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熟透的柿子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但是有些传言让大家望而却步,难以尽享其美味。

误区一:____________。柿子颜色金黄,有人以为吃它最补胡萝卜素。其实不然,它的胡萝卜素含量只有胡萝卜的6%和芒果的3%,在两位“大神”面前真有点不值一提。柿子营养优势最大的是富含维生素C,每百克含量约为30毫克左右。吃100克柿子,就能满足当日维生素C需求的30%。

误区二:____________。其实,白霜是柿子被晒成柿饼时,水分逐渐蒸发,果肉里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随之渗透到表皮上来,在表面凝结形成的白色粉末。白霜是可以吃的,无须刻意洗掉。

误区三:____________。因为柿子含有鞣酸,所以很多患有贫血的朋友担心吃柿子会加重贫血。其实,像甜柿子和脱涩后的涩柿子这种鞣酸含量低的柿子还是可以偶尔吃的,只要不大量、长期吃就好。另外,对于有缺铁性贫血的小伙伴,在遵医嘱服药的同时,平时饮食还要注意选择富含铁的食物。

1.请为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2-20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一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故曰学者所以恕群道也。

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如水赴下而流速。故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帝轩闻凤鸣而调律,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神明,而发乎物类也。贤者不能学于远,乃学于近,故以圣人为师。昔颜渊之学圣人也,闻一以知十,子贡闻一以知二,斯皆触类而长之,笃思而闻之者也。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孔子因于文、武,文、武因于成汤,成汤因于夏后,夏后因于尧、舜。故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其人虽亡,其道犹存。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致,昭明而成博达矣。

(选自东汉•徐幹《中论•治学篇》,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之君子A成德B立行C身没D而名E不朽F其故G何H哉I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指古代六种技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意思相同。
B.而,表转折关系,与《劝学》中“而青于蓝”的“而”用法相同。
C.和,指调和,与《赤壁赋》中“倚歌而和之”的“和”意思不同。
D.道,指学问,与《登泰山记》中“道皆砌石为蹬”的“道”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刚刚出生,处于蒙昧状态,就像宝贝放在暗室里难以找到,学习就像明亮的阳光照进暗室,启发蒙昧,发展智慧。
B.先王任命了主管教育的官员,以“三教”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认为“三教”都齐备了,做人处事之道才算是学成。
C.学习要勤思考,重实践,太昊、燧人、帝轩、仓颉的例子说明人们都要向神明学习,从而在自然万物中得到启发。
D.古之贤者向圣人学习,圣人之间也注意互相学习,今天求学的人勤勉学习,求于经典,也能成为博学通达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2)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
5.请简要概括第④段阐释的治学方法。
2024-02-2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文学创作中,以大为美的观念由来已久,影响深远。新世纪以来,对鸿篇巨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不少作家追求时间跨度的久远、主题的宏大、气势的磅礴,但在趣味的深化、境界的提升、内涵的丰富等方面着力甚少。要靠大部头的创作才能奠定文学史地位,文学界在这一点上似乎形成了共识,为此越来越多的写作者一出手就是长篇小说,却忽略了语言的推敲和结构的斟酌,把细节定位为细枝末节,忽略细节,认为文学细节有瑕疵也是无伤大局的小错误。

在当前文学创作中,细节的雷同已经成为影响文学品质的突出问题。细节的雷同是想象力贫困和创造力匮乏的体现。这些年在婚恋题材的小说与影视剧中,夫妻感情破裂时常会围绕着结婚照演戏,或凝视或拌打,像傀儡一样做出一种按部就班的机械反应。按理说,每个作家观察同一个对象都应该有自己的角度,其笔下的细节能够显现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修养与魅力。不无遗憾的是,在同类题材的创作中,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关系、语言风格都如出一辙。

不应回避的是,某些细节在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中也会反复出现。表明在功利化追求的影响下,作家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质量,使得作家的想象力受到抑制,创作出现竭泽而渔的倾向。文学细节的艺术质量和作品总体的艺术水平构成正向的关联,细节失真或者细节移植看似小事,却是作家无法辩驳的硬伤,这也从反面说明了要保证创作的艺术质量,必须重视细节的打磨。

