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7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四个四重奏》(英国·艾略特)

材料二:“开始”与“结束”是生活中常见现象,也是充满哲思的话题。有时,开始是洋溢欢笑的启航,结束则是用血与汗水换来的回报;有时,开始意味着对新道路的探索,结束则是阶段性的总结;有时,结束往往又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

关于“开始”与“结束”,你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2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晋、南朝重镇。②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③桓伊:东晋“江左一”吹笛好手。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起势恢弘。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回忆昔年游览的情形,点出季节、地点和事由。
B.颔联抒写诗人下亭游览所见之景,用类比的手法写出先朝遗寺的荒凉与河边酒楼的繁华热闹。
C.颈联再转,诗人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南朝和东晋在此处嬉戏过的士人们,借他们的情事而感慨。
D.尾联中诗人长时间沉浸在遐思中,被笛声唤醒,不由想到东晋吹笛好手桓伊的笛声,借此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
2.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是说其诗挥酒自如,在时空上及情感表达上跳跃性极大,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2024-05-24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潼南是世界公认的三大柠檬产地之一。潼南的柠檬以“尤力克”品种为主,该品种香气浓,果汁多,含酸高,但有一个致命“天敌”——黄脉病。      ①        ,产量和品质便会大幅下降。

为了根除这个弊病,2018年底,柠檬脱毒育苗中心建成。通过两年的繁育,成功培育出首批脱毒柠檬种苗,      ②       ,而且使用该种苗种出来的柠檬长势良好。目前,该中心每年可提供健壮无毒的柠檬种苗近60万株,为潼南柠檬的规模化种植      ③          。也正因这一基础,潼南才能进一步确定了柠檬产业的标准化技术。

与潼南相比,安岳的柠檬产业发展历史更久,基地规模更大,但种植主体多为散户,缺乏深加工企业,种植园规范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潼南柠檬作为后起之秀,种植主体多为公司,便于大范围地规范管理。此外,潼南柠檬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带动起巨大效益:潼南的柠檬企业可以从一颗柠檬的各个部分中提取加工出数十种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对柠檬的100%加工利用,让柠檬的价值呈几何倍增。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用一句话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潼南檬产业”开头,并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述准确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24-05-2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震撼了!青海湟中鲁沙尔高跷社火走向河南春晚。高跷演员的表演和舞台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带给观众      ①     之感的同时又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精致的装造配上铿锵的鼓点……美妙绝伦的龙舞横空出世。

追溯鲁沙尔高跷,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从明代洪武年间就从中原地区传到湟中鲁沙尔地区,鲁沙尔成为青海地区最早表演高跷艺术的地方之一。如今在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中高跷高度已经达到3.6米,堪称全国之最。高、悬、巧、奇是鲁沙尔高跷的特点,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年正月十二、十四、十五、十六都是鲁沙尔高跷演出的日子,鼓声一起,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就会      ② ,共同观看这项传承了六百多年的非遗社火。

鼓、锣、钹苍劲有力,社火的锣鼓点子是社火的“灵魂”,起着指挥的作用。参与录制的队员中,很多队员都是拥有十几年表演经验的老面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队员们为了让青海非遗文化在舞台上 ,哪怕再辛苦,都没有人喊累喊苦,我们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这项非遗技艺的热爱,同时也看到了作为非遗传承者的坚持。

新时代条件下,鲁沙尔高跷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蜕变,为这门民间艺术赋予了新内涵和新表达形式,使鲁沙尔高跷走出了“深闺”,走出了青海,赢得了万千受众的喜爱。

(《湟中高跷如何走上河南春晚?》,改编自《西宁晚报》)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除了湟中区鲁沙尔镇的高跷社火外,我省还有很多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请你介绍一项本省文化遗产。要求:注重人文内涵,语言表述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4-05-2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陈,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封平以户牖乡。用其奇计策,灭楚。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绛侯自知A其能不如平B远矣C居顷之D绛侯E谢病F请免相G陈平H专为一丞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起而王陈”中的“王”,与《陈涉世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王”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B.“而平身间行杖剑亡”中的“亡”,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亡意思相同。
C.“不问其出入”中的“出入”,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意思不相同。
D.“卒灭楚”中的“卒”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中的“卒”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曾向魏王献言献策,魏王不仅不听还谗害他,他只好逃走,转向投奔项羽。
B.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命他统率部队前去平叛殷王之乱,陈平击败殷王、将其降服后返回。
C.陈平在刘邦被围荥阳城时,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君臣的关系,使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亚父等人。
D.陈平在吕雉去世后,与太尉周勃合谋,将吕氏宗族诛杀殆尽,拥立孝文帝即位,安定了刘氏江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2)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2024-05-2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千古名句,说尽了他与先帝刘备于患难中共创业的艰辛。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古诗词中作者常将今昔进行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

