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6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特征。

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

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社会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

(摘编自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

材料二: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更好地担负使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更大贡献。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必须聚焦科技创新。一方面,应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水平,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高校来说,需要着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推动高校与企业强化创新合作,将有助于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需要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车间,走入一线,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熟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练就过硬本领。

(摘编自张小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

材料三:

2023112日,晶澳科技包头基地5GW光伏组件项目投产,该项目从开工建设到首块组件下线仅用98天,在晶澳全国众多基地中用时最短,刷新了晶澳速度

走进晶澳科技包头基地5GW光伏组件项目生产车间,自动划焊一体机、排版机、叠焊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一应俱全。项目负责人介绍,生产线引进国产高速自动焊接机及其他主要自动化设备,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方式。工厂通过高速信息化的方式管理产线生产,利用高信息化数据处理与分析,不断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且通过自动AI数据判定实现产品全检,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为客户使用保驾护航。

5GW光伏组件项目的先进性不只体现在生产设备上,还体现在产品上。据了解,项目所生产的组件为晶澳科技最新型的N型组件系列产品,该产品具备高效率、高功率、更低的衰减、更优的温度系数、更高的双面增益、更好的弱光性、优异的可靠性等特点。组件版型尺寸与市场主流产品尺寸相同,同尺寸组件中功率最优,能为客户节约安装、运输成本。

在晶澳科技包头基地,记者感受到了生产线上喷薄而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股股的力量将解锁未来无限可能,为包头打造世界绿色硅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摘编自《包头晶澳:向绿前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只有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这些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之后,才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B.我国大部分领域人们需求的产品能满足,但是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质量不好的产品需求旺盛,好产品需求反而不足。
C.高校不仅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
D.材料二第三段中的“书架”喻指科研成果,“货架”喻指把科研成果开发成产品,这是对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形象说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应用型人才,为此,高校可以探索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入一线,熟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B.晶澳科技着力完善生产设备和注重优化产品性能,这两个重要举措使晶澳科技包头基地5GW光伏组件项目能够刷新“晶澳速度”。
C.晶澳科技最新型N型组件系列产品性能好,组件版型尺寸与市场主流产品相同,同尺寸组件中功率最优,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D.三则材料都涉及新质生产力,材料一侧重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材料二侧重谈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材料三则侧重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例子。
3.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今日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注】①畴,泛指田野。②甑,盛物的瓦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落笔,直承“喜”字,以“溪流动地”的听觉描写来回应“惬情”,寓情于景,意境和谐。
B.颔联意境大展,视域开阔。以“风”和“云”起句,勾勒出辽阔田野的生机和高耸山峦的翠碧。
C.尾联笔法荡开,今昔对比。过去愁在少粮和少酒,如今联想粮食丰收缺少盛放容器,似愁实乐。
D.全诗虚实相生,构思巧妙。前两联实写雨后的景象,生动而鲜活,后两联虚笔想象,由景转情。
2.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第六句中“立鹭自惊”的艺术效果。
7日内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咬文嚼字》公布了2023年的十大流行语,其中之一为质疑××,理解××,成为××。比如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质疑班主任,理解班主任,成为班主任”“质疑大妈,理解大妈,成为大妈等。

其实,在特定的人生阶段,面对特定的认知对象,质疑、理解、成为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也是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表征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日内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典籍关于香蕉食用的详细记载可见于《齐民要术》: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饱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有食用蕉,但食用口感似乎与人们平常吃的香蕉相去甚远。这就奇怪了,     ①     ,和古籍记载的不是一回事?这是因为香蕉被驯化了。

尽管驯化后的香蕉风味更佳,       ②      。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香蕉中,多数野生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往往均表现出抗病性的下降,这是由于驯化过程中遗传成分逐渐单一化。特别是对香蕉而言,由于特殊的无性繁殖模式,全世界范围内的巴西蕉可能都源自同一个个体,具有相同的一套基因。如果个体表现为对某种病易感,       ③ 。枯萎病就是一个例子,导致上一代全球流行的大麦客品种淡出市场。

理解作物的驯化过程并不简单。三倍体香蕉基因组的成功解析为香蕉遗传学和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能否确定栽培香蕉的驯化祖先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人们剖析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很关键。

