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8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求实即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经世致用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早在中国史学开始兴起的时期,秉笔直书就成为史家的崇高美德而受到称赞。尤其是孔子因晋国史官董狐的“书法无隐”而称他是“古之良史”,以及《左传》作者记述了齐国太史、南史氏为书“崔杼弑其君”而不惜以死殉职,这种秉笔直书的精神境界就成为史家遵循的传统。

唐代刘知几撰《史通》,有《直书》《曲笔》两篇,指出了史学上“直书”与“曲笔”的对立,分析了它们的利害。认为“直书”“直词”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诬书”则会造成实录难求。刘知几正是从历史撰述是否是“实录”这一根本点上,来划清“直书”与“曲笔”的界限的。这种求实的精神自司马迁《史记》被誉为“实录”之后,便成为大多数史家追求的目标而形成优良的传统。曲笔作史危害很大,造成的史事上的错误也不少,但在整个史学上毕竟只占少数。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史家是以董狐、南史、司马迁为效法的楷模,存实录、写信史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从史学发展的连贯性来看,任何得计于一时的曲笔作史,终究要为后人所揭露和纠正。

从史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求实,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基础。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中国古代史学之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在总的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可以从《史记》《资治通鉴》等各类有代表性的著作中看得很真切。《资治通鉴》意在“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附以《考异》30卷,使其所记、所论有经得起检验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历代盛赞《资治通鉴》者极多,金朝女真族统治者金世宗的话或许更有深意,他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以加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有的统治者或有的史家,为着某种需要而掩盖历史真相或篡改已经写出的史书,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这跟史学的经世致用并不是一回事,其间界限不可混淆。这种曲笔作史的行为,只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支流,而且总是遭到后人的唾弃和鄙视。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以及它们之间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乃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瞿林东《说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材料二:

以史学为经世工具的认识,由历代学人不断加以阐发,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汉初的贾谊把取鉴于历史作为国家施政的要务看待,他说:“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致用”与“求真”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求真”即秉笔直书。古人知道,用真实的历史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是理想的史学局面,也是优秀史著且有久远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史学既要关注社会需要,又要严格对自身的写实要求,这是二而一之事。

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古人采取了他们认为适当的方式。从董狐直笔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直”的理解。《左传》记载了赵穿杀灵公之事后,接着写:“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写的并不是直接的历史事实,而是在强调赵盾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如果没有后来的解说,读者会误认为杀死灵公的人真的是赵盾。可当事人赵盾和后来的评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读者,都认为董狐是在秉笔直书,是书法不隐。显然在这里客观史实与主观认定已出现了一定的间隔。

《论语·子路》中孔子有一段与叶公的对话。文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窃)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直”与客观事实拉开了更大的距离。在孔子看来,“直”的把握是有限度的,违反了人性的“直”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说面对人伦亲缘等必要的社会要求,“直”应当有一定的弹性,应当包含更丰富的内涵。儒家是以人伦为出发点建立起社会结构与运行理论的,在他们看来,亲缘关系的松弛会直接导致君臣关系等上下等级制度的不稳定,所以破坏了伦理秩序,就会危及社会的安定。这是对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阐述,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从史学上贯彻孔子的思想,就产生了适当牺牲客观事实而求得伦理意义上的“直”这样的处理原则。说得直白点就是为了“致用”而让“求真”做出适当让步,也就是说在“求善”与“求真”之间,“求善”是占压倒优势的。把“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体现的就完全是“求真”服从于伦理的政治考虑了。近代以来这类所谓的《春秋》笔法为人所诟病,也正是为此。但在古代的思想背景下,这个原则是为人们所认同,并赞赏的。

