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0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中国古钱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凝聚了先人们这样的生存智慧:一个人要想赚钱,除了技巧和能力外,不仅要善于交际,做事懂得圆滑,同时还要有良心、有正气、有底线,符合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在学龄阶段,学到的都是要做善良、正直的人。但初出社会的我们,棱角分明,坚持原则,不懂变通,往往处处碰壁,于是慢慢地在怀疑中丢失了自己的初心,变得圆滑,结果又往往适得其反。因而,如何处理圆滑方正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人生课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4-05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促进健康十分重要。但是,__①__。近几年,褪黑素相关产品被年轻人士尤其白领推崇为助眠神药

褪黑素也被称为暗信号,这是因为褪黑素的分泌主要在黑暗状态下进行,__②__,白天分泌受到抑制。一旦环境变暗、变黑,褪黑素就会开始工作,身体就逐渐进入睡眠状态。褪黑素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内源性同步节律的作用,能够影响睡眠—觉醒周期,稳定和加强昼夜节律。

目前,对于褪黑素的研究结果支持其适用于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时差综合征以及儿童睡眠障碍等情况,有这些问题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褪黑素进行治疗。短期口服适量褪黑素通常是安全的,但褪黑素不适合长期服用,人们应该像看待其他任何安眠药一样看待褪黑素,并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比起其他安眠药,虽然褪黑素通常带来的副作用更少,__③__,比如白天嗜睡、头痛头晕、胃部不适、头脑昏沉等。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得真不错,很可以读一读。
B.最近这天气实在热得可以,要是能下一场雨就好了。
C.他家的新房我去看了,地理位置、整体装修都还可以。
D.“九成熟十成收”,小麦达到九成熟时就可以收割了。
2024-04-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大自然仍然岿然不动,星换斗移,每年一度,在冬天之后一定来一个春天,燕园仍然是一年一度百花争妍,__A__。然而对我们住在燕园里的人来说,却是尽日寻春不见春,究如处在一片荒漠之中。不但没有什么永恒的春天,连刹那间春天的感觉也消逝得__B__了。当时我唯一的慰藉就是英国浪漫诗人雪莱的两句诗: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终会来临的,我__C__。

雪莱的话终于应验了,春天终于来临了。美丽的燕园又焕发出青春的光辉。我在这里终于又听到了琅琅的书声。而且在这琅琅的书声中我还听到了十多年前没有听到的东西,听到了一些崭新的东西。在这平凡的书声中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千军万马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脚步声吗?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向科学技术高峰艰苦而又乐观的攀登声吗?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那美好的理想的社会向前行进的开路声吗?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内心深处的声音吗?不就是春天的声音吗?

①眼前,就物候来说,不但已经不是春天,而且也已经不是夏天;②眼前是西风劲吹、落叶辞树的深秋天气。③眼前是古代诗人高呼悲哉的时候。④然而在这春之声大合唱中,在我们燕园里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在黄叶丛中,在红树枝下,我看到的却是阳春艳景,姹紫嫣红。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3.“悲哉,秋之为气也。”这两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24-04-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____”指出推行新法的依据,用“____________”点明实行新法的根本目的。

(2)马可·波罗曾赞叹临安(今杭州)为“世界上最华贵的天城”。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写出了临安楼阁的雅致。

(3)小刚去看画展,一幅险峻的群山图让他惊叹,他想引用古人的诗句来形容眼前的山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0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郝,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臧武仲①,又称臧纥,谥,鲁之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初,臧宣叔娶于铸,生贾及为而死。继室以其姬,穆姜之姨子也,生纥,长于公宫。姜氏爱之,故立之。臧贾、臧为出在铸。臧武仲使使告臧贾,且大蔡焉,曰:纥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曰:是家之祸也,非子之过也。贾闻命矣。再拜受龟。使为以纳请,遂自为也。臧纥如防,使来告曰: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请!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敢不辟邑。乃立臧为。

臧纥致防而奔齐。将盟臧氏,季孙召外史掌恶臣,而问盟首焉。对曰:盟东门氏也,曰:‘毋或如东门遂,不听公命,杀適立庶。’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季孙曰:臧纥之罪,皆不及此。孟椒曰:盍以其犯门斩关?季孙用之。乃盟臧氏曰:无或如臧纥,干国之纪,犯门斩关。臧纥闻之,曰:国有人焉!谁居?其孟椒乎!

