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7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礼者理也,礼的思想基础在于合理,而所合之理实为情理,情礼关系的实质即是情理关系。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发展,是一个民族性与民族文化不断转化与创新的发展历程,通情达礼在此发展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

中西传统文化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文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形成的基础,人的自然性情则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当子贡请教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孔子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来点化他,其中的”“之情亦已成为理想人格的现实情态。由此出发,人的生存成为一个内外、始终的一贯。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作为的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所谓人道原则、礼法规范皆是情理的体现。换言之,本乎性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这个,一则源于人情之通,它在共情的基础上演化为同感共振的一体通情之义。所谓共情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古人甚至将此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正所谓天人同道,好恶不殊;所谓通情指对共情的体贴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礼记·檀弓》讲到的邻有丧,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的做法即充分体现了通情之义。由共情而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言情的总趋向,故而古人以为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二则源于良知的发用流行,当孟子言理义之悦我心时即已点明人的情感世界中蕴含着明确的超越性的道德情感指向。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阐发务实求真、崇尚自由的理想诉求时,往往极力凸显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致良知”“发明本心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己等不良现象。

礼乐之教显为德治,刑政之治则属法治。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正所谓刑以弼教,法以济礼,二者相须而成,实质是力求情、理、法的一贯。礼乐之教,得乎情理,化民以德,培善成俗;可谓智深而谋远。法之所罚在于示以威信,止邪归正,正所谓礼以行义,刑以正邪,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再者,礼法之用要在中道合义,不可拘泥不化。无论德治还是法治,皆系政教之一端,所谓道无常道,法无常法,要在审时度势,因势合义,以俾于事,而非固执一端。此外,传统的以德入法是立法的精神原则、理想指向,就这个角度而言,刑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惩恶扬善、成就德行。故古人论及刑政理想时皆言为政以德,但绝非用道德规范来直接代替刑政之法,为此,古人曾言: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如果强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则极易导致因道德绑架而轻易构人以罪抑或纵容犯罪。中华礼乐文明的这种德法并治思想,对当下构建道德文明与法治社会不无裨益。

中华礼乐文明还强调存敬有畏。古人很重视崇天敬祖,在他们看来,崇天,一则在于天地者,生之本也,人道亦本于天,且内在于人,是人的存在规定、价值本原;二则在于天命无不报,即天命具有不假人为的至上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古人讲知天命   畏天命,即是在提示行人道的同时,亦要敬畏天命,修身以俟之。而敬祖则在于人本乎祖”“无先祖,恶出?,古人提出敬祖意在重仁袭恩,不忘先人业绩。崇天敬祖的价值观念集中体现了古人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的人文精神。在此背景下,人即是一个知止守道、存敬有畏的现实规范性存在。当前社会中涌现出无知无畏、娱乐至死等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恰在于人心缺少了对天理道义的敬畏感,以致行为肆无忌惮。结合中华礼乐文明这一文化精神对此做适当反思,当是颇具建设性的。

(摘编自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乐文明的文化立场是本乎性情,在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上,中西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明显不同。
B.本乎性情并不等于可以纵情肆欲,而是应该发乎情,止乎理,这个“理”既来自人情之通,又来自良知的发用流行。
C.古人所谓的“共情”是指将人在生生不已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
D.传统的以德入法是立法的理想指向,但若强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则将导致因道德绑架而轻易构人以罪或纵容犯罪。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情达礼”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如果不把握其核心要义,进而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B.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当它与人道原则、制度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时,中国的现代性发展就会凸显理性至上原则。
C.人们在阐发自己的理想诉求时,既要凸显自然性情,也要重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等,可见本乎性情与立乎情理相生相伴。
D.当今社会,如果人们遵从“通情达礼”这一核心精神,对天理道义心存敬畏,就不会出现无知无畏、娱乐至死等不良的行为。
3.下列做法中,不能体现“通情达礼”对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文化启示的一项是(     
A.我国多所医科大学开设临终关怀类课程,普及临终关怀教育,提升学生尊重生命、医者仁心等素养。
B.我国成立社区矫正机构,坚持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与道德教育,消除其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C.每年清明节,海内外中华儿女举行缅怀黄帝的祭祀活动,昭示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复兴发展的理念。
D.“天宫”建成,“嫦娥”探月,“天问”探火,我国发展航天事业,正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行。
4.请根据材料第四段,简要说明如何处理好“德”与“法”的关系。
5.当代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不良现象,可用中华礼乐文明中的哪些文化立场加以修正?请分别加以概括。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封建社会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的描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基础,春秋中后期,铁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周室衰微,诸侯、卿大夫将王田变私田,国家土地所有的井田制逐渐解体。他们不再服从周天子的统治,纷纷割据征战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仅如此,诸侯们僭用礼乐的现象也十分普遍。由此,传统封建制度,比如分封制、宗法制等遭到破坏,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解体。

诸侯、卿大夫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和欲望,严重违反了当时的社会准则和规范,扰乱了天下安定的秩序。这是孔子所不愿看到并且想要去挽回的,所以需要“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有的解释为约束自己能使自己品行提升,从而达到“礼”;有的则认为,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的私欲,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要恢复到合理化。孔子认为的“克己复礼”只是在阐述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而这里说的“礼”,就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现的各种礼仪规范。

“为国以礼”是孔子所赞同的治国方略。孔子对鲁君说,百姓是因为害怕触犯法条而受到严酷的惩罚,才会不敢犯事。在孔子看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只能使“民免而无耻”;如果“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能使百姓“有耻且格”,即孔子认为用刑罚的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而应该用“礼”,从根本上使百姓内心知廉耻,从而他们会明白什么是是非对错,对社会有危害的事情他们便不会做。但在当时这样的背景下,孔子站在统治阶级角度提出的治国之道,显然是存在局限性的。当时的社会,战争动乱不断,百姓食不果腹,普通的民众每天只能有精力去想如何才能让自己在这样的乱世之下存活下去,因此很难再有余力心中存“礼”。并且对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提出,孔子也十分赞同,才提出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这与他所提出的“为国以礼”存在矛盾,二者需要协调。物质方面的需求永远是坚实而难以撼动的基础,至少对于大多普通的民众是这样的。

