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说新语》记载,7岁的王戎并没有因为小朋友们竞相采摘路边的李子而跟从,他解释自己安然不动的原因是从众,信从前人的经验——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苦李。而元代的集贤殿大学士许衡盛夏时经过河阳,虽然口渴难忍,但却没有像众人那样去摘食路边无主梨树上的果子,他解释自己不为所动、逆众的原因是——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从众逆众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相反的心理趋向和行为取向,但应该做出何种选择,却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围绕“从众”“逆众”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8-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联赛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23日是世界读书日,复兴中学记者团在校刊上推出了一篇以快时代的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访谈录。以下是学生记者对某出版社主编的采访实录。

记者:

主编:我借用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的观点来回答这个提问吧。他曾在著作《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中说,在这个深度阅读日渐消亡的时代,即便部分书籍沦为消遣娱乐的媒介或技能培训的工具,书籍在心智塑造、思想情感交流以及知识传播方面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进而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文明的代际传递。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今读者在阅读偏好上的变化?

主编:快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轻阅读和碎片式阅读,功能性文盲(缺少探究习惯和自我批判能力的读者)越来越多。但人性中自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与娱乐性书籍相比,非娱乐性书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这种向上向善的渴求。所以我一直相信,无论世界如何浮躁喧嚣,,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代表了这个时代饱满深沉的思想内涵。

记者:近几年图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像有声书、视频荐书等。

主编:制作优质的有声书和视频荐书都是功德无量之举,都有助于营造健康的阅读氛围。前者让快时代的人们能见缝插针地听,获得另一种读书体验;后者算得上是书评的推陈出新,如果真是用心甄别而不是出于商业目的的王婆卖瓜,那就能让优秀的图书脱颖而出、传久传远,也能帮助读者降低选书的试错成本。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复兴中学不少同学观看某电商平台的荐书短视频后,购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等非娱乐性书籍。请根据以上访谈实录的内容,用三个动宾短语概括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7个字。
2023-08-0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联赛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长忠的家乡白城,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很多农作物都种不活。燕麦作为贫瘠土地上的先锋作物,根系最长达2米,耐旱耐寒,不与主要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稻米争夺好地,在低肥力土壤上,比其他粮食作物效益还高。从2007年开始,白城市农科院尝试种植燕麦进行盐碱地生物修复改良,在一块500亩左右的中度盐碱地上进行试验,多年种植燕麦,土壤中的全盐量和pH值竟然逐年降低,到现在这块地已经变成良田。

在任长忠刚上大学时,就对麦类作物产生浓厚兴趣,并有意识地以此进行学术研究的着力点。我发现,燕麦在国际上是很流行的药食同源食品,燕麦秸秆还是优质饲草,适合在白城地区种植,于是我把研究方向锁定在燕麦上。燕麦科研在向前推进,燕麦产业也在同步发展。作为特色保健主流粮食品种和饲草品种,白城燕麦正走向中国的东西南北。在燕麦产业化研究上,任长忠早已____②_____。他希望实现大、高、低三个发展方向:大众化的食品加工;高附加值,利用燕麦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等成分,开发一些满足多元化需求的产品;低血糖生成指数产品的开发,燕麦属于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可以面向三高等人群进行药食同源精细加工。

任长忠始终记得老师布罗斯的叮嘱,做燕麦研究,一定要和企业、企业家_____③______。没有产业支撑,科研难以为继。可是,白城燕麦在吉林,包括在白城当地,开花结果似乎并不多,颇有的味道。

