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1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域文化从来都是构成文学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古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色彩更是分明,它甚至成为人们归纳文学流派的主要砝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些流派也是由地域性决定的,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等。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这应该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地域文化带给文学的是一种异质化的东西,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地域之间的阻隔上,有了阻隔才有了地域的分界,才有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之所以越来越淡化,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正在打破地域之间的阻隔,并逐渐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如果我们不是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来探讨地域文化的话,那么,显而易见,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乡土文学之中——即使是乡土文学,那些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乡土文学,其地域色彩也不如过去那么层次分明。这是否意味着,再像过去那样以地域文化特征来讨论文学的个性风格,已经变得缺乏足够的现实说服力了?

在全球化时代,文学的地域性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社会形态的地域性正在压过自然形态的地域性,钢筋水泥构筑的地域性正在取代田园山水构筑的地域性。然而,社会形态的地域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仍能从多方面看到它是如何影响到文学的。比如,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是塑造文学地域性的重要因素,其作品中往往折射出特定地域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又如,作家的特定语言和风格往往与具体的地域有关,近些年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家乡的方言和口语,几乎成了一种传染病,在作家的写作中蔓延开来。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特定地域的历史、风土人情、社会问题和文化传统会构成作品的主题和意象,以地域性的元素回应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跨地域影响的挑战等。当然,我们也不必夸大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在一个交流和迁移非常便利的现代社会,作家文化性格上的地域性往往变得模糊不清,即使作品中出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的场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背景等,也不是直接对应作家本人的地域性的身份认同或作家本人的地域归属。要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与地域性的关系,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作品的复杂性,将其置于作家多元化表达的语境下综合考察。

东北被称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东北这个由庞大的工人群体组成的社会里,培育出了一种工人文化。工人文化并不是正统的和官方的,它是工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活生生的经历中创造出的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于工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东北的地域之变发生在21世纪前后,那时国有企业改革给东北的工业和工人带来极大的震荡,下岗工人也成了当时重要的社会问题。国企改革和大量的下岗工人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工人生活的大动荡,下岗工人可以说是被原有的工业秩序彻底甩出来的群体,他们身上隐藏着的工人文化反而得到最充分的展现。新东北文学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恰恰是那些书写下岗工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下岗工人形象不同于以往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因为这些下岗工人形象饱含着工人文化的做派和气质。工人文化的崛起,便是东北的地域之变所带来的文学之新。

新东北文学的讨论最初是由沈阳三位“80作家——班宇、双雪涛、郑执的小说而引起的。他们的父辈都是下岗工人,他们与父辈一起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也正是在这种阵痛中,他们对父辈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他们更加敬重父辈。在他们书写下岗工人的作品中,虽然下岗后的生活穷困潦倒,但他们仍然将父辈作为英雄来书写,哪怕自己的父辈不是胜利的英雄,而是失败的英雄,他们也为父辈的英雄本色而骄傲。他们的小说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话语空间,这个新的话语空间就是倔强的工人文化所营造的。他们的可贵之处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叛逆的一代,他们尊敬父辈,愿意在父辈还没有讲完的地方继续往下讲。同时这也说明,非主流的工人文化也正好契合了他们的叛逆精神。

有评论家在谈到新东北文学时,惋惜地表示东北的作家在感受东北的地域之变上太滞后了,东北的国企改革和下岗工人现象发生在20世纪末,而这种社会的巨大变化却是等到一二十年后才由下岗工人的子一代书写出来。这种看法并不准确,事实上,东北的文学植根于东北大地,对于地域之变是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的。

(摘编自贺绍俊《地域之变,文学之新》)

材料二:

在这一批以“80作家为主的新东北作家群崭露头角之前,东北籍的作家在当代文坛也屡领风骚,成绩斐然,如迟子建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齐邦媛以《巨流河》享誉海内外文坛。但作家之为,在于他们分享着近似的主题与风格。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抗战为主题,那么当下新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则是下岗新东北作家群所体现的东北文艺不是地方文艺,而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的乡愁。这也合乎逻辑地解释了这一次新东北作家群的主体是辽宁作家群,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沈阳作家群。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下岗,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我们经常望文生义地理解地方文学,过于简单地将文学地方化。但在文学的意义上,东北不是地方概念,上海陕西等省市也不是地方概念。正如农业文明的现代困境成就了一批陕西作家,工业文明的现代困境也成就了这批辽宁作家。

