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74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选择了和过去诀别,决意辞官归去。《战国策》中的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告诉我们,羊丢失以后采取修补羊圈的措施,还不迟,这是对过去的修补。如何对待过去的问题和错误值得深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日内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航天备受世界关注。2023530931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托举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万众瞩目中飞向太空。

神舟十六号乘组有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3名航天员。其中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则是首秀,正说明了我国航天事业不是后继乏人,而是。新人才的涌现,为航天事业不断注入新动能。

载人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发射只在一瞬,背后则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1992年开始研制,它经过几代人持续攻关,自主创新,以100%的成功率圆满完成了所有载人航天任务,以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打造出中国航天的亮丽名片。我国逐梦太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独立自主的过程。

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显示出中华儿女不畏技术封锁、自强自立的民族气节,凝聚着中国科学家协同攻关的智慧力量,蕴藏着中国航天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密码,丰富了中国航天精神的内涵。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3 .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他人的评价点明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以种树类比治理百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康桥令人,但诗人还是要离开。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肯定和否定的过程,对生命过程中的每个变化、每一个选择都应,充满敬畏之心。这就不难理解诗人为何要轻轻的来,又要轻轻的”“走了。这是对生命的重视与珍惜。

没有寻找,生命就没有了动力;没有告别,就不会有新的寻找。《再别康桥》告诉我们在追寻人生意义过程应持的态度,现代人有了自由,而且我们带给自由的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更重的责任。正因为责任,所以任何选择与放弃都必须轻轻的,但又是的,没有丝毫犹豫。人生处处是围城,然而在《再别康桥》中,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康桥,天上虹也会被揉碎在浮藻间,作为美的象征的彩虹在康河里仍然可能被撕碎而沉淀,成为一个虚幻的梦。但这并不影响康河的美,并不影响它作为美的寄存地的品质。同样的道理,尽管现实会撕碎梦想,苦难会溶解幸福,生活会限制自由,但是这并不影响苦难生活作为幸福自由的寄存地的品质。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而寻找的地方在坎坷经历的波涛中,在苦难生活的海洋中,这可能是徐志摩游康桥获得的重要启示,也是他再次告别康桥的原因之一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而寻找的地方在经历中,在生活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6-1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响面粉气味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品种。不同品种的小麦,。有研究对丹麦81份小麦品种或地方品种的香气进行了分析,一共鉴定出72种挥发性成分,不同品种的小麦粉香气也会不同。

二是产地环境。,在不同的水土、气候、栽培措施等条件下种植,香气也会不同。

。通常来说,越新的小麦麦香味越浓。新鲜小麦不管是气味还是营养,都是比较好的。因储藏条件,比如因温度、湿度、气体成分、微生物以及储存时间的一些不利影响,小麦粉会逐渐失去原有的香味而产生各种异味,颜色也变灰暗了。

四是精制工艺。由于小麦皮层中含有较多的挥发性成分或挥发性成分前体,因此小麦粉精制程度越高,胚芽和麸皮去除越多,小麦粉中的挥发性物质种类越少,总体风味也不断减弱,即麦香味会变差。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面粉没有以前的香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精制加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篇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简述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精制的小麦粉”开头,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2024-06-1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艺界常常谈论继承和借鉴的问题。继承是纵的关系,是如何对待本国文艺的遗产和传统;借鉴是横的关系,即如何看待外来文艺的影响。这两种关系有时交叉在一起,若是处理得当,则能促进文艺的兴旺和发展;若是处理不好,则会给文艺发展带来损失。

