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晞,幼而孝谨,好学不倦,美容仪,有风则。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晞随神武到晋阳,为常山王[注]演友。及文宣昏逸,常山王教谏,帝疑王假辞于晞,欲加大辟。居三年,王又固谏争,大被殴挞,闭口不食。王抱晞曰:“吾气力懒然,恐不复相见。”晞流涕曰:“天道神明,岂令殿下遂毙此舍。”言未卒,王强坐而饭。常山王常谓晞曰:“卿宜为撰谏草,吾当伺便极谏。”晞逐条十余事以呈。切谏王曰:“今乞且将顺,日慎一日。”王獻欷不自胜,曰:“乃至是乎?”及帝崩,济南王嗣立。王还至并州,乃延晞谓旦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权几至倾覆令君侧虽获暂清终当何以处我晞曰殿下将往时地位犹可以名教出处有顷,奏晞为司马。后进晞密室曰:“比王侯诸贵每见煎迫,言我违天不祥,恐当或有变起,吾正欲以法绳之。”晞曰:“朝廷比者疏远亲戚,宁思骨血之重。芒刺在背,交戟入颈,上下相疑,何由可久。且天道不恒,亏盈迭至。”王曰:“卿何敢发非所宜言,须致卿于法。”晞曰:“窃谓天时人事,同无异谋,是以冒犯雷霆,不惮斧铖。”王曰:“拯难匡辅,方俟圣哲,吾何敢私议,幸勿多言。”乾明元年八月,昭帝践祚。帝将北征,晞曰:“銮驾巡狩,为复可尔,若轻有驱使,恐天下失望。”帝曰:“此懦夫常虑,吾自当临时斟酌。”帝斩人于前,问晞曰:“此人合死不?”晞曰:“罪实合死,但恨其不得死地。臣闻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殿廷非杀戮之所。”帝改容曰:“自今当为王公改之。”百官尝赐射,晞中的,当得绢,为不书箭,有司不与。晞陶陶然曰:“我今可谓武有余文不足矣。”隋开皇元年,卒于洛阳,年七十一。

(节选自《北齐书》,有删改)


[注]常山王:常山王高演为北齐神武帝之子,后登基即位,为北齐昭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延晞谓曰/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权/几至倾覆/今君侧虽获暂清/终当何以处我/晞曰/殿下将往时地位/犹可以名教出处/
B.乃延晞谓曰/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权/几至倾覆/今君侧虽获暂清/终当何以处我/晞曰/殿下将往时/地位犹可以名教出处/
C.乃延晞谓曰/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权/几至倾覆/今君侧虽获暂清/终当何以处我/晞曰/殿下将往时地位/犹可以名教出处/
D.乃延晞谓曰/不早用卿言/使群小弄权/几至倾覆/今君侧虽获暂清/终当何以处我/晞曰/殿下将往时/地位犹可以名教出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立,嗣,继承;立,君主即位。“嗣立”指继承君位,与“践祚”意思相同。
B.司马,古代官职名称,汉代时设立,一般为军职,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
C.斧钺,斧和钺是古代执行斩刑所用的刑具,原为两种兵器。文中借指重刑。
D.銮驾,天子的车驾,因天子车驾有銮铃而得此称;也借指天子。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晞不仅好学,而且仪表不凡,因忠孝谨密被齐神武帝选出与常山王交游,他也一直尽职尽责,最终辅佐常山王登上了皇位。
B.常山王对王晞十分倚重,他直言劝谏文宣帝却被鞭打,因此绝食,王晞痛哭劝说,他才开始吃饭,并且之后让王晞为自己撰写谏书。
C.在昭帝将要北征时,王晞敢于直言规劝,认为昭帝要是轻易北征会让天下人失望,还批评昭帝不应该在殿廷上杀人,昭帝都虚心接受。
D.王晞虽然很受昭帝器重,但为人谦和,风趣幽默,在百官射箭时王晞射中后却没有得到绢布,他不但没有生气,还自嘲文才不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切谏王曰:“今乞且将顺,日慎一日。”
(2)王曰:“拯难匡辅,方俟圣哲,吾何敢私议,幸勿多言。”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上怜之,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独朱句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缪知人。三月壬戌,以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执悉怛谋归之,吐蕃诛之于境上。德裕由是怨僧孺。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亦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臣光曰:君明臣忠,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兵革偃戟,诸侯顺附,四夷怀服,时和年丰,家给人足,此太平之象也。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而僧孺谓之太平,不亦诬乎?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粥,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