1.文中横线空缺处所填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① 陆续     ② 踌躇满志     ③ 打秋风     ④ 行百里者半九十
B.① 连续     ② 胸有成竹     ③ 打交道     ④ 墙里开花墙外香
C.① 陆续     ② 胸有成竹     ③ 打交道     ④ 行百里者半九十
D.① 连续     ② 踌躇满志     ③ 打秋风     ④ 墙里开花墙外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组是(     
A.任长忠刚上大学,麦类作物就让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有意识地以此作为学术研究的着力点。
B.在任长忠刚上大学时,麦类作物就让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以此为着力点进行学术研究。
C.任长忠刚上大学,就对麦类作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有意识地以此作为学术研究的着力点。
D.在任长忠刚上大学时,就对麦类作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以此为着力点进行学术研究。
3.东北地区即将举行一次大型农博会,任长忠的燕麦科研团队也会参加。他们打算做四块展板,向全国各地的客商、企业介绍和推广“白城燕麦”。现已完成了两块展板,请你仿照①④展板的语言格式,为②③两块展板各拟一个醒目的标题。
①贫瘠先锋,盐碱克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潜力作物,前景广阔
2023-08-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联赛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遣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援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于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①缪公:即秦穆公。②石:量词,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这里指弓拉开时所需要的拉力。③关:同,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孤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B.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C.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D.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恶能如此”和《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两句中“恶”的含意相同。
B.“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和《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两句中“适”的含意不同。
C.“寡人”是古代诸侯王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还有孤、不毂等。
D.文中“左右皆试引之”和《兰亭集序》里“引以为流觞曲水”两句中的“引”含意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因此日夜酣饮不休,且不听直言,反而射杀进谏的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B.宋王受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以实情上报的使者,奖赏以虚情上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因此狼狈而逃。
C.齐王想任用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而淳于髡敬谢不敏,齐王让淳于髡不必多虑,因为太子一生下来他就知道太子不如尧舜。
D.齐宣王所谓强弓不过三石,但左右都说齐王之弓超过九石,除了齐王无人可拉开;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
(2)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5.君王善于接受直谏,与哪几个重要因素有关?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诗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后谏往追来的感悟。
(2)《兰亭集序》中能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视听乐趣的前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在《项脊轩志》中,写作者端坐着聆听自然的声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8-0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联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自习近平《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性一词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进行反映,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和基本导向。艺术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更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还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思想特征。我们的真实生活或许是平淡的,但它反映到作品中是集中、典型、理想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刻画形象给人们以精神震撼,体现了文艺创作中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为题材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斗争,既反映了现实,又为受到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文艺具有时代性、它代表了每个时代千千万万人民的思想追求、精神境界。艺术创作者应该深入人民的生活,在作品中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愿望、追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作品以曲折蜿蜒、惊涛澎湃的母亲河黄河为象征,表现出抗日、爱国”的基本主题思想,热情赞颂了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抗日期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暴行。从这部在国内传唱度较高,乃至在世界舞台上都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引起人民的共鸣。

民族精神其实都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时代精神,经过现代人的阐释和解读,各种时代精神具有了民族性,并最终融合成民族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千百年来,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里。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影响,涌现许多动人心弦的文艺作品,如贺敬之创作的抒情短诗《回延安》,以激情澎湃的诗篇歌颂“母亲”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表现浓烈爱国之情的抒情歌曲《走进新时代》,体现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赞扬。这些作品都深刻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文艺创作者顺应时代精神、融合浓浓爱国之情的创作特征。

(摘编自郑柯《关于艺术作品中人民性的分析》)

材料三:

①所谓直接表现人民性,是指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历代民间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伐檀》,就正面描绘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硕鼠》既喊出了人民群众反抗剥削的呼声,又表达了他们追求乐土的美好理想。历代进步文人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直接表现人民性的篇章,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关汉卿的《窦娥冤》,都真实地描写了人民生活,反映了民间疾苦,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小说《水浒传》则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农民英雄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因此,这些作品鲜明的表现了人民性。

②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并不在于写什么题材,关键是看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小说《荡寇志》,作者站在反动阶级立场上,对农民起义作了歪曲的反映,其不具有人民性的。