关于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开始,一向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新文学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进步文学的传统,一种说是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这两种看法各自有它的理由,但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把两者结合起来,才符合实际。可是先后次序要明确一下,那就是先有了西方文学的影响,新文学才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不是相反。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存在着革命的进步文学,如南社的诗歌,春柳社的戏剧,尤其是鲁迅的《摩罗诗力说》,都充满反对君主专制、抵抗列强、争取民主的革命激情,但在当时并没有形成文学运动,影响不大。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人民从沉睡中觉醒,随着五四运动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反帝反封建为主的新文学也从死寐中产生、成长起来了。为了使中国文学焕然一新,西方文学的翻译介绍蓬勃开展。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的介绍者与此大不相同,他们大都配合文学革命、社会革命的需要,介绍什么,不介绍什么,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他们无视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时兴的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专心致志地介绍欧洲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这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主要有两点。一点是翻译过来的作品启发读者更深入、更细致地观察人生,剖析社会,并给新文学提供适合表达新思想、新内容的新形式,如新诗、话剧、短篇小说等。另一点是使人了解什么是文学,因而改变了中国过去对文学因袭的看法,不再把载道的古文和一些骈体文看作文学的正宗,使小说、戏剧和各种体裁的诗歌在文学史上获得主要的地位。我这里只谈第二点。

鲁迅在《〈草鞋脚〉小引》一文中说:在中国,小说是向来不算文学的。在轻视的眼光下,自从18世纪末的《红楼梦》以后,实在也没有产生什么较伟大的作品。小说家进入文坛,仅是开始‘文学革命’运动,即1917年以来的事。自然,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小说家,是现代的小说家,可是西方文学的影响,不只使现代的小说家进入文坛,它也使古代的小说进入文学史。人们读了欧洲1819世纪著名的长篇小说,回来再看《红楼梦》,对比之下,才逐渐认识到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它进行研究。

同样情形,在诗歌戏剧方面,过去被轻视或被忽视的李煜、李清照等人的词,以及元代的戏曲和散曲都被提升到与《诗经》《楚辞》、唐诗同等的地位。那时,人们用西方文学这面镜子来照中国文学,便发现了许多被埋没、被轻视的精品。这些精品被发现,得到了应得的评价,形成一个新的传统,这就改变了五四以前中国文学史的陈腐面貌,有利于新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因为只有看到了本国文学里富有生命力的优良传统,新文学才能有稳固的基础。

就以个人而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和郭沫若在他们早年都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也写过一些东西,但他们在中国社会与文学最黑暗的时期,都停止了写作。直到五四前后,(正如鲁迅所说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才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为新文学的建立做出杰出的贡献。

新文学的继续发展要做好也必须做好继承和借鉴。无论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人,往往在一定的时期内要通过与完全生疏的事物相对照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若是故步自封,其结果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孤陋无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700多年前《诗经·小雅》里的诗人就懂得这个道理了。

(摘编自冯至《新文学初期的继承与借鉴》)

材料二: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如何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当如何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并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学首先要认识到其肩负的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以传承和创新的思想激发新时代文学进步的动力。

文学创作既需要从当代生活中挖掘底蕴,也要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血脉。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是文学创作的文化宝库,更是激励华夏儿女走好新长征路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学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才能坚定对创作的自信、对作品的自信、对文化的自信。

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结合来适应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需要找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并利用当下新的传播手法与策略,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两者互为支撑,互为动力。只有正确理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新时代文学的突破。

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要求文学创作者同时要注重人民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如此才能更好地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万千人民群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直面考验,鹰击长空,展现出伟大的发展力与创造力。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传承和创新的原动力。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笔墨讴歌伟大的新时代,赞颂伟大的人民群众,让文学成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号角,描绘鲜活、生动的人民形象。同时,坚持从人民群众当下的生产生活实践入手,获取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灵感,使创作出的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心声与呼声,体现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社会性。文学创作还要从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各民族的文化厚土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拓展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精神。

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文学工作者要敢于、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新的知识,发现社会新的变化,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推动文学创新发展。