(摘编自黄平《新东北作家群论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流派是由地域性决定的,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赵树理派等。
B.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这导致地域之间的差别逐步缩小。
C.即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也不能以此轻易判定作家本人的地域归属或身份认同。
D.东北作家的创作感知具有滞后性,反映“下岗”这一社会变化的作品是下岗工人的“子一代”书写出来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是塑造文学地域性的重要因素,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特定地域的传统元素。
B.“新东北文学”植根于拥有庞大的工人群体的东北大地,书写了与众不同的下岗工人形象,从而创造了一种工人文化。
C.“新东北作家群”主要以“80后”辽宁作家为主,如班宇、双雪涛等,他们以“下岗”为主题进行创作,在当代文坛成绩斐然。
D.发生在世纪交替期的东北地域之变,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却成就了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充满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演变史。
B.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以满纸沪语描写了两个特殊历史时期上海人的生活状况,极具“沪式风味”。
C.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通过描写粤港两地一系列有关美食的日常情景,生动诠释了独特且迷人的岭南饮食文化。
D.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以中原大地上的宝水村落为背景,构建了新的乡村空间美学,融合了女性视角与返乡视角,体现出鲜明的主观在场性。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根据地

A.尽管“文学根据地”众多,但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仍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B.乡土文学方兴未艾,当代文学的地域性随着乡土文学的发展而变得复杂与多元。
C.从图中列举“文学根据地”可以看出,在全球化时代,地域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依旧存在。
D.“文学根据地”的划分限制了作家的写作主题与风格,从而影响作家的地域性的身份认同。
5.请结合材料,分析“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特点。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则思知止以安人”的“人”实为“民”,这里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避讳”是古代为了显示君王的威严,规定人们说话时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只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B.“可以尽豫游之乐”的“豫游”是出游,游乐。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游为“游”。
C.《谏太宗十思疏》的“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书,也称“奏疏”或“奏议”。
D.“妃嫔媵嫱”中的“妃”是皇帝的妾。“嫔”“媵”都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女官,实则是帝王的侍妾,地位比“妃”要低;“嫱”是古代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说草滩吧。自然要从春天说起,从零零星星的鹅黄说起。米粒儿大的草芽拱出土层的时候,异想天开地顶起一小撮泥土,像顶了一个小小的斗笠。也有穿蓑衣的,那是一丝鹅黄沿着干枯的草棵往上窜,①鹅黄,嫩绿,浅绿,草绿,当这根温度计的水晶柱到达翠绿的高度时,阳光已是夏日的温度。草滩上,草不像嫩绿的时候那么内秀:到处乱跑,勇敢而又偏执;自信满满,甚至有一些疯狂。熟草蔓,单是这名字,就有鸡鸣、炊烟、羊肠小路的味道。在草滩上,它是熟练的偷渡客,巧舌如簧的媒婆。一棵草分枝发杈,波纹一样四散开去,前脚路过一蓬野蒺藜的家,后脚跟已在一株灰灰菜那里安家落户,拉拉扯扯,盘根错节,但看上去,②翠绿墨绿深绿碧绿覆盖了整个草滩。

1.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B.周围的顾客不约而同地笑起来,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C.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沈从文《边城》)
D.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鲁迅《祝福》)
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都连用了四个表示颜色的词语,①处用逗号隔开,②处却没有。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
昨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右为尊。例如:“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右。”(《信陵君窃符救赵》)
B.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例如: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登泰山记》)
D.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以下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老先生的题字笔力苍劲,真可谓力透纸背
B.她长得天姿国色,一头金发,脸蛋儿完美绝伦,衣着也雍容华贵。
C.为使广大莘莘学子早日受益,我公司决定在江苏各县内设独家连锁推广机构。
D.遇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人,怎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一幅杰作。整个画幅气魄宏大,构图景色连绵不断,几个段落之间衔接巧妙,过渡自然。