齐侯将为臧纥田。臧纥闻之,见齐侯。与之言伐晋。对曰: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晋之乱而后作焉,将事之,非鼠如何?乃弗与田。仲尼曰: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也。

(节选自《左传》)

【注】①臧武仲:鲁国大夫,封邑在防。其父、祖父都为鲁国高官。②穆姜:鲁宣公夫人。③大蔡:即大龟,其甲用于占卜。④季孙:季武子,鲁国正卿。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纥之罪A不B及C不祀D子E以大蔡F纳请G共H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朽,指永不磨灭,与成语“永垂不朽”“万劫不朽”的“不朽”意思相同。
B.致,给予、送给,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不同。
C.再拜,指拜两次,“再”与《曹刿论战》中“再而衰”的“再”意思不同。
D.宁,指宁可、宁愿,与《与妻书》中“宁请汝先死”的“宁”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认为,臧武仲虽被世人称为圣人,但不能免于罪责;喜好谈论出兵征讨,与邾地打仗却失败了,他的智慧是名不副实的。
B.臧武仲因受穆姜喜爱而被立为臧氏继承人,但他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便想让位给长兄臧贾,但最终事与愿违。
C.季武子打算与臧氏结盟,便向掌管逃亡臣子的外史询问盟约的写法,最终采用了孟椒的建议;该说法得到了臧武仲的认可。
D.贼武仲在与齐庄公谈论进攻晋国之事时,将齐庄公比作老鼠,闻风而动,趁乱进攻,以致齐庄公生了气不赏赐土地给他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
(2)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
5.孔子是如何评价臧武仲其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大类动物都有严格不变的身体构造——昆虫有6条腿,蜘蛛有8条腿,螃蟹有10条腿。我们人类也有类似规律的限制。所有的脊椎动物,不管是青蛙、蟾蜍,还是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都有四条腿。鸟类的一对前肢特化成了翅膀,我们的前肢特化成了手臂,但这样的区别只是同一张设计蓝图之下的微小修改。我们的祖先从早期的四足两栖动物进化而来,从此我们是四足动物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看起来,一旦一种新型的身体构造形式确立起来,比如昆虫的身体分为三节,属于这种构造的动物就再也无法更改。但失去某种身体结构就另当别论了。退化的过程经常发生,许多昆虫的翅膀都退化掉了。在海豚把前肢特化成鳍的同时,蛇却把四肢全抛弃了。然而,即便有退化现象的存在,每类动物的基本身体构造依然不会改变。正因如此。我们才一眼就能分辨出昆虫、蜘蛛和螃蟹。不过,话虽这么说,哺乳动物之间依然还有相差巨大的体形,小有鼩鼱,大有大象、鲸鱼……为什么昆虫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呢?

原因不止一个。首先,昆虫如果想变得更大,就必须先脱掉坚硬的外骨骼。蝗虫和臭虫的成虫在发育成熟前,都会经过好几次蜕皮的过程。这些昆虫不具有甲壳虫和苍蝇等的四阶段生命周期,它们由卵发育为小小的若虫,然后身体慢慢长大,经历至少四次蜕皮过程后,方可长成性成熟的成虫。其实,蝗虫的若虫看起来和没有翅膀的成虫一个样。与之相反,拥有四阶段生命周期的完全变态昆虫会在幼虫阶段完成全部的生长,紧接着在蛹的阶段完成主要的形态转化。以侵蚀西红柿植株的番茄天蛾幼虫为例,幼虫在生长完毕后会变成蛹,然后羽化成蛾,这种蛾长有一根卷曲的舌头舌头伸直后能长达10厘米。番茄天蛾会利用这根舌头吸食花朵深处的花蜜,吸食过程中还会像蜂鸟一样高频率地拍击翅膀。从幼虫坚硬的咀嚼式口器到成虫细长的舌头,同一种昆虫却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生存方式。蛹为完全变态昆虫创造了体验不同生存方式的可能性,但所有昆虫在发育成熟后都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蝗虫也好,甲壳虫、黄蜂、蝴蝶也好,发育成熟的昆虫都无法继续长大,因为它们既不能继续蜕皮,也不能让翅膀再生。