1.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陕南多梯田。农人从山脚上山,成熟的庄稼从半山腰下山,只有泥土不用抬脚动步,一门心思孕育五谷。农家日子的富裕,尽在土地水草丰茂的肥沃里              。山溪水浸泡出红砂糖般绵软细腻的泥土,一簇一簇的汗珠、露珠滴进去,入秋后就变成了沉甸甸的稻穗。

过了雨水节气,春耕的第一犁往往从水田开始。些许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浓郁的泥腥味,这是生着肥膘的好田独有的气息。

水田需要水养。深耕过后,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白水花赶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颈高歌的大白鹅。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

用清冽的山泉水,先冲,再淘,后泡。等到谷壳彻底软化,巧手的农妇(            )地将其用细纱布包裹起来,装进透气的竹篾筐,放在屋外的干燥处,盖上阳光的被面。三五天时间,半湿半干的谷种,在半睡半醒中萌出新芽。

当西山的夕阳将一抹红晕洒在水面,微热的山风轻轻拂过,每一株秧苗都在草木和溪流的掌声中抬头挺胸。它们向面前的庄稼人深鞠躬,向它们扎根的水田深鞠躬,也向远山近水深鞠躬。它们轻盈的身姿倒映在水中,好似春天的水田生长出的新羽。

入夜,八仙桌上已经摆上酒菜,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围坐在一起,不醉不归。他们齐刷刷将酒杯举起,高过头顶,高过浓浓的夜色,为新栽的禾苗祈祷(              ),也为大地粮仓祈祷五谷丰登。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仿照文中加点的句子,在文中横线处仿写一句话,要求内容恰当、句式基本一致。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农人从沟渠边将水放进水田里。”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台上的父亲

邵丽

父亲不在后,我的情绪开始慢慢平复,已经不再那么焦躁、暴戾和善变。想起父亲在的时候,这个点他已经睡觉了。他就像一座时钟,到点该干什么就必须干什么,典型的强迫症。有一天傍晚,他看了一下表,到喝粥时间了。我母亲因为老家来了客人,耽误了一点时间。他气恼得把水杯都蹾碎了,弄得客人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过去他不这样啊!不是这样子啊!我母亲老是跟我这样抱怨。过去他确实不这样,没退休之前,他是多么细心周全的一个人啊!每次下班进家门之前,老是听到他跟周围邻居打招呼的声音。那声音虽然低调、谦和得像讨好似的,但有一股感染人的韧劲儿,把我们的日子铺垫得绵密厚实。所谓岁月静好,就是那副模样吧。

某一天,一切都忽然起了变化。哦,对,开始时不是一切,只是有一些东西在起变化。退休之后,他的生活圈在慢慢缩小,像一个剩馒头,在变干,在缩水。他很少再走出屋外,即使晒太阳,也缩在阳台的藤沙发上。他频繁地看表,每小时必须听一次天气预报,《新闻联播》前五分钟,准时坐到客厅沙发上打开电视。

他退休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我们带他去郊区的农场玩儿。他兴致勃勃地订了四只羊,说等春节的时候吃。结果等到春节,我们带着他过去,他看到一群小羊羔追着母羊咩咩地跑,就心软了,不忍心让人家杀。

父亲不在后,有一次我和妹妹趁假期带着孩子们到农场玩儿,当她看到一群羊的时候,突然捂着嘴蹲在路边失声痛哭。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其实,很久以来,我们都无法安慰自己。刚刚过去的事情既像一个伤口,更像是到处游走的内伤,无从安抚。我跟妹妹一起的时候,她几次都想努力回忆父亲去世的那个下午的一些细节,但不是很成功。不过,与其说是她忘记了,倒还不如说她宁愿自己忘记了。

父亲去世那天,我正在外面参加一个开业剪彩。当时我好像被什么撞击了一下,脑子里一片空白,真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心情,说是震惊或者悲伤吧,还真不是。说是轻松?也不完全是,反正就像是跑完马拉松,那种既松懈又虚脱的感觉。

父亲不在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跟妹妹探讨我们和父亲在一起的细节。在我们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我八岁,我妹妹只有三岁多一点。父亲在县委武装部工作,后来因为什么问题,他被下放到一个偏远的部队外营地,后来,母亲也跟着过去了。他们就把我们兄妹三个寄养在乡下,我外公外婆那里。