王希孟不但有驾驭整个画面的能力,而且在局部又有______①______的本事。架设在两岸之间有一座木结构桥梁,插入水中的木桩,两头低矮,渐向中间高起,变成一条优美的曲线。在桥的中间有一座十字形的亭子,亭为双层,亭子除去用作桥的通道外,其余的地方辟为茶肆,摆有桌椅,供游客旅者小坐品茗,观赏水天一色的风光。桥和亭子以极其精细的线条刻画,______②______,完全符合工程的营造结构。人物在其中更是细小,但观者仍能看出他们或行或坐的动态,这增强了画面生动活泼的气氛。画家画了大片的山脉、湖泊,又很巧妙地在其中一段山水空旷处,画了数十只在天空翱翔盘旋的飞鸟,它们虽然在画面中近乎一个个小黑点,但衬在空无一物的背景上,显得十分醒目。这些鸟只的出现,不但使幽静的画面陡增运动的感觉,而且还使画中的山水拉开了纵深的距离,观者起初把目光停留在青山绿水间,然后通过这群飞鸟,又将视线投向广阔无垠的天边,不禁产生遐想。数十只小鸟看似______③______,实为画家精心构思的结果,可谓神来之笔。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加点的词“鸟只”在构词上有“名词+量词”的特点,表示鸟的集合体,代表的是总称。请再举出类似的两例并简要说明。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两种动物对自己的出身疑惑不已,一种是蝴蝶,本是在地上爬的,怎么竟飞到空中?一种是蛙,为什么可以在湖河里又可以在陆地上?蝴蝶不吭声,而蛙只是惊叫:哇?哇!哇?!它的叫声就成了它的名字。

蛙的眼睛间距很宽,似乎有的还长在前额,有的就长在了额的两侧,大而圆,不闭合。它刚出生时的惊叹,后来可能是悟到了湖河或陆地的许多秽事,惊叹遂为质问,进而抒发,便日夜哇声不歇。生出了怒气和志气,脖子下就有了大的气囊。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所败,被释放的路上,见一蛙,下车恭拜,说:“彼亦有气者?!”立下雪耻志向,修德治兵,最终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蛙确实样子丑陋,暴睛阔嘴,且短胳膊短腿的。但我终于读到一本古书,上面写着蟾蜍、癞蛤蟆都是蛙的别名,还写着嫦娥的名字原来叫恒我,说:“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啊哈!蛙是由美人变的,它是长生,它是黑夜中的月亮。

1.下列各句中的“和”字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中“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为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莱特到这儿来,让他和奥菲利娅见见,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哈姆莱特》
B.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C.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D.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的特征》
2.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标点使用非常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3.用典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诗文中使用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来类比现实或引发出联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请任选文中一处典故分析其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土桥镇上的魔术师

秋子红

那天夜晚,我们整个土桥镇的人统统都失眠了。月亮明晃晃地挂在天上,空气中飘荡着一股股辛辣呛人的旱烟味。已快深夜十二点了,但人们毫无睡意,一个个像反刍的老牛一样圆鼓着眼睛,高声大嗓、唾沫星四溅地议论着不久之前马戏团演出的情景。

我们围在三子家门前的土槐树下,像门廊里的大人们一样,叽叽喳喳地慨叹着,七嘴八舌地争论着。是啊,对我们这群十一二岁的小屁孩来说,刚才发生的一切太神奇了,简直像一个个充满神迹的梦!那只会做算术题的山羊,那些在驯兽员的皮鞭指挥下钻火圈的老虎、狮子,那被一把寒光闪闪的长剑劈成两半的金发女郎……当然了,还有那个像是无所不能的魔术师,天知道,所有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月光照着我们身边狭长寂静的街道,远处传来一阵阵狗叫声。我们第一次感到,我们司空见惯的这座终年尘土飞扬的北方小镇,好像跟平时不一样了,周遭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神奇和隐秘!

马戏团是那天中午来到我们土桥镇的。不过,早在三四天前,我们就看见了贴满大街小巷的演出海报。更早之前,我们就听到了马戏团要来我们土桥镇的消息。那天中午,一辆大卡车开进了我们土桥镇,车上下来一群衣着怪异的人。男人们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女人们戴着叮当作响的大耳环,穿着花花绿绿的连衣裙。①他们操着悦耳动听的外乡口音,走在我们土桥镇窄窄的街道里。我们第一次感觉到,我们祖辈居住的这座尘土弥漫的北方小镇,实在是太寒酸、太土气、太落伍了!

太阳刚一偏西,马戏团演出的大帐篷就在镇子外面的空地上搭起了。我们看见了关在铁笼里的狮子、老虎。一只脖颈上纷披着长长的鬃毛、威风凛凛的雄狮,在铁笼里卧着,突然朝我们龇着锋利的牙齿,凶狠地嘶吼了一声。我们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但不久我们又心满意足地笑了。我们还看见,帐篷外面一个跟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骑在一辆独轮车上,边转着圈边灵敏地将手上的两只帽子不停地轮换着戴在头上。我们眼巴巴地看着,我们心里痒痒的,我们恨不得天马上就黑。