(摘编自李欣妮《浅析孔子的礼治思想》)

材料二:

儒家的理想社会是礼治社会。在儒家那里,人有智愚之别,长幼尊卑上下应等级有序;所以,家族存在亲疏、尊卑、长幼的严格区别,社会关系中同样衍生出贵贱高低等差。礼是维持这些社会差异秩序,使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名分并使人自觉遵照执行的标准。“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制同异,明是非也。”礼的功能是区分并沟通家与国,亲与贵,尊与卑关系,是天之经、地之义的人伦化和社会化。

故孔子说人当“立于礼”,坚持“为国以礼”,“不知礼,无以立也。”“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正名”是为国以礼的起点,“君臣、父子”都要坚持严格的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各正名分国家制度才得以确立,社会才能运行有序。在孔子看来,礼调整着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调整着人与人、个人与家庭,臣子与君主等一切关系;合乎各自的关系为礼,不合既是非礼。

但是,儒家并非不言法,“礼以道其志,刑以防其奸,礼、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是积极的规矩,刑是去恶的惩罚,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孔子不排斥刑罚:“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认为礼治才是安邦治国的基础,法律只是一种辅助礼治的工具。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者待之以刑”是说礼占据主导地位,但刑罚在社会秩序的维护上自有其特殊的功能,不是礼仪教化能够代替的,因此礼刑皆不可废。

孔孟荀子所说的礼,在统治秩序和道德秩序意义上是相同的。礼是安上治民的根本指导原则,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思想基础;礼是国家施政的标准,有礼则国家政治有轨可循,无礼则施政无准,家国昏乱。正因为如此,礼得到了国家强力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随着社会发展和礼的演变,礼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和强化。

(摘编自寇纪元、李森《春秋战国儒法之争——礼治与法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周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孔子认为“刑”无法从根本上使百姓内心知廉耻并且明白是非对错。
B.因为诸侯、卿大夫不再服从周天子的统治,纷纷割据征战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且频频僭用礼乐,所以奴隶制社会走向解体。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要坚持严格的名分,因为正名是国家制度得以确立,社会得以有序运转的重要条件。
D.家族关系中存在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区别,决定了社会关系中存在贵贱、尊卑、高低的区别,是天经、地义的人伦之礼和社会之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是相对个人而言的,“为国以礼”则是相对国家来说的,二者同时实施能恢复周朝的秩序。
B.孔子认为“为国以礼”的实现与物质的保障出现了矛盾,所以他也赞同“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C.礼是安上治民的根本指导原则,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思想基础,礼只有得到法律的保障,才能更好的实现其“治国”功用。
D.荀子认为刑罚在社会秩序的维护上自有其特殊的功能,不是礼仪教化能够代替的,礼治和法治同样重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孔子观点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B.“身有嗜欲,当以礼义齐之。”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D.“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礼治”和“法治”有何关系?
5.好的议论文应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4-05-2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226日,首部中国原创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千秋诗颂》于CCTV-1综合频道播出。据介绍,《千秋诗颂》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的200多首诗歌,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以下简称上海AI实验室)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打造的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还原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与场景。

据上海AI实验室介绍,《千秋诗颂》是首部在电视上播出的AI动画片。该片借助大模型技术,从美术设计到动效生成,再到后期成片,都基于央视听媒体大模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制作,高度还原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道具,是一场中国诗词与人工智能的双向奔赴

Sora的横空出世让文生视频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但事实上,文生视频并非一个新鲜事物。早在去年7月,上海AI实验室联合总台发布了央视听大模型,集合央视海量的视听数据,依托上海AI实验室的先进算法和大模型训练基础设施优势,运用AIGC技术,提升视听媒体制作的效率。

上海AI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能够理解中国古诗词,科研人员与节目导演一起,向大模型投喂了大量的精准数据,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国风、唐代、写意、工笔画等词汇,生成符合历史依据的人物、建筑和场景等美术图,美术风格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水墨、工笔等风格化传统审美。

文生视频大模型技术的飞速进步,让影视行业人员倍感焦虑,AI取代相关行业从业者的讨论也层出不穷。面对这一话题,《千秋诗颂》的导演表示:“AI不是要替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提升了效率。比如,传统的纯人工制作,我们团队一个月只能做一集,现在一个月可以做三集。

上海AI实验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创作者只要通过输入风格参考图片+提示词的简单操作,就能完成《千秋诗颂》的人物、场景等众多元素的生成。例如在生成人物时,先上传一张参考风格图片,再在概念设计描述中添加中国风、唐朝、中年、清秀、男性、淡绿色衣服等描述,而后点击生成概念,便能迅速生成一个人物形象。

据介绍,在同等预算的条件下,按照传统动画制作流程计算,《千秋诗颂》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在AIGC赋能下,制作周期缩短至4个月。

“AI动画能够利用先进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快速生成具有丰富细节和逼真效果的动画。相较于传统动画,AI动画的制作周期大大缩短,成本也显著降低。此外,AI动画还能模拟多种风格,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灵感和选择。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鹏进一步表示,AIGC的赋能将极大地改变动画的开发制作流程。通过自动化的工具和平台,从业者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场景设计、角色建模、动作捕捉等任务。这将大大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提高生产效率。然而,这种变化也将对从业者产生一定影响。首先,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以适应AI技术带来的变革。其次,他们的工作方式也将发生改变,需要更多地与机器合作,理解和运用AI算法和模型。

随着AI生成视频技术的快速迭代,AI视频进入大爆发期。今年,我们大概率可以看到不需要演员的较长的电影。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在Sora模型发布以后,沈阳就一直带领着研究团队探索AI电影的制作,但受技术限制,目前还处于短时长的预告片和非连续性的片段阶段。《千秋诗颂》的播出,让长AI电影的未来加速到来,也打开了文生视频的商业化应用与落地的想象空间。

