制也/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
B.臣闻之/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圣主之制也/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
C.臣闻之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圣主之制也/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
D.臣闻之/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圣主之制也/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论意思是普遍教导,“博”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的“博”字含义相同。
B.四轮指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交通极为便利,与现代汉语中的“四轮”一词含义不同。
C.过任指超过承担能力的责任,“任”与《论语》“任重而道远”的“任”字含义相同。
D.解兵意思是解除武装,“解”与《庖丁解牛》“所解数千牛矣”的“解”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先阐述贤明的君王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百姓,又揭示君王统治与民心向背的必然关联,从而游说秦王放弃攻打赵国。
B.苏秦深谙秦王的政治野心,劝解秦王让百姓休养生息,因为这是明君建功立业后的一贯做法,也是以静制动的用兵法则。
C.苏秦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使秦国当下就攻占赵国的邯郸,也没有长远的政治利益,因此力劝秦王量力而行,索取有度。
D.苏秦以齐国战胜而危的历史为例,巧妙地类比秦国的处境,把战事不断而国力空虚的危害分析得有理有据,利弊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地广而不耕,民羸不休,又严之以刑罚,则虽从而不止矣。
(2)寡人案兵息民,则天下必为从,将以逆秦。
2022-08-24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晞,幼而孝谨,好学不倦,美容仪,有风则。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晞随神武到晋阳,为常山王[注]演友。及文宣昏逸,常山王教谏,帝疑王假辞于晞,欲加大辟。居三年,王又固谏争,大被殴挞,闭口不食。王抱晞曰:“吾气力懒然,恐不复相见。”晞流涕曰:“天道神明,岂令殿下遂毙此舍。”言未卒,王强坐而饭。常山王常谓晞曰:“卿宜为撰谏草,吾当伺便极谏。”晞逐条十余事以呈。切谏王曰:“今乞且将顺,日慎一日。”王獻欷不自胜,曰:“乃至是乎?”及帝崩,济南王嗣立。王还至并州,乃延晞谓旦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权几至倾覆令君侧虽获暂清终当何以处我晞曰殿下将往时地位犹可以名教出处有顷,奏晞为司马。后进晞密室曰:“比王侯诸贵每见煎迫,言我违天不祥,恐当或有变起,吾正欲以法绳之。”晞曰:“朝廷比者疏远亲戚,宁思骨血之重。芒刺在背,交戟入颈,上下相疑,何由可久。且天道不恒,亏盈迭至。”王曰:“卿何敢发非所宜言,须致卿于法。”晞曰:“窃谓天时人事,同无异谋,是以冒犯雷霆,不惮斧铖。”王曰:“拯难匡辅,方俟圣哲,吾何敢私议,幸勿多言。”乾明元年八月,昭帝践祚。帝将北征,晞曰:“銮驾巡狩,为复可尔,若轻有驱使,恐天下失望。”帝曰:“此懦夫常虑,吾自当临时斟酌。”帝斩人于前,问晞曰:“此人合死不?”晞曰:“罪实合死,但恨其不得死地。臣闻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殿廷非杀戮之所。”帝改容曰:“自今当为王公改之。”百官尝赐射,晞中的,当得绢,为不书箭,有司不与。晞陶陶然曰:“我今可谓武有余文不足矣。”隋开皇元年,卒于洛阳,年七十一。

(节选自《北齐书》,有删改)