那天傍晚,夜幕刚刚落下来,马戏团演出的大帐篷就被我们镇上的人围得水泄不通。我们手里攥着软磨硬泡从父母那里要来的皱巴巴的五块钱,从人缝中挤进去,终于买到门票进了帐篷。帐篷内,用长木板一级级搭成的观众席上早坐满了人。我们又在人缝中挤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位置,可以站在木板上将目光越过前面一个个头顶,看见帐篷深处铺着红地毯的椭圆形舞台。一阵铃声响过后,演出开始了。

我们从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人。魔术师头戴一顶礼帽,拎着根手杖,白衬衣上一袭黑色燕尾服衬托出他挺拔颀长的身材。他脱帽弯腰向人们问好,彬彬有礼得像一位绅士。我们看见我们镇子上的姑娘们用一束束深情的目光望着他,眼眶里湿漉漉的,闪烁着一种饥渴难耐的光。他那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多神奇啊!他举起手杖,说一声,我们看见手杖变成了一把花雨伞,然后一把又被他变成两把三把四把,直到他的身边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花雨伞。他从衣兜里掏出块丝帕,噗地吹口气,丝帕就在我们目光的注视下变成了一朵玫瑰花。然后魔术师又掏出一块丝帕,蒙在玫瑰花上,又噗地吹口气,揭开丝帕,玫瑰花变成了一只扑棱着翅膀的白鸽子。

终于,令我们激动万分的时刻到来了——有人推过一只大铁箱,一位身材窈窕的金发女郎被魔术师锁进了铁箱,只在箱外露出她的头和一双脚。魔术师举起一把寒光闪闪的长剑,咔嚓一声将箱子一下劈成了两半!我们的心快要跳到嗓子眼儿了,我们听见观众席上的人异口同声地尖叫了一声。但令我们惊异的是,那位金发女郎并没有死,她的头在一只箱子外晃动着,向人们微笑致意,她的一双脚正在另一只箱子外左右摆动。

魔术师会分身术!

不!他一定会巫术!

看着看着,我们禁不住叽咕争论起来,直到前面的大人们纷纷回过头,用凶狠的目光瞪着我们,我们才噤了声……

表演结束以后,我们依旧围绕着魔术师的话题争论着。直到大人们打着呵欠催促我们回家时,我们才不得不结束争论。

第二天天一亮,我们起床后顾不得洗把脸,就一个个往镇子外面马戏团搭帐篷的地方跑。马戏团的人好像刚起来,懒洋洋地在帐篷外嬉笑着、打闹着。不远处,有个矮胖的女人在用炉子做饭,碗筷瓢盆就摆在她身边的土地上,锅盖上落满了苍蝇。看样子饭快熟了,③但那从锅盖下飘出的饭香味,远远盖不住远处铁笼里的狮子、老虎所散发出的一股股气势汹汹的腥臭味。后来,我们看见了魔术师。他像被人施了魔术一样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穿着皱巴巴的衬衣,眼窝深陷,头发蓬乱。他走到炉子前伸手揭开锅盖,捏了块肉片丢进嘴里,边咀嚼边向远处一个年轻女人抛了个媚眼,吹了声口哨。我们听见做饭的矮胖女人嘴里吼出了一句粗野的叱骂。我们看着这一切,心里酸酸的,我们忽然想哭。

