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5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徐达之围姑苏也,太祖不欲烦兵,但困服之耳。至是久不下,乃以书遗士诚,许以窦融、钱俶故事。士诚不报。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战良久,未决,士诚遣兵千余助之,又自出兵山塘为援。山塘路狭,塞不可进,麾令稍却。遇春抚王弼背曰:军中皆称尔为猛将,能为我取此乎?弼应声驰铁骑,挥双刀往击之。敌小却,遇春率众乘之,遂大败其军,溺于沙盆之潭可量也。士诚故有勇胜军号十条龙,常银铠锦衣,出入阵中,是日皆溺死。士诚马惊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计忽忽无所出。时降将李伯升知士诚势迫,欲说令归命,乃遣客诣士诚门告急。士诚召之入,然卒狐疑,莫能决也。壬子,复率兵突出胥门,锋甚锐,遇春御之,兵稍却。士信方在城楼上督战,忽大呼曰:军士疲矣,且止。鸣钲收军。遇春乘之,复大败。自是士诚不敢复出。九月辛巳,达督将士破葑门,常遇春亦破阊门新寨,遂率众渡桥,进薄城下。申时,士诚军大溃,诸将蚁附登城,城破。士诚收余兵二三万,亲率之,战于万寿寺东街,复败。士诚仓皇归,从者仅数骑。士诚竟自缢死,赐棺葬之。

乃论者以士诚之失,在深居高拱,上下相蒙,骄将李伯升、吕珍之徒皆龌龊不足数,黄、蔡三参军辈又迁阔昧大计,以故谋主被谗,爪牙受缚。士诚乃内怀选懦,坐失事机,此其所以亡也。卒之桑榆不收,噬脐无及,齐云一炬,阖室自焚。岂太祖灭士诚哉,盖士诚自灭之也!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B.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C.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D.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苏,是苏州的别称,位于长江以南,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B.太祖,作为庙号使用。一般对国家有大功的先王才会拥有庙号,如唐太宗、康熙等。
C.鸣钲,指敲击钲、铙或锣。古代常用作起程的信号。文中是指撤退的信号。
D.桑榆,指桑树和榆树,因日落时分光照树梢,所以代指日暮,文中指事情的最后阶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达想要围困张士诚,让他不战而降,就写信给张士诚,用窦融、钱俶归降免罪的事例诱导他,但张士诚没有回信。
B.在山塘之战中,常遇春用人得当,王弼勇猛果敢,身先士卒,使敌军退却,常遇春趁机出击,大败张士诚的军队。
C.李伯升听说张士诚被常遇春的军队包围,情势窘迫,趁机派遣门客前去劝说张士诚投降,但张士诚犹豫不决,后来还是没有听从。
D.张士诚在与常遇春交锋中接连失利,苏州城被攻破之后,他又收拢军队,再次与常遇春军队决战,依然不敌,最终自缢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诚马惊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计忽忽无所出。
(2)申时,士诚军大溃,诸将蚁附登城,城破。
2024-02-28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贺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北逐单于,破东胡,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B.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C.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D.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本义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
B.“禁中”,一指禁令所及范围之内,又指帝王所居宫内,此处指前者。
C.“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
D.“节”,即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使节出使外国所持的一种凭证。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听人提及赵将李齐的贤能,向冯唐询问他的看法时,因为冯唐的父亲跟李牧和李齐都曾交好,故此了解李齐比不上廉颇与李牧的将才。
B.冯唐和文帝交谈时无所避讳,他直接告诉文帝,纵使文帝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士,也不懂得任用,文帝听后很生气。
C.汉文帝待人宽厚,尽管冯唐说他不能知人善任而触怒了他,却并未因此而疏远冯唐,反而在怒气平息后耐心向冯唐问明缘由。
D.冯唐据理陈辞,认为因为谎报杀敌人数而对魏尚做出的处罚过重,并最终说服文帝赦免魏尚。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冯唐为什么认为文帝即使得到廉颇和李牧,也不懂得任用他们?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4-02-2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淮阴侯列传(节选)

【汉】司马迁

①(汉二年)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阪,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氙(1)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夏说阏与(2)。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楚。