体形很大的昆虫确实存在,比如非洲雨林里的巨大花潜金龟和欧洲的一些锹甲,它们的成虫大是因为幼虫也很大。但由于幼虫基本上无法防御外敌,它们需要躲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中。这些大型甲壳虫的幼虫一般生存在腐木的深处,十分难以被发现,而且它们要经历48年的时间才能发育完成并蛹化。这个过程太漫长了,还是保持体形娇小比较好。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样的。大而活跃的动物就像一辆体形更大、动力更强的小汽车,需要更多燃油来驱动,而且这辆车的燃油还要有更高的燃烧效率。这就意味着动物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气以供呼吸的消耗。在陆生动物中,鸟类有最强的肺部。在鸟类体内,有一条完整的通路,可供氧气进入肺部后再流出。这种机制对连续快速飞行的消耗来说是必需的。而这正是昆虫的主要问题所在一,它们没有发挥肺部作用的器官。昆虫通过身体四周的呼吸孔吸入空气,氧气被血液吸收后,再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种呼吸模式和人类利用肺泡增大吸氧器官表面积,进而促使氧气被循环系统吸收的呼吸模式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更别提帮助我们吸入和呼出气体的膈肌了。古生物学家猜测,石炭纪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巨型昆虫,是因为当时有一小段时间,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了30%,远远高于今天的21%。等空气含氧量水平变低后,巨型昆虫便消失了。另外,脑组织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氧,因此有限的氧气吸收量也进一步制约了小体形昆虫大脑的发育。

综上所述,外骨骼的限制加上氧气吸收量的不足,使昆虫注定只能小巧玲珑了。上述事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为什么昆虫会被它们的身体构造所限呢?同样,为什么陆地脊椎动物在最近3亿年的进化历程中,不能再长两只手呢?想象一下,这样你就能在双手双腿都没空的时候挠后背了!看起来所有成员较多的动物门类都被这种刻板印象似的身体构造给卡死了。

多亏了最新的遗传学研究,我们才终于明白为什么每类动物都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身体构造。研究显示了一小团未经分化的细胞,是如何经历一系列严谨的活动,进而演化为一个更大、更高等的动物体的。由一团细胞组成的小球——原胚由受精卵经历几次单纯的细胞分裂后形成,但从原胚时期开始,动物身体的发育指令就会被触发,指导原胚向复杂的方向发育。原胚中的一部分细胞会形成一个中间凹陷的球体,然后球体的墙壁持续凹陷,最后造成整个球体拥有上下两个细胞层面。再进一步扩大和拉长,就会清楚地出现头部和尾端。这是一切动物胚胎

发育的第一步,蠕虫、甲壳虫和脊椎动物都一样。不同的发育指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物种的多样性,还在高等动物体内形成了细胞和组织的多样性。不过,一旦某种物种的指令开始执行,想要改变它就绝无可能了。

(摘编自威廉·C·伯格《崎岖的演化之路:昆虫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注】①鼩鼱(qú jīng),食虫目鼩鼱科鼩鼱,属哺乳动物,又名尖嘴鼠、食虫鼠、臭老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四条腿,这种构造无法更改,但在演化规律的限制下也有微小的不同,如鸟类的前肢特化成了翅膀,人的前肢特化成了手臂。
B.像蝗虫这样的昆虫要从小小的若虫长成性成熟的成虫,至少要经历四次蜕皮的过程,但相比若虫,蝗虫的成虫形态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C.非洲雨林里的巨大花潜金龟和欧洲的一些锹甲是体形很大的昆虫,因为其幼虫的发育成长需要的时间很长。
D.昆虫“小巧玲珑”跟身体构造的限制有关,同样,经历了3亿年进化历程的陆地脊椎动物也受身体构造的限制而不能再长两只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退化现象可以使动物失去某种身体结构,但并不会改变每类动物的基本身体构造,人们仍可很容易地分辨其种类。
B.完全变态昆虫拥有四阶段生命周期,虽然蛹为其幼虫和成虫拥有不同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可能性,但它们在发育成熟后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C.动物需通过吸入氧气来供给呼吸的消耗,鸟类的肺部机制能保障其连续快速飞行,人类则利用肺泡增大吸氧器官表面积来促使氧气被循环系统吸收。
D.发育指令对于一切动物的胚胎发育至关重要,不同的发育指令既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也决定了高等动物体内形成的细胞和组织的多样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生态学家罗伯特·麦克阿瑟曾建议将生物学家分为两类,一类是探寻事物运作原理的工程师,另一类是关注事物是如何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史学家。
B.人类由简单的胚胎发育成婴儿,蝴蝶从蛹中羽化而出,两种变形都是由简单结构向复杂结构的大步跨越,而且它们都是由类似的基因指令所驱动的。
C.果蝇、老鼠和人类其实都在使用相似的基因来构建各自的身体,形态演变的谜团正被缓缓揭开,各种各样动物基因的相似性,也不再是神秘力量的产物。
D.哺乳动物从形似的陆地爬行动物进化而来,只有一小部分哺乳动物选择生活在水中,比如淡水里的水獭、河狸、河马,海水里的鲸、海豚、海豹和海狮。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因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样的”等语句的使用,使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B.第四段列出的具体数字,有力地证明了石炭纪巨型昆虫的出现正是由于空气含氧量高。
C.最后一段中的“墙壁”使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种用法与第二段中的“舌头”相同。
D.文章多处使用表示因果、递进关系的关联词,逻辑鲜明,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的严谨性。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每类动物都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身体构造”?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遭遇“王六郎”(节选)