B.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
C.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
D.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唐代设置为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的各部长官。
B.小康,指政教修明、百姓富裕安乐的儒家理想社会,低于“大同”理想。
C.阍寺,即阍人与寺人,阍人负责掌门禁,寺人是宫廷近侍,文中指宦官。
D.里闾,“里”指百姓所居之处,“闾”指里巷大门,后“里闾”泛指乡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弘之子贿赂朝廷官员被揭发后,皇帝亲自审阅账目,发现牛僧孺拒不受贿,皇帝大喜,牛僧孺也得到赏识重用。
B.牛僧孺认为接受归降、收归维州不能真正削减吐蕃势力,反而破坏双方信任,就让李德裕把降将悉怛谋送回吐蕃。
C.皇帝听到王践言的多次进谏后,责怪牛僧孺的策谋错误,加之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离间,皇帝就疏远了牛僧孺。
D.司马光认为当时藩镇割据、士卒自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牛僧孺却说是太平之世,这是言语不真实的行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
(2)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
2021-12-2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酉,殿中侍御史里行唐介,责授春州别驾。初,张尧佐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力争,又请王举正留百官班廷论,卒夺尧佐宣徽、景灵二使。尧佐,张贵妃从父也。顷之,复除宣徽使、知河。或谓补外不足争,介以为宣徽次二府,不计内外,独争之。帝谕介除拟初出中书介言当责执政退请全台上殿不许自请贬亦不报于是劾宰相文彦博“知益州日,作间金奇锦,因中人入献宫掖,缘此擢执政。及恩州平贼,幸会明镐成功,遂叨宰相。昨除张尧佐宣微、节度使,臣累论奏,面奉德音,谓是中书进拟,以此知非陛下本意。盖彦博奸谋迎合,显用尧佐,阴结贵妃,外陷陛下有私后宫之名,内实自为谋身之计。”又言:“彦博向求外任,谏官吴奎与彦博相为表里,言彦博有才,国家倚赖,未可罢去。臣见彦博自独专大政,凡所除授,多非公议,恩赏之出,皆有夤缘。三司、开封、谏官、法寺、两制、三馆、诸司要职,皆出其门,更相援引,借助声势,欲威福出于己,使人不敢议其恶。乞斥罢彦博,以富弼代之。臣与弼亦昧平生,非敢私也。”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加贬窜。介徐读奏毕,曰:“臣忠义愤激,虽鼎镬不避,敢辞贬窜!”帝于座急召二府,示以奏曰:“介言它事乃可,至谓彦博因贵妃得执政,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而乃荐弼!”时彦博在帝前,介面质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枢密副使梁适叱介下殿,帝令送御史台劾介。彦博再拜言:“台官,言事职也,愿不加罪。”不许;乃召当制舍人即殿庐草制而责之。时帝怒不测,群臣莫敢谏,右正言蔡襄独进言:“介诚狂直,然容受尽言,帝王盛德也。”己亥,中丞王举正复上疏言责介太重。帝亦中悔,敕朝堂告谕百官,改介英州别,复取其奏以入,遣中使护送介至英州,且戒无令道死。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谕介/除拟初出中书/介言当责执政/退/请全台上殿/不许自请/贬/亦不报/
B.帝谕介除拟/初出中书/介言当责执政/退/请全台上殿/不许/自请贬/亦不报/
C.帝谕介除拟/初出中书/介言当责执政/退请全台上殿/不许自请/贬/亦不报/
D.帝谕介/除拟初出中书/介言当责执政/退/请全台上殿/不许/自请贬/亦不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中国古代地理以山北水南谓之阳,山南水北谓之阴,河阳在黄河南岸。
B.二府,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C.再拜是指古代的一种礼节,拜了又拜,表示恭敬,如“再拜献大王足下。”
D.别驾,官职名,指州刺史的佐史,因随刺史出巡时另乘专车,故有所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尧佐以宣徽使的身份外放河阳,唐介却认为宣徽使虽是地方官职,但在地位上仅次于二府,所以坚决反对。
B.唐介认为文彦博擅使奸谋,重用张尧佐,结交贵妃,使皇帝陷入了偏爱后宫的恶名中,实际上是为自身打算。
C.唐介认为文彦博过去到外地做官,与吴奎内外勾结,并且独擅大权,互相提携,乞求罢免文彦博改任富弼为相。
D.皇帝急召执政,把唐介奏疏给他们看,并为文彦博及嫔妃辩解,唐介辱骂文彦博,被驱逐下殿,遣送御史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忠义愤激,虽鼎镬不避,敢辞贬窜!