国泰君安研报认为,AI视频生成模型迭代速度超预期,动画产业价值望迎重塑。动画等视频内容产业链可分为上游IP创意、中游拍摄剪辑与制作、下游内容分发三大环节,AI视频生成模型对重复劳动力占比最高的中游环节或产生最大影响,随着中游环节价值逐步被AI取代,上游环节IP创意的重要性有望不断凸显。

文生视频距离成熟应用和商业化落地还有多久,这是一个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但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来看,我认为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长。王鹏认为,从目前的效果来看,AI动画与传统动画相比还存在一些劣势,比如缺乏传统动画中的人情味和艺术性,在情感和细腻度上也不如传统动画,但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和数据的不断积累,文生视频的质量和效率将不断提高,为商业化落地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传统的娱乐和教育领域外,文生视频还可以应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等多个领域。王鹏说。

(摘编自《证券时报·首部国产AI动画(千秋诗颂)开播,文生视频应用落地提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2月26日,《千秋诗颂》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这是中国首部在电视上播出的AI动画片。
B.只有“投喂”大量相关的精准数据,才能生成符合历史依据的美术图和符合中华传统审美的美术风格。
C.目前,中国AI电影只能制作短时长的预告片和非连续性的片段。今年,有望看到较长的电影。
D.虽然目前AI动画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这个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千秋诗颂》借助“央视听媒体”辅助制作,所以可以高度还原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道具。
B.AI技术给影视从业人员带来极大威胁,但只要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能,多与机器合作,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C.AIGC的赋能能更高效地完成动画的场景设计、角色建模、动作捕捉等任务,所以,今后从业者主要负责上游环节的创意即可。
D.文生视频已经在传统的娱乐和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后还会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等领域得到应用。
3.根据文章末段王鹏的观点,最容易突显AI动画制作劣势的一项是(     
A.蛙闹碧池藏半影,芰荷旖旎正迎时。B.饿殍充途不忍睹,饥民载道甚堪怜。
C.自信登高无限景,心峰才是最高峰。D.裙拖凤尾随风卷,袖刺龙鳞映日鲜。
4.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时间发展
1950图灵(英)和麦卡锡(美)等计算机专家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引起了高度关注。
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政府资助,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吸引了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1978中国着手人工智能研究,经过多次研讨会和计划,逐渐赶超。
1997IBM的计算机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引起学术界震动,强调机器思维的重要性。
2030电影大片中AI生成内容的比例将从2022年的0%上升到90%。
A.政府的资助和规划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人工智能从可能性的提出到各领域广泛应用约用了80年时间。
C.计算机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可推知机器思维在未来将越来越重要。
D.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世界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5.AI技术对动画制作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3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考试(黄金二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行图式宇宙论最直接的恶劣影响便是产生了所谓谶纬神学,但产生谶纬神学并不能代表这种系统论的真正影响。真正更为实在和更为长久的影响,是五行图式在中国社会思想和观念形态许多领域的渗透。这造成了许多貌似科学但实际荒谬的伪理论,它们历数千年而不衰,在公私生活中起作用,成了行为中和思想中的不自觉的范式、习惯。甚至在今日,时时还沉渣泛起。

这还不过是些外在现象,也许更重要的是这种五行图式宇宙论给人们心理结构上带来的问题。例如满足于这种封闭性的实用理性的系统,既不走向真正的科学的经验观察、实验验证,又不走向超越经验的理论思辨和抽象思维。中国的思维传统和各种科学长久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性水平,这一缺陷恐怕与这种早熟型的系统论思维也有关系。因为在这种系统论里,似乎把所有经验都安排妥贴了,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这系统中求得解决,从而不要求思维离开当下经验去做超越的反思或思辨的抽象以更深地探求事物的本质。所以,不是中国人缺乏抽象思辨的能力和兴趣,先秦的名家、墨辩证实了相反的情况,而是思维被这种经验系统束缚住、规范住了,成了一种既定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模式。

不仅如此,它还可能带来整个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上的问题。这种宇宙图式具有封闭性、循环性和秩序性的特征。封闭性能给人们心理、性格以自我满足感。它可以表现为虚骄自大、固执保守,认为本系统内应有尽有、完整无缺、不必外求。循环论则否定真正的进化,向前只不过是复古,历史的演变不过是天道的循环。秩序性更带来所谓安分守己,听天由命,认为任何努力无不受既定秩序图式(天道)的限制和制约,自认已被规范在某种既定位置上和处在这个不能逃脱的图式网络中,思不出位,逆来顺受,培养奴性,不敢说;个体价值完全从属于这个作为外在权威的超个性的普遍秩序,锁禁在这个封闭的组织网络中。周而复始很少变动的农业小生产,自给自足的封闭的自然经济,久远强固的宗法血缘的规范,则是维持这套宇宙观强大的现实基础。

然而,这种封闭、循环、讲求秩序的宇宙论系统图式又可以给人们心理以某些积极的东西。它一方面有排斥外物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有吸收消化外物以成长自己的宽容性和灵活性。又如,一方面是相信命定否认进化的循环论,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成为富有韧性、坚持奋斗的信念基础,中国人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即使是处在极为困难的环境里,他们也相信终究有一天会否极泰来。再如,上述秩序性使人保守怯懦、不敢冒险,另一方面又教育人们做事做人要照顾整体和把握全局,不走极端,以便取得整体的均衡,保持生活、身体、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从而个体也就可以在这系统中获得归属感,不致感到孤独、凄凉、荒谬、无依无着而需要皈依上帝。长处与弱点,优点与缺陷,就这样不可分割地糅合在一起,因此,应该对五行图式宇宙论做出二分法的进一步的具体的历史分析。当然,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去认识从而去冲决、打破这种封闭的传统、习惯和观念,而不是去强调保持和发扬而陷入折中主义和阿Q悲剧的尴尬境地。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行图式宇宙论最直接的恶劣影响是产生所谓谶纬神学,而更为实在和更为长久的一个影响是造成许多伪理论。
B.中国的思维传统和科学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性水平,带来整个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上的问题。
C.中国人同样具有抽象思辨的能力,只是思维被经验主义束缚住、规范住了,成了一种既定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模式。
D.秩序性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能长久控制人们的心灵,让人们被锁禁在这个封闭的组织网络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对五行图式宇宙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
B.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五行图式宇宙论给人们心理结构带来的问题。
C.第三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宇宙图式的特征,并阐释了这套宇宙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D.文章末段在阐释宇宙图式给人们心理带来积极的东西时,运用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貌似科学实际荒谬的伪理论历数千年而不衰,甚至在今日,时时还沉渣泛起,如至今还有人相信“占卜”理论。
B.“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体现了循环论认为向前不过是复古,历史的演变不过是天道循环的观点。
C.中国人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如《红楼梦》在家族悲剧上以贾府“兰桂齐芳”为结尾。
D.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如果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五行图式宇宙论,必然不会陷入折中主义和阿Q悲剧的尴尬境地。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学家一开始考虑在特定应用条件下来定义数学对象和公理(数学的第一阶段——发明)。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数学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发现。例如,素数是乘法的基石,是最小的乘法单位。如果一个数不能被写为两个较小数的乘积,则此数是素数。所有非素数(合数)都可以通过一组唯一的素数相乘得到。