(摘编自胡蓉《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是如何对待本国文艺的遗产和传统,借鉴是如何看待外来文艺的影响,继承与借鉴这一纵一横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B.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的介绍者介绍了欧洲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主要影响是提供了文学表达的新形式。
C.用西方文学这面镜子做参照,人们发现了中国文学中的许多被埋没、被轻视的精品,这就改变了中国文学史的陈腐面貌。
D.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学创作要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血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坚定对创作的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括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在内的革命的进步文学充满着反对君主专制、抵抗列强、争取民主的革命激情,但在当时影响不大。
B.作者引用《诗经·小雅》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指出一个民族或一个人故步自封的结果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孤陋无知。
C.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要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传承和创新的原动力,要从中获取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灵感。
3.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阐述了新文学初期的有关继承与借鉴问题,认为如果处理不好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就会给文艺发展带来损失。
B.材料一引用鲁迅的有关说法,阐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不只使现代的小说家进入文坛,也使古代的小说进入文学史。
C.材料二整体上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证深入,最后指出文学工作者要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总结了全文内容。
D.材料二阐述了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要推动文学创新发展。
4.下列有关材料一行文思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先阐述文艺的继承和借鉴的关系,指出若是对这种关系处理得当,则能促进文艺的兴旺和发展。
B.然后指出中国新文学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进步文学的传统,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后者要先于前者。
C.着重回顾新文学在初期的发展历程,阐述西方文学对新文学继承和发展中国进步文学的传统的作用。
D.最后指出新文学的继续发展要做好也必须做好继承和借鉴,在两者之间借鉴比继承更重要。
5.做好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可以从两则材料得到哪些借鉴?请简要概述。
2024-06-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凝

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要是房间有暖气,何至于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又何至于差点被炭火烫到脚呢?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

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应该说,电话里的项珠珠是很热情的。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那边项珠珠就把家里电话、地址告诉了老于,欢迎老同学有时间到家里去。

这晚老于骑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项市长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就足够了。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和老于探讨作家的长短、得失。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他又提到了作家的想象力,他认为很多当代中国作家是缺乏想象力的,他们用借来的想象力填充他们的小说。他称赞《热冰》的想象力,讲述着里面的故事,老于被自己的讲述感动着,变得欲罢不能,有一瞬间他觉得这是他给自己提供的一个机会,他已经很久没对什么人谈起过这类感想了。他欲罢不能,由小说又展开去说起电影,提到了《莫扎特之死》,老于咽了一口茶,并观察了一下项珠珠的表情,他确认她是专注的,没有因为他冗长的讲述感到疲乏。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自己: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

偏在这时项珠珠又饶有兴致地问起老于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于是讲起有关陈寅恪的一本书,后来他又五花八门地说了一大堆杂书,有关二十世纪的重大发明。他滔滔不绝,心中却一遍遍问着自己:难道这是求人办事的样子么?这不是请求这是挑衅,是在向这客厅这市长挑衅,拿他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奇闻向他不可企及的这房子和房主人叫板。

他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莫扎特他们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以为他是会步步逼近房子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奔逃。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老于差不多要声嘶力竭了。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她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项珠珠的怀里叫她妈咪。老于的叙述被打断了,他有些惊奇地看着项珠珠怀里的孩子。

