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60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

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

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

材料二:

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抵达月球之后,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它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共有6个轮子,在任务结束前共行驶了约114米。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兔一号的探地雷达探测到其着陆点下方有9个明显不同的地下层,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今年6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

(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2015922日,英国当今天文学网)

材料三: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1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人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

(摘编自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A.⑥②④①⑤③B.②④①⑥③⑤C.⑥④①②⑤③D.②⑥①④③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星5号“体型”庞大,因为它需要把逃逸塔和登月舱送入月球轨道,不过在飞行途中它会不断地分离,以减轻自重。
B.鹰号的着陆过程并不顺利,飞船飞过了预定着陆区,前方情况不明,但是两位宇航员镇定、冷静地解决了突发问题。
C.2013年,“嫦娥三号”搭载“玉兔一号”在月球安全着陆,这为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玉兔二号”在月球的生存时间已经超过了“玉兔一号”,它探测到了全新的科学数据,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期待着”“此时此刻……人们鸦雀无声”等语句,烘托了登月舱即将着陆时的紧张气氛。
B.材料二引用我国学者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将“玉兔一号”和“阿波罗号”的探测结果进行比对,然后对后者提出质疑。
C.材料三使用“世界上首个”“首个世界第一”等词语,表明“嫦娥四号”探测器取得不凡成就,也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
D.从材料一的成功登陆月面,到材料二“探测到……不同的地下层”,再到材料三的月背征途,可以看出人类在不断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4.《<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
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高考Ⅱ语文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2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么,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38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列举了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四个特点。除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寡助、多助问题外,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专门论述了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的观点。关于军队,他强调要把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关于民众,他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一直把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作为自己的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理论的科学性也得到了广泛印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占地甚广,却在占领地留下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游击战的战略内容、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等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卓有成效地牵制与消耗日军,发挥了巨大战略作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这种说法主要依据蒋百里、陈诚等人的言论,蒋介石也有过持久消耗战的言论。这种认识都源于一个客观存在,即中国是一个落后大国,日本是一个先进小国。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别的先见之明,就会得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

但是,仅仅看到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还远远不是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蒋介石等人缺乏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或干预。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建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切外部与内部复杂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
B.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和经济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D.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不只体现在判断抗战将会长久,更体现在对战争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
B.抗日游击战要更多承担外线单独作战的任务,这是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
C.抗战整体进程是持久的,不过具体到某一场战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速战速决。
D.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持久战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国际力量的援助。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     
A.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
B.除东三省等地外,敌人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
C.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D.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
昨日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高考Ⅰ语文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么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385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列举了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四个特点。除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寡助、多助问题外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专门论述了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的观点。关于军队他强调要把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关于民众他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一直把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作为自己的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理论的科学性也得到了广泛印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占地甚广却在占领地留下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游击战的战略内容、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等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卓有成效地牵制与消耗日军发挥了巨大战略作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这种说法主要依据蒋百里、陈诚等人的言论蒋介石也有过持久消耗战的言论。这种认识都源于一个客观存在即中国是一个落后大国日本是一个先进小国。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别的先见之明就会得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

但是仅仅看到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还远远不是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蒋介石等人缺乏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或干预。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建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切外部与内部复杂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
B.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和经济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D.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不只体现在判断抗战将会长久,更体现在对战争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
B.抗日游击战要更多承担外线单独作战的任务,这是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
C.抗战整体进程是持久的,不过具体到某一场战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速战速决。
D.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持久战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国际力量的援助。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     
A.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
B.除东三省等地外,敌人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
C.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D.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到面示意图

(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

1.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工程实例: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2004年,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查时,发现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现了严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对该立柱进行加固。具体过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_______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_______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最后再把_______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2.清代的古籍中有另一种“偷梁换柱”的记载:当某根立柱损坏需要更换时,为节省工料,工匠只是在原柱旁边设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为什么第一题“工程实例”中,太和殿修缮没有采用这种更简便的加固方式呢?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试题解读
5 . 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第四段中,恩格斯是如何认识上层建筑诸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的?
2024-06-0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随堂检测
6 . 作者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封书信的第一段主要阐述了怎样的哲学观点?
2024-06-01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随堂检测
7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论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它缺乏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B.马列主义被确定为真理,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承前启后的理论建设。
C.列宁主义者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证明,真理是不怕社会实践的检验的。
D.在与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中,是长期的革命斗争证明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正确性。
2024-06-0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堂检测
8 . 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B.文章说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而它对毛主席“真理只有一个”的理论的引用出现了表意不明的情况,毛主席说的是“真理只有一个”,没说检验标准,有失严谨。
C.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也充分地说明了只有实践才能够检验真理这个问题。
D.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从现实出发,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并且加以论证。
2024-06-0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堂检测
9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及其舆论误导,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变得混乱不堪,急需拨乱反正。
B.一个理论是真理还是谬误,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
C.如果没有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在当时就很难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
D.只要具备了把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这一特性,就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024-06-0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堂检测
10 . 格黎东在苏格拉底的步步设问下有着怎样的表现?课文《人应当坚持正义》
2024-06-0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5 人应当坚持正义随堂检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