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语言既是细节,也决定整部作品的品质。语言的粗糙是近年文学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作家写得太快,语言泥沙俱下。在图像文化影响日隆的语境中,文学语言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断受到冲击。越来越多作家的语言风格呈现出视觉化倾向,强化语言的直观性,不少叙事作品都向剧本靠拢,听觉化的人物对白和视觉化的场景展示成为作品的主体内容。作家语言的辨识度出现弱化的趋势,不同创作者的语言相差无几。文学语言的同质化必然削弱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个性化的文学语言是建构文学性的基础。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应当发扬工匠精神。有些写作者对文学和语言都缺乏必要的敬畏感,总是以赶任务的方式紧跟潮流,敷衍了事。工匠精神包含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执着坚韧的专注品质,模范的工匠们精益求精,一生做好一件事,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力争做到完美和极致,把打造精品作为人生目标。有艺术雄心的作家应该写得慢一点,写得少一点,写得精细一点。我想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因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创性而成为文化积累。

(摘自黄发有《论文学细节与文学性》)

材料二:

“太阳之下并无新事”,无非是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为何无数作家还在饶有兴致地写,无数读者还会津津有味地品?这是因为,虽然事非新事,但不同的人遭遇相同的事,却有不同的感受、反应和表现。因此,就文学来说,精彩全在过程的褶皱处。而作家的本事,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如何将褶皱中的奥妙巧妙地展示给人看。成功的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读者的心神好像被施了魔法般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写不好细节的作家,哪怕思想再深刻,也不能算是个好作家。

塑造形象离不开细节。真正的文学作品,情感性和形象性是不可或缺的,二者依靠细节来显现。假如通篇都是笼统的叙述而没有细节描绘,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是一掠而过,就必然导致作品情感空洞、形象模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根本来不及对某一朵花细心观赏,无由体会其独特的美,又怎么可能对其一往情深呢?因此,就文学作品而言,细节就是形象,细节就是情感。

细节凸显与众不同的个性。作家往往将众多人物放进同一个场合里对照来写。《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王熙凤、金鸳鸯的撺掇下,她充分发挥搞笑才能,把全场逗得开怀大笑: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一群年轻小姐、公子、贵妇人大笑起来,他们的姿态、声音、动作、神情各个不同,惟妙惟肖。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在完全放松状态下,一个个展现出各自的“真我”。

细节引发读者参与感。法国思想家梅洛•庞蒂曾说,“桌子”这个意谓之所以吸引他,全在乎细节之刻画,正是种种细节,体现出它“在场”的状态,“从木头的纤维、桌腿的形状、木头的色泽及年龄,到印证着木头之年龄的某些涂鸦或磨损,都是至关重要的”。文学作品“以一种感性之物的方式存在”,应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功能,从而进入一种沉浸式“体验”,进而达成共情、反思、超越、升华。