梁晓声

第一次见到那孩子,大约在四年前的夏季。我在北京南站附近一条马路上拦出租。我不会网约,何况手机上并没下载网约软件。

正犯难,见前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大男孩。

大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顿时使我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而才情内敛的小书生,他们是蒲松龄笔下追求起美好爱情来不管不顾的狐仙鬼妹们喜欢的类型。

我识人的经验告诉我,向这样一个大男孩寻求帮助是会被耐心对待的,便问:“如果我让家人帮我约车,应该告诉家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呢?”

他反问:“您自己不会?”

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啊,落伍了。”

他笑道:“①许多老同志都不会,这是你们不必在乎的短板。但您不能将自己定位在这儿,网约车的导航器是导不过来的……”

他说时,眉目间一直呈现着笑意。分明的,助人对他是件愉快的事。他的口吻和他脸上的表情,使他看起来像一位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在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作解释。

在立交桥的阴影下,他的脸看上去似乎更阳光了。

“那……”

虽然我特受用他对我的善待,内心里却不免焦躁。

他左看看,右看看,指着一处有明显的拱形大门的小区说:“告诉您的家人,让网约车到那儿接您。”

于是我与儿子通手机,之后谢过大男孩,与他聊起来。

我以为他是初三生,他说他已经高二了。我猜他是偏文科的学生,他说恰恰相反,他的理科成绩更优些,考大学也会选择理科专业。

他的话使我这个在大学教了十五六年中文的人颇窘。

他看出来了,笑问:“您是大学老师?”

我说:“曾经是,教中文的,退休了。”

“哈,请原谅,希望没伤害到您的尊严!”

他笑出了声。一种开心的笑,其声不高,却爽朗。

我受他那笑的感染,也笑了。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只提供一个小区的名称约不到车,还须提供什么街或什么路,

②我不知南站属于什么区,而我站在什么街或什么路的立交桥下,大男孩竟也不知道。

“老师别急,我立刻就能替您查到,分分钟的事儿。您穿得也太多了啊,起码可以将西服脱下搭手臂上吧?您这样,我看着心疼!”

他掏出一包纸巾递向我,我擦汗脱西服那会儿,他快速地在手机上查出我们所处的位置。我因为遇到了他,庆幸不已。

儿子用短信告知我,已替我约好车了。

大男孩说:“您应该转移到小区大门那儿去,您儿子替您定的准确位置肯定是那里。”

我说:“不急,还有五六分钟呢,陪你说会儿话,你怎么对我‘您、您’的?”

他笑道:“您是长辈嘛。”

我说:“可你还开始叫我老师了。”

他说:“您曾是大学教授,我是高二学生,称您老师太应该了呀。”

脱下西服后我身上不那么热了,约好了车心里也不焦躁了,于是我们之间进行了以下愉快的对话。看得出,有个人陪他说话,也正符合他的心愿。

“你根据什么认为我是教授?”