②(汉三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粮,士有饥色,樵苏(3)后爨,师不宿饱(4)。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5),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6)。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③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④韩信使人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7)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⑤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⑥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⑦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8)山陵,前左水泽(9),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释】(1)木罂氙:木盆、木桶之类。(2)夏说:人名。阔与:地名。(3)樵苏:取薪取草。(4)宿饱:常饱。(5)方轨:两车并行。(6)戏下:同“麾下”。(7)萆:同“蔽”。(8)右倍:右倚背靠。倍,通“背”。(9)前左水泽: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魏王盛兵蒲阪,临晋(      )
(2)愿足下臣奇兵三万人(      )
(3)韩信使人视,知其不用(      )
(4)然以胜,此何术也?(      )
2.下列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后九月,破代兵,夏说阔与
B.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
C.臣闻千里粮,士有饥色
D.能千里而袭我,亦已
3.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于 是 汉 兵 夹 击 大 破 虏 赵 军 斩 成 安 君 泜 水 上 禽 赵 王 歇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5.通观全文,可以看出韩信能够取得井陉大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4-01-2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张登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蓝诸君:中山国相。②张登:战国时期的政治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B.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C.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D.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道奈何”与“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B.“王苟举趾以见寡人”与“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齐以是辞来”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D.“以积厚于燕、赵”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对中山国和燕、赵国君互相称王的这一做法强烈不满,不屑和中山这样的小国并驾齐驱,想要贿赂燕、赵,出兵讨伐中山国。
B.蓝诸君认为如果燕、赵受赂而不帮助中山国,那么中山国非但不能保存王号,还会使国家面临覆亡的危机,所以心中十分恐慌。
C.在蓝诸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张登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指出齐国想要废除中山王号的做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会有危险。
D.燕、赵两国在得知齐王有关中山国言论之后,果然共同辅助中山国君,让他称王,齐国的阻挠计划宣告破灭,事情终于得以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
(2)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
2024-01-20更新 | 2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兴三年,桓玄之乱,刘裕与刘迈弟毅相与合谋起兵。玄使桓谦屯覆舟山(今南京城东北),裕与毅等分为数队,进突谦阵,皆殊死战,无不一当百,谦等诸军一时奔散。玄至寻阳,逼帝西上,刘毅等追之,战于峥嵘洲。毅乘风纵火,尽锐争先,玄众大溃。桓振袭陷江陵,刘毅等击破桓振军,迎帝于江陵。毅号令严整,所经墟邑,百姓安悦。毅性刚愎,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裕素不学,而毅颇涉文雅,故朝士有清望者多归之。毅既据上流,阴有图裕之志,求兼督交、广二州,裕许之。毅又奏以郄僧施为南蛮校尉,毛修之为南郡太守,裕亦许之。宁远将军胡藩言于裕曰:“恐刘毅终不为公下,不如因会取之。”裕曰:“吾与毅俱有克复之功,其过未彰,不可自相图也。”刘毅至江陵,多变易守宰,辄割豫州文武、江州兵力万余人以自随。刘裕以毅贰于已,乃奏之。安帝以诏书罪状毅。裕自率众讨毅,参军王镇恶请给百舸为前驱。至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舍船步上,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鼓严,令若后有大军状。”镇恶径前袭城,与城内兵斗,自食时至中晡,遣人以诏及裕手书示毅,毅皆烧不视,督士卒力战。军士从毅来者,知裕自来,人情离骇。逮夜,镇恶引军出围金城,开其南面。毅虑南有伏兵,夜半,帅左右三百许人,开北门突出。毅夜投牛牧佛寺。初,桓蔚之败也,走投牛牧寺,僧昌藏之,毅杀昌。至是,寺僧拒之曰:“昔亡师容桓蔚,为刘毅所杀,今实不敢容异人。”毅叹曰:“为法自弊,一至于此!”遂缢而死。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九》,有删改)