2024-05-2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辰龙年,是中华民族的生肖年。“龙”这一图腾,将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承续千年的精神力量之源。“龙”自何来,在典籍中有何形容,其演进与流布历程若何,所代表的中华文化象征为何,在新一轮生肖龙年,似乎又有了重新说道的理由。

《管子·水地》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神游天地,主司雨水的龙,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保护神。考古发现,中国农作物的栽培有长达万年的历史。在人类力量幼弱的时代,靠天吃饭的先民,敏锐地观测到雨水来自东南亚的季风。为了农业的丰收与生存的安定,先民们便幻化出能屈能伸、能上能下、兴云布雨的东方神龙之象。《说文解字》还做了如下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上可见,龙是变化莫测的农事之神与时间之神。

殷商甲骨文中已经出现“龙”的象形字,甲骨卜辞中多见龙与雨水的记载。在传世文献中,龙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一记载。上古太昊伏羲属于春天之神,号称“春皇”,也是上古历法的开创者。八卦最先可能是用来测度天时的历法。乾卦六爻也被称为“六龙历”,即“时乘六龙以御天”。六历中初九“潜龙勿用”象征阳气在下,龙角尚未出东方地平线;九二“见龙在田”表示龙星已经显现在东方地平线上,阳光温暖,文德光耀;九五“飞龙在天”象征到了最好的季节,人事也达到最好的状态。

在神话历史化的汉、魏时期,龙与上古部落国家首领密切关联。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上古人文先祖,无不与龙有着切近的联系:有的形似,如“伏羲龙状”,黄帝“龙颜有圣德”;有的直接成为龙的传人,如神农母亲女登“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山,而生神农”(《河图稽命征》)。闻一多先生曾论述,龙是虚拟的生物,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龙的九似形体,是中华大地上众多民族信仰的融合,也象征着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对其他民族信仰的接纳。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在“龙”这一形象中得到了生动体现。除汉民族崇龙外,羌族、苗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也都奉龙为图腾。

龙为农业民族的司雨之神,同时也是农业国家的保护神和王权的象征。秦王嬴政号为“祖龙”,《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母亲因野外赤龙所感孕育了刘邦。龙与中国帝王结缘,原始的部族信仰上升为帝王信仰。此后,“真龙天子”也成为神化帝王权威的社会习语。虽然汉代王充等反谶纬迷信的思想家专门在《论衡·龙虚篇》中予以辨析,但社会上的龙神信仰传承不息,连满清都是以黄龙旗作为王朝政治的标志。

近百年来,龙依然是民族认同的精神源泉。抗日战争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龙之精神鼓舞军民上下一心,救亡图存。今天,我们更以龙的传人为信念凝聚海内外华人力量,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复兴华夏民族。

(摘编自萧放《神行天地意融九州——甲辰说“龙”》,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由“龙”这一图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B.从《管子·水地》和《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龙”既能兴云布雨,又能变化莫测,是农事之神与时间之神。
C.殷商甲骨文中已经出现“龙”的象形字,甲骨卜辞中也有很多龙与雨水的记载,古籍《管子·水地》中同样也有龙与雨水的记载。
D.嬴政、刘邦等帝王都与龙结缘,自嬴政开始,“龙”就成为了帝王信仰,后世的帝王皆称为“真龙天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述《管子·水地》《说文解字》等内容是为了证明“龙是变化莫测的农事之神与时间之神”。
B.闻一多先生论述“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虚拟综合体,费孝通先生说“龙”这一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两者都强调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性。
C.在抗日战争中,“龙”的精神鼓舞了军民上下一心,“龙的传人”坚定抗日救国的决心,所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D.材料引述了大量丰富多样的典籍与事例,从不同角度充分彰显了龙之精神的文化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辰龙年,是中华民族的生肖年,“甲辰龙年”的叫法源于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
B.《周易》八卦是用来测度天时的历法。乾卦六爻也被称为“六龙历”,即“时乘六龙以御天”。
C.虽然汉代王充等思想家专门在《论衡·龙虚篇》中对“龙”予以辨析,但并未因此影响到社会对“龙”的信仰和尊崇。
D.“龙之精神”“龙之信念”今后更能凝聚海内外华人力量,建设伟大祖国,彰显文化自信。
2024-05-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澈