(摘编自许殿才《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与“致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秉笔直书是史家的优良传统,故齐国太史、南史氏不惜性命也要记录“崔杼弑其君”的真相。
B.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左传》中董狐秉笔直书的相关记载,但是对董狐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C.为了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史著只能严格写实、客观记录,否则不能成为优秀的史著。
D.材料一所指“曲笔”,是恶意掩盖真相的行为,这与材料二中“子为父隐”的性质并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家大多效法秉笔直书的楷模,曲笔作史难逃后人的审视与批判,这使得曲笔成为史学支流。
B.金世宗盛赞《资治通鉴》,认为它体现了史学的求实传统和经世传统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
C.《史记》《资治通鉴》践行了史家“直书”的优良传统,《史通》则对“直书”作出了理论上的分析。
D.“为亲者讳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虽然如今为人诟病,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得到了贯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左传》不仅写出了一些具体、生动的人物,还记述了个别历史事件的始末,丰富了史书记事的容量,是对《春秋》的继承与创造。
B.刘知几的《史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史学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理论著作,书中对中国史书的体裁、体例有总结性的精辟见解。
C.《汉书》批评汉文帝居功荒政,提到文帝时期的政局就像寝于未燃之时的积薪之上,又对景帝时期出现的冤狱情况提出批评。
D.《史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战争等重要历史场面都很精彩,这增强了史学自身的生命力,也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
4.材料二第一段提到了贾谊的史学观,请简析《过秦论》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直书”,请谈谈两则材料对其认识的不同。
昨日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四园竹 周邦彦

浮云护月,未放满朱扉。鼠摇暗壁,萤度破窗,偷入书帏。秋意浓,闲伫立、庭柯影里,好风襟袖先知。

夜何其。江南路绕重山,心知漫与前期。奈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旧日书辞犹在纸。雁信绝,清宵梦又稀。

注:①鼠摇暗壁;化用王安石《登宝公塔》诗鼠摇岑寂声随起和崔涂《秋夕与王处士话别》诗虫声移暗壁,月色动寒条。②萧娘:女子泛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鼠摇暗壁,萤度破窗”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室内景象,营造出幽暗颓败的氛围。
B.“好风襟袖先知”以“先”字写出人对风的敏锐感觉,主人公因秋意浓郁,心境转为悠然自得。
C.“心知漫与前期”暗含今昔变化,主人公曾经与心爱之人有约,而今却是远隔重山,音书断绝。
D.下阕主人公悲伤落泪,睹物思人,欲与心爱之人梦中相会偏又很少做梦,怀思之情不断加深。
2.本词与周邦彦的《苏慕遮·燎沉香》都有写梦的句子,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4-06-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

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

(摘编自刘咏《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

材料二: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战略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在发展中要把握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的,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科技、产业优势和劣势,同时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只有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国际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化和初创产业不断产生、成长壮大的过程,需要政府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加强支持,在市场培育、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加强引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打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只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新技术、新企业、新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就会不停冒出来

三是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科技革命和产业深度转型的产物,它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而由此产生的问题主要应在发展中解决。因此,一方面,要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潮流,鼓励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创新创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智能、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安全法规建设,防止其野蛮生长,守好安全的底线。

(摘编自王昌林《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材料三: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形态,具有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高效便捷等特征。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经济使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新生产要素的形成和运用天然契合。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具有开放性、跨时空和共享特征,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信息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数字经济孕育了大量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与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新产业不谋而合。新兴产业以其高度智能化、高效便捷的特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不断推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数字经济促进传统产业高效绿色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实现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优化升级,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数字经济通过在线平台的构建,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地域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流动,这不仅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与融合。

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收益递增特性,与新质生产力内在的高效能、低消耗要求高度匹配。数据要素具有非竞争性、边际成本极低、规模经济等特征,在投入过程中能够加速资源流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并且在积累过程中愈加丰富,直接驱动数据要素实现规模收益递增。

(摘编自秦开强,杨洋《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它摒弃了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属于高科技驱动的生产关系。
B.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创成果的转化,为我国日后步入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C.高质量发展,即绿色发展,是在已经实现“有没有”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好不好”问题。
D.数字经济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能为新产业孕育、传统产业高效绿色转型赋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需要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由创新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
B.只要缺乏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新质生产力就难以涌现,可见,构建新型科创生态至关重要。
C.企业借助数字技术有利于打造差异化品牌,而传统企业因同质化严重,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
D.数字经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性,因此在发展数字经济时,应无限加大投入以获取持续性收益。
3.根据材料二对三大关系的介绍,下列填入方框中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由技术创新催生B.各国科技、产业情况不一
C.加强科研支持,优化政策环境D.新质生产力带来负面影响
4.下列不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一项是(     
A.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控、电池、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
B.开发传统土特产品,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魅力和效益,培育形成地方乡村土特产业。
C.积极发展低空经济,建设通航机场,组建发展通航机队,拓展应用场景,推动通航产业链新发展。
D.围绕重大工程,加强人才支撑、人才导向、人才措施,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大显身手。
5.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转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谢张芳远惠杏花