[注]常山王:常山王高演为北齐神武帝之子,后登基即位,为北齐昭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延晞谓曰/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权/几至倾覆/今君侧虽获暂清/终当何以处我/晞曰/殿下将往时地位/犹可以名教出处/
B.乃延晞谓曰/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权/几至倾覆/今君侧虽获暂清/终当何以处我/晞曰/殿下将往时/地位犹可以名教出处/
C.乃延晞谓曰/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权/几至倾覆/今君侧虽获暂清/终当何以处我/晞曰/殿下将往时地位/犹可以名教出处/
D.乃延晞谓曰/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权/几至倾覆/今君侧虽获暂清/终当何以处我/晞曰/殿下将往时/地位犹可以名教出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立,嗣,继承;立,君主即位。“嗣立”指继承君位,与“践祚”意思相同。
B.司马,古代官职名称,汉代时设立,一般为军职,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
C.斧钺,斧和钺是古代执行斩刑所用的刑具,原为两种兵器。文中借指重刑。
D.銮驾,天子的车驾,因天子车驾有銮铃而得此称;也借指天子。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晞不仅好学,而且仪表不凡,因忠孝谨密被齐神武帝选出与常山王交游,他也一直尽职尽责,最终辅佐常山王登上了皇位。
B.常山王对王晞十分倚重,他直言劝谏文宣帝却被鞭打,因此绝食,王晞痛哭劝说,他才开始吃饭,并且之后让王晞为自己撰写谏书。
C.在昭帝将要北征时,王晞敢于直言规劝,认为昭帝要是轻易北征会让天下人失望,还批评昭帝不应该在殿廷上杀人,昭帝都虚心接受。
D.王晞虽然很受昭帝器重,但为人谦和,风趣幽默,在百官射箭时王晞射中后却没有得到绢布,他不但没有生气,还自嘲文才不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切谏王曰:“今乞且将顺,日慎一日。”
(2)王曰:“拯难匡辅,方俟圣哲,吾何敢私议,幸勿多言。”
6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部,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让间,且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议寡人之罪者遍天下,唯君图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
B.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
C.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
D.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遽起指迅速发动,“遽”与《促织》“遽扑之,人石穴中”的“遽”字含义相同。
B.谢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谢”字含义相同。
C.不佞指没有才能,古时常用于自谦,类似谦词有不才、不敏,都表示自己才能平庸。
D.黜指罢官或降职,古代表示官职罢免的词语还有罢、绌、免、夺、解、革、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派栗腹为赵王祝寿,栗腹查探情况,后禀告燕王,说赵国孤立无援,军力未壮,可以讨伐。
B.燕国朝廷上下大都建议讨伐赵国,燕国举重兵分两路攻打赵国,以惨败告终,后乐间投奔赵国。
C.燕王写信给乐间,虽然表明自己有错,但也埋怨他没有尽到忠厚的本分,希望他不要抛弃自己。
D.燕王用柳下惠多次被黜都没离开鲁国的事例,劝说乐间返回燕国,但乐间最终没有被燕王说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
(2)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丙戌,夏人倾国而至,号三十万。大将高永能曰: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祈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今先至者皆精兵,急与战破之,则骇散,后虽有重兵,亦不敢进,此常势也。尘埃涨天,必数十万之众,使俱集则众寡不支,大事去矣。徐禧岸然捋其髯谓永能曰:尔何知?王师不鼓不成列!永能退抚膺谓人曰:吾不知死所矣!禧执刀自率士卒拒战,夏人至者益众。丁亥,夏人渐逼,永能清及其未阵击之,又不听。俄夏人纵铁骑渡河,曲珍曰:此‘铁鹞子’军也。当其半济击之,乃可以逞,得地则其锋不可当也。禧不从。铁骑既济,震荡冲突,大军继之。时鄜延选锋军最为骁锐,皆一当百,先接战,败奔入城,蹂后阵。夏人乘之,师大溃,将校寇伟、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及使臣十余辈、士卒八百余人尽没。曲珍与残兵入城,崖峻径窄,骑兵缘崖而上,丧马八千匹,夏人遂围成。乙未,诏李宪、张世矩将兵救永乐,又令沈括遣人与夏约退军,当还永乐地。夏人围永乐城厚数里,且据其水砦。珍士卒昼夜血战,城中乏水已数日,掘井不及泉,渴死者十六七,至绞马粪汁饮之。括与李宪援兵及馈饷皆为夏人所隔,不得前。曲珍度不可支,请禧乘兵气未竭,馈囤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据要地,奈何弃之?且为将而奔,众心摇矣。珍曰: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高永能亦劝尽捐金帛,募死士力战以出,皆不听。戊戌,夜大雨,夏人环城急攻,城遂陷。

(节选自《西夏纪事本末·永乐失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B.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C.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D.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有的一项是(     
A.岸然指高傲的样子,“岸”与《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的“岸”含义不同。
B.王师指天子的军队,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王师”含义相同。
C.半济指渡河到一半,“济”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的“济”含义不同。
D.缘崖意思是沿着山崖,“缘”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的“缘”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西夏人的先锋精锐,高永能主张迅速出击以挫其锐气,震慑后来者。但徐禧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应等到对方排好阵列后再与之作战。
B.西夏派铁骑“铁鹞子”军渡河,曲珍认为其渡河后将锐不可当。但“铁鹞子”军却被宋军骁勇的鄜延选锋军击败,四散逃奔,后阵惨遭歼灭。
C.宋军在折损寇伟等将校和八千匹马后,被西夏人围困。朝廷一方面命李宪、张世矩教援,另一方面以归还永乐城作为条件,与西夏商议退军。
D.西夏人截断了永乐城的水源,阻隔了宋军的援兵和粮馆。而徐禧对众人谏言的拒绝则使城内的宋军错失了突围的最后机会,永乐城最终失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尘埃涨天,必数十万之众,使俱集则众寡不支,大事去矣。
(2)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
2022-07-29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鼎四年春二月,乐成侯丁义荐方士栾大。大先事胶东康王,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上使验小方,斗棋,自相触击。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乃大为五利将军。夏四月乙巳,封大为乐通侯,食邑二千户,赐甲第,僮千人。又以卫长公主妻之,资金十万斤。天子亲如五利之第,使者存问共给,相属于道。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然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不臣。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于是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腕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五年。五利将军装治行,东入海求其仙师。既而不敢入海,之太山祠。上使人随验,实无所见。五利妄言见其仙师,其方尽多不售,坐诬罔,腰斩。乐成侯亦弃市。