时间太晚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出得门来,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在一棵龙盘槐下站定,又想起了那个叫着妈咪的睡眼惺忪的小女孩,他对那一声妈咪感到十分别扭,那分明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优越。他老于的女儿是永远不会管他叫爹地的,可这并不妨碍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不会妨碍的绝对不会妨碍!他顽强地思想着简直是大声地思想着,可他的心依旧是憋闷的。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仿佛就因为这龙盘槐伞状的树冠为他遮蔽了冬夜的燥热。他于是就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就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于的女儿差点被炭火烫到脚,既说明老于家的住房情况,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文中的项市长礼貌谦逊、温和友好,询问老于是否需要帮助,是一个不摆官架的领导。
C.老于觉得小女孩有优越感,是因为她打断了老于的交谈,让他没机会说出自己的诉求。
D.寒夜,老于却心里燥热,因为他内心煎熬,既有求人的不情愿,也有求人不成的自责。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贯穿于找项市长的整个过程,深入地塑造了老于的形象。
B.聊天内容的精彩和趣味,让老于忘记自己此来的目的,最后耽误了时间,他后悔不已。
C.项市长家的环境看似和老于“无关”,实际上对老于的心理和言行都有一定影响。
D.结尾段老于临走时仍声称自己没事,与第二段老于在电话中坚持说真的没事相呼应。
3.小说第六段突出了老于的矛盾,请结合全文分析造成这种矛盾的性格原因。
4.小说以“树下”为题,意蕴深长,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06-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8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想要奉诏为朝廷效力、但因祖母病重而不能赴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陶渊明顺应自然变化、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以种树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类比治民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

2024-06-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水洗尘

迟子建

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

这里的人们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这天。

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那种感觉纯粹是在应付。而且不管别人洗过的水有多干净,他总是觉得很浊。他也不喜欢父母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电灯泡上爬满了水珠,他晚上睡觉时感觉是睡在猪圈里。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对母亲说:“今年洗澡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

天云当时正在叠纸花,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

“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灶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

“你是男孩子!”天云说,“不能弄脏女孩子的屋子!”天云振振有词地说,“而且你比我大好几岁,是哥哥,你还不让着我!”

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嚷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个什么过头!”

天灶确实不喜欢过年。首先不喜欢过年时的焚纸祭祖,磕头拜年。其次他不喜欢忙年的过程,种种的活儿把大人孩子都牵制得像刺猬一样团团转。人最后还得为自己洗尘,一家老少因为卖力地搓洗掉一年的风尘而个个都显得面目浮肿。

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觉得洗澡后的奶奶显得格外臃肿,像只烂蘑菇一样让人看不得。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对天灶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

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禾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他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奶奶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

“你嫌奶奶——”她失神地说。

天灶什么也没说,拉开门出去了。外面又黑又冷,他摇摇晃晃地提着水来到大门外的排水沟前。冬季时那里隆起了一个肮脏的大冰湖,许多男孩子都喜欢在冰湖下抽陀螺玩,他们叫它“冰嘎”。他们不仅白天玩,晚上有时月亮明得让人在屋子里待不住,他们便穿上厚棉袄出来抽陀螺。

天灶看见冰湖下的雪地里有个矮矮的人影,他躬着身,似乎在寻找什么。

“天灶——”那人直起身说,“出来倒水啦?”

天灶听出是同班同学肖大伟,便问:“你在这干什么?”

“天快黑时我抽冰嘎,把它抽飞了。”肖大伟说。

“你今年就着谁的水洗澡?我家年年都是我头一个洗,每回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肖大伟挑衅地说。

“我自己也用一盆清水!”天灶理直气壮地说。

“别吹牛了!你家年年放水时都得你烧水,你总是就着别人的脏水洗,谁不知道呢?”

天灶只有万分恼火地提着脏水桶往回走,走了很远的时候,他又回头冲肖大伟喊道:“今年我用清水洗!”

天灶说完抬头望了一下天,觉得那道银河“唰”地亮了一层,仿佛是清冽的河水要倾盆而下。

奶奶的屋子传来了哭声,那苍老的哭声就像山洞的滴水声一样滞浊。

天灶拉开锅盖,一舀舀地把热水往大澡盆里倾倒。

“该谁了?”天灶问。

“我去洗吧。”父亲说。

这时天云忽然从她的房间冲了出来,她只穿件蓝花背心,露出两条浑圆的胳膊,披散着头发,像个小海妖。她眼睛亮亮地说:“我去洗!我把辫子都解开了。”

父亲到仓棚里去找那对红色宫灯去了,它们被闲置了一年,家人都喜欢用天云洗过澡的水来擦拭宫灯。

天灶悄悄离开灶台去奶奶的屋门前偷听她絮叨些什么。

奶奶边哭边说:“当年全村的人数我最干净。我要是进了河里洗澡,鱼都躲得远远的,它们都知道没有我干净……”

天灶忍不住捂着嘴偷偷乐了。

天灶又往锅里添满了水,他将火炭拨了拨,拨起一片金黄色的火星像蒲公英一样地飞。这时奶奶蹒跚地从屋里出来了。

“天灶——”奶奶带着悲愤的腔调说,“你就那么嫌弃我?我站在你跟前你都不多看一眼?”