(2)右正言蔡襄独进言:“介诚狂直,然容受尽言,帝王盛德也。”
2021-12-2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中平六年,举孝廉,再迁亢父令。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同郡韩融时将宗亲千余家,避乱密西山中。彧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密虽小固,不足以扞大难,宜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彧乃独将宗族从馥,留者后多为董卓将李傕所杀略焉。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闻操有雄略,初平二年,乃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时年二十九。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为未可,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从之。及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每征伐在外,彧守其后,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五年,袁绍率大众以攻许,甲兵甚盛,议者咸怀惶惧。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正,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点而擒也。后皆如彧所筹。十二年,操上嘉彧,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于是封二千户。又欲授以正司,彧使荀攸深自陈让,至于十数,乃止。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密以访彧。彧曰:曹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因表留彧,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B.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C.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D.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选才重视为人以孝为本,任官以廉为方。
B.司马,商时始置位列三公之职,初负责掌管马匹,后亦掌军政和军赋。
C.从子,亲属称谓,古今含义虽有变化,但只能用于血缘较远的子侄辈。
D.表,指大臣向皇帝陈述正事、表达衷情的报告性文书,例如《出师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富有远见卓识。董卓之乱时,他看出颍川用兵冲要之势;在是否尊奉献帝的问题上,劝谏曹操一语中的。
B.荀彧一直深受倚重。曹操与之相识,即视荀彧为张良一样的人才,放心让荀彧坐镇后方,军国大事咸与其谋。
C.荀彧具有识人明察之才。举荐之人皆称其才;于袁绍势盛之时,洞悉袁军阵营存在的问题,断定其必然失败。
D.荀彧坚持匡扶社稷之义。明知无法兴复汉室,然而他初心不改;即便深受曹操的礼遇,依然反对其晋升魏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密虽小固,不足以扞大难,宜亟避之。
(2)曹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元和十年,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兵,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元衡,又击度,刃三进,断靴,剃背裂中单,又伤首,度冒氌,得不死。哄导骇伏,独驺王义持贼大呼,贼断义手。度坠沟,贼意已死,因亡去。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吾倚度足破三贼矣度亦以权纪未张,王室陵迟,常愤愧无死所。自行营归,知贼曲折,帝益信杖。时方连诸兵,环孥不解,内外大恐,人累息。及度当国,外内始安。由是讨贼益急。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元济以报。度遣马总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徐进,抚定其人。初,元济禁偶语于道,夜不然烛,酒食相馈遗者以军法论。度视事,下令唯盗贼、斗死抵法,余一蠲除,往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度以蔡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安,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擒, 人皆吾人也!”众感泣。李师道怙强,度密劝帝诛之。乃诏宣武、义成、武宁、横海四节度会田弘正致讨。弘正请自黎阳济,合诸节度兵,宰相皆谓宜。度曰:“魏博军度黎阳,即叩贼境,封畛比联,易生顾望,是自战其地。弘正、光颜素少断,士心盘桓,果不可用。不如养威河北,须霜降水落,绝阳刘,深抵郓,以营阳谷,则人人殊死,贼势穷矣。”上曰:“善。” 诏弘正如度言。弘正奉诏,师道果禽。开成三年,以病丐还东都。后薨,年七十六。册赠太傅,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裴度传》,有删改)