那时候哥哥十一岁,比我大三岁,我们都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外公外婆有好几个孩子,他们的好几个孩子又各自有好几个孩子,都丢给外公外婆照看。这些孩子年龄也跟我们差不多。那时候正是经济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极差。吃饭的时候我们不会抢,只有等着他们吃完,才能轮到我们。饭要么不够吃,要么已经凉了。外婆每天睁开眼睛就忙,但还是照顾不过来,等想到我们的时候,她已经累得话都说不出来了。有时候,她会把我妹妹揽在怀里,还没等她说话,妹妹已经睡着了,有时候是饿睡着的。

其间母亲来过几次。她骑着自行车,从几十里外赶来,浑身冒着热气。每次她都陪我们吃完晚饭,待我们都睡着了才走。父亲一次都没来过,母亲没说过他,我们也不敢问。有关他的消息,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我们是有父亲的孩子,这一点在当时、当地非常重要。可是,我们的父亲呢?有一次哥哥跟我说,他觉得爸爸肯定是出事了,不然的话,不可能从不回来看我们,也不让妈妈告诉我们他的消息。我吓得立马哭了起来。哥哥不知道怎么结束那个场面,自己也吓得哭起来。

很多年里,父亲没有给我们谈论过曾经发生的那段历史,也从没跟我们解释过什么,一次都没有。我们也从来没有主动问起过,更不可能给他说起我们当时的感受。好像我们没有共同的历史。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都刻意回避着那段历史。也许在父亲看来,如果他说起这些,我们会把已经忘记的东西再一点一点捡回来。然后,怎么说呢,对他会有一次结算,那是他作为一家之尊所不能接受的。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害怕的是提起这样的事情时,被父亲淡淡地打发,让我们受第二次伤害。

再后来,到他退下来之后,是不是还想说这些已不得而知,但即使想说也已经晚了。我觉得,已经晚了的意思是,他没必要说,我们也没必要听了。我们空旷,寂寞,曾经被浓烈的遗弃感伤害的心灵,已经被许多新的东西填满了。生活就是这样,从房子到心灵,都会逐一被各种各样的物事填满,直到有一天,需要重新清理为止——在清理父亲房间的时候,这样的想法一次一次拍打着我。

也许,作为一个父亲,他生养了我们,本来就不该追问对得起还是对不起的问题。但这不是全部,好像缺了什么,有什么被某种东西隔膜着,就像隔着一层脏玻璃。只是我们和父亲之间,这种隔膜,再也不可能擦干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生活圈在慢慢缩小,像一个剩馒头”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父亲退休后的生活状态。
B.小说将“我”得知父亲去世的感受与跑完马拉松的感觉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我”内心的复杂,甚至有些莫名的轻松感。
C.小说并没有按时间顺序叙事,回忆与现实反复切换,将往事留给自己的感受巧妙地表现出来,吸引读者,引人深思。
D.小说开头提到“我”之前的情绪“焦躁、暴戾和善变”,结尾又提到与父亲的“隔膜”,暗示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2.“过去他不这样啊!不是这样子啊!”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简要说明。
3.结尾说“只是我们和父亲之间,这种隔膜,再也不可能擦干净了”,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隔膜”的理解。
2024-05-3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色一词从《文心雕龙》开始进入文艺理论的范畴之中,尽管在那时还不具备真正的诗学意义。宋代陈师道对于本色的使用使得本色具备了诗学意义,并且此时的本色已经涉及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诸多问题,例如,严羽将本色视为一种与其他文体创作相区别的主要能力和整体风格,而词人张炎则将本色视为某种特定的风格特征。总之,宋代文艺理论批评中本色的内涵在明代文艺理论中几乎都得到了再现。

进入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在宋人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多的内涵,现略举数端如下:

明代的文艺理论在辨体时更加注重从时代整体高度对本色进行阐释和把握,以本色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就诗文批评而言,明代文人分门立户,标榜自己,攻击他人,而这种相互攻击在诗文批评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宗唐与宗宋的艺术风格之争。而这种争论在明代初期的朱权、李东阳等人已经表现出来,并且在前后七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在整个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走向了高潮。因而本色成为不同的文学流派标举各自推崇时代文体审美风格的代名词。可以说,作为时代风格特征的本色更多的是充当着门户之争理论话语的角色。