总之,文学作品离不开细节,细节写得好,是了不起的才能。

(摘自赵海菱《也说文学作品的细节之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忽略了细节,指出写作要重视文学细节的打磨。
B.材料一以这些年婚恋题材小说与影视剧为例,论证了每个作家观察同一个对象都会有自己的角度。
C.材料二认为,判断一个作家好坏的标准是他能否写好细节,至于思想深刻与否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D.材料二认为,文学作品情感空洞,形象模糊,有可能是因为作品通篇是笼统叙述,而没有细节描绘。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头作品才能奠定在文学史的地位已成共识,这让作者热衷长篇小说创作。
B.作品中的文学细节的艺术质量高,作品总体的艺术水平往往也高,反之亦然。
C.作家创作时不应该只追求速度,还应该精细打磨文学语言,避免同质化倾向。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发扬工匠精神可以帮助作者提高写作质量,创作出精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注重破立结合,让论证更有针对性,观点更有说服力。
B.材料一尾段运用排比,突出作家应有的态度,增强论证气势。
C.材料二以设问开篇,运用类比论证法论证,并提出中心论点。
D.材料二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主要观点得以凸显。
4.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选取一个角度鉴赏下面文字的妙处。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5.校文学社举办文学创作论坛活动,请结合材料以“让细节重回文学作品”为主题,简要地向与会的文学新秀们提四点建议。
2024-02-20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叫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1.请用成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不得改变文意。
2.文中有一处用了括号,下列四处括号用法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A.这包括:(1)访谈前要尽量做好准备工作。
B.有些节日活动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
C.我们的祖先创造“投机”“取巧”两个词组(应为“词”)时并非贬义。
D.“脚”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
3.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方法,请指出表格中三个喻体分别对应的本体,并简要分析文中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须将答案写到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
喻体本体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足球赛乡村生活(乡土社会)_________
球队村子
球员____________
指导员父亲、教师
训练____________
规则____________
裁判员地方官员、乡绅长老
2024-02-20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歌子

孙光宪

草芊芊,波漾漾。湖边草色连波涨。沿蓼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黄鹤叫,白鸥眠,谁似侬家疏旷

【注】①伊轧:象声词,摇桨之声,同“咿呀”。②疏旷:自由自在,旷达放纵。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芊芊”“漾漾”两个叠词的使用形象地表现出湖边草色与水波的动态美。
B.“玉轮”点出词人泛舟湖上的时间,月华初上,扣舷而歌,意境开阔闲适。
C.上、下阕分别侧重描写视觉、听觉两种感官形象,带给读者丰富的体验感。
D.黄鹄的啼叫与白鸥的栖眠形成了一组动静关系,以静衬动,画面优美动人。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词人为何会心生“疏旷”之感?
2024-02-20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连市某中学高一3班学生在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的调查中发现,大连的民间文化甚为丰富,金州龙舞、庄河剪纸、长海号子、复州皮影戏等有着悠久历史,清明节、乞巧节、重阳节、冬至节等节庆文化活动也十分丰富。同学们既惊喜,又自豪。当了解到很多文化项目后继乏人,节庆习俗少有人知的情况时,大家不由自主陷入沉思: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家乡文化建设我当有何作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7 .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龙在我们的传统中是祥瑞的象征,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古人写作时常用龙的形象传情达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以具体的物象作比,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其奔放之笔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叹。
(3)文人学士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钱大昕的“十驾斋”就取意于《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的麦子

范薛鲁

公元1079年除夕,天降大雪,御史台监狱里释放了一个特殊的犯人,他就是北宋大诗人苏轼。

因乌台诗案,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灰暗的一百三十多天,凌侮,折磨,险些丧命。最终,贬官黄州,美其名曰:团练副使。

然而,黄州并没有为他预备下栖身之所。他先寄居拥挤的驿馆,后移至一座寺院。那寺院叫定慧院,坐落在城中。初到黄州的那段日子,苏轼身心皆疲,狱中的生活仍让他心有余悸,他终日大睡,只在黄昏时才出来走走,有时在寺院里看看竹子,有时到江边转转,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他惊喜地发现,虽然经历万千磨难,他的诗心未泯,很快又要拱出芽来了。新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铺展在案上,墨香悠然。①风掀起宣纸的一角,微微作响。未干的墨迹还泛着点点微光。他双手倒背,站在窗前,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又斜又长。好久没有这样释怀了,美妙的韵律仍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嘴角上扬,久违的自信又回来了,一阕新词的初成,多么像婴孩的诞生,在深沉的夜里,在荒蛮的异乡寺院,他安抚了自己的心灵,有疲惫,也有说不清的愉悦。

不久,苏轼的家眷也来到黄州。

那时,他已从定慧院迁到临皋亭。临皋亭是官舍,其实所谓官舍,不过是江边的一个小小驿站,也就是供官员走水路时暂时歇脚的地方。房舍简陋,四壁空空,他置办了些简单的家用物什:床、木柜、案几、桌椅。