邵亨贞

闭门日日听风雨,不道春如许。老来犹自爱看花,及至看花双眼被愁遮。

杏花不改胭脂面,愁里惊相见。花枝犹可慰愁人,只是鬅鬙短鬓不禁春。

【注】①鬅鬙(péngsēng):指头发散乱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记录了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友人送来的一束杏花触动了词人内心。
B.首句一个“听”字表明了词人心态之平和,凭听觉来感受外部世界,旷达洒脱。
C.下片中的“惊”字用得绝妙,既是主人公的“惊”,也是杏花的“惊”,含义丰富。
D.结尾两句写花枝慰藉心灵,富有情味,然而词人伤怀时光流逝,内心之愁无可解脱。
2.有人说,本词有一唱三叹之妙,请结合词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节选)

王剑冰

一早就起了晨雾。薄薄的雾气给这座城市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朦胧中,看到墙内高高盘立的竹木架子。进去之前,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

在这个芳草丰茂之地,竟然有着一口口盐井,它们色调斑驳,泛着岁月的包浆。一丛丛井架,曾经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川府之地的风水,因此雍容华贵。

井架像一枝干枯的花,透着骨子里的硬。碓房、车房和灶房,叶子样烘托在周围。我们已经知道,这是最年长也是唯一留存的一座古盐井——燊海井。它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体现着古代井盐劳动者的智慧及钻井技术的成就。别以为是一座废墟,实际上,它还在发挥着作用,每天都在出卤,并且被加工成盐。盐在前台,卖得极好。

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

出卤的一刻,千万朵白浪从细长的竹筒中迸出,像一群躲藏万年的活物四下里奔突,一会儿便又变成本色的汁液。食盐晶纯,容不下杂质,它最初的浆水竟如此悲悯,含有对众生的温爱与仁慈。我不能做到语言与思想的同步,只能睁大眼睛精心记下这个时刻。小心地伸手接上几滴,放在舌尖,盐的美妙味道霎时弥散在味蕾间。这是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的自然物质,带有着大地的体温。

想起小时候,母亲每次让去买盐,内心都会发痒,捡起一颗灰灰的盐粒,用舌尖轻轻舔触,一丝莫可名状的味觉泛上来,点染了无数清淡寡欲。盐紧张时,是要排队购买的,而且限定了购买的数量。有人挎着硕大的笆斗篮筐,有人肩了一条布袋,最终却只能得到小小的一点。那个时候,盐就像思想,让生活有了寄托与希望。

提取卤水的管道是用楠竹做成。楠竹的竹节被一节节打通,形成一个竹管,将一个个竹管接起来,就成为一个探入一两千米地底的工具。竹筒的底部以熟皮做启闭阀门,下去时是张开的,提上来又是关闭状态,卤水就是这样装满了竹筒。提上来后,用钩子猛然钩起机关,卤水即可瞬间涌出。

每次上来的卤水都有一百多斤。据说由于井架林立,自贡盐场的竹筑管道可翻山越岭,连绵起伏,把卤水和天然气输往数十里之外的晒卤台和煮盐灶房,景象十分壮观。

提卤水车距离盐井有一定距离,这样可以更好地操作。开始是人工推磨一般将绳索卷拉起来,缠绕在卷扬机上。后来用牛代替。一千多米深的盐井,牛拉车差不多半个时辰。

转圈的石道上,牛的脚印还印在那里。牛拉着木杠转着无尽的圈,木杠连着挠机,挠机上的绳索拉动细而长的竹管,一次次抽取、倒出,抽取、倒出。似乎它只做一件事,就是将所有的卤水汇于一处,等待着一见天日。我摸着那结实而浑圆的楠木杠子,它推转了多少辛劳,多少岁月?