赵瑜

抵达贵德以后,我开始思考一条江河的命名问题。

黄河,以水的颜色呈混浊的黄色而得名。这样的命名充满了地域的局限。向上游走,发现,在青海的贵德,黄河是清澈的。

同行的人拍视频抒情,说,黄河真绿啊。竟然像一个语病。

我便拍照。拍完照,在相机里看到了清澈的黄河觉得水流和人一样,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的性格。

一行人,都在贵德的尕让乡松巴村附近取了一小瓶水。我搜了一下,我所在的位置距离我的家乡兰考县有一千五百多公里。

如果我不取这样一小瓶水,这些水迟早也会流向我的家乡。只是,这些清澈的流水,从青海省流出,要走五千公里的水路,才能抵达我的家乡。

如果一个人,从青海奔波,走到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那么,这个人还是在青海时的那个人吗?是的,没有变。而水呢?这些水融入黄河里,流经河套和山区,过四川,入甘肃,再过宁夏进入内蒙古,“几”字形在内蒙古境内写完,转入陕西和山西,才能进入河南。

我与黄河的关系,在青海变得模糊了。黄河给了我什么?

黄河距离我的童年相当远。我所生活的乡村是黄河的支流,那些小河和池塘装满了20世纪80年代的蛙鸣。但是,我以及我的父母亲,从来没有觉得黄河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因为,每一年,春夏或者初秋,需要浇地的时候,我所生活的乡村缺水。河流里没有水,父亲便拉着水去浇地。装水的设备是一个厚塑料袋。因为架子车并不平整,路也是泥洼路,所以,拉水的时候,装水的塑料袋会被架子车刺破。每每这个时候,我便派上了用场。父亲在前面拉车,小小年纪的我,坐在车子上,用手抓住向外溢水的地方。

而作为孩子的我,最关心的是,那个水袋子里,有时候会有两三只蝌蚪。我求着父亲用舀水的马瓢盛着那几只小蝌蚪,等再去家后面的大坑里装水的时候,将蝌蚪放进水里。

夏天的大雨将村庄里的人赶到了房间里,村子里唯一的一口井,便会被大雨灌满。青蛙、树枝以及废弃的衣物会落入井里。

有时候,大人们会用铁桶将井里的东西全都打捞出来以后,再往家里的水缸里挑水。

刚打上来的井水,孩子们若是想喝,大人们往往会让孩子等一等,说是要澄一澄,澄清了,水才能喝。

河里有了水,水从我们村庄流向别的村庄,再从别的村庄流向更遥远的村庄。我们在河里,淘洗割的草,在河里将夏天打发掉。有时候,我们跟着流水跑,想看看,这条河流到了多远的地方。直到我们累得趴下了,才发现,河流仿佛是没有尽头的。

这是河流给我最初的教育。

第一次见黄河水,却已经是多年以后。我上了大学,在离家乡不远的小城,黄河就在城北不远处。我们一群写诗的人,去黄河边上找诗句。

一群人,带了米,带了锅,带了几根胡萝卜。

我们在黄河滩上支起了一口锅,捡了干枯的芦苇,用黄河水煮了一锅米饭。果然,黄河水是黄的。那是20世纪90年代的黄河,河面安静,有水鸟,也有船只。

黄河从此不只是幼年时的想象,不仅被我们写成了诗句,还煮成了一锅饭,吃到了胃里。那米粒有黄河水的味道,碱性的黄河水适合煮饭,黏稠,混浊,还有一种母亲的味道。说黄河是母亲河,更多的是黄河水养育了岸边的人。

因为河里有鱼,河水澄清了,可以煮饭、洗衣,也可以洗干净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工作以后,我看了长江,见了大海、高原上的湖泊,还会坐邮轮出国旅行,都是在水上。我的认知的部分,一点点地扩大,从乡村的河流开始,我一步步走到了海边。