此外,从现代文艺理论的角度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从语言角度界定本色也成了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常见现象。这不仅体现在传统的诗文之中,在戏曲中也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戏曲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它的语言并不像传统诗文那样注重雅正,而是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这就使得它从起源的角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尤其是从宋代开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戏曲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因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与此同时,传统诗文理论批评中的知识与性情之争更是深刻地影响到了戏曲理论批评。知识与性情关系的问题涉及诗歌创作的问题。宋代的黄庭坚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知识在诗歌创作中成了核心因素,最终形成了以知识为师的风气。面对这个问题,戏曲理论家并没有过分看重知识,对文人化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因而大多数戏曲理论家十分看重直抒胸臆而产生的语言上的自然、通俗与质朴。

除了上文提到的辨体和语言特性,本色在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还与文章本身以及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大致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由于王阳明心学的流行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这些条件都使得审美主体更多从自己的内心和情感出发对文艺领域中的特定问题进行思考。在诗文领域中,以唐宋派和公安派为例,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都倡导性灵,因而在他们看来,那些发自于心性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本色。同样也正是由于对性情的重视,小说批评家们将自己关注的重心转向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明代文艺批评中的本色内涵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几个变化,主要是由于整体性社会思潮的演变。明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大致进行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使得文人的关注点从传统的政治教化转向了以内在心性为依据;第二次则是在明代中后期,有一部分有识之士认为王阳明心学所具有的空谈之风造成了人们的空想,从而加剧了社会上的困境。因此,这些文人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出现了向传统儒家文艺观念回归的倾向和趋势。然而第一次转型对本色造成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个时期的审美风格并不是传统的以礼节情的中和温柔敦厚,而是表现为性格的张扬。

(摘编自王长青《明代文艺批评本色论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之前,诗歌的创作没有与“本色”联系在一起,直至宋代,“本色”一词才具备了诗学意义。
B.朱权与李东阳、“前后七子”等人对唐诗、宋诗高低的争论,使整个明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走向高潮。
C.明代文艺理论用“本色”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本色”往往充当着门户之争理论话语的角色。
D.戏曲因自身的特殊性,语言有明显的随意性;宋代以后,戏曲深化了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逐渐被人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谈论典籍和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然后逐层论述,最后做归因分析。
B.文章聚焦明代文艺批评中“本色论”的研究,又关联宋代的相关研究,拓展了文章深度。
C.文章第三至五段是递进关系,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内涵。
D.文章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多次运用因果论证,展现推导结论的事理关系,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文艺理论家们继承并发展了严羽、张炎关于“本色”的观点,用“本色”来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
B.宋代的黄庭坚重知识,轻性情,而有些戏曲理论家在处理知识与性情的关系上和黄庭坚相悖,他们注重语言的自然、通俗与质朴。
C.小说批评家们看重性情,将自己关注的重心转向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与王阳明心学的流行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有关。
D.明代社会文化思潮经历两次转型,其中第一次转型对“本色”影响很大,这次转型改变了人们张扬的性格,使人们变得温柔敦厚。
2024-05-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所以不死,欲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注]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材料二: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选自白居易《李陵论》,有删改)

[注]廊庙,古代指殿下屋和太庙,后用来指代朝廷,廊庙宰即指朝廷掌权的官员。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陵B不死C罪也D子卿E视陵F岂G偷生之士H而惜死之人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在文中指“当权者”,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用法不相同。
B.加,在文中指“嘉奖”,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中的“加”词义不相同。
C.宗,在文中指“宗族”,与成语“光宗耀祖”中的“宗”词义相同。
D.延,在文中指“延续”,与《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中的“延”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举高祖皇帝当年被匈奴所困,最终勉强脱身的事例,意在说明自己最终打了败仗和不以死殉国是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导致的。
B.李陵认为汉朝廷对有功之人是没有做到厚待的,他用已故祖父李广和苏武的不公遭遇这两个例子,来反驳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观点。
C.白居易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有引用名言的引用论证,也有古之君子与李陵之间的对比论证,采用的论证方法多样,论证比较有力。
D.白居易面对有人评判武帝听信流言而诛杀李陵家族,认为武帝负德的观点,他用假设论证来回应这种质疑武帝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2)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9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写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坐在船上像脱离人世、登天成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的鸣声是天籁,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声音,唐宋诗词中常常用鸟的鸣声喻指音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2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四个四重奏》(英国·艾略特)

材料二:“开始”与“结束”是生活中常见现象,也是充满哲思的话题。有时,开始是洋溢欢笑的启航,结束则是用血与汗水换来的回报;有时,开始意味着对新道路的探索,结束则是阶段性的总结;有时,结束往往又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

关于“开始”与“结束”,你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2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