1742年,德国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假设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如果你选择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那么哥德巴赫猜想指出,你都可以找到两个素数相加得到这个偶数。如果你选择8,这两个素数是35;如果你选择42,这两个素数是1329。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令人惊讶,是因为尽管素数起初被设计成相乘,但这个猜想表明,素数之和与偶数之间存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关系。

大量证据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成立的。在此后的300年中,计算机数值计算证实,这个猜想对小于(4×1018的所有偶数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证据不足以让数学家们宣称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因为偶数有无穷多个,无论计算机检查了多少个偶数,总可能存在一个反例潜伏在角落里——一个不是两个素数之和的偶数。

想象一下,计算机每次找到两个素数之和为特定偶数的时候,就会把这个偶数记录下来。到目前为止,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数字列表,你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让大家相信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但是,总有人能够想到一个不在列表中的偶数,并询问你如何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对于那个数字也依然成立。不是所有(无限多个)偶数都会出现在列表中,因此,只有从基本原理出发,通过逻辑论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对于任何偶数都成立,才足以将这一猜想提升为一个定理。然而,直到今天,还没有人能够提供这样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说明了数学发现阶段和证明阶段之间的重要区别。在发现阶段,人们寻求数学事实与数学现象,而数学本质则需要坚实的证明。

数学家需要整理数学发现并决定要证明什么,但这些发现也可能具有欺骗性。例如,让我们构建一系列数字:1211211121111211111211111等,并做如下猜想:数列中的所有数字都不是素数。为这个猜想提供证据是很容易的,可以看到121不是素数,因为121=11×11。同样,121112111121111都不是素数。这种模式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随后它突然就出错了。这个序列中的第136个数(即数字12111……111,其中有136个“1”跟在“2”后面)是素数。

数学发现阶段仍然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它可以揭示哥德巴赫猜想给出的素数之间的隐藏联系。在发现这种深刻联系之前,数学家通常会对两个完全不同的数学分支进行研究。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是欧拉恒等式,eiπ+1=0,它通过数字e(自然对数的基数)将几何常数π与数字i(代数上定义为-1的平方根)联系起来。类似的惊人发现是数学美感和好奇心的一部分它们似乎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基础结构,而数学家才刚刚开始理解这些结构。

在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既能被发明又能被发现出研究对象是被精确定义的,但它们具有自己的生命,会揭示意想不到的复杂性。因此,数学对象可以被视为既是实际存在的同时又是被人为创造的。正如某哲学家所写的那样,“二元性对于数学家的工作方式没有任何影响”。

数学现实主义似乎是发现阶段的哲学立场:数学研究的对象,例如从圆和素数再到矩阵和流形,是真实并且独立于人类思想而存在的。就如同探索遥远星球的天文学家或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家,数学家是在收集对真实实体的洞见。例如,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即为证明偶数和素数之间通过加法相联系的特定性质,就像古生物学家可能会通过两个物种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来表明一种恐龙起源于另一种恐龙。

现实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柏拉图主义,使人很容易理解数学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每一个数学对象都具有一个性质。比如7,它是一个素数,如同恐龙具有飞行的属性。一个数学定理,如两个偶数之和为偶数——这是正确的。因为偶数确实存在,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跨越时间、地理和文化差异的人们普遍认同这些数学事实。

但有些人对现实主义持有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数学对象真实存在,那么它们的性质肯定是非常独特的,首先,数学对象非常抽象,所以你不能真正地与它们互动。这是一个问题,因为恐龙能分解成可以看到和触摸的骨骼,行星也可以从恒星前面经过,被天文学家观测到,但数学上的圆是抽象的物体,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事实上,π是圆周与圆直径的比值,并不与苏打水或甜甜圈有关;它指向的是数学上抽象的圆,圆上的点无穷小,且到中心点的距离精确。这样完美的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那么,如果没有某种特殊的第六感,我们如何才能了解有关圆的事实呢?

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困难之处——它无法解释我们如何知道抽象的数学对象的本质。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数学家从现实主义立场上退缩。反现实主义把数学框定为一种纯粹形式的思维练习或一部完整的小说,很容易就能避开认识论的问题。

形式主义是一种反现实主义的形式,也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数学就像一场游戏,数学家们只是在玩游戏规则——说7是素数,就好像在说骑士是唯一能以L形式运动的国际象棋棋子。另一种哲学观点是虚构主义,认为数学对象是虚构的——说7是素数,就像是在说独角兽是白色的。数学在其虚构的宇宙中存在意义,但在它之外却没有真正的含义。

但是,如果数学只是被编造出来的,那么它怎么可能成为科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呢?从量子力学到生态学模型,数学是一个广泛而精确的科学工具。科学家并不指望基本粒子按照国际象棋的规则移动。自然科学描述的重担完全落在数学身上、这与游戏或虚构是截然不同的。

最后,这些问题并不影响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家可以自由地选择对自己职业的解释。在《数学经验》一书中,菲利普·戴维斯和鲁本·赫什有一句名言:“典型的职业数学家平日里是柏拉图主义者,在周末则是形式主义者。”