(摘编自樊德三《论文学的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文艺作品要从创作的来源、目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B.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者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其作品就会失去生命力。
C.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创作者将真实生活集中、典型、理想地反映到艺术作品,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D.民族精神由时代精神与民族性融合而成,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中,受其影响,涌现出许多优秀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只有融入人民感情、反映人民心声、符合人民审美,才能引发人民的共鸣。
B.伟大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这源自它们反映时代的现实,抓住了时代的问题。
C.真实反映社会问题,准确地洞察劳苦人民悲痛的内心世界,也是“人民性”的体现。
D.文艺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关键看其思想感情,此观点旨在纠正重视题材的创作倾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创作”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
B.“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C.“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
D.“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4.直言三段论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演绎推理方式。三段论形式如下:大前提:所有M是P,小前提:所有S是M,结论:所有S是P。请结合材料三第①段材料,运用直言三段论的形式展示其推理过程。
5.职场剧是很好的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的载体,但近年来,有些作品追求流量至上,剧情浮夸、人物失真,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批评为“悬浮剧”。假如你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制作协会的相关负责人,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职场剧的创作要重视"人民性"的倡议。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倡议要点。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李之仪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极目远望,但见江面无风,波澜不惊,水天相映,呈现出澄澈光色。
B.这首词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都提到了心灵摆脱世俗的束缚。
C.眼前秀美风光让词人感受到回归田园的乐趣,产生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李之仪的词作深情之外,别具一段妙理。词中谈到哪些人生哲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农场里,几十名同学在农田里麻利地干起了农活,割水稻,打谷子,锄地……大伙儿分工明确,忙得热火朝天。这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于今年4月栽种,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迎来了大丰收。同学们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现在自己来收割,感觉特别有意义。”自2006年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种田课”就已纳入必修课程。

材料二:近日,白岩松在未来教育大会上做了题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与更全面的人》的演讲。他说,培养全面的人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并行。同时还要做些适合新时代的“补充和改变”,比如,过去的“劳”强调的是劳动,要学工学农;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劳”更多的是要用智力创造,当人工智能都成为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要拥有新的劳动概念,劳动能力要体现在智慧方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有这么一棵树

赵淑萍

有这么一棵树,它枝繁叶茂的时候,还没有梦想,因为,它自身就像一个美丽的梦。栖息在它绿叶中的鸟儿,也是梦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没想那么多。

可是,它很不幸。一年春天,绿叶没有在它枝条上舒展开来。别的树都带上了绿色的美丽的树冠,它却枝干分明。它枯了,小鸟也不飞到它身上来,好像害怕它。是什么吓得小鸟不敢接近它?因为,它再也不能抵挡喧嚣。风吹来,枝条发出的是干燥、生硬的摩擦声,它望着邻近同伴们那丰腴的绿色,听着悦耳的鸟叫,它疑惑自己怎么会这样,这可是它从来没有琢磨过的事儿。

它时不时听见自己身上折断的声音,风呀,雨呀,都可以轻易地扳掉它的枝条。当剩下光秃秃的躯干时,它做了第一个梦,梦见失却的枝条绽出了绿芽,然后绿芽舒展,一片片绿叶在阳光中闪烁。后来,它又做了一个梦,它听到身体里有鸟的歌唱,那么多鸟,像在举行歌咏比赛。

它轰然倒地,压在绿色的草丛中,它的根部留着锯屑。一个人放下闪着寒光的锯子,又操起斧头,砍掉它的梢头。它躺在草丛中,阳光吸走了它的水分。它已是截取出的一段圆木。它不知道还要躺多久。

有一天,它听见了一种音乐。曾经有一个男子,到它的绿荫下拉过小提琴,每年都来,像是举行一种仪式。现在听那哀伤的乐曲,仿佛是在悼念它。不过,四下没有人影。渐渐地,它听出旋律发自它的身体。听着优美的旋律,它想到小提琴,仿佛那把小提琴藏在它的身体里面。