天汉三年春三月,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者,终无有验,而公孙卿犹以大人迹为解。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犹羁縻不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

征和四年春正月,上行幸东莱临大海欲浮海求神山群臣谏上弗听而大风晦冥海水沸涌上留十余日不得御楼船乃还三月,上耕于钜定。还,幸泰山,修封。庚寅,祀于明堂。癸巳,禅石闾,见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众,而无显功,臣请皆罢斥遣之。上曰:大鸿胪言是也。于是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是后上每对群臣,自叹: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其言尽妖妄矣!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后元二年春二月丁卯,帝崩于五柞宫。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惑神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行幸/东莱临大海/欲浮海求神山/群臣谏/上弗听/而大风晦冥/海水沸涌/上留十余日不得御/楼船乃还/
B.上行幸东莱/临大海/欲浮海求神山/群臣谏/上弗听/而大风晦冥/海水沸涌/上留十余日不得御/楼船乃还
C.上行幸东莱/临大海/欲浮海求神山/群臣谏/上弗听/而大风晦冥/海水沸涌/上留十余日/不得御楼船/乃还/
D.上行幸/东莱临大海/欲浮海求神山/群臣谏/上弗听/而大风晦冥/海水沸涌/上留十余日/不得御楼船/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鼎,汉武帝的年号。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如贞观、文忠等。
B.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有“除”“任”等。
C.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幸,如把天子到各地巡视称为“巡幸”。
D.明堂,文中指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朝会、祭祀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成侯丁义向汉武帝推荐了方士栾大,栾大善于说好听的话,并且敢说大话,后因欺君获罪,丁义也受到牵连被诛杀。
B.汉武帝让送印的使者和栾大都穿上羽衣,夜晚站在白茅之上,举行授印仪式,栾大自认为身份贵重,不想臣服于汉武帝。
C.汉武帝虽然对方士们的奇谈怪论越来越厌倦,但还存有能够遇到真仙的幻想,谈论神仙的方士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多。
D.汉武帝晚年觉察到神怪都是虚幻的,他在石闾山接见群臣时表达出自己的悔意,并接受大鸿胪田千秋的建议,遣散了方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亲如五利之第,使者存问共给,相属于道。
(2)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其言尽妖妄矣!
2022-07-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贞女狱事

归有光

初,胡岩父子谋杀贞女。佣奴王秀,故尝与妪通,后已谢去。岩以金饵之,呼与俱来。本欲焚尸以灭迹,又欲诬贞女与王秀私而自杀。盖今豪家杀人,多篡取其尸焚之,官司以其无迹,辄置不问。故杀人往往焚尸,为吏者不可不知也。火起,人来救之,岩裸身着草履,其衣为血所溅,无衣易也。人或谓:“胡郎,事如是,奈何?”岩疾视曰:“若谓有何事耶?”亟令汪客诣县,且如所以诬贞女者。会汪客醉卧县门外,而贞女父张耀已先入告之矣。耀,弱人,其妇翁已得岩金,教耀独告朱昮。及典史未验,岩尚扬扬在外,为赂验者。贞女喉下刀孔容二指,尚有血沫喷涌。仵人裂其颈,谩曰无伤者。市人尽呼冤,或奋击仵人。县令亦知仵人受赂,然但薄责而已。

先是,妪资千金,悉寄岩家,岩以是益得行金求解。时有张副使,罢官家居,与丁忧丘评事两人时时入县。县令问此两人,张顾丘曰:“老法司谓何?”丘曰:“杀一女子,而偿四五人,难以申监司也。”盖令多新进,不谙法律;又欲上御史,常虑见驳,损伤声誉,故以惑之。令果问计,两人教令以“雇工人奸家长妻律”坐王秀足矣。遂释岩等。会令至学,诸生告以大义,令方惭悔,回县趣召岩等。岩等自谓得释,两人亦坐县治前,候欲定,即持全回也。令忽缚岩等,以朱墨涂面,迎至安亭,且遣人祭慰贞女。两人相顾变色,遁去。安亭市中无不鼓舞称快。时吴中大旱,四月至六月不雨。及是,大雨如注。