【注】①当时,吴元济任淮西藩镇节度使,其治所位于蔡州,此时已起兵叛乱。王承宗、李师道暗怀反心,与之暗中勾结。②魏博:藩镇名,当时田弘正任魏博节度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吾倚度/足破三贼矣/
B.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吾倚度足/破三贼矣/
C.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吾倚度/足破三贼矣/
D.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吾倚度足/破三贼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哄导,是指古代官吏出行时,为官员开道,引迎官员车驾,喝止行人的骑卒。
B.道,是指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唐代按照山河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
C.节,指符节,古代派遣使臣或调兵时的信物,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D.节度,又称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置,除军事外,民政用人上不得自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度遭遇伏击,大难不死。王承宗等人派刺客到京城行刺朝廷大臣,宰相武元衡被害,裴度险遭不测,后皇帝力排众议,裴度才不被罢免。
B.裴度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裴度在郾城驻守时,各道兵马仍由宦官监军和处理军务,他上奏撤销,使将领能够独立领兵,统一号令,士气倍增。
C.裴度体恤百姓,爱护将士。裴度进入蔡州之后,把吴元济设立的不合理的规定废除;裴度去看望蔡州士兵,有人劝他要防备,裴度表示信任。
D.裴度知人识人,深谋远虑。裴度认为从黎阳攻打李师道,疆界相邻,且田弘正、李光颜缺少谋断,容易军心不稳,不如在黄河以北积蓄威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
(2)初,元济禁偶语于道,夜不然烛,酒食相馈遗者以军法论。
2021-12-10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倭贼百余自上虞爵溪所登岸,犯会稽高埠,夺民居据之。知府刘锡、千户徐子懿围之。贼潜缚木筏由东河夜渡,溃围而出。居乡御史钱鲸,遭于蛏浦见杀。贼自杭州西掠于潜、昌化,至严州淳安。以浙兵迫急,突入歙县,流劫至南陵,趋太平,操江兵扼之。贼引而东,犯江宁镇,指挥朱襄率勇士数百人御之。是时贼已至板桥,襄等不知,方褐纵酒。突遇,尽为所歼。遂由安德、凤台、夹冈沿乡抢掠,趋秣陵关。时应天府推官罗节卿、指挥徐承宗率兵千人守关,望风奔溃。贼过关而去,自南京出秣陵,流劫溧水、溧阳,趋宜兴、无锡,一昼夜奔一百八十里至浒墅关。南直巡抚曹邦辅虑与柘林贼合,且为大患。乃亲督兵备王崇古,会集各部兵,扼其东路,四面蹙之,随地与战。亲召佥事董邦政、指挥楼宇以沙兵助剿,一战斩首十九级。贼始却奔吴舍,欲走太湖。觉之,追及于杨家桥,尽歼其众。贼自绍兴高埠流劫杭、严、徽、宁、太平,犯南都,六七十人经行数千里,杀伤无虑四五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邦辅以捷闻归功佥事邦政时赵文华闻寇具灭欲攘功急趋赴之比奏则邦辅己先之文华怒会柘林贼进据陶家港文华乃悉简浙兵,得四千人。文华及胡宗宪亲将之,营于松江之砖桥。约邦辅以直兵会剿。浙兵分四道,直兵分三道,东西并进。贼悉锐冲浙兵,诸营皆溃,损失军士千余人。直兵亦陷贼伏中,死者二百余人,贼势大张。文华恨邦辅。至是,乃以罪委之,及佥事邦政。诏下,邦政为总督逮问。既而刑科给事中孙浚言:“后期之罪,不在直兵。今苏、松士民交称邦辅实心任事。而流劫留都之倭,又为邦辅所灭,功绩显然。遽请罪斥,文华非是。”兵科给事中夏栻亦言之。上乃申饬文华“秉公视师,以图大效”。已而邦政及指挥楼宇赏竟不及,文华恶之也。邦辅旋亦戍边,巡按直隶御史张云路为论奏,不报。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邦辅以捷闻/归功佥事邦政时/赵文华闻寇且灭/欲攘功急趋/赴之/比奏/则邦辅己先之文华/怒会柘林贼进据陶家港/
B.邦辅以捷闻/归功佥事邦政/时赵文华闻寇且灭/欲攘功/急趋赴之/比奏/则邦辅已先之/文华怒/会柘林贼进据陶家港/
C.邦辅以捷闻/归功佥事邦政/时赵文华闻寇且灭/欲攘功/急趋赴之/比奏/则邦辅己先之文华/怒会柘林贼进据陶家港/