【注】①元兴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期间的第二个年号,即公元402年至404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
B.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
C.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
D.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裕,小名寄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度肯定其北伐的赫赫战功。
B.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其撰拟、颁发事宜均由皇帝亲自审议办理。
C.前驱,可以指前导、引导事物发展的先行者,在本文中意为先头部队、先锋。
D.中晡,“晡”泛指下午或黄昏,“中晡”是古代地支记时法,相当于下午四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毅刚猛果断有勇有谋,与刘裕起兵讨伐桓玄,以一敌百,屡立战功,同时治军有方,不许士兵侵扰百姓。
B.与不读书的刘裕不同,刘毅对文学颇有涉猎,吸引了很多有名望的士人,也暗中有了图谋刘裕权力的想法。
C.有人看出刘毅的不轨之心,建议刘裕先下手为强,但刘裕因为不忍心互相残杀,再三忍让刘毅的所作所为。
D.刘毅不甘屈居刘裕之下,依仗恢复晋朝的功劳,不断扩张势力,同时培养亲党,得寸进尺,最终兵败身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我将至城,便鼓严,令若后有大军状。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5.刘毅为何死前感叹“为法自毙”?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简要说明。
2024-01-18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论项籍有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战也。或曰:虽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巨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后曰险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节选自苏洵《项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B.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C.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D.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与“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取”字含义不同。
B.“可以据咸阳”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两句中的“据”字含义相同。
C.“常先图所守”与“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图”字含义相同。
D.“吾知其无能为也”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项羽之败,开篇以曹操、刘备作陪衬,认为曹操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无取天下之才,而项羽无取天下之虑,因此三人终其一生都没成功。
B.苏洵认为,项羽之死早有预兆。他应在巨鹿之战获得胜利后急率军进入咸阳,控制天下,而不应在河南新安间徘徊不进,以致失去天下之势。
C.针对有人对项羽“必能入秦乎”的疑问,苏洵从秦将章邯有轻敌之心、刘邦和项羽的力量对比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项羽一定能入秦的结论。
D.苏洵认为,西蜀虽有剑门之险,却不足以作为争霸中原的凭借,诸葛亮放弃荆州而去西蜀是不可取的;同样,项羽放弃秦汉故都也是不可取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
(2)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
2024-01-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伤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判国子监王拱宸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B.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C.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D.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学”与“君更尽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两句中的“劝”字含义相同。
B.“生三万人”与“郯子之”(《师说》)两句中的“徒”字含义相同。
C.“时方词赋”与“谢公宿处今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尚”字含义相同。
D.“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之”与“六艺经传皆通之”(《师说》)两句中的“习”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
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经的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C.胡瑗在湖州教授学生,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师生之礼仪,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一定穿着整齐坐于堂上;宋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
D.胡瑗上书宋仁宗建议兴武学,他撰写了一卷《武学规矩》进献给宋仁宗,又提出请梅尧臣等人来讲习《孙子》《论语》,教授制胜御敌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
(2)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
5.为什么仁宗在太学谒孔子时要行再拜之礼?
2024-01-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为郡吏,后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万分。”使者要说,至以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使者每五日与太守俱问起居,为胜两子及门人高晖等言:“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晖等使者语,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B.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C.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D.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名节”与“屈节辱命”(《苏武传》)两句中的“节”字含义不同。
B.“胜称病笃”与“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相同。
C.“无益万分”与“穷且益坚”(《滕王阁序》)两句中的“益”字含义不同。
D.“晖等白使者语”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白”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郡吏、重泉令、谏大夫、丞相司直、光禄大夫、右扶风等职务。
B.龚胜直言敢谏,多次论政。他多次上书直言世态炎凉,用度宽奢,刑法严苛,赋敛苛重,建议哀帝应该节俭约束自己,给部下做好表率。
C.龚胜坚守节操,面对王莽派来的使者不留情面。使者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卧在床上。
D.龚胜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一再拒绝王莽的授官,在知道自己的话无人听从后绝食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
(2)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
2024-01-1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闰三月甲戌朔,明太祖起兵濠梁。初,入濠州,抵门,门者疑为谍,执见郭子兴。子兴奇其状貌,与语,大之,取为亲兵。凡有攻伐,命之往,辄胜。子兴故抚宿州马公女为己女,遂妻焉。军中威呼为朱公子。

九月,元丞相脱脱既破徐州,赵均用、彭早住帅余党奔濠,脱脱命贾鲁追围之。时子兴屈己彭、赵,遂为所制。彭、赵据濠称王,一日,执子兴于,太祖曰:“吾受郭氏深恩,可不赴乎!”遂入子兴家。明日,彭、赵闻,释之。