(摘编自凯尔西·休斯顿·爱德华兹《数学是真实的吗》,付国杨龚华杰翻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21、1211、12111、121111······序列中的前135个数都不是素数,这让人们误以为这是规律,可结果序列中的第136个数却是素数。
B.经电子计算机验证,小于(4×10)18的偶数都符合哥德巴赫猜想,而大于这个数的偶数则不一定符合这个猜想。
C.数学现实主义无法解释人们知道数学对象本质的方法和途径,这很可能会使原本坚持这一立场的数学家不再坚持。
D.对数学现实主义持反对意见的人以现实中找不到完美的圆为例,否定了数学对象的存在,它准确地击中了数学现实主义的要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拉恒等式通过数字e把几何常数π与数字i巧妙联系起来,体现了几何和代数两个数学分支的融合,极具数学美感。
B.素数是最小的乘法单位,但哥德巴赫又发现了另一个关于素数的特定性质,即任何一个偶数都能被写为两个素数之和。
C.无论是认为数学是被编造出来的,还是认为数学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都不影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数学家的工作方式。
D.从数学现实主义的哲学立场来看,数学家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和古生物学家研究恐龙一样,都是在收集对真实实体的洞见。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哥德巴赫猜想有证据证明其正确,但还不能从基本原理上证明为例,是为了说明数学的发现和证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文章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论题“数学是真实的吗”,先分析数学是“现实”还是“虚构”,再分析数学的“发现和证明”。
C.文章在阐述柏拉图主义、数学现实主义、数学虚构主义等观点时,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来帮助读者理解数学问题。
D.文末引用《数学经验》中关于“柏拉图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的名言,证明数学家可以自由地选择对自己职业的解释。
4.关于文中“7是一个素数”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学家的眼里,说7是素数意为数学是一场有规则的游戏,数学家们只能把7当做素数来研究,7也只能是素数。
B.数字7具有一个特定的属性,如果用乘法来表示,它只能被写成1×7,这已被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的人们普遍认同。
C.7是一个素数.所以和其他任何一个大于2的素数的和一定是偶数,如10=7+3,12=7+5,…121118=7+121111……
D.在数学虚构主义者的眼里,说7是素数没有意义,因为7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它只是数学家虚构出来的数字。
5.数学对象到底是一种客观实在,还是数学家发明出来的一种游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2024-05-1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九师大联考高三4月(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书院记等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第二,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的陋儒;第三,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书院士人穷理尽性,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致力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努力为重建秩序、安顿人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宋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几次学术创新,都是与书院相联系的;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许多书院招收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出身、地域限制。同时邀请不同学派学者讲学论辩,包容、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第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书院在尊师重道的同时,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老师视为学生求学问道的同路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疑难之处,师生互相探讨论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在宋代前期,因为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迅速扩大而官学不振,书院教育定位于从数量上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但办学模式上仍趋同于官学,衡量书院办学成就的标准也主要是学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但是到南宋时期,在士人学子愈发热衷于科举功名,追求功利之风日益炽盛的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的弊病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反思。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基于儒家的教育理想,思考教育的宗旨,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明理修身、经纶世务,而不是谋取声名利禄。而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大儒张栻也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针砭时弊,对学子殷殷劝勉:“侯之为是举也(指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岂将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明确提出了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导向的教育宗旨与目标。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重塑了书院教育的灵魂,提升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品质,使书院教育得以回归根本,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材料二:

光明智库:书院千年,为中国文脉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望,书院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

吴国富:书院教育告诉我们,人们不仅需要以知识技术适应社会,更需要以人的精神融入社会、建设社会、优化社会。事实上,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传统书院最关注的教育目标。以儒学提高人的素养,关键在于人文关怀、社会担当、行为规范,并以科学理性的精神承载这一切,同时又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在日常行为、社会实践中自觉融入这些精神。这样既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又可以奉献社会、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对于当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而言,这些都是永不过时的精神,也是书院教育最值得我们继承的精神财富。

肖永明:书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历代书院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天的书院,也理应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代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复兴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书院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应当进一步做好书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掘书院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以互联网传播中华文明、深度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让书院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学术成果,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可以通过举办面向社会大众的培训研习班、学术讲座、礼仪活动等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服务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记者《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朝末年的学制改革使得延续了千余年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书院从此不复存在。
B.书院精神主要体现在书院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等方面,所以推动了教育制度的创新。
C.朱熹反对书院教育只是教学生识记阅读、学习写文章以求取功名利禄,张栻的观点与之相反。
D.书院教育启示人们:以知识技术适应社会,以人的精神融入社会,以科学理性的精神承载这一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在不同时代,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传统书院都高度重视将做人与治学结合起来。
B.宋代前期,国家对人才需求大,书院教育从根本上补充了官学教育的不足,成绩优于官学。
C.如果不是朱熹、张栻等人提出不同于“俗学”的理念,书院教育的宗旨就难以回归根本。
D.传统书院作为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其精神内涵值得现代教育进行深入挖掘。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关于书院人才培养观点的一项是(     
A.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B.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D.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
4.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文精神和经世精神→强调人格修养品德养成
B.具有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关注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C.以“传道济民”为导向→提出经世致用等教育理念→提升了古代教育的品质
D.关注个体与社会良性互动→注重社会实践的主动融入→是书院继承的精神财富
5.当今社会该如何发扬古代的书院精神?请结合两则材料和你的校园生活经历进行简述。
2024-05-1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进入了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我国老龄人口和单身青年数逐年增多,对陪伴的需求将进一步刺激宠物数量的增长。目前中国的宠物保健类产品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中以猫的化毛球类的产品以及益生菌类的产品为主。随着电商购物在国内的渗透率提高,宠物行业与其他传统行业一样,受电商影响较大。国内宠物企业也要抓住电商风口实现逆袭突围,在打造品牌的同时提高用户黏性,实现精准营销,做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抓住国内快速发展机遇,实现品牌价值。

图1宠物保健品交易金额一天猫(数据来源:生意参谋)

图2宠物保健品品类占比[数据来源:阿里指数(2020年)]