然而,让人疑惑的是,无论我多么愿意承认自己的改变,我几乎欢呼自己对故乡的背叛,但是,有一点,我无法摆脱,那便是,我对水的认知。我身体里最初的水,是黄河里的水。如果说人的身体是一个地域,那么,黄河就是我的水土。黄河被我随身携带,成为身份里的一弯流水,一声蛙鸣。

不论我走多远,内心里的黄河都是混浊的。那种混浊感,在幼小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一种肤色,或者是思想的烙印。而成年以后,每一次从家乡出发,向中国的各个地方行走、交谈、饮食,我才能感觉到,我的局限是黄河,我的判断的依据是黄河边上的庄稼,而我的人性的底色,是在黄河边生活了大半生的父母亲的有限。

灵魂在哪里,需要黄河流域的人不停地出走,才能找到。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只生活在黄河岸边,我个人觉得,他们会被黄河捆绑。

然而,在贵德,我第一次见到如此清澈的黄河水,人生的某个逻辑仿佛一瞬间被瓦解。

碧绿的黄河,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我思想的黑洞里。让我知道,事物的多重面向,以及,多个段落。而我,生活在黄河中下流域,如果不来看一看贵德的黄河,便不知道,黄河的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面貌。而这个世界,所有的真相,也都和黄河的段落一样,有多种描述。

所以,当我将那一小瓶碧绿的黄河水,写上标签放进盒子里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我放的不只是数滴清澈的黄河水,而是一段证据。

那些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看不到的真实,那些在家乡的地域里,我们想象不到的万物的长短,如今,都被我装进了那个小瓶子。

贵德,松巴村,清澈的黄河水,还有我仿佛已经理解的世事变化,都在这一段河流的清澈里找到了答案。

(节选自《黄河源头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家乡在河南兰考,黄河水是浑浊的黄色;在青海贵德,黄河的水是清澈的。这让“我”对黄河的命名产生了新的思考。
B.父亲用架子车带“我”去拉水时,让“我”用手抓住塑料袋溢水的口子,这些童年回忆表明了当时生活的艰辛。
C.上了大学后,“我们”在黄河边用黄河水煮饭吃,这时的黄河水还是清澈的。这段回忆表明了对黄河流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
D.黄河的混浊感在“我”的外表和思想上打下烙印,影响着“我”成年后行走的判断,成为“我”的局限。
2.文章标题“清澈”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我”对黄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2024-05-2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一棒铁花冲天而起,,棒棒相连,万千星光从天空下散落,承载着千百年文化的传承与浪漫,1600℃的铁水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一道惊险与美妙并存的奇观。

每一个打花匠人都身怀绝技,想要赤膊上阵而进退自如不被烫伤,,使铁水打得又高又散。因为铁具有导热速度和冷却速度快的特点,会在空中瞬间降温。高温铁水击向高空后,会迅速化为粉碎的微小颗粒,铁屑在飞舞的过程中快速燃烧冷却,宛如电焊落下的火星,就不会烫伤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民间绝技却鲜为人知,仅在少数非遗表演的舞台上人们才能有幸目睹这一流传千年的璀璨,是指其美艳绚丽,绽放时若流星洒雪,远远观看仿佛金雪从天而降;而自然指技艺和传承难。高达1600℃的铁水就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更何况还需要击打滚烫的铁水致使其迸射,表演者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更要有超脱的胆识,绝技背后的艰辛历程,非亲历者难以感同身受。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你作为《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主持人,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个非遗项目。请选择一个你熟悉的非遗项目,仿照下面的示例介绍。(任选一个示例样式介绍即可)
示例(1):非遗项目——铁花:灿烂如花绽夜空,流星似雨洒重峦。
示例(2):非遗项目——铁花:一场狂野与浪漫交织下的民间“烟火”。
2024-05-14更新 | 31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赣江源

四平

通向赣江源头的小路,对我来说,显得格外平和自然、亲切宁静。

在我小的时候,暑假里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在赣江游泳,然后躺在江边的榕树下睡觉。有很多次看着江面往来的船只、顺江而下的竹排,就猜想这些流水的源头在哪里,它们怎么会没完没了地流。后来离开赣南,浩荡赣江浓缩成心中记忆,源头梦想偶尔在心间闪现。

章江和贡江分别从南岭与武夷山流下,两江汇合成赣江以后就一路滔滔北去。千里赣江,纵贯江西南北,它不仅成为青山不老、碧水长流的象征,也培育涵养了独特而悠久的赣地风情与文化,成为江西人永远的母亲河。