绳子上都有结做的记号,一旦到了那个记号,就开始打信号,直至最后刹车。实践培养了古人的聪敏。

由此扩大了盐井区域牛的生意。壮牛用来做工,老了的牛加工牛肉。还有加工牛皮的店家。牛的善良与贡献在这里体现到了极致。

光线暗下来,在一个密闭的棚子里,我看到了制盐的盐工。气息缭绕,热浪漫卷,穿得很少的汉子,与盐共舞。平锅一溜排开,下面是熊熊的火焰。油亮的脊背在烟雾中晃动,煮好的盐正在出锅,他们挥动着铲子在翻动,将盐安妥在另一个器皿中,以便进行下一道工序。然后刷锅,使它再次发挥作用。水在锅中鼎沸,膨胀出热气。盐工完全隐在其中。广大的工作间,一天会有多少卤水变成被称为盐的物质?

这里的领班叫游强,他的外公、父母都曾在这里工作,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上班,可以说游强是闻着盐卤气息长大。读完盐校,他也进入了燊海井烧盐车间,成为一名烧盐匠。随着燊海井被世界越来越多地关注,游强和其他的八名师傅、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传统盐工,他们的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

(有删改)

文本二: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摘编自王剑冰《绝版的周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盐井时,用“泛着岁月的包浆”突出其悠久的历史;写井架时,用“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凸显其对城市的重要作用。
B.作者关于卤水的描写极其生动,不仅有视觉之态,更有味觉之美,同时还有心灵之感,甚至勾起作者童年的美好记忆。
C.作者认为传统盐工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一语双关,赞美盐工的同时赋予盐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光芒。
D.作者以敏锐的目光、跳跃的笔触向我们再现了盐的制作过程,与现代化制盐技术进行了详细对比,意在赞美传统技艺的精湛。
2.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比较阅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文本都属于文化游记,文本一表达了对川府之地雍容华贵的赞美,文木二表达了对周庄纯秀、古典之美的赞美。
B.作者对修辞使用驾轻就熟,例如两则文本都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但前者更多哲思之美,后者更具柔婉之美。
C.文本一使用第一人称,以作者见闻为线索,夹叙夹议抒情;文本二采用第二人称,将周庄拟成女子,使其极具灵性。
D.文本一中的盐井色调斑驳,文本二中的周庄也已历尽沧桑,它们都猝不及防地被现代人打破了清静和孤寂。
3.“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画线的这句话的理解。
4.文本一主要写的是“盐”,但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了牛和牛的生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意图。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蒲松龄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

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

一字褒疑华衮赐②,千秋业付后人猜。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

【注】①本诗约作于康熙二十七年,时蒲松龄屡试不第,且所著《聊斋志异》 多受非议。诗人王士祺串亲访友期间与蒲松龄会面,对蒲的才学十分赞赏。 ②一字褒,用《春秋·谷梁传》中一字一褒,宠逾华衮之赐的典故。华衮,王公贵族的服装。疑,同,比、类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科考失意的“潦倒”之状,后通过“春风”“冻云”的状态表达心情的转变。
B.“穷途”是蒲松龄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概括,“涕”写出了诗人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落泪。
C.颈联诗人说自己所著的《聊斋志异》让后人去评论吧,传达出诗人豁达、释然的心理。
D.诗人在表达遇到知己的激动心情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个人的抱负和理性的思考。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当年的费孝通曾经专门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而提出来进行研究,但今天的城市化似乎走到了一个单向度发展的快车道上去,而体现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也出现了一种发展的瓶颈。当越来越多的人挤到大都市寻找工作、生活以及未来之时,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是否真正能够满足越来越城市化生活的需要,乡村的去留问题,都将是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一种考验。乡村如果是这样一番处境,文化的未来又将会走向哪里同样是作为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而吸引着晚年费孝通的注意力。或者说,从1948年前后开始撰写《乡土中国》和《乡土重建》这两本小册子的时候开始,费孝通就一直探究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大变革的时代中,中国文化到底该何去何从,这种探究只有到了他晚年90多岁时才真正变成是一种自觉性的思考,并为此而提出一种“文化自觉”的概念去试图予以彻底解决。