图3宠物保健品品类成交金额[数据来源:阿里指数(2020年)]

(摘编自赵海洋《宠物功能型产品市场规模分析报告》)

材料二:

在宠物的消费中,食品和医疗所占的份额最大。除了宠物的主粮,一些营养品和零食也逐渐走进了宠物的生活。另外,除了关心宠物的饮食,人们开始关心宠物的健康,舍得花钱为宠物看病,这也带动了宠物医院的发展。年轻人还乐于尝试宠物的美容、摄影、寄养、保险、训练等多种消费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宠物市场,推动了宠物服务市场的发展。

除了常规的市场形态,宠物经济还搭乘互联网的便车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动物表情包、宠物头像等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朋友圈晒萌宠也成为一种潮流。在短视频软件上有很多网红宠物,相关的短视频点击量很高。以宠物为主题的咖啡馆、宠物旅游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面对一些诸如大学生这样的群体,喜欢宠物但又没有条件养。在娱乐场所撸猫、撸狗等活动满足了他们喜爱宠物的需求。

宠物经济以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各种相关生产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是情感上的需求是相对欠缺的。一些人背井离乡一人漂泊;一些人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家庭、一些人压力巨大,无人倾诉;一些人观念改变,晚婚晚育或不要子女。而宠物,可以为这些人填补情感上的空缺,使他们得到快乐和满足,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

(摘编自杨燕霄、陈亚宁等《浅析宠物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趋势及利弊影响》)

材料三:

宠托师,是伴随宠物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新职业,全称宠物托管师,专门为宠物提供上门喂养、清洁、陪玩等服务,春节假期正是需求旺盛的时候。撸猫赚钱,宠托师似乎打破了人们关于工作的传统定义。但实际上,这份工作不是没有门槛的。宠托师的工作节奏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悠闲。

就像宠托师一样,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涌现。新职业蕴含着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它切实地满足着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为就业者提供着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它们的发展同样依赖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因此,面对这些萌芽的新兴职业,我们不要简单地下定义,说它们不正规”“没前景;面对选择这一行的年轻人,我们也不必认为他们就是一时兴起”“图好玩。相反,更值得考虑的是,应该怎样提供更包容的环境,呵护这份活力,保障它的健康发展。

就以宠托师为例,很多情况下,它并不是人们有相关需求时的第一选择。很多人觉得,放朋友家、宠物医院、宠物店更放心更安心一些。对于宠托师,人们可能会有顾虑:通过社交平台的个人账号下单,是否有保障?上门服务是不是会忘记关门、乱动家里物品?会不会应付了事?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这些乱象恰恰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宠托师要想撬动庞大的市场,需要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在这条路上,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监管必不可少。

(摘编自张永群《宠托师春节收入上万元,新职业折射新需求》)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2月到2020年6月之间,天猫宠物保健品交易金额持续上升,可见人们对于宠物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度在提升。
B.在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对陪伴的需求会促进宠物数量的增长,而宠物数量的增长则会推动宠物保健类产品的发展。
C.宠物保健品成交金额最高的品类为化毛片产品,可见宠主们在化毛类产品上投入较多。
D.益生菌粉比益生菌片品类占比少却成交金额高,品类占比第一的奶粉类产品,成交金额仅排第五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推动宠物经济的发展,如软件上和宠物相关的短视频点击量高,在社交平台个人账号上下单就可以聘请宠托师服务。
B.宠托师为宠物提供上门喂养、清洁等服务,这份工作打破了人们关于工作的传统定义,不仅没有门槛,而且很悠闲。
C.新职业蕴含着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满足着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为就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D.宠托行业要想获得良性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既需要人们用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又需要相关部门的人性化监管。
3.宠物经济的发展有何益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窥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东游记》其十三)。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岳阳楼的名气也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写下这首著名诗歌后,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血脉相连,文学景观是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也依托文学景观而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其次,文学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当代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续地方文脉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借鉴。

总而言之,文学景观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古典文学形塑了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本身既承载了传统文脉,也进一步催生了新的文学作品。

(节选自李惠玲《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

材料二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在谪居贵州期间,他以大量的诗文记录谪居生活与贵州风光,汇成了《居夷集》一书,贵州风光因而被赋予文学色彩,部分要素成为了文学景观。谪居生活成就了王阳明,贵州独特的风光促进了阳明心学体系的成熟。本调查主要内容:一是整理出王阳明居黔作品中的贵州文学景观;二是摸清人们对文学景观和阳明文化的了解程度;三是探查人们对以文促旅模式和构建该文学景观旅游链的态度;四是对王阳明居黔作品中贵州文学景观旅游链的构建提出优质建议并厘清构建这一旅游链的意义。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统计图(参与调查人数为400):

问题1如果一个景点曾有著名文人题诗、或作文(如岳阳楼、庐山),是否会增加您的兴趣?问题2您了解王阳明及其作品吗?

问题3将王阳明作品中的文学景观与旅游业结合是否能引起您的兴趣?问题4您觉得现阶段的旅游业是否需要增加文化内涵或文学底蕴?

(摘编自陈为兵,杨秋萍《以文促旅:王阳明居黔作品中贵州文学景观旅游链构建调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文学景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种关注是文学景观发展的有利条件。
B.一个文学景观的形成不外乎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一处景观如果与名篇、名人关联就会变得知名。
C.有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成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这会有助于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D.文学景观能激发作家创作优秀作品,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当下应该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调查者多数认为景点如果有名人题诗或作文,会增加自己对景点的兴趣。
B.受调查者多数都了解王阳明的作品,说明他们多数都读过王阳明的代表作。
C.近九成的受调查者认为王阳明作品中的文学景观应变成旅游景点。
D.超过九成受调查者对现在的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或文学底蕴很不满。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第二段所论述的名篇效应或名人效应的一项是(     
A.苏州的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垂千古。
B.绍兴的沈园,因陆游与唐婉的爱情而代代相传。
C.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
D.史铁生创作《我与地坛》,让地坛为更多人所知。
4.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引用其他专家学者对文学景观的定义,明确了本文的主要论证对象。
B.文章在论述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相互关系时,侧重论述的是文学景观的价值。
C.文章先提出论题,再分层次展开论证,最后进行总结,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D.文中直接引用的诗文与相关文化举例增强了说服力,与文学景观之美相得益彰。
5.旅游部门准备开发贵州王阳明主题旅游线路,请你结合材料和下面表格的内容,概括分析开发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王阳明贵州文学景观统计表