那天中午,任凭马戏团帐篷外的大喇叭声嘶力竭地不停吆喝,我们坐在屋子里,身子动都没动。到了夜晚,据说马戏团帐篷里的观众席上,只稀稀拉拉坐了几个上了年纪的人。

第三天一早,在我们还沉湎在香甜的睡梦中时,一辆大卡车载着魔术师和马戏团离开了我们土桥镇。

许多年后,我们终于明白,魔术师和马戏团与其说是自己离开的,④不如说是被我们走的。因为,我们无法相信,那些在我们的想象里高贵、无所不能的人,居然像我们一样,那样卑微、寒碜而艰辛地活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圆鼓着眼睛,高声大嗓、唾沫星四溅”来描写“我们”议论马戏团演出的情景,引人入胜,十分生动形象。
B.文中并未提及“会做算术题的山羊”“钻火圈的老虎、狮子”的具体表演,说明其不如“被劈的金发女郎”精彩。
C.“我们”看到年龄相仿的骑独轮车的孩子可以灵活地玩弄手上的帽子时的心理活动,既展现了“我们”的羡慕,也突出了“我们”对表演的期待。
D.“我们”在演出时忍不住对魔术师会分身术还是巫术展开争论,前排大人们纷纷回头怒视,暗示“我们”不要打扰演出。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悦耳动听的外乡口音”强调了马戏团成员与土桥镇居民的差异,使得他们更具神秘感,也更容易引起镇上居民的好奇。
B.句子②中“不可思议”表现了“我们”面对魔术师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敬意,当面对外来文化和未知的事物时,“我们”感到手足无措。
C.句子③中“饭香味”与“腥臭味”对比,凸显了马戏团中的神奇与日常、超凡与平凡相融,日常生活与土桥镇居民并无太大差异。
D.句子④中“被我们‘赶’走”是因为土桥镇的居民在看到马戏团真实的一面后,对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大大降低,促使马戏团离开此地。
3.本文开篇与《祝福》开篇都采用了(1)         的记叙方法,(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种记叙方法为本文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其中一组决定从文章的主题切入。作为这组的成员,请你仔细品读文章,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7日内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危稹

楚楚雪衣明,烟霞径里行。

不管陶令野,有节伯夷清。

一见消尘虑,相亲长道情。

秋风着梧叶,时作九皋[注]声。

[注]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郑玄笺:喻贤者虽隐居,人咸知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将鹤的羽毛比作白雪,叠音词“楚楚”强调了鹤羽鲜亮整洁的特征。
B.次句中的“烟霞”泛指红尘俗世,这是以鹤的生活环境反衬其精神品格。
C.颔联连用两个典故,“陶令”指彭泽令陶潜,“伯夷”是商周之际的贤人。
D.颈联议论,意为初见鹤即可消除俗念,常相亲则能培养超凡脱俗的情操。
2.“鹤”是古代文人雅士喜爱的禽鸟,本诗刻画了“鹤”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4-05-3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已经不好好说话了:本来只作为标点符号而依附于文字的句号和问号,被我们拎出来单独成句;本来只作为连接号出现的波浪号被我们用来放在句尾;好好的一个字,非要把它拉长了写成彳 亍不可

早在1962年,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工内就提出了言语交际中存在一种经济原则:②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尤其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高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一切,于是我们的交流就变得十分注重效率。③只要不妨碍沟通,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这就是因此连标点符号都被我们赋予了特定内涵的原因

        ,在实际的聊天中,我们似乎会有意地去违背这种尽可能少打字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在1983年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为此,他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

人们在交际中遵循礼貌原则,其原因也同遵循经济原则一样,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同的是,经济原则是通过提高交际效率而直接给说话人带来节省时间精力的好处,而礼貌原则是通过给对方留面子——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这样一个间接的过程给自己带来好处。于是,在日常交际中,经济原则常常让位于礼貌原则。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在和刚刚加到微信的朋友打招呼时,在你好后面多加一个波浪号,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活泼友好~

不过,利奇这项四十多年前的研究显然没有考虑到今天的网友之间聊天的情况。我们打出满屏的哈哈哈,显然不是为了礼貌。在2020年5月底,阿根廷语言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Hahahahaha,Duuuuude,Yeeessss的论文。文章提出,这种把一个词(音节)重复很多遍的行为,       是一种强调。这种行为在正式的书面语言和词典中非常少见,但在社交媒体中却被普遍应用。虽然这篇文章分析的是英语单词,但这种重复即强调的表达方式同样适用于中文。当只发一个哈哈哈不足以表达我们热烈的情感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多发几个;随着问号的增多,我们表达的疑惑也在加深;为了强调自己的不满,我们可以放弃敲一个×就能打出来的        多敲五下打出chichu“彳 亍

这种把一个词拉长、       重复这么多遍的行为,仍然没有违背言语交际最基本的经济原则——毕竟,在键盘上敲出满屏的哈哈哈,也比打出哇真的好好玩我真的有在笑并且快笑背过气了省事多了。

1.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要坐那么长一段路的车,多遇上几个红灯,她就非迟到不可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不可
C.翻开那时候的小说来看看,已经有很多词语非加注不可了。
D.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
2.下列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组是(     
A.不过     实质上     进而     以致B.不过     原则上     进而     甚至
C.然而     实质上     转而     甚至D.不过     原则上     转而     以致
3.序号①至⑤的句子中有两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中提到,“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网上聊天作为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语言状态,也常常不遵循文法。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5.阅读下列《雷雨》选段: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李华根据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提出应该把“你是谁”修改为“请问你是哪位”,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从人物性格、戏剧语言、情节冲突等角度中任选其二,说明你的理由。
2024-05-3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