D.邦辅以捷闻/归功佥事邦政时/赵文华闻寇且灭/欲攘功急趋/赴之/比奏/则邦辅己先之/文华怒/会柘林贼进据陶家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府,官职名,明清时期是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市长。
B.袒,可指古代行礼时脱去上衣的左袖,露出裼衣,如“偏袒扼腕”。
C.给事中,官职名。明朝在兵部等六科设给事中辅助皇帝,监察六部。
D.谪一般指降职并外放,相同的还有“贬”“左迁”“夺”“革”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倭寇从上虞登陆,强占民居,被明军所围,趁夜突出重围,一路上流窜行劫。明军赶赴太平,操练江兵据守。
B.朱襄率领数百名勇士抵御倭寇,却因没有节制地饮酒导致全军覆没,倭寇一路夺取财物,守关大将望风逃散。
C.赵文华想要窃取功劳,会同柘林倭寇进入并占据陶家港,曹邦辅所率直兵深陷埋伏,全军覆没,后为赵文华构陷。
D.孙浚认为兵败的过错不在直兵,士民对曹邦辅交口称赞,加之南京倭寇又为曹邦辅所灭,请求降罪申斥赵文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集各部兵,扼其东路,四面蹙之,随地与战。
(2)至是,乃以罪委之,及佥事邦政。诏下,邦政为总督逮问。
2021-12-0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上将幸九成宫,通直散骑常侍姚思廉谏。上曰:朕有气疾,暑辄顿剧,往避之耳。赐思廉绢五十匹。

监察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东宫在宫城之中,而大安宫乃在宫城之西,制度比于宸居,尚为卑小,于四方观听,有所不足。宜增修高大,以称中外之望。又,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今九成宫去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或时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又,车驾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今行计已成不可复止愿速示返期以解众惑。又,王长通、白明达皆乐工,韦提、斛斯正止能调马,纵使技能出众,正可赍之金帛,岂得超授官爵,鸣玉曳履,与士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臣窃耻之上深纳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今行计已成\不可复止\愿速示返期\以解众惑
B.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今行计已成\不可复止\愿速示返期\以解众惑
C.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今行计已\成不可复止\愿速示返期\以解众惑
D.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今行计已成\不可复止\愿速示返期\以解众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文中指对人的敬称,如“荆卿”“旬卿”等。
B.封禅,又名“封祀”“封峦”“封岳”,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温清之礼,出自《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禅”一事上,群臣不停地请求封禅,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
B.文中魏征、监察御史马周都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都对皇帝不适宜的行为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C.太宗将要去九成宫,通直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言赞同,受到了赏赐。
D.监察御史马周在进言中还表示了耻于与乐工、驯马人等比肩而立的思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2)岂得超授官爵,鸣玉曳履,与士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臣窃耻之。
2021-11-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注]诏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时有献千里马者,帝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来献。帝既施惠天下,诸侯、四夷远近欢洽;乃修代来功,封宋昌为壮武侯。癸卯,日有食之,诏曰:群臣悉思朕之过失,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颍阴候骑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曰:臣闻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帝嘉纳英言,帝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骑,并车揽辔。帝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于,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微幸。今陛下聘六飞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帝乃止。