地区作品景观具体地址
修文县《何陋轩记》何陋轩龙场龙岗
《西园》何陋轩西边院子龙场龙岗
《君子亭记》君子亭龙场龙岗山顶
《远俗亭记》远俗亭今位置已不可考
《宾阳堂记》宾阳堂龙场龙岗
《玩易窝记》玩易窝龙场镇新春村
《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草庵龙场小孤山附近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阳明洞修文县城东栖霞山
《龙岗新构》龙岗书院龙场龙岗
《水滨洞》水滨洞今位置已不可考
《游来仙洞早发道中》《来仙洞》游仙洞(今仙人洞)南明区仙人洞路与水口寺路之间
《过天生桥》天生桥谷堡镇天生桥村
《陆广晓发》陆广河东岸乌江流域修文境内六广段的河道
《木阁道中雪》《春行》木阁山龙场与贵阳之间的大山
玉屏县《钟鼓洞》钟鼓洞平溪卫之东,今位置不明
《平溪馆次王文济韵》平溪卫公馆平溪镇中山路北面
凯里市《清平卫即事》清平卫凯里市西北炉山镇
黄平县《兴隆卫书壁》兴隆卫黄平县城区
福泉市《七盘》七盘岭福泉市南门桥以北的西门河北岸附近
黔西县《象祠记》象祠素朴镇灵博社区九龙山
贵阳市《南霁云祠》南霁云祠贵阳市中华南路202号内
《白云堂》白云堂今位置已不可考
《夜宿汪氏园》汪氏园今位置已不可考
《书庭蕉》贵阳文明书院贵阳文明书院内
《南庵次韵二首》《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南庵寺(今观音寺)南明河甲秀楼翠微阁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权力的人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花费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享受固然是人所乐从的,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同样地,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依赖与庇护是孪生关系。依赖的目的是寻求庇护,庇护之下必然形成依赖。不过,与自上而下的庇护关系不同,依赖关系可以存在于地位不平等的双边关系主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地位平等的双边关系主体之间,地位平等的双边交换关系,往往以互惠互利为基础,可以称之为互惠式依赖关系;地位不平等的双边交换关系,往往以强者对弱者的强制力为基础,可以称之为被迫式依赖关系。

与强弱者间的强制性关系不同,互惠互利是传统社会中最为常见的道德要素与行为准则,是传统社会自我整合的基础,它要求社会主体之间共同受惠,共同增益,排斥以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而过度谋求个人私利的“无公德行为”。斯科特曾指出,互惠互利根植于一个最为简单的观念:一个人应该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者至少不损害他们,费正清则直接用“付出——回报”模式来说明中国人的互惠互利观念。“他有一种安全感,因为他知道,如果履行了指定给他的那部分职责,他可指望这体系内的其他成员反过来也对他履行应尽的职责”从发生学上看,互惠互利的产生可以发自利益,也可以发自情感,还可以发自价值。以此为标准,互惠式依赖关系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利益联结。共同的利益是依赖关系形成的首要条件。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特质的国家,以土地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是农户一切活动的根本。虽然一家一户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但若离开与他人的互助合作,单家独户是难以生存与延续的。所以,农户往往基于共同谋生的需要,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利益互惠式的依赖关系。这种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强调依赖双方拥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共享互助合作中产生的利益增值。

情感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情感联结。历史上的理性小农与道义小农经常争论不休,其核心命题在于小农的行为动机是受利益驱动还是情感驱动。其实,现实中的小农是一个利益理性与情感道义的综合体。小农既可以基于利益互惠而相互依赖,也可以基于情感互惠而相互依赖。正如滕尼斯开宗明义地指出,传统社区是一个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在这种人情社会中,“关系中有没有感情,感情的质量如何,都是经常需要考虑的”。情感与利益一样,都可以有效维持互惠式依赖关系的稳定与延续。以共同情感为纽带联结形成的互惠式依赖关系就是情感互惠式依赖关系。

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信仰联结。在传统社会中,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与国家的“无为而治”,小农往往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外化,将一种超越村落社会的高高在上的国家力量进行“隐喻”,由此形成了一种神灵崇拜。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共同信仰关系的农户,往往自发联合起来,相互合作,形成一种密切的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通过共同的信仰活动,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扶、相互照顾,以此承担单家独户所不能承担的责任,抵抗单家独户所不能抵抗的天灾人祸,互惠互利,共同维系生存,寻求发展。

(节选自吕传振《互惠式依赖与协商性治理:传统时期乡村治理的运行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暴权力是为维持社会冲突临时平衡的“上下关系”而产生的带有压迫性质的权力。
B.同意权力产生于社会分工带来的社会合作关系,是为“少劳多得”享受付出的代价。
C.同意权力确保权利、义务相统一,使每个人准具干涉者与被干涉者双重身份。
D.在传统社会中,互惠式依赖关系往往以互惠互利为基础,比被迫式依赖关系更公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暴权力界定了冲突双方的不平等地位,有助于消除冲突、因此是冲突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B.现代商业社会之所以比传统农业社会更强调“契约精神”,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分工日益复杂。
C.人们提倡互惠互利,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出发点在于满足利益、情感或价值的需求。
D.费正清“付出——回报”模式表明,中国人对同意权力的信任有利于互惠互利行为的良性循环。
3.根据材料二,对以下情境中依赖关系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北农村若逢久旱无雨,全村人就在龙王庙内许愿祈雨,共同奉献祭品以求天降甘霖。这种“领牲”祭典可以体现“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
B.农村中赶上某户婚丧嫁娶,各家妇女都来帮忙剪花蒸面,提供仪式用品。这既体现了基于利益互惠而相互依赖,也体现了基于情感互惠而相互依赖。
C.古代农闲之时,各家出人丁服徭役,在官府督促下加固河堤,新修水渠,以应对来年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这体现了“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
D.重阳节,某村在保留祭祖仪式的同时,新增帮扶助农、免费理发、献花祈福等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这可以体现互惠式依赖关系三种类型的结合。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两则材料对当代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4-2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黔南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构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前提,是在与西方诗学的比较中把握中国传统诗学的精髓,构筑民族性的新诗理论大厦。对自身进行辩证反思,接通现代诗学的中国血脉,从传统寻求创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美学使命。

