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8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在其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风俗文化,滋养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甚至还在1718世纪的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从美术考古的视野来看,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全球文明演化进程。中国与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国家和民族,在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长时段、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首先是“衣”。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亚欧大陆间的交流渠道,把中华服饰文化的精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古代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际上,这个进程或许还可以往前追溯,根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这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了佐证。在着装传统与生活习俗上,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经常进行交流与借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引入胡服骑射,从而彻底改变了赵国在列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窘境。有时这种借鉴是非常微观的,如衣服中的带扣。作为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带钩非常重要,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贵族们往往会不计成本地制作精美的带钩,带钩上面或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他们甚至把目光投向匈奴服饰中的黄金带扣,汉代诸侯王墓中经常发现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但做工更为精良。秦汉期间,华夏结束列国林立的纷争状态,走向大一统,同期,北方宿敌匈奴也进入历史最佳发展时期,汉匈之间冲突频繁,然而即便如此,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也未曾中断。

其次是“食”。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大国,数千年来不仅自己培植粮食作物,还从域外引进,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小麦。小麦发现于西亚,距今五千年左右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而水稻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宋朝时,中国又从越南引回占城稻,逐渐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到食物也是如此,中国的豆腐在宋朝时就传到朝鲜半岛,清代传到欧洲,广受世人喜爱。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以陶瓷为例,它们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当然,欧洲人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与启发下,也研制出了本土的陶瓷技艺。还需注意的是,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每一个别名都代表一段辉煌的历史,对应的是不同的物质文化交流与文明频繁互动的过往。

再次是“住”。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所习用的“胡床”便已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高足坐具开始流行,此时跽坐仍是最为尊贵的坐姿,直到唐代,席地而坐的情况还是很常见,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宋朝才完全确立。新式坐姿还促使室内空间的升高,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改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建筑,屋顶的坡度越来越陡峭,而为了弥补陡峭带来的美感削弱,建筑的屋角开始起翘,且越来越高;室内空间的增加也导致柱子与斗拱高度比例改变;屋顶变陡使斗拱的作用变小,甚至明清之后完全成为了装饰。宋朝以后的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中国建筑自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最后是“行”。以交通工具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密切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在古代,马车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在世界交通史上,有些事物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它的出现对交通的发展却影响巨大,如被称为“中国靴子”的马镫便是这样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它的出现不仅对交通,而且对政治、军事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史,是一个不断地吸收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接纳新事物、创造新文明、贡献新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夏商以来从未间断过。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之久,正是因为血液里的这种自我革新精神,这也使得中华民族在遭遇无数次劫难之后,依然能够浴火重生。

(摘编自练春海《美术考古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圈,甚至影响到17、18世纪的欧洲。
B.中华服饰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的时间,或许可以追溯到张骞出使西域、丝路开辟之前。
C.中国先后从域外引进小麦、水稻,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奠定饮食文化基础。
D.宋朝以后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追根溯源,这与垂足而坐的新式坐姿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诸侯王墓中发现了匈奴黄金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做工更为精良,这种微观的交流借鉴同样丰富了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
B.秦汉时期,走向大一统的华夏民族,与处于最佳发展期的北方宿敌匈奴冲突频繁,但战争未曾中断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
C.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由此可见海路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样。
D.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由此可以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1665年,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到中国传教,并在其书中第一次提到了豆腐,将其描述为一种使用大豆制作的“中式奶酪”。
B.在建筑方面,屋顶是我们民族最骄傲的成就之一。《诗经》里有“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C.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说:“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D.在“黑石号”出水器物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产的陶瓷器,这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陶瓷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流商品。
4.下列表格中观点(结论)与材料不对应的一项是(     
选项

材料

观点(结论)

A汲冢竹书《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佐证。
B中国陶瓷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外国的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
C《淮南子·说林训》有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带钩是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制作精美,成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
D《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马车制作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
A.AB.BC.CD.D
5.中华文明的“自我革新精神”在文中多有体现,请从“衣”“食”“住”三部分各找一例,进行简要概括。
2024-05-16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颈椎很多肌肉包裹,低头的姿势会造成使颈椎后方的肌肉被拉伸,就像一根橡皮筋被拉直,处于紧绷的状态。如果长期处于低头的姿势,___①___,导致肌肉劳损,出现颈部疼痛。长此以往会引起颈部肌肉力量下降,颈椎受力的增加导致颈椎病的高发。