对许多阅读过《乡土中国》的人来说似乎并不陌生,在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就是“差序格局”,或许受到潘光旦先生反复讲述的“五伦”观念在中国社会伦理结构中的影响,费孝通由此而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提出这一概念的实质便是试图与一种西方“团体格局”相对比之下而对中国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给出一种更为贴近真实的理解,以克服一种西方社会学教科书般的对于中国的远观。它为我们的社会理解找寻到了一个可以依附的框架,与此同时,他也借此暗示了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可以把分散开来的个人一个个地聚拢在一起的基础究竟在哪里,而这个基础就在于一种强烈意识的自我的存在。但这种自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要被自我放置到他人的位置上加以绑定起来而实现的,因此这种自我在天然的意义上便是一种社会性的自我,是“我”的一种他者化。因此在我们乡土中国的文化里不太惧怕有他人的存在,只要“他”是和“我”有关系的,“他”可以转化成为“我的”,这种惧怕感也就自然消失了,这里的关键是要看他和我的关系究竟是远还是近。这种关系结构绝非是“拉关系”那样简单,它自身具备一种真正私人性与安全感的结合:自我的存在,并以自我为中心,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中国人自我价值的发挥;同时在他需要各种帮助之时,便可以瞬时启动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网络,由此而使得一种由人情关系的亲疏远近安排的社会格局得以有助于每个自我与社会成就的获得。这种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实际上也在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里的道德、法律以及伦理形态。换言之,所有这些都无法脱离我们的社会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断延伸出来的社会联系,这种关系网络的实践真正塑造出了乡土中国的一些最为基本的特征,其中就包括对于私人的而非公共道德的强调。换言之,在人们作出一种道德与否的判断之前,首先想到的就是彼此之间私人关系的远近,这种观察无疑是对中国社会自身文化逻辑的最为深刻的一种理解。

新的中国的建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抛开一种现实的存在或者国情而自行构建,而这个摆在新的中国面前的现实基础恰恰是与现代西方已经建立很久的法权制度的契约精神不能够相融合的。换言之,这个国家的基础的文化可谓是建立在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模式之上的,由此才会有难以处理的一种所谓“人治”的社会、在野乡绅的自治、无讼的理想以及一种特殊的礼法文化等困境的出现,这些困境不是在于一种传统的文化有了问题,而是在于我们引入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实际上忽略了一点,即这种传统的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是要慢节奏地发生转变的,言外之意便是,二者之间并没有可能做到同步发展,进而会引发诸多的困境产生。

(摘编自赵旭东《文化自觉与人的相互看——由作品去理解费孝通思想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一书集中阐述了费先生文化自觉思想:“通过我这60多年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生活在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中,而对中国文化本身至今还缺乏实事求是的系统知识。我们的社会生活还处于‘由之’的状态而还没有进入‘知之’的境界。而同时我们的生活本身却已进入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转型期,难免将人们陷入困惑的境地,其实不仅我们中国人是这样,这是面临21世纪的世界人类共同的危机。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因而费先生特别强调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他详细解释道:“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他不仅对文化自觉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定义,还强调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各种文化都自觉之后,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出现一个具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种文化的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目的就是通过“文化自觉”,掌握文化转型的主动权,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心,巩固国家和民族认同,建立“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徐平《费孝通文化思想演变及其文化自觉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撰写《乡土中国》的时候,就在探究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到他晚年提出“文化自觉”才彻底解决。
B.“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团体格局”而提出的概念,让中国人甚至西方人,非常真实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征。
C.乡土中国文化里的关系结构,既有发挥自我价值的私人性,又有帮助获得自我与社会成就的安全感,是二者的结合。
D.我们已进入世界性文化转型期,21世纪的人类也面临着共同危机,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费孝通当年就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课题,然而今天的城市化发展还是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B.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将分散开的个人聚拢在一起,原因就是有强烈意识的自我存在,即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C.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私人关系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判断,这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实践有关。
D.传统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转变比较慢,无法和新制度同步发展,进而会引发诸多困境。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差序格局”基本特点的一项是(     
A.论亲戚关系,宝姐姐比林妹妹疏远一些。(贾宝玉)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C.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D.稳定的国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我国正在经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由乡村向城市社会的转化,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所系,因此,社会转型的背后正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传统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阻碍,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跨越这个阻碍。
2024-06-0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王朝的挽幛

吴光辉

①一笔长横是风。一笔斜点是雨。一笔卧钩是泪。

189878日这一天,整个江南山景就如同一幅黑白相间的书法作品,被开除公职、遣送回乡后去祭祖的翁同龢,就一路悲伤地向着这幅作品深处跌跌撞撞而去。一片墨黑的天正下着细雨,刮着阴风。69岁的翁同龢早已脱下一品朝服,穿上一件玄色长袍,全身被阴风吹得瑟瑟发抖,雨水早已淋湿了他花白的头发。