终于来了两个人。它认出,一个是锯倒它的汉子,一个是拉小提琴的男子。汉子像是在说服男子进行一笔交易。它感到,所指的对象是它——一段圆木。

死沉死沉。这是两个人扛它上一辆车时汉子的话。不过,男子说:我听见木头里边发出了声音,很好听。

一间屋子的门口,它被卸下,屋里迎出一个老头子,拍拍它,摸摸它,说:我发现里边藏着一把小提琴。

小提琴手说:大师,我听见木头里边的琴声,伐木的人还不相信呢。

老人说:同一段木头,不同的人看到听到的形象是不同的。

小提琴手说:我失踪的那把小提琴,似乎就藏在这棵树里。

汉子纠正:不是树,是木头,死了就叫木头。

小提琴手说:它没有死。死了的木头不会发出那么悦耳的琴声。

圆木想:过去,我怎么没察觉自己里边还藏着一把小提琴?

老工匠把它摆在一个工作台上,似乎不知道怎样下手,他在绕着工作台,一圈一圈地走,时不时地抚一抚它,听一听它。他向小提琴手保证:我将制作最后一把小提琴,你不要来催。

它一连躺了两天。它多么希望自己真的能发出自己能听见的小提琴的旋律。难道它发出的声音只有小提琴手能够听见?它看到室内的锯子、凿子、斧子、锉子,它想象自己即将被倒腾得面目全非。

那个夜晚,很静很静,月光如水,流到了工作台。它有点不甘心,或者说,有点怀念——怎么没有守护住绿叶?它用仅剩的一点点湿润,做一个梦:它米粒般的苞芽,一串一串,像音符,在树枝上摇曳,音乐就从苞芽里发出

这是小提琴手曾经奏过的一个旋律,那旋律使它想到森林里它无数的伙伴。它仿佛又回到森林,那也是小提琴手童年生活的地方。第二天,小提琴手可能等不及了,他尾随着老工匠进门。老工匠念叨:不急,这个活儿急不得。

小提琴手说:昨晚,我又听见你这里的树发出了声音,像有人在独奏。

老工匠愣住了,说:啊?

小提琴手说:出了什么事儿?

老工匠说:怎么会这样?简直是奇迹。

它粗糙的表皮生出了嫩绿的芽!

小提琴手扶一扶近视眼镜,几乎贴近木头。

老工匠说:我想等它死透了再动手,它还有点潮,可是,它又活了。

小提琴手吸一吸鼻子,闻了闻绿芽,说:它要重返森林。

有这么一棵树,它在枯死了后,还有个梦想,却为难了看中它的两个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一棵树从枝繁叶茂到轰然倒地,然后被截取成一段圆木,最后长出嫩芽的故事,表达了梦想可以成真这一唯一主题。
B.文章写到大树的两个“梦”,既指它真实的梦境,也指它的理想,表现了大树不甘心自己的枯萎,想获得重生,实现新价值。
C.小提琴手和大树对圆木的认识不谋而合,他们都听到了圆木里面的音乐,确信圆木的体内藏了把小提琴,老工匠证实了他们的想法。
D.文章结尾说“却为难了看中它的两个人”,指的是对圆木的处理犯了难,是让圆木回到森林,还是制成一把小提琴,左右为难。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后半部分主要运用对话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叙述了大树的命运,圆木粗糙的表皮长出了嫩芽是小说的高潮。
B.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如“摆”“绕着”“一圈一圈地走”“抚一抚”“听一听”等动词充分表现了老工匠对圆木的爱惜。
C.故事按照两条线索展开,一条线索是大树的命运,另一条线索是小提琴手慧眼识材,双线并进,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D.小说采用读者喜闻乐见的童话体叙事,立足于人们对自然界大树的一般认知,启发读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3.请简要分析画线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4.“同一段木头,不同的人看到听到的形象是不同的”,如何理解文中老人说的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
10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又暗含时光易逝之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曹操的《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5-2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五育融合”知识竞赛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