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时间伏案工作,或者是长时间低头玩游戏,导致肌肉劳损,网上也流传着各种方法来缓解颈部的不适,比如说有人热衷的脖子。___②___,因为脖子模拟的是临床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牵引,并不适用于治疗肌肉劳损。

还有不少人认为,既然前面提到了,颈椎出问题,是因为长时间低头,那么我只要反向操作,___③___,是不是就可以保护颈椎了呢?这种做法也是不科学的。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论是低头看手机或者是仰头看手机,都可能会带来肌肉劳损。

1.下列句子中的“我”和“那么我只要‘反向操作’”中的“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你们不要事事都针对我。
B.张明一回到家就对妈妈说:“妈,我要不要买点菜?”
C.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这样说,我不为国奉献,谁为国奉献!
D.校长经常用“我明年一定要考上理想大学”来鼓励同学们。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的“____________”,作为“十思”之一,是在劝谏太宗游玩要有度;后面的句子“____________”与此句形成了照应。

(2)黄庭坚《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作者登上快阁后看到的壮阔之景,这同时也是作者宽广胸襟和雅洁情怀的生动写照。

(3)小明用举例的方法给小丽讲什么是拟人修辞手法,他说:宋代诗词中有较多的把鸟拟成人的句子,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作

李昌符

数亩池塘近杜陵,秋天寂寞夜云凝。

芙蓉叶上三更雨,蟋蟀声中一点灯。

迹避险巇翻失路,心归闲淡不因僧。

既逢上国陈诗日,长守林泉亦未能。

[注]①李昌符:晚唐诗人,仕途坎坷。②上国:京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了题目“秋夜”,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引出了后面的内容。
B.从芙蓉叶上传来的萧萧雨声,作者知道这秋夜之雨下了足有三个时辰。
C.第五句隐约透露出作者的境遇:因为躲避某种危险而迷失了前进的道路。
D.本诗通过清淡的语言和朴素的描写,以景引情,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
2.怎样理解诗人所说的“心归闲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作答。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入孝出,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骈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由志之,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节选自《荀子·子道》)

材料二: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乐正子春A下堂而伤B足C瘳而数月D不出E犹有忧色F门人G问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即“悌”,敬爱兄长,与《促织》中“手裁举”的“裁”都是通假字。
B.修饰,在文中是动词,指有道德修养,与现代汉语中的“修饰”意思不同。
C.章,通“彰”,显著,与《离骚》中“芳菲菲其弥章”的“章”意思相同。
D.莅,本义是“到、来临”,在文中意为“面对”,“莅官”指在官员面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没有回答鲁哀公关于孝、贞的问话,子贡认为听从就是孝、贞,所以不用回答;孔子告诉他,评价孝与贞要弄清楚服从的原因,要敢于谏诤。
B.从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孝的名声,不仅要勤勉劳动,尽心尽力赡养父母,还要做到在家行为敦厚,在外结交贤人。
C.曾子所认为的“孝”有丰富的内涵,就连侍奉君主忠诚、做官兢兢业业、交友诚实、作战勇敢而不畏惧死亡,也被称为孝,这对今人有很大的启发。
D.《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行孝就是仁、礼、义、信、强,而人的快乐是因行孝产生的;乐正子春之所以面有忧色,是因其自感亏身损形、忘记孝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
(2)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5.荀子和乐正子春对行孝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长久地、仔细地看过河水的流动,并不是___①___的,而是弯弯绕绕不断打着旋儿,将浮萍、草芥、枯木,甚至房屋卷进去又吐出来,也将日光、月光卷进去又吐出来,动作如此柔曼,如此笃定,我经常看得入迷。

一条河流的源头,往往是在雪山,在草原,甚至在荒漠,基本都是在内地。从无到有,从细小到阔大,有可能挤在荒原,有可能流入市镇,渐渐为众人所知。一条河从源头起步,可能流不多远就干涸了,那便销声匿迹了,或者融入别的河流,更加显赫,然而,也从此失去自己的轨迹。一条河只有纳入众多河流,才能不断壮大,才能行之久远。一条河只有经过大起大伏,才能获取能量,才能激流勇进。一条大河,___②___也好,受到关注也好,它只在自己的流淌里,也只需在意自己的流淌。甚至不须在意对人有没有用,有没有用不是它该考虑的,它只用考虑流淌,尽情地流淌,并壮大,并奔腾。在它成就自己的时候,自然也会成就别人。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一条河流的源头,往往是在雪山、草原、荒漠等内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霜华柏木铺   