天灶没有搭腔,也没有抬头。

“你是不想让奶奶过这个年了?”奶奶的声音越来越悲凉了。

“没有。”天灶说,“我只想用清水洗澡。天云的我也没用。”天灶垂头说着。

“天云的水是用来刷灯笼的!”奶奶很孩子气地说。

“一会儿妈妈用过的水我也不用。”天灶强调说。

“那你爸爸的呢?”奶奶不依不饶地问。

“不用!”天灶斩钉截铁地说。

奶奶这才有些和颜悦色。

天灶把锅里的水再次添满。这时母亲走过来问他:“还烧水做什么?”

“给我自己用。”

“你不用你爸爸的水?”

“我要用清水。”天灶强调说。

夜深深的了。天灶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寒冷的空气,因为他怕体内不断升腾的热气会把他烧焦。这时屋“吱扭”一声响了,跟着响起的是母亲的声音;“天灶,该你洗了!”

天灶关上屋门,把灯关掉了。他返身慢慢地进入澡盆,感受着清水在他的胸腹间柔曼地滑过的温存滋味,他从未有过这样的舒展和畅快。他不再讨厌即将朝他走来的年了。还有,再见到肖大伟的时候,他要告他,我天灶是用清水洗的澡,而且,星光还特意化成皂角花撒落在了我的那盆清水中了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既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社会风俗的描摹,既有典型人物,又有人物群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北方小镇的浮世绘。
B.天灶并不喜欢过年,因为他不喜欢过年的各种规矩礼俗,不喜欢过年的忙忙碌碌,也与自己多年来不能清水洗尘有关。
C.小说擅长利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天灶的懂事礼让,天云的天真活泼,都在人物的语言中得以充分彰显。
D.天灶觉得洗完澡的奶奶像一只烂蘑菇,拒绝奶奶的提议,面对奶奶的话语并不搭腔,但他依然遵循着家庭中的传统礼法。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自觉被嫌弃而黯然神伤,不依不饶地追问天灶,直到确定天灶谁的水也不用才和颜悦色,体现出其“老小孩”的形象。
B.肖大伟每年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而天灶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脏水洗,两者形成对比,更坚定了天灶要用清水洗尘的决心。
C.小说的最后,天灶终于如愿用一盆清水洗尘,“清水”在此似乎成了天灶的“忘忧水”,洗掉一年的风尘,洗掉郁闷烦忧。
D.小说以儿童视角叙述故事,给人一种天真纯洁之感,淡化外部矛盾,侧重心理冲突,展现出散漫随性、平静从容的叙述风格。
3.小说强调礼镇的人一年只洗一回澡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某学习小组要以“矛盾”“成长”“温情”为关键词为本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围绕关键词写出评论思路。
2024-06-1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是文学家,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他说自己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A      ,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尽显文学家的敏感和现代眼光。像《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写,像《祝福》中对祥林嫂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后的神态的捕捉,像《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像《孔乙己》中对跌入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同情和悲哀,这些文学上的探索都显示出      B      

①这种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不仅构成了中国新文学最强大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亮点,②也大大提高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③受鲁迅作品的影响下,④人们不再把小说当作闲书,⑤而是视为人生的教科书,⑥是为人生的文学。⑦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⑧竟会横空诞生举世无双、影响深远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匠。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6-0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