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2022-07-01更新 | 724次组卷 | 4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一中2021-2022学年新高三高考命题竞赛语文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和“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融发展阶段,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返乡体”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如果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材料二

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使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辑。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固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三

“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听风就是雨。找到一个对村里各方面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明白人”。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体,那么任由情绪的宣泄和流淌,大可见怪不怪。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四

“返乡体”能够走红的原因或有很多,但主要的无非是供需两个方面。从“供给侧”的角度看,人口流动大背景下城乡社会的剧烈变迁,给具有相当规模、横跨城乡两个区域和拥有多地生活经验的青年知识群体(主要是80后和部分90后),造成直观而持久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体验,这是他们动笔记录下自己观察和思考的主要动力。从“需求侧”的角度看,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人们,也日益增长着对于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其中之一。为都市喧嚣和油腻生活感到烦躁的人们,对于那种“我手写我口”“所见即所得”的明朗快意、清新写实的田园文风,也有一种久违的天然亲近感。此外,从传播媒介自身的特点来看,春节档恰恰是媒体议程设置相对宽松的空档期,更是风土人情、民生民俗这类平日很难抢到“C位”的软性话题大显身手的绝佳时机。

我们可以把“返乡体”写作的出现和走红,放置于二十世纪末“三农问题”浮出水面,本世纪初出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呼声,乃至于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脱贫直至乡村振兴的一系列连续性的政策转向和制度安排这个序列之中。其本质,都是在快速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农民主体地位越发清晰和自觉的反映。因此它在总体上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

(摘编自《近乡情更怯未必读得懂真实的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作者的创作很可能会单薄而狭窄。
B.“返乡体”在各大媒体的关注度居高不下,是因为“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参与感很强。
C.“返乡体”作为一种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不仅要有抒发乡愁的情怀,还要有科学的数据、调查设计和广泛的代表性。
D.春节时期媒体议程设置相对宽松,为风土人情、民生民俗等软性话题提供了绝佳的档期机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返乡体”作家应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不能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
B.社会阶层固化加速以及知识和学历难以改变命运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C.“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著”的本地人,如果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也无法依赖于乡村的“明白人”。
D.如想写出真实地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返乡体”作品,写作者就应该在乡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四观点的一项是(     
A.返乡的好处在于,生于斯长于斯,熟悉乡土人情,能够很快融入,但问题也恰在于此,天然的便利容易让调查者疏于深入和广泛地访谈、细致和缜密地判断。
B.孔德继认为部分“返乡体”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等问题,他提倡应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辑。
C.对待这种写作,既不要一味相信,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它只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起点,也只可能是起点。
D.城市中产阶级返乡,关心家乡,关心农民,关注乡村问题,这种态度本身就是积极的,而且总会有其积极作用。
4.材料四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返乡体”文章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2021-07-2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一中2021-2022学年新高三高考命题竞赛语文试题(二)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和“金”这些生活常见的事物作喻,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鸟兽的反应侧面描写了蜀道之高。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自己和朋友月下畅游的感觉:“____________”,而不知道在哪里停止;“__________”,仿佛长出翅膀登入仙境。
2021-07-2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一中2021-2022学年新高三高考命题竞赛语文试题(一)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中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蜀道难》想象丰富,充满神秘色彩,其中“________”一句写了“五丁开山”的故事,“___________”一句写了太阳神的车子的传说。
2021-07-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一中2021-2022学年新高三高考命题竞赛语文试题(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浑瑊,皋兰州人也。瑊本名曰进,年十余岁即善骑射,随父战伐,破贺鲁部,下石堡城,收龙驹岛,勇冠诸军,累授折冲果毅。后节度使安思顺遣瑊提偏师深入葛禄部,经狐媚碛,略特罗斯山,大破阿布思部;又与诸军城永清栅、天安军,迁中郎将。安禄山构逆,瑊从李光弼出师河北,定诸郡邑。贼将有李立节者,素称骁勇,与瑊格斗,临阵斩之,迁右骁卫将军。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改检校太仆卿,充武锋军使。又从仆固怀恩讨史朝义,前后数十战。朝义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赐实封二百户。建中四年,李希烈遣间谍诈为瑊书与希烈交通,瑊奏其状,上特保证之,仍赐瑊马一匹并鞍辔,锦䌽二百匹。时以普王为荆、襄等兵马元帅讨李希烈,以瑊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充中军都虞侯。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侯。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合兵六千人赴难。将至,上议其所向,宰相卢杞、白志贞以漠谷路为便。瑊曰:“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不若取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便取城东北鸡子堆下营,与城中掎角相应,且分贼势,朱泚必不更于陵寝往来。”上从杞议。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城中出兵应援,亦为贼挫锐而退。希全等各归还本镇,贼攻城逾急,壕堑圜之。 城上士卒皆久寒馁,又少甲胄,瑊但感激诫厉之。时瑊中流矢,遽自拔之,血流沾沫,格斗不已,初不言疮痛,以激士心。翌日,李怀光大军次醴泉,是夜,贼解围而去。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薨于镇。废朝五日,群臣于延英奉慰。诏赠太师,谥曰忠武,赙绢布四千匹、米粟三千石。及丧车将至,又为废朝。应缘丧事,所司准式支给,命京先尹监护。葬日,赐绢五百匹。