左中美

归路苦悠悠,行人欲白头。泉声偏聒枕,虫语自鸣秋。金尽囊余被,孤灯月满楼。壮心搔不著,时起问更筹。这是清乾隆年间贡生、保山人氏宁毓贤的《柏木铺旅舍》诗。柏木铺位于漾濞县城隔江对面的飞凤山东侧,是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一处古驿村庄,离城约只三里,但因有飞凤山东翼相隔,不闻城中市声。

依诗中归路苦悠悠之叹,诗人想是从远方归来,沿着古道一路西行,意欲回去保山故里。一日长路之后,走到了古驿柏木铺,当夜便在此间歇息。本来,一日长路的辛劳应会让诗人在古驿的旅店中酣然入眠,犬吠不觉,而事实上诗人却不能入眠,且因不能入眠而嫌村下泉声聒枕,怪秋虫夜鸣唧唧。这一切的因由,近看或是那一句金尽囊余被的窘涩;若是放远了看,漫洇在整首诗中的深浓愁绪,皆起因于壮心搔不著。一个读书人,总不免踌躇满志,却怎奈世事多艰。这是一趟失意的归程,夜里幽幽的泉声和虫声让人觉得聒噪,窗外的满目月华,却尽显室内孤灯之清冷。①长夜难寐,诗人于是一次次起来问更。归路还远,待天亮起程,还要继续踏上新一天的漫漫路途。

或许是经了一夜歇息,精力恢复;又或许是清晨时光,看日出东方,万山清明;当然,更或许是因为人生得意,意气风发,与《柏木铺旅舍》的幽苦气息不同,同是清代人的腾冲举人尹艺的《发柏木铺》则显得气势开阔,意绪昂扬:戎旦征人早,桥头日已红。点苍千岭雪,漾濞一江风。隔岸炊烟合,前村野水通。数声何处雁?飞入五云中。

②想着那也是一个秋天,只是时令应该是暮秋了。早起的诗人从古驿出发,却发现日头比他这赶路的人还要早,已然照到了村下小河的桥上。苍山众峰高处此时已披上了白衣,村下沿着峡谷间的漾濞江吹来的秋风带来点点凉意。隔着小河的对岸村中,炊烟袅袅,丝丝缕缕。不知何处有数声雁鸣传来,待细觅身影,却早已飞入了高处的层层云彩间。

③朝阳,炊烟,雁阵,云彩,更加上点苍千岭雪。从这里早发柏木铺的诗人尹艺,看其自誉为征人,应当是一次离家远行,且极有可能是一次赴考。由诗中早起赶路所见的开阔、清朗的风景画面里,见出的是诗人的万里意气、满怀壮志。那飞入五云中的雁阵,更是诗人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憧憬。诗书作有凭,来日望登高;愿作大鹏游,一飞冲霄汉。

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过柏木铺后,循南坡而西向上……有寺东向,当坡嘴中悬,是为舍茶寺,就而饭。据记,这舍茶寺便是后来多见于诗文的大觉寺,一个字,显出其所处地势之险陡。寺在秀岭坡上,有门楼名为放雪楼,历代以来过往此处的文人士子常多有题诗。曾任云南提督学政的清人吴自肃有《登放雪楼》诗:柏木高悬一孤寺,登楼遥望客踌躇。虚心竹许栽千个,碍眼松须伐数株。自有云光供吐纳,莫教雪影起模糊。当前面目还他好,拟作庐山笑腐儒。

诗中一个字,一个字,再一次见出此山之陡、此道之艰、此寺之险。想那时,提督学政大人沿着徐霞客走过的古道一路行来。以其当日之身份,前日里想是住在漾濞古城作了一两日的巡察停留,夜间住在古城临江的客舍里。次日离城早行,经柏木铺,上秀岭坡,辛苦行至大坡高处的大觉寺,登楼放眼远望,不禁满怀踌躇。虚心竹和碍眼松是近前的所见,云光和雪影是远处的风景,而眼前所见所感,莫不是作者内心之照、人生之境。

据说上世纪30年代末为抗战修筑滇缅公路时,大觉寺因修路的需要挪了一个位置。有了公路后,古道上的人马行客渐渐往公路而去,大觉寺由此慢慢淡出了行人的视野。山下的柏木铺亦如是。隔着村下的石月亮河,滇缅公路从相隔数百米的对面斜斜向上而去。在两株并排而生、枝柯相连的数百年的古榕树下,徐霞客和众多曾行经此地的诗人早已融入村庄的往事,千年来行经此地的叮咚马帮化作了村庄的记忆。村中那座绣岭连云石坊是重建的,坊下十余米的古榕树下,石板古道上还留有旧年的印迹。