②风黑。雾白。雨清。常熟虞山西麓祖坟四处的垂柳飘拂着无奈,祖坟前新插的白幡飘展着悲苦,白色纸钱在四处飘飞着惆怅,焚香的青烟从土坟前升腾起忧伤。白发玄衣的翁同龢还没走到父母的坟前就痛哭流涕起来:父母大人呀,儿子不孝,对不起你们呀!他是一路喊着哭着,踉踉跄跄地奔到坟前的。他流着泪在坟前祭桌上供上祭品,点烛烧纸,吹鼓手们也吹起了唢呐。一曲凄凄惨惨的苏南民间悲调便从坟间传出,呜呜啦啦,凄惨动人。

翁同龢跪倒在黑白相间的水墨山景里,跪倒在撕心裂肺的绝望中。③一夜的漫天阴雨随风扫过留下了点点愁苦,一夜的孤雁在林间盘旋留下了沙哑的长鸣,一夜的寒霜无声地洒落留下了一片揪心的惨痛,一夜的无边悲愁使翁同龢白了一尺胡须。悲苦。惆怅。绝望。这便是翁同龢挥毫写下的《祭祖》手札的情感由来了。这恐怕也是我翻开翁同龢的《松禅老人遗墨》,就感到从那一幅幅白纸墨迹的字里行间,流泻出无限的愤懑与忧伤的原因吧。

我觉得那本在他去世后出版,现已发黄、陈旧斑驳的书法作品集,早已不是翁同龢削职为民、归隐山林时的艺术陶冶,而是一种封建知识分子理想破灭时的情感发泄,又是一种封建王朝从兴盛走向没落时的历史笔录,更是一种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时代挽。渗透纸背的不仅仅是翁同龢晚年的墨迹,而更多的是翁同龢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的无限惆怅。

我不知道翁同龢是不是色盲,但他肯定将他的归隐地江苏常熟虞山那原本五颜六色的景物,全都精减成黑白照片似的图像,然后用他的书法思维,将这片远离县城的寂山静水,勾勒成黑白相间的波墨,从而写下了《黄昏犹作》《春江渌涨》等一幅又一幅书法佳作。他让眼前的世界全都变作笔下的黑白与线条,又让线条的墨色在白纸上化作一种无奈与叹息。同时,他还让世间的乖张狡猾全都变作笔下的朴拙敦厚,又让人世间的忠奸是非化作一种黑白强烈对比的独特形态。翁同龢就这样将自己在这书法的黑白世界里化作永恒。

我敢断言,翁同龢选择书法是他人生的一个必然,因为在书法的黑白世界里,他内心深处的这种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才得以充分表达,而他的人生又一步一步地迫使他选择了这种表达。然而,正是这种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成为大清王朝的国家悲剧和翁同龢的个人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

翁同龢在甲午战败后积极参与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来挽救国家的危亡。他私访康有为,随后又在光绪帝面前举荐康有为之才过臣百倍,请皇上举国以听,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百日维新的序幕。然而,结果却是在百日维新的第四天,他就被以言语狂悖,渐露跋扈的罪名开缺回籍了。这恐怕便是这种非白即黑思维方式造成的结果了。正是这种非白即黑、非忠即奸、非好即坏的思维模式,认定了翁同龢这位两代帝师能一下子由忠变奸,他也就逃脱不了削职为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下场,后来一大批维新人物也惨遭血腥镇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翁同龢黯然神伤地回到家乡常熟后的第二天,去翁氏墓园上坟祭祖。那里安葬着他的祖母、父母和兄嫂等亲人。翁同龢经历了开缺回籍,满怀着落魄伤感。这时,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朝祖坟深深地叩下头去,两行老泪不禁然而下。

④墨黑。纸白。泪浊。他当日挥毫写下手札一幅:“伏哭毕,默省获保首领从先人于地下幸矣,又省所以靖献吾君者皆尧舜之道,无飘骸之辞,尚不致贻羞先人也。这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那幅《祭祖》墨迹了,他在字里行间给我们哭诉着一代精英忠心报国却被回乡的无限悲伤。