开始垒灶做饭了,②锅碗瓢盆丁丁当当响了起来,案板上堆着新鲜的菜叶,一缕炊烟从灶间袅袅升起,新垒的锅台还未干透,蒸汽四处游走,油爆葱花的香味、泥土熏蒸的气息,以及薪火燃烧的味道混杂在一处向四周弥漫。树上鸟雀叽喳乱叫,门外的孩童蹦跳嬉闹。家重建起来了,尽管简陋,甚至还有些寒酸,毕竟一家人团聚了。

苏轼是个乐天派,他善于在困顿的夹缝中寻找光亮,他很满意临皋亭带给他的安宁,他时常小酌微醉,坐看门外的风涛烟雨,尽享着人间静美。其实,在别人眼里,那不过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一个驿站而已。

然而,浪漫代替不了稻米,团聚的欣喜过去,无法回避的问题迫在眉睫,二十多张嘴,拿什么来糊口?粮食从哪里来?

那年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在那块叫东坡的土地上,以一个农民的姿态,开启了他躬耕陇亩的新生活。

他脱掉了长袍,一身短衣打扮,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洒着汗水。捡瓦砾,锄草根,耕田犁地。秋天,他播下了一地麦种,也播下了一地希望。

麦子成熟了,那片曾经布满荒草和瓦砾的土地上,如今一片醉人的金黄。苏轼站在一望无边的麦田里,成了真正的麦田守望者。这一年,湖北大旱,而苏轼的麦子却获得了大丰收。

我们不必美化苏轼的农耕生活,他不是作秀,完全是为了谋生。一收一种之间,有不尽的汗水流淌,以及肌肉的酸麻胀痛。现在的他,每日都在为五斗米折腰。不过,他不是折腰权责,他折腰于大地。当他从麦田里直起腰来的时候,他的腰杆依然像树一样坚挺,因为,他的灵魂从来都没有弯过。

竹杖芒鞋,莲衣斗笠。

苏东坡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了,但他不是普通的农夫,对于普通的农夫来说,田野家园,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精神图谱。然而对于苏东坡而言,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还有梦,有诗,有画,有书法,有音乐和美食,有更广阔、更高远的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间。人生的遭遇,往往带有某种使命,命运把他贬谪到黄州,受尽各种磨难,绝不仅仅为了让他多收几斗麦子,一定还有更大的使命,只不过他不知晓罢了。

一日,他去沙湖,途中突然遇雨,浑身浇得透湿。雨水打在树叶上,沙沙作响,既然淋透了,索性慢慢行在雨中,或者再放开些,那就长吟低啸吧!不多时,雨过天晴,夕阳斜照,回首来时路,风也止了,雨也停了,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次途中遇雨,让他完成了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雨后归来,他立即研墨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被压抑的自我唤醒了,在偏僻的黄州,孤独中他在与世界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他要为最真实的内心而书写,不媚俗,不违心,不雕琢。他的思念与感伤,他的快乐与凄凉,他生命中所有能够承受和不能承受的轻和重,都化成了千堆雪,万重浪,封存在他那充满灵光的文字里。

挣脱了枷锁,接下来,他在艺术创作上呈现出井喷之势,先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他的登峰造极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百多年以来,一直为后人传唱,那种宏阔的气势,那种豪迈的情怀,高山仰止,没有人能够超越。

苦难是另一种土壤,在黄州被贬的岁月里,苏东坡萃取了大地的精华,同时也萃取了他自己的精华。他把内心所有的感受,深埋在这片特殊的土壤里,精耕细作,收获了一大批另类的麦子。他是一个骄傲的收者!

再苦难的日子,苏东坡也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鱼、东坡豆腐……这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都是他在困窘中的突围,无不闪耀着他智慧的灵光,表达着他对世俗生活的眷恋和热爱,这何尝不是他培植的另一种麦子呢!