④想是因为村口那两株遮天蔽日的古榕树,因为树下那行过千年马帮的石板古道,古驿村庄柏木铺有着一种端然且幽然的气息。明明距县城那样近,却完全隔绝了外界的嚷嚷声息,就连隔河对面滇缅公路上每天往来不息的车流,似乎也不能影响到它的静宁。而另一方面,明明是这样古老、清宁的村庄,近切地守着一方原初的山水,它却又并不自塞,榕树下的古道向着两端远远伸开,便连接起丝路千年的悠悠往事,连通向星汉灿烂的大地远方。

以一条古道为笔,记录下它的久远往事;以一方山水作纸,书写着它的四季轮回。被东侧的石月亮河和西侧的飞凤山河从两侧轻轻环抱的古村柏木铺,数十户人家倚坡而居。村庄高处有武侯祠,村庄脚下二河相汇处有文昌阁。古村柏木铺安静清幽,小桥流水,古道人家;马帮远去,古树依然。在两株古榕树下不远处,有人家像旧时那样靠路旁经营着小卖店。人进了村,沿着古道一路走到树下,看眼前石坊流水、马帮行客,千年的往事伴着山风,扑面而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柏木铺因离城三里且有飞凤山东翼的遮蔽,所以悠然静谧,不受城市喧闹干扰。
B.作者设想宁毓贤回乡途中在柏木铺住了一夜,这一夜他想到自己经历,愁苦难眠。
C.从《徐霞客游记》可知,大觉寺地势险陡,这种地势使提督学政吴自肃深有感触。
D.柏木铺曾让许多文人骚客感怀不已,但因抗战时道路改线不得不淡出人们的视野。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一次次起来问更”和《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异曲同工,都在细节描写中寄寓了相同的情感。
B.句子②语义上将《柏木铺旅舍》和《发柏木铺》两首诗联结起来,能引发人们将两首诗的意境及情感进行深度的比较。
C.句子③铺叙景物,画面感十分强,开阔、清朗的画面里充溢了诗人的万里意气和满怀壮志,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憧憬。
D.句子④中“想是”是作者对柏木铺具有端然且幽然气息原因的探寻,凸显了古榕树和石板古道所独有的历史韵味。
3.如今的柏木铺给读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要概括。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霜华柏木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2023年的央视中秋晚会上,首演的原创作品《九州》以流行+戏腔的跨界融合手法收获关注与好评。该作品将流行音乐元素,戏曲腔调与传统川剧巧妙融合,传递出中华儿女同宗同源、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不仅在艺术层面实现了再突破,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树立了新的典范。

近年来,国风音乐深受大众喜爱,以《万疆》为代表,流行+戏腔掀起潮流。该曲推出当年即被媒体评选为年度十大BGM”,被相关平台评选为年度歌曲。作品发行至今持续保持着极高的传唱度,在各大音乐平台,乃至在不少基层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已经成为曝光率最高的经典曲目之一,尤其在学生之间广泛传唱,可谓影响广泛。

流行+戏腔的风靡,一方面反映了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大众审美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独特的东方美学重新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音乐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多音乐人的创作自觉。虽然深受西方音乐理论,创作技法的影响,但是现当代中国音乐人积极求变,不断突破,积极挖掘创编素材,跨越中国传统,西方古典与现代音乐的界限,拓宽创作思路,探索中国作曲体系的现代化路径,流行+戏腔应运而生。

流行与戏腔通过跨界融合,提升了中国原创音乐的价值内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面向当今时代音乐审美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这一转型为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视角。流行+戏腔自20世纪90年代就悄然走进大众视野,《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等红遍大街小巷。新世纪以来,《故乡是北京》《霍元甲》《梨花颂》《新贵妃醉酒》《北京一夜》等陆续推出,通过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地方卫视的跨年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走向大众,逐渐成为中国原创音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一艺术现象的兴起离不开中国音乐人对作曲技法的突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挖掘。中国戏曲文化作为千年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作曲家们提供了深厚的养分。通过现代化的作曲技法以及唱腔设计,将传统与现代交织,使受众得以情感共鸣,作品传唱度较高。戏曲艺术原本蕴含着广泛综合的艺术要素,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具备综合性与包容性的主要艺术特征。其音乐素材源自民间,融聚了代代相传的共同记忆与集体智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戏曲即便流传千百年,仍能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衍生出流行+戏腔这一独具特色的复合性新型艺术范式。这种戏与歌的融合迥异于通俗的流行歌曲,超越了口水歌的局限,突显了其艺术性。