佣奴指周纶实以椎击贞女,鞫问数四,不易辞。令无如之何,独贷朱昮。昮是夜实共杀者,不独于户外窃听而已。

狱已具两人犹驰赤日中泊舟所居数里外竟日相谋丘曰我至大理此狱必反张对人称岩犹曰胡其无人心如此。

贞女之外祖曰金炳,贞女死时,炳家近,先往见其尸,得金,遂不复言。

予论贞女事已详,又著其欲事,以志世变。嘉靖二十七年七月书。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集》,有删减)


【注】①妪:指张贞女的婆婆。②汪客:张贞女的公公。③行金:贿赂,行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狱已具/两人犹驰赤日中/泊舟所居数里外/竟日相谋/丘曰/我至大理/此狱必反张/对人称岩/犹曰胡公/其无人心如此/
B.狱已具/两人犹驰赤日中/泊舟所居数里外/竟日相谋/丘曰/我至大理/此狱必反/张对人称岩/犹曰胡公/其无人心如此/
C.狱已具/两人犹驰赤日中/泊舟所居数里外竟日/相谋/丘曰/我至大理/此狱必反张/对人称岩/犹曰胡公/其无人心如此/
D.狱已具/两人犹驰赤日中/泊舟所居数里外竟日/相谋/丘曰/我至大理/此狱必反/张对人称岩/犹曰胡公/其无人心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也称丁艰,丧葬礼仪制度,意指遭逢父母的丧事,适用于官吏也能适用于平民。
B.家长意思是掌管家庭或家族事务的人,本指一家之主,文中指雇工的主人,即雇主。
C.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等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D.公,春秋时期是对诸侯的通称,也可用为爵位名,而文中则是用作对一般人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岩与他人一起谋杀张贞女之后,像其他豪家杀人后一样采取了焚尸灭迹的做法,事后他表现得若无其事,还指使他人诬陷朱昮。
B.作为张贞女杀人案的主凶,胡岩受到了官府的包庇,原因是他用金钱贿赂了官府,但最终他也难逃制裁。
C.仵作受贿后袒护胡岩,县令心中明白此事但对他只是责备而已,这些都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司法黑暗、草菅人命的现实。
D.金钱不仅让司法黑白颠倒,也泯灭了张贞女的家庭亲情,谋杀案发生后,她的外祖父接受胡岩的贿赂后,教唆她的父亲不要控告胡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佣奴王秀,故尝与妪通,后已谢去。岩以金饵之,呼与俱来。
(2)岩等自谓得释,两人亦坐县治前,候狱定,即持金回也。
2022-07-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银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皇发北平,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臣有所托。”上曰:“何为?”衍曰:“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文皇首肯之。及师金川门,大内火,建文帝逊去,即召用孝孺,不肯屈,逼之。孝孺衰絰号恸阙下,为镇抚伍云等执以献。成祖待以不死,不屈,系之狱,使其徒廖镛、廖铭说之。叱曰:“小子从予几年所矣,犹不知义之是非!”成祖欲草即位诏,皆举孝孺,乃召出狱,斩衰入见,悲恸彻殿陛。文皇谕曰:“我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文皇曰:“伊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文皇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文皇降榻劳曰:“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过劳苦。”左右笔札,又曰:“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孺大批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文皇大声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声愈厉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每收一人,辄示孝孺,孝孺不一顾,乃尽杀之,然后出孝孺,磔之聚宝门外。孝孺慷慨就戮,为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时年四十六。复诏收其妻郑氏,妻与诸子皆先经死。悉燔削方氏墓,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绝徼死者不可胜计。孝孺季弟方孝友就戮时,孝孺目之,泪下。孝友口占一诗有云,“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士论壮之,以为不愧孝孺之弟。孝孺又有二女,年俱未,被逮过淮,相与连袂投桥水死。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声愈厉/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
B.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声愈厉/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
C.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声愈厉/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
D.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声愈厉/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的意思是驻扎,“次”与《赤壁之战》“引次江北”的“次”字含义相同。
B.法指法令,“法”与《谏逐客书》“孝公用商鞅之法”的“法”含义相同。
C.援的意思是拿起,“援”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的“援”含义不同。
D.笄指女子成年,“笄”与《红楼梦》“(宝钗)也算得将笄之年”的“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衍预判到武力攻破城池之日,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因此恳请文皇不要杀掉他,以免读书人的种子断绝。
B.方孝孺被关押在牢狱之中,呵斥前来劝说他的门徒廖镛等人,认为他们跟随自己已久,竟然不知是非大义。
C.方孝孺誓死不为文皇起草即位诏书,最终被施腰斩之酷刑,死于聚宝门外,他的亲人朋友门生亦惨遭连坐。
D.文皇残酷暴虐,因为方孝孺的坚决反抗而大肆杀戮,处死近九百人,发配到极远的边塞之地的人不可胜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皇降榻劳曰:“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过劳苦。”
(2)孝孺季弟方孝友就戮时,孝孺目之,泪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