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67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
名校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宋荣子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却“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劝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抱残守缺、闭关锁国,而是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都来一睹其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击打着中国传统文化。
B.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打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D.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不是一条通商之路,而是一条文化纽带
B.它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而且还是一条通商之路
C.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而且还是一条文化纽带
D.它不是一条文化纽带,而是一条通商之路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麒麟”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据说这是稀世之宝——一种难得的良药。
B.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C.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画同源同脉,两者在笔墨使唤、功能效用、审美趣味上形神毕肖,无有差池,历代书论画论主张、理念也似芝兰玉蕙,     ,宋以后,书画相继出现地域区分论,集大成者数明董其昌“画分南北二宗”、清阮元“南北书派论”意外的是,双方观点相为径庭,出现书画审美少有的     现象。书画“南北之论”出发点都是为了避免媚妍,在分析 之后,双方归结点却迥然有别。董其昌推举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的生命意识,不为物役、无不融洽、不为俗累才是画派“正宗嫡传”。而阮元在强调“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基础上一味尊以北派书法,呼请“所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袆欤?”上述殊论,如果我们跳出“仕者见仕,智者见智”多元审美判断,而从审美 上加以厘正,便可看出艺术风格求得不媚不妍,最理性的选择就是使媚妍要么走向淡远进入空灵之境,要么走向拙朴赋予雄浑之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交相辉映   同途殊归   佐证   范畴B.相得益彰   殊途同归   佐证   范畴
C.相得益彰   同途殊归   证明   领域D.交相辉映   殊途同归   证明   领域
2.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正宗嫡传”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刘奕均,新浪第一个千万草根博客博主,网名“极地阳光”。他新出版的小说以敏感的笔触,为我们带来了温暖、感恩、阳光的青春色彩。
B.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不少国家和地区还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枪炮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C.1948年4月,《挺进报》负责人、中共地下党员陈然在《我的自白书》中写道一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D.郑板桥的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民间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董其昌推举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的生命意识,无不融洽、不为俗累、不为物役才是画派“正宗嫡传”。
B.董其昌推崇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的生命意识,无不融洽、不为俗累、不为物役才是画派“正宗嫡传”。
C.董其昌推举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的生命意识,不为物役、不为俗累、无不融洽才是画派“正宗嫡传”。
D.董其昌推崇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的生命意识,不为物役、不为俗累、无不融洽才是画派“正宗嫡传”。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4 .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为迎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第五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5日在天津美术馆开展,包括北京的料器、天津的泥人张、河北的秸秆扎刻等在内的数十项非遗项目精彩亮相。为期5天的联展主题为“寻匠务本”,旨在整合三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交流、合作平台,展现三地非遗之美、文化之美和传承发展的实践,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大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5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气势磅礴、博大精深,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蕴含其中。
C.余光中先生对作品的精益求精是出了名的,从学于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在创作和学术上,他简直严谨到了执拗的地步。
D.在我的印象中,小城这条街人气特旺,平时总像赶庙会似的热闹非凡,即使雨雪天气也人来人往,不绝如缕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6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有梦想,其他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
B.春运的交通方式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春运高峰压力。
C.无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而且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孔子的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
D.气象学专家预测,2019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非常大,将近80%左右。
2020-01-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           ;做工业的人可以             ,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 着在土地上的。 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全都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建构每家的家谱,我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所以        的传统思想深入人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B.村子里几百年来全都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我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C.村子里几百年来全都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建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D.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观看每家的家谱,我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飘忽无定       择地而居                  安居乐业
B.飘忽无定       择地而居                  安土重迁
C.飘忽不定       就地而居                  安家落户
D.飘忽不定       就地而居                  安土重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
B.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就是这样。
C.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D.乡土社会的特性就是这样。
2020-01-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辽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官员合法财产如何界定、如何有效监督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等,毫无疑问成为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能出台的最大障碍。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成的阶段,并已开始向科学技术工作者身上倾斜。
C.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D.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        的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每出现        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历史悠久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        ,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很难找到“接班人”……

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二者定能        ,携手向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寂寂无闻       推陈出新       层见叠出       交相辉映
B.寂寂无闻       革故鼎新       层见叠出       相映成趣
C.鲜为人知       推陈出新       举不胜举       交相辉映
D.鲜为人知       革故鼎新       举不胜举       相映成趣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C.不只是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D.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甚至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大多都遭到了破坏
B.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C.几乎没有人关注传统文化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了
D.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少创新和关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       :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无边无际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________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________的消息,(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________的思考。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所不至   荒无人烟   亘古不变   雪泥鸿爪
B.无处不在   人迹罕至   颠扑不破   空谷跫音
C.无处不在   人迹罕至   亘古不变   雪泥鸿爪
D.无所不至   荒无人烟   颠扑不破   空谷跫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永恒才是真实的绵延
B.诗人们执拗地借此诉说着不变中的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表象,永恒才是绵延的真实
C.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D.诗人们执拗地借此诉说着不变中的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表象,绵延的真实才是永恒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B.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C.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表明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D.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表明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2020-01-0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