中国传统美学理念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唤起受众的理解与共鸣,以歌词为载体,既能传情也可达意流行+戏腔通过创新唱腔设计,充分发挥了声乐演唱中的发声、咬字、气息、装饰音等技术技巧,栩栩如生地刻画音乐形象;在演唱中注重字与声、声与情的相互关系,清晰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使得高雅音乐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同时,作曲家以旋律美为价值归宿,在创作过程中把控适于传唱的音域,使作品在保持高雅的同时也具有易于传唱的特点,从而取得了深入人心的推广效果。这使得受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唱并传唱。

流行+戏腔的创新传承不仅激活了国民内心的民族文化基因,也为传统戏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此类题材的作品不仅具备高雅音乐领域的艺术水准,也在大众娱乐领域具备了广泛的传播价值。此外,在美育教育方面,这类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梨花颂》等作品已被纳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成为课程内容。通过音乐教育的熏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领略中华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国家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流行+戏腔音乐作品的涌现与风靡,标志着中国原创音乐的一种新潮流。这种音乐形式将传统戏腔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弥合传统与现代,凸显东方音乐美学思想,多维度呈现了国风音乐守正创新的理念。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在音乐界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得中国原创音乐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有了更加自信的表达方式。

(摘编自陈凯《流行+戏腔让中国原创音乐更自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戏腔”是将流行音乐元素与戏曲元素巧妙融合而产生的新型歌曲,它与通俗的流行歌曲相比,具有更强的艺术性。
B.为建设文化强国,中国音乐人积极探索歌曲新唱法,终于从戏曲艺术中获得灵感,创作了《万疆》《九州》等优秀音乐作品。
C.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其综合、包容了文学、舞蹈、美术、杂技等许多艺术的元素,自然能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
D.《说唱脸谱》《梨花颂》等作品被纳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流行+戏腔”这种艺术表达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疆》成功在前,《九州》轰动于后,使“流行+戏腔”类作品风靡,日渐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并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新途径。
B.中国原创音乐的价值内涵得以提升,得益于音乐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和弘扬以及将流行与戏腔跨界融合的艺术范式的大胆创新。
C.为了使“流行+戏腔”作品易于传唱,从而取得深入人心的效果,音乐人在创作过程中必定要控制好音域,不使过难的唱腔出现在音乐当中。
D.“流行+戏腔”的音乐形式,能凸显东方音乐美学思想,已经取得显著成就,故而可以作为中国原创音乐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自信的表达方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有的歌手没有钻研过戏曲唱法,毫无戏曲功底,却以戏曲腔调去唱流行歌曲,还冠冕堂皇地将其冠以“国风”的标签。
B.近期流传的《定军山》可谓流行+戏腔”的杰作﹐歌手对其内容的诠释十分到位,让听众产生了英姿飒爽之感。
C.李政宽创作的《武家坡2021》,不仅使流行与戏腔巧妙融合,而且改写了传统戏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D.《好姐姐》一曲,以从头到尾贯穿着的现代的流行鼓点感,与昆曲的婉转细腻相结合,既典雅又易唱,让人听了心醉神迷。
4.下列对“流行+戏腔”风靡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戏腔”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有着相当好的受众基础。
B.“流行+戏腔”契合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的大众审美观,深受听众喜欢。
C.“流行+戏腔”的作品是中国音乐人精心创作的,不同于一般“口水歌”。
D.“流行+戏腔”的作品在保持高雅的同时,又有着非常易于传唱的特点。
5.请简要分析本文与鲁迅的《拿来主义》在文体、主要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上的不同。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许多 A 的古典诗作,至今仍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有些篇幅短小的古诗,往往在 B 中,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悠然不尽。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勾勒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图画,意在言外,暗示沧桑之感。古代送别诗 C ,我最喜欢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结尾,把缱绻的情意熔铸在对眼前景物的点染之中。透过字面,开掘一步,我们就会领悟到——诗人不直言离思萦怀,但深长的别意却是余味绵长

由于诗歌追求简约含蓄之美,让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转达言外的意趣。因而诗歌鉴赏,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真切而深刻地领略诗作的意境之美。

1.请在文中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2024-05-10更新 | 3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按要求写作。

读了以上漫画材料,你有什么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4-05-09更新 | 34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