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在诗学形态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第一,中国传统诗学是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的,而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中国诗学与禅学从来相通,对此,中国古论有许多说法。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甲)诗禅相同也好,诗禅相似也好,都是在“悟”字上实现诗禅相通。(乙)

“悟”是一种整体体验。所以,中国诗学不像西方诗学那样去将诗歌作分解的概念的剖析。(丙)中国诗学的“悟”,是不用公式和概念去破坏那无言的整体的诗美。它力求使诗保持为诗,让诗的魅力在“悟”中更加妙不可言,而不是相反。(丁)“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一种融合,是诗学家进入诗的内部化为诗本身。西方诗学更倾向科学,中国诗学更倾向艺术。科学的特点是客观性、逻辑性、精确性、规范性;而艺术的特点是主观性、直觉性、模糊性、情绪性。在东方人看来,领悟式的诗学更高妙。或者,假如说西方诗学是一种科学的话,那么中国诗学最多只是一种前科学或后科学。当然,就中国传统诗学的整体而言,其实是有一个含有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在内的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的,而且是把诗歌保存为诗的、既具有理论魅力又具有诗歌魅力的理论体系。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领悟性、整体性、简洁性的形态特征,同时又在系统性、理论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

第二,中国传统诗学经常运用类概念,而西方诗学总是运用纯概念。由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出发,很自然的,中国诗学尽量避免公式与概念。即使在非进行理论概括不可的时候,它往往也背对完全抽象的纯概念,而是去寻觅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类概念。

西方诗学家使用的纯概念具有精确性,然而,对诗学而言,精确也许就是不精确:用解剖刀将一只小白鼠肢解研究,这样的研究也许是精确的,可惜,被解剖者的生命却被解剖刀夺走了。类概念具有模糊性,对诗学而言,模糊也许就是精确,更接近诗美本身。西方诗学变圆为方,中国诗学以圆说圆,以方说方。莱辛一部《拉奥孔》,从拉奥孔的哀号出发,洋洋洒洒数十万字,从各个方面论述诗与画的异质。中国诗学却似乎是“零散”的,给人“砖瓦”的感觉。在诗学论著的篇幅上,西方诗学用墨如泼,中国传统诗学惜墨如金;西方诗学能言善辩,中国诗学“大辩若讷”;西方诗学跃动,中国诗学沉静;西方诗学健谈,中国诗学寡言。

与此相应,在文体形式上,中国传统诗学比较多样。有论诗的诗,也有论诗的书信,但基本范式是诗话。最早的诗话是钟嵘的《诗品》,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原来就叫《诗话》,这是第一部正式以“诗话”为名称的著作。欧阳修或讲诗坛掌故轶事,或评诗歌巧思妙句,随性而发,处处真知灼见。其后的诗话,尤其是清诗话,在系统性、明确性、专门性上日广日深,成就很高。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方法论上从西方诗学有所借鉴,加强了诗话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实现了这一诗学形式的现代转型。传统诗话章节短小,简便灵活,不拘一格,运用生动的类概念,随处格言警句,所以精彩纷呈,辐射力强。司空图谈《二十四诗品》中的“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在现代诗学里,艾青的《诗论》多次再版绝非偶然,它和这本著作的诗话形式是有关的。《诗论》这样谈意象:“意象:翻飞在花丛,在草间,在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又炎热的阳光中……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上。”这样的诗话颇有古风。《诗论》写得颇有诗人风度,艾青不是在诗之外说诗,也不是在诗之上说诗,而是作为一位诗人在诗之内说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又有一个理论框架,《诗论》成为现代诗学的经典诗话。

言称西方,不去本土化处理西方诗学的精华,而是生硬地照搬西方诗学的理论框架和把玩西方诗学术语,看轻现代诗学的中国血脉,这样的诗学并不能将新诗引向发展。与传统诗学的血脉脱节的诗学,只能造成新诗创作和新诗运动的衰落。

接通中国血脉,实在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当务之急。

(摘选自吕进《接通现代诗学的中国血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诗学和中国禅学的很多特性是一直相通的,尤其体现在“悟”字上。
B.中国传统诗学就是在进行理论概括时,也往往使用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类概念。
C.中国传统诗学的文体形式可以是诗,也可以是书信,但基本范式却是一致的。
D.中国传统诗学实现了现代转型,借鉴了西方诗学方法论的《人间词话》即为证明。
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构筑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新诗理论体系,从传统寻求创新是主要途径。
B.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相比,虽科学性欠缺很多,但艺术性却更明显。
C.这篇选文运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呈现出西方诗学的特点。
D.这篇选文属于学术类文章,语言却灵活生动,颇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特色。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选文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
B.人们常说:“诗人有祖国,诗歌无国界。”
C.我们讲西洋,讲近代,也不知不觉中会远及中国,上溯古代。——钱钟书
D.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于宋。——李东阳
4.下面一段文字,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禅学的核心就是“悟”,即“无明”(禅学用来指“人们自身心智的造做”的术语)之雾散尽之后的一种心境,一种特殊体验。这种体验是无言的,静默的,“哑子吃蜜”“如人饮水”的。中国诗学的核心也在这个“悟”字上。

A.甲B.乙C.丙D.丁
5.结合全文,概括分析下面文字体现的清代诗学特点。

清代《一瓢诗话》评杜甫:“作诗必先有诗之基,基即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浣花,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忧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由有胸怀以为基。如时雨一过,天娇百物,随地而兴,生意各别,无不具足。”

2024-04-23更新 | 2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