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7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焉,则谁不可诛邪?巩之迹固然邪?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答段缝》王安石

材料二: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下列文中加波浪线断句正确的是(     
A.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
B.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
C.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
D.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
2.下列对原文加粗加点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迁都,是指殷王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亳。本文是为了引用历史证明变法的决心。
B.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发展和改造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是孔子的弟子。
C.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种是公文,可记叙可议论。著名的书有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一种是信,如《答段缝书》。
D.足下:古代敬称,一般用在下对上或者同辈之间,表示客气。与“小人”完全相同。
3.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与理解,正确的是(  )
A.“举”,意为施行,和“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意思相同。
B.“诛”,意为诛杀,和“洎牧以谗诛”中的“诛”意思相同。
C.“罪”,意为归罪,和“则某知罪”中的“罪”意思相同。
D.“怨”,意为怨恨,和“以致天下怨谤也”中的“怨”意思相同。
4.根据文章内容,哪一项不是正确的(  )
A.王安石钦佩和敬重曾巩的才学,与他结交做了朋友,但他也承认曾巩有不足之处,认为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
B.王安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一点儿过失,但瑕不掩瑜,曾巩仍然可称是贤明之人。
C.贤明的人多被攻击,因为愚昧的人嫉妒甚至仇视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这样愚昧之人就带着妒忌和怨恨之心造谣,攻击贤明的人。
D.王安石以先贤孔子和孟子不轻信他人的评价为例,说明考察真伪再做论断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告诫段缝不要随便议论曾巩,也借给段缝的这封书信表达了对嫉妒贤者,诽谤贤者的不良风气的不满。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2)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
6.段缝收到王安石回信后,内心一直嘀咕:吾与君实同友,然言风异也,于吾苛矣,何也?结合《答司马谏议书》分析介甫是否言风有异。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北狼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宋史·杨万里传》)

材料二:

秀江桥三大字,焕学尚书谢公谔书也。桥作于何时?属役于淳熙丁未之冬,僝功于己酉之秋也。作之者谁?县李君景和、邑士丁君南隐、承奉郎谢君岘也。

秀江故无桥,舟子专波涛以为利,过者病之。兹役之兴也,是岁江西大浸,氓菜其色。提举常平使者陆公洸以闻,诏行振贷。公奉诏事,旁招乡里修洁之士,志于氓而肯力于公上者董之。于是临江军新喻县之士民合词以告于县尹曰:丁君某可。县尹具书礼及门三请,君既至,与县尹言于常平使者曰;饥民不加少,而廪粟不加多,将奚以周?官有不周之周则氓受不惠之惠谓宜如范文正公兴役于饥岁可乎?使者曰:诺。县尹、丁君及谢君,属耆老而告之。工正等六百人皆曰:诺。

于是僦氓为工,造舟为梁。遐迩奔凑,运木挽土。日千其人,二十有奇。桥成,溯而望者,若凫鸥之泛清波而将翔也;履而过者,若乌鹊之梁天汉而不没也。往来之济者视渊为陵,视冰为炭,视惊涛为坦涂。县人录其役,谒余记之。

夫见冬涉者其心恻,见春溺者其颡泚。然舟子专济人之役,而心不动焉,或利之也;有司居济人之位而政不及焉,或牵之也;士君子旁观动心而力不至焉,或不位焉者也。今陆公庸李君,李君位焉而莫之牵;李君庸丁君、谢君,丁君、谢君不位焉而莫之辞;丁君、谢君庸饥氓,饥氓利焉而莫之怨。夫惟饥氓利而舟子始不利,夫惟舟子不利而邦氓始大利。然邦氓之利大之难乎,久之难乎?大而不久,邦氓之利其不复为舟子之利乎?未可知也。

(杨万里《新喻县新建秀江桥记》)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官有不周A之周B则氓受C不惠之D惠E谓宜如范文正公F兴役G于饥岁H可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心诚意,《大学》提出的“八条目”之二,其中“诚意”为“正心”之前的步骤。
B.尹,指一些地方的行政长官,如府尹、河南尹、京兆尹,本文“县尹”即一县之长。
C.错,同“措”,与屈原《离骚》中“偭规矩而改错”的“错”的词性和意思都相同。
D.抑,意为“还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杨万里在拜访被拒后写信力请才得见张浚,他信服张浚的教导,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诚斋”。
B.材料二开头介绍了秀江桥修建的起始时间与几位主要的筑桥人,后对建桥的始末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C.材料二中作者以浪漫主义笔法描绘了秀江桥建成后的形貌与作用,新喻县百姓不再惧怕江水惊涛了。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建桥之前相关官员虽有心建桥却没有推行政策,这是因为他们属于利益牵涉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2)遐迩奔凑,运木挽土。日千其人,二十有奇。
5.材料一中杨万里的治理思想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治理思想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4-06-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第五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二月,丁未,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及卒,博士新兴秦秀议曰:曾骄奢过度,名被九域。宰相大臣,人之表仪,若生极其情,死又无贬,王公贵人复何畏哉!谨按谥法名与实曰缪怙乱肆行曰丑宜谥缪丑公。帝策谥曰孝。

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及绥死,兄嵩哭之曰:我祖其殆圣乎!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人曰:伯