(选自《资治通鉴·汉记五》,有删改)


[注]帝,这里指汉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B.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C.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D.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古代官职名,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故有此称。
B.晦,文中指晦暗、不明,也用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尧,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他通过禅让制度传位于舜。
D.陛下,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顶是(     
A.汉文帝下诏废除各种株连家属的律令,他认为法律对违法者本人做了处罚之后还要株连到他本来没有犯罪的父母等人是不公正的。
B.汉文帝即位后,关心百姓疾苦,救济那些失去依靠和穷困的人,对天下普施恩惠;各国诸侯和四夷部族与朝廷的关系也都很融洽。
C.有人向皇帝进献日行千里的宝马,汉文帝认为自己用不上这样的宝马,于是他把马还给了进献者,还命令全国不必前来进献。
D.汉文帝从霸陵上山,想向西从陡坡上纵马奔驰下山。中郎将袁盎劝谏说圣明的君主不能轻易冒险和企求侥幸,汉文帝阻止他劝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悉思朕之过失,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2)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秀之,伯奋,琅邪临沂人也。祖裕,宋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父瓒之,金紫光禄大夫。秀之幼时,裕爱其风采。起家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父卒,为庵舍于墓下持丧,服阕复职。吏部尚书褚渊见秀之正洁,欲与结婚,秀之不肯,以此频转为两府外兵参军。迁太子洗马,司徒左西属,桂阳王司空从事中郎。秀之知休范将反,辞疾不就。出为晋平太守。至郡期年,谓人曰:此邦丰壤,禄俸常充。吾山资已足,岂可久留以妨贤路。上表请代,时人谓王晋平恐富求归。还为安成王骠骑谘议,转中郎。又为太祖骠骑咨议。升明二年,转左军长史、寻阳太守,随府转镇西长史、南郡太守。府主豫章王嶷既封王,秀之迁为司马、河东太守,辞郡不受。王于荆州立学,以秀之领儒林祭酒。世祖即位,为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出为义兴太守,迁侍中祭酒,转都官尚书。初,秀之祖裕,性贞正,徐羡之、傅亮当朝,裕不与来往。及致仕隐吴兴、与子瓒之书曰:吾欲使汝处不竞之地。瓒之历官至五兵尚书,未尝诣一朝贵。江湛谓何偃曰:王瓒之今便是朝隐。及柳元景、颜师伯令仆贵要,瓒之竟不候之。至秀之为尚书,又不与令王俭款接。三世不事权贵,时人称之。出为辅国将军、随王镇西长史、南郡内史。州西曹苟平遗秀之交知书,秀之拒不答。平乃遗书曰:仆闻居谦之位,既刊于《》;傲不可长,《礼》明其文。仆耿介当年,不通群品,饥寒白首,望物嗟来。成人之美,《春秋》所善。足下见答书题久之,以君若此非典,何宜施之于国士?君子处人以德不以位相如不见屈于渑池毛绥安受辱于郢门造敌临事仆必先于二子未知足下之贵足下之威孰若秦楚两王常闻古人交绝,不泄恶言,仆谓之鄙。无以相贻,故荐贫者之赠。秀之寻征侍中,领游击将军。未拜,仍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秀之常云位至司徒左长史,可以止足矣。吴兴郡隐业所在,心愿为之。到郡修治旧山,移置辎重。隆昌元年,卒官,年五十三。谥曰简子。

(节选自《南齐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处人以德不以位/相如不见屈于渑池/毛遂安受辱于郢门/造敌临事/仆必先于二子/未知足下之贵/足下之威/孰若秦/楚两王
B.君子处人以德/不以位相/如不见屈于渑池/毛遂安受辱于郢门/造敌临事/仆必先于二子/未知足下之贵/足下之威孰若/秦楚两王
C.君子处人以德/不以位相/如不见屈于渑池/毛遂安受辱于郢门/造敌临事/仆必先于二/子未知足下之贵/足下之威/孰若秦/楚两王