(选自《散文月刊》2023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到黄州时,苏轼到江边看潮水起落,云朵卷舒,在大自然中排解心中的苦闷,寻找心灵的寄托。
B.荒蛮的寺院中,苏轼诗兴涌动,安抚自己的心灵;简陋的驿站中他能感受安宁,享受人间静美。
C.东坡的麦田里,苏轼为五斗米而折腰,挥洒汗水,播种,耕耘,收获,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D.诗文创作中,苏轼书写真实内心,寻求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自觉完成不幸遭遇所带有的使命。
2.下列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描写环境和肖像,与传神的动词一同构建出立体画面,营造出形神兼备的诗化意境。
B.②句表现苏轼家眷的到来为临皋亭带来的烟火气,通感修辞形象地描绘出这一温馨场景。
C.③句多用短句,兼有整句、散句,呈现出抑扬顿挫之势,概略表现苏轼躬耕陇亩的新生活。
D.④句化用巧妙,对仗工稳,典雅凝练,与下文《定风波》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目中“麦子”的含义。
4.作者在真实叙写中融合了小说中的“虚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4-01-03更新 | 274次组卷 | 5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九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偶尔也与冬梅晚饭后看看电视剧。

冬梅的耳中刮进了一些关于丈夫任职的议论。她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

他肯定地说:是啊。

她又问: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先不聊这个话题,好不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

秉昆说:哥,这么大的雪,改天吧。

秉义说:我正是因为下这么大的雪才来的啊。没人出门,也就没人注意咱们嘛,想看哪儿看哪儿。

老哥儿俩逛起光字片来。光字片的面积比以前大了,人口也比以前稠密多了。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老哥儿俩在光字片转啊转,不知不觉天黑了。

……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夫妇和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

常进步他妈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说:知道你调回来了,工作肯定忙,何必来看我们呢!

周秉义说: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

周秉义回到当年的军工厂家属区,他内心五味杂陈。周秉昆心里越发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四月,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半信半疑的人们又问,大刀阔斧怎么理解呢?

测量队的人说,他们也不清楚,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了秉昆父亲周志刚,周志刚虽然没享着大儿子的福,全光字片的人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光字片的大救星啊!男人们聚到周家,想知道对光字片大刀阔斧的改造究竟何时开始?将改造到什么程度?光字片的人家也能过上享受燃气灶和自来水的生活吗?

对于他们的探问,周秉昆一句也回答不了。他已经好久没见到哥哥了。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建筑大军的载人卡车彩旗招展。光字片的青年闻讯后,骑着自行车迎接,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

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虎皮冈那边,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在虎皮冈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

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

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

有人说: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他们都有等着看笑话的意味。

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

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站在一辆小卡车上,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

我从小到下乡前生活在这里,我们老周家三个儿女,没有什么瞒得了光字片的人。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一九四九年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他们中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这个地方也不再叫穷人窝了。但是,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

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老了,快到退休年龄了。

近年来,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

我想在退休之前,将光字片彻底改造。这很不容易……现在我要做的事完成一半了。大家已经看到,光字片与过去不一样了……

(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而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

2019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1.关于拆迁,光字片的男女老少的种种表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测量队的到来让临街住户感到惊惶,相较于对修路的期待,他们更担心无处栖身。
B.听闻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群众奔走相告,心情激动而满怀憧憬。
C.去秉昆家聊天的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讨论和畅想,为后文做了铺垫。
D.光字片群众对搬迁到新区感到愤懑,表现了作品对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严肃批判。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确实是平调回来了?”“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这些语言表现了冬梅对丈夫从北京回来任职也有疑惑。
B.周秉义在光字片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就是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
C.周秉义是梁晓声在《人世间》中着重塑造的党的干部形象的代表,周秉义既有英雄主义情怀,也有务实为民的作风,其形象非常鲜明。
D.小说中“招商引资”“棚户区”“土坯房”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同时又使小说富含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意味。
3.《人世间》塑造的周秉义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说到《人世间》荣获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有两个关键词——“温情”和“有情有义”。你是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情”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