(节选自《旧唐书·浑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B.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C.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D.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受职时皇帝赐以旌节而得名。
B.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始食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C.道,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D.京兆尹,西汉时,掌管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行政长官,唐时沿用汉代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瑊能骑善射,屡立战功。他十余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击破贺鲁部,攻下石堡城,收复龙驹岛,也曾带领偏师大败阿布思部。
B.浑瑊勇冠诸军,忠于朝廷。他的勇敢在诸军中数第一,曾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跟随李光弼参加征讨叛贼安禄山的战斗,格斗中他勇斩敌将李立节。
C.浑瑊遭人陷害,仍受信任。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瑊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瑊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皇上特地为他保证,还赐予他物品。
D.浑瑊进献良策,不被采用。朝廷商议军队行进的方向时,他否定了卢杞等人的方案,并提出建议,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帝否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
(2)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
5.浑瑊为什么建议军队不要走漠谷而从乾陵北取道?请简要说明。
2021-07-19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一中2021-2022学年新高三高考命题竞赛语文试题(二)
9-10高一下·内蒙古包头·阶段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6 . 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2021-06-17更新 | 133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0年辽宁省大连协作体高二上学期竞赛题语文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时的黄鹤楼是文人骚客聚首之地。五月登楼,望短笛之梅,落瓣于芙蓉雪浪;九月凭栏,看长亭之柳,寄舟在米市渔街。弄笔者对此,各有各的感悟:托兴寄情,写忧患文章者有之;叹乡关无觅者,更是不少。

今天登楼的人,旺季时如蚁聚。然而在这里发思古幽情的,却没有几个人了。

_____黄鹤楼的高层回廊,任乱发飘然,把四面江山,看个痛快。

倚楼西望,苍茫一片。乃是莺飞草长的江汉平原。这云梦大泽的遗址,尚有碧水千湖。牧歌与渔歌揉成的水彩平畴上,更有一水横来。涌入楚地的长江,开始有了大气魄。溯江而上,在进入南津关,探奇二百里三峡,继而去巴蜀买醉、天府搜神之前,_____先来欣赏葛洲坝的水利枢纽工程。______,耸大江铁门;经天纬地,锁高峡洪波,好一幅_____的智能风景画。更有旋转于江心的巨型水轮发电机,你体会到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宏伟。(       )轮船穿梭在吴头楚尾,往返穿过迷蒙烟雨,当然也有二十四番花讯。如果在黄花初吐、紫蟹才肥的季节,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大小游船就多于过江之鲫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漫步     不妨       鬼斧神工       精美绝伦
B.慢步     不妨       鬼斧神工       美轮美奂
C.漫步     不防       巧夺天工       精美绝伦
D.慢步     不防       巧夺天工       美轮美奂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凭栏东眺,长江拍天而去,早已挣断了西塞山前的千寻铁锁。
B.东眺凭栏,拍天而去的长江早已挣断了西塞山前的千寻铁锁。
C.东眺凭栏,长江拍天而去,早已挣断了西塞山前的千寻铁锁。
D.凭栏东眺,拍天而去的长江早已挣断了西塞山前的千寻铁锁。
3.对偶具有对称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对偶进行简要分析。
2021-05-26更新 | 25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一中2021-2022学年新高三高考命题竞赛语文试题(一)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报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邪党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以母忧去。服除,召判流内铨,时在外十二年矣。帝见其发白,问劳甚至。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修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遇,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照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斯/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服除”,指守丧期满。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
B.“翰林学士”,古代官名,负责文件起草、图书编纂、侍读等。
C.“嘉祐”,北宋仁宗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仁宗”是他的谥号。
D.“致仕”,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指称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颖悟超群,才学显著。他幼时聪敏过人,刚成年时就享有极高声誉;参加科举荣登甲科,不久,出任西京推官。
B.欧阳修才德出众,深得皇帝赏识。仁宗曾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来嘉奖他的直言善谏,后又破例提拔他做要职。
C.欧阳修为人刚直,受到排挤。他曾因上奏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而遭到一些宦官的诋毁,被外放为同州知州。
D.欧阳修为文朴实,重视文风,他在主持礼部进士的考试时,极力排斥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2)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5.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时,做了哪些利民之事?请简要概括。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长河奔涌民族精神,百年沧桑砥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逻辑与情感

近日,H&M造谣中国强用劳动力,抵制中国“新疆棉花”事件引发全民愤慨,国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网名们纷纷发声力挺“新疆棉花”,HM、耐克、阿迪等代言明星纷纷解除合约,外交部、商务部更是强硬回应,纯白无暇的新疆棉花绝不容许任何势力玷污抹黑。


面对国外势力的造谣抵制,作为中国青年,你有何感触?请向世界发出属于中国青年的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青年风采、重塑中国形象。请写一篇文章在班级主题班会上交流分享。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必修使用引用论证;不少于800字。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的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交代了故事的缘起,照应题目,借父亲之口解说了秋天梨花盛开的原因,为后文小女儿的出生作铺垫。
B.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和同仁一起建立中医院,鞠躬尽瘁。
C.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寻常之中隐匿的价值。
D.仅仅是微小的用药剂量的差异,却给两个病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治疗效果,作者由此慨叹中医的博大与玄妙。
2.下列作品中的人物,不能集中体现赵淑萍关于塑造人物“最到位”理论的一项是(     
A.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B.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钉住祥林嫂的眼。“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
C.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扇子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
D.林冲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3.请结合文本,分别简析两处画线句中“梨花”的寓意。
4.在文本二的第一段中,赵淑萍老师借冯先生的话引出小说创作的两个要素,请指出要素内容并结合文本一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