十三年春,元将贾鲁死,围解,濠军士亦多折伤。太祖虽在甥馆,每有大,乃归乡里,募兵得七百人,濠人徐达、汤和等皆往归焉。

定远张家堡有民兵号“驴牌寨”者,孤军乏食,欲来降,未决,太祖曰:“此机不可失也。”乃选骑士费聚等从行,至定远界,其营中遣二将出,大呼曰:“来者何为?”聚恐,请益人。太祖曰:“多人无益,滋之疑耳。”直前下马,渡水而往。其帅出见,太祖曰:“郭元帅与足下有旧闻足下军乏食他敌欲来攻特遣吾相报能相从即与俱往否则移兵避之。”帅许纳之,请留物示信。太祖解佩囊与之,彼以牛脯为献,请诸军促装,且申密约。太祖还,留聚俟之。越三日,聚还报,曰:“事不谐矣,彼且欲他往。”太祖即率兵三百人抵营,诱执其帅。于是营兵焚旧垒,悉降,得壮士三千人。又招降秦把头,得八百余人。定远缪大亨以义兵二万屯横涧山,太祖命花云夜袭破之,亨举众降。

定远人冯国用与弟国胜率众归附。太祖奇之,曰:“尔被服若是,其儒生耶?顾定天下,计将安出?”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愿先拔金陵,定鼎,然后命将四出,救生灵于水火,倡仁义于远迩,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难定也。”太祖大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郭元帅与足下有旧/闻足下军乏食/他敌欲来攻/特遣吾相报/能相从/即与俱往否/则移兵避之
B.郭元帅与足下有旧闻/足下军乏食/他敌欲来攻/特遣吾相报/能相从/即与俱往否/则移兵避之
C.郭元帅与足下有旧/闻足下军乏食/他敌欲来攻/特遣吾相报/能相从/即与俱往/否则移兵避之
D.郭元帅与足下有旧闻/足下军乏食/他敌欲来攻/特遣吾相报/能相从/即与俱往/否则移兵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悦之”和“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悦”字含义不同。
B.“时子兴屈己下彭、赵”和“下江陵”(《赤壁赋》)两句中的“下”字含义不同。
C.“执子兴于狱”和“小大之狱”(《曹刿论战》)两句中的“狱”字含义相同。
D.“每有大志”和“舅夺母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志”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子兴见到太祖后,对其与众不同的形貌颇感惊奇,交谈之后,让他做自己的随从。
B.赵均用、彭早住等将郭子兴投进监狱,但太祖重情重义,依然前往郭子兴家中探望。
C.徐达、汤和等人受到太祖宏图大志的感召,在其回乡招募新军时,纷纷前往归附。
D.太祖征战张家堡、横涧山时,都是先诱擒敌帅,再招降其兵,最终招降了超过两万的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三日,聚还报,曰:“事不谐矣,彼且欲他往。”
(2)尔被服若是,其儒生耶?顾定天下,计将安出?
2024-01-1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送别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诗人被弹劾罢官,退居带湖。数年之后,他当年任湖南安抚使时创建的飞虎军中的老部下来拜访,临别时写了这首诗相送。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yìyǐ: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带回一车薏苡,有人诬陷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wūtú: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

材料二:

乾道六年,辛弃疾为湖北转运副使,寻知湖南。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奏疏曰:“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盗,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进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湖南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作,乃复奏曰:“乞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庶使夷豫知有军威而慑服。”诏委以规画。经度费钜万,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如期落成,开陈本末,上遂释然。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居民家取瓦,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释]①草窃:掠夺。②经度费钜万计:经营耗费数以万计。③俾(bǐ):使。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首联“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塑造了一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中腾跃向前的勇猛的壮士形象。
B.古诗讲究炼字,颔联一个“愧”字,表达了诗人因为自己的才能有限而深感愧疚的谦虚胸怀。
C.颈联表明自己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有知人之明,自己国事,仗义执言。
D.全诗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展现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
2.下列对文言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贪吏迫使为盗”中的“为”字在字典中的义项中有“做”“干”“发明”“治理”“成为”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此处应解释为“成为”。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以此推断,“草窃间作”中的“间”也可以解释为“参与”。
C.“又以湖南与溪峒蛮獠接连”和“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是不一样的。
D.说明或解释重大问题时,一般要分条陈述。颜师古注:“疏,谓条录之。”用这种方法写成呈奉给皇帝的建议即奏章,也称为疏。
3.下列对文言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B.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C.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D.疾受而藏之/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4.辛弃疾的好友陈亮说他“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叶嘉莹老师曾说:“辛弃疾是最为了不起和不可及者,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会更觉其词人合一,得可及可敬。”辛弃疾的“”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歌和文言文(各找出一处)具体分析。
2024-01-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新东方新高一语文期末考09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