“您自己说您曾在大学教书嘛。到了您这种年龄,普遍而言,退休前都会熬成教授了。”

③“熬”字由一个大男孩口中说出,使我脸上有点儿挂不住。

他看出了我的窘态,立刻道歉:“对不起,用词不当,应该怎么说好?‘修成’,还是‘进步成’?”

我也看出,他那种一本正经的虚心请教的样子是装的。那会儿,这阳光大男孩表现出了他调皮的一面。

我没正面回答他的话,而是问:“一个陌生人对你自称曾是教授,你一点儿都不怀疑?从小到大,没人告诫你别和陌生人说话吗?”

他郑重地回答:“您问的是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小时候,我爸妈都告诫过我,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小时候姑且不论,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朗朗乾坤,光明世界,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是很有一些识人经验的,我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从面相学来看,您绝不会是一个可能对他人构成危害的人。

我也笑了,如同当面受表扬。我虽老了,对于表扬还是挺开心的。

和这样一个大男孩说话,不但愉快,简直还十分有趣,我享受。

然而他的手机响了。

大男孩通完话,向我伸出了一只手:“那么……”

倏忽间,我觉得我已喜欢上了他,竟有点儿不愿握过手一走了之。

“先别……我的意思是,咱俩加上微信怎么样?”

我这么说时,脸红了,自从我也开通了微信,还是第一次向人提出这种请求。

他收回手,意外地张大了嘴,仿佛是在无声地说:“④有必要吗?多此一举了吧?”

“我希望交你这个小朋友……”

我自己都觉得我的话几近于倚老卖老。但话已出口,之后我冲他耳边小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哈,哈,太像小说了吧?让您高兴一下,我看过您的作品!”

他的上身旋转了一下,那是许多人高兴时的肢体语言。

我见自己的手机上显示他的网名是“王六郎”,不禁再问:“《聊斋》中那个王六郎?”

他说:“对!我特喜欢那一篇。《聊斋》中关于男人之间的情义故事很少,《王六郎》那篇可视为佳作!不多说了,您约的车也该到了,您快到马路那边去吧!要走斑马线,老师别闯红灯哈!”

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在得知“我”曾是大学老师后,他的态度变得愈加恭敬,称呼“我”为“您”,且因怕伤“我”自尊而道歉。
C.“我”想跟他加个微信,便先报出了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揭示了“我”怕被他拒绝而尽显真诚的心理。
D.选文以“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作结,独句成段,语气表达更加强烈,使“我”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他指出这是“短板”,但又表明“不必在乎”,显示出他的体贴。
B.句子②中的“竟”字,写出了“我”对他不知道区名、街名或路名的惊讶。
C.句子③中“我”之所以会感到脸上有点儿挂不住,是因为他说出了事实。
D.句子④是“我”猜想的他的心理活动,表明“我”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
3.小说中“我”两次提及《聊斋志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简要分析“王六郎”的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御带花

欧阳修

青春何处风光好?帝里偏爱元夕。万重缯彩,构一屏峰岭,半空金碧。宝檠银钰,耀绛幕、龙虎腾掷。沙堤远,雕轮绣毂,争走五王宅

雍容熙熙昼,会乐府神姬,海洞仙客。拽香摇翠,称执手行歌,锦街天陌。月淡寒轻,渐向晓、漏声寂寂。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归得!

【注】①欧阳修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到洛阳任留守推官,直到景祐元年(1034)任满回京,时年二十八岁。该词作于词人自洛阳归京后的景祐二年至三年(1035--1036)之间。②宝檠:华美的灯。檠,灯架,代指灯。③五王宅:唐睿宗五子之宅。此处指汴京贵胄宅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上片以铺叙的手法具体描绘京城元宵节的热闹。“万重缯彩”句写张灯结彩,“宝檠银钰”句写灯火辉煌。
B.“争走五王宅”写华美的车子争相奔走于王侯贵人们的府第,讽刺了以元宵佳节为机逢迎权贵的现象。
C.下片转入写元宵节人们的游乐与狂欢。人群熙熙,亮如白昼,人们携手观灯,一路欢歌,可见国泰民安。
D.“月淡”句写自然环境,月色淡下去了,计时的漏声渐稀,天快亮了。说明元宵游乐之久,夜尽欢方尽。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023-10-1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该诗中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
2.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10-19更新 | 311次组卷 | 3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康国际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