离家千里的游子,总有自己的故乡;奔流千里的江河,总有自己的源头。赣南地区东北部的石城县,在历史上有“闽粤通衢”之称,这里就是赣江的发源地。深藏在武夷山西麓密林中的石寮河,就是赣江的源头。

当初,那些因为战乱而逃出中原的人,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来到江西以后,就在远离战祸的赣南居住下来,使家族的香火、中原的文化在青山绿水间延续。那些继续迁徙的人当中,有的人南溯章水,越过大庾岭,到达岭南地区;还有的人则东逆贡水而上,到达武夷山西麓的石城县,穿越武夷山进入福建宁化,再向闽粤各地扩散。在漫长的时间里,江西石城与福建宁化之间的曲折山路,不仅成为人们行走赣闽的天然通道,也逐渐成了许多客家人的心灵驿路。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当初的迁徙队伍中,一户范姓人家选择在武夷山西麓的古道边住了下来。天长日久,这里就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看护这里的山岭、溪流和林木,就成了他们的天然使命和具体内容。后来,行走在闽赣之间的人们有了这样一个亲切、温馨的“七岭驿站”,武夷山两边的人知道了一个叫作七岭村的地界。

尽管时间流逝、岁月更迭,七岭村也改叫了源头村,但这个被山林环抱的小山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宁静、质朴,除了规模不大的祠堂用青砖砌成,其他顺着地势高低错落而起的房屋,都是用一样的黄土夯筑而成,屋墙上开出一样的门窗,屋顶盖着一样的黑瓦,在山林中平和、朴素地存在着,并静静地向世人传达着家的原本含义。村舍前面积不大的稻田里,静默的禾斗、堆积的稻草,显示出紧张收割以后的放松、宁静;黄牛静卧在田埂上咀嚼、回味自己的日子,鸡群奔忙在稻田里享受着发现与收获的快乐,它们与在田间闪烁穿行的小溪一起,成为一幅平静、自在的山村生活图画,传达一种我们已经生疏却依然美好的音韵。

大自然对于人类的眷顾之情,总是通过森林来传达,花开叶落的景象,生死枯荣的规律,始终在传达造物的启示。行走在赣江源头的密密山林里,清静、自在地呼吸着清新的山林气息,轻松、悠闲地聆听着活泼的溪流清音,不仅有了回归山林的喜悦,也清楚意识到不息的赣江流水,得益于赣南茂密的山林,成为“青山不老,碧水长流”的真切写照。

山林,在涵养赣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里不仅有常见的以松杉为主的针叶林、竹林、阔叶林等,还有罕见的成片原生榉树群落,栲木、楠木、枫香等珍贵树种在这里安然生存,香果树、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这里平静生活,并显露出远离欲望的宁静、不忧刀斧的从容。

人类对自然的感恩,也总是通过对草木的珍爱,对环境的保护体现出来。林间的小路,是一代代源头村人巡山护林时踩出来的,它虽然细小得若有若无,却极具韧性地把周边多座山岭连在了一起。在某种意义上,道路既是经济状况的标志,也是人类欲望的反映,这里的小路既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拓宽,也没有因为时代变化而改观,一直保持自己的本色,就如源头村的人一直信守祖辈传下来的规矩:除了在林中拣点柴草、挖些冬笋、采采蘑菇,就连采药这样的事村里也没有人干,更不会有砍伐林木、毁林造田的举动。小路在岁月中、山林间无声地延续,它不仅延续着一种集体的生活方式,也延续着一种朴素的人生态度。

沿着林间小路,走过一片片山林,跨过一道道山溪,在一阵更加激越的溪流声中,赣江源头的流水呈现在眼前……

无言地跪拜在不竭的源流前,心里感觉到一种回家的踏实和幸运,还有深深的感激和祈望。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文章的抒情主人公,“我”的所见所闻及所感,构成了文章的主体内容。
B.对客家人迁徙过程、定居生活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他们深深的敬意,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本点染得当,以七岭村为点细描细绘,渲染了赣江源头平静、自在的生活画面。
D.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表达了对从容恬静的生活的向往。
2.为什么说千里赣江“成为江西人永远的母亲河”?请联系全文回答。
3.文章写的是“拜谒赣江源”,却在文中多处写到山间的小路,请结合文本说明这样写的用意。
2024-05-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