D.君子处人以德不以位/相如不见屈于渑池/毛遂安受辱于郢门/造敌临事/仆必先于二/子未知足下之贵//足下之威孰若/秦楚两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天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人的表字。古人的字大多与本名意思有某种关联,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古人称平辈或尊辈时称字,自称名。
B.太子洗马,官名,秦始置,为太子属官,掌侍从。汉时亦作“先马”“前马”,太子出行时为前导,故得名。
C.世祖,庙号。庙号是皇帝在世时,臣下对他的尊称,比如刘邦被称为“汉高祖”,李世民被称为“唐太宗”。
D.易,《周易》的简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秀之不攀附权贵。吏部尚书褚渊见王秀之行为端正为人干净,想和他结姻,王秀之不肯,王秀之因此事被调离原职。
B.王秀之的品行来自家风。其祖父王裕性情刚正,不与权臣徐羡之、傅亮来往;其父王瓒之不曾拜访过任何一个当朝贵要。
C.王秀之不好与人交接。故旧苟平给王秀之去信,王秀之没有回信。苟平写了封绝交信指责他不讲情面、忘恩负义。
D.王秀之谋官懂得知足。他常说官至司徒左长史,就可以了;担任吴兴郡太守时修治山林,搬去各种需用之物以示长住之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郡期年,谓人曰:“此邦丰壤,禄俸常充。吾山资已足,岂可久留以妨贤路。”
(2)及致仕隐吴兴,与子瓒之书曰:“吾欲使汝处不竞之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曰:周、秦以来,匈奴暴桀,寇侵边境,汉兴尤被其害。今圣德广被,天覆匈奴,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来臣。夫夷狄之情,困则卑顺,强则骄逆,天性然也。前已罢外城,省亭燧,令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古者安不忘危,不可复罢,不可一也。中国有礼义之教,刑罚之诛,愚民犹尚犯禁,又况单于能必其众不犯约哉,二也。自中国尚建关梁以制诸侯,所以绝臣下之觊欲也。设寨徽,置屯戍,非独为匈奴而已,亦为诸属国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旧逃亡,三也。往者从军多没不还者,子孙贫困,一旦亡出,从其亲戚,四也。又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日闻匈奴中乐,无奈候望急何?然时有亡出塞者,五也。盗贼桀黠,群辈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则不可制,六也。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开夷狄之隙,亏中国之固,七也。非所以永持至安,威制百蛮之长策也。对奏,天子有诏:勿议罢边塞事。使车骑将军许嘉口谕单于曰:单于上书愿罢北塞吏士屯戍,子孙世世保塞。单于乡慕礼义,所以为民计者甚厚。此长久之策也,朕甚嘉之。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非独以备塞外也,亦以防中国盗贼放纵,出为寇害,故明法度以专众心也。敬谕单于之意,朕无疑焉。为单于怪其不罢,故使嘉晓单于。单于谢曰:愚不知大计,天子幸使大臣告语,甚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
B.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
C.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
D.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始创于匈奴著名的首领头曼单于。
B.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
C.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D.塞外,“塞”有“边界”的含意,古代以长城为界,塞外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朝建立之初,深受匈奴的伤害,但是到了汉元帝时期,匈奴俯首称臣,承蒙汉天子的恩德才得以活下去。
B.朝廷在边塞设置亭障,进行屯田戍守,不是为了防备匈奴,是为了防止属国投降的人民因为思念故土而逃亡。
C.汉朝的盗贼成伙犯法,如果追捕得紧迫,他们就会向北逃到匈奴,肆无忌惮地侵犯和劫掠,给匈奴造成危害。
D.在听取了侯应的建议后,汉元帝派车骑将军许嘉向单于口头传谕,单于也接受了不应该撤除边塞官兵的圣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夷狄之情,困则卑顺,强则骄逆,天性然也。
(2)非所以永持至安,威制百蛮之长策也。
2021-11-05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丽江、怒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测(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