一笔长横是风。一笔斜点是雨。一笔卧钩是泪。

190474日夜,江南山林,热烦闷,一片墨黑,唯有一盏枯灯随风摇曳,似翁同龢即将飘逝的生命。

弥留之际的翁同龢已经不能提笔,枯槁瘦弱,满脸愁苦,气若游丝。他自知大限已到,便断断续续地口占《绝别诗》: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与汝曹弹……”他气喘吁吁地说完最后一句,就再也克制不住,两行老泪纵横而下。经历一阵痛苦挛之后,他又以《论语》集句给自己撰了一副挽联: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他睁着泪眼看着自己给自己撰写的挽幛,让人代笔高悬于堂前,白纸黑字,黑白分明,他这才仰天长叹一声,闭上了双眼,饮恨长逝。就这样,一代爱国老臣抱着无尽的幽怨和孤愤,从此长眠于江南虞山尚湖之间,长眠在大清国岌岌可危的命运里。

翁同龢就这样带着满腹怨恨离开了人世,也给后人留下了是非成败、功过忠奸的无数话题。他那绝笔的挽幛高悬在山间草堂里,也高悬在晚清王朝的天幕上。

然而,他给后人留下了《松禅老人遗墨》,也给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一座艺术高峰,更给晚清王朝走向最后灭亡写下了一个时代的挽幛。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富有画面感,并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书法世界的黑白决定了翁同龢内心深处的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
C.文章重点描写了翁同龢”祭祖”和“临终”的场景,文笔细腻,情感饱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悟。
D.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句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翁同龢的书法作品折射的他风雨沧桑的人生和内心的悲伤。
B.句子②和④都运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简洁传神,渲染了凄清的氛围,“雨清”和“泪浊”形成对比,使文章颇富张力。
C.句子③使用“阴雨”“孤雁”“寒霜”等意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翁同龢内心的绝望和悲苦。
D.句子⑤长短结合,灵活多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翁同龢生命的衰弱,紧承上文,也引出了下文对他弥留之际情景的描写。
3.文章是如何塑造翁同龢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用“书法”来统摄全文的。
2024-06-04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需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生活。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生活的指南,为各地域、各族人民所共享,        A         

比如遍布全国的立春鞭春牛,还有湖南湘西的赶秋节等,这些节令风俗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与节气有关。        B        ,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节目、文创产品中,甚至养生食谱里,看到它的身影。如果能够懂得确定某个节气有多难,我们也就可以想象出先民的智慧与付出,有多么的难能可贵!

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①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发展好节气文化,②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摆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老古董,相反,她风华正茂,③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④都会对人类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民俗风尚。”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3.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明真够可以的,去游乐园也不叫着我!
B.现在家里规矩究竟松多了,就是于五妹也算可以。
C.这所新建的体育馆可以容纳2万名观众。
D.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2024-06-04更新 | 2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两种动物对自己的出身疑惑不已,一种是蝴蝶,本是在地上爬的,怎么竟飞到空中?一种是蛙,为什么可以在湖河里又可以在陆地上?蝴蝶不吭声,而蛙只是惊叫:哇?哇!哇?!它的叫声就成了它的名字。

蛙的眼睛间距很宽,似乎有的还长在前额,有的就长在了额的两侧,大而圆,不闭合。它刚出生时的惊叹,后来可能是悟到了湖河或陆地的许多秽事,惊叹遂为质问,进而抒发,便日夜哇声不歇。生出了怒气和志气,脖子下就有了大的气囊。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所败,被释放的路上,见一蛙,下车恭拜,说:“彼亦有气者?!”立下雪耻志向,修德治兵,最终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蛙确实样子丑陋,暴睛阔嘴,且短胳膊短腿的。但我终于读到一本古书,上面写着蟾蜍、癞蛤蟆都是蛙的别名,还写着嫦娥的名字原来叫恒我,说:“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啊哈!蛙是由美人变的,它是长生,它是黑夜中的月亮。

1.下列各句中的“和”字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中“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为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莱特到这儿来,让他和奥菲利娅见见,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哈姆莱特》
B.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C.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D.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的特征》
2.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标点使用非常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3.用典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诗文中使用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来类比现实或引发出联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请任选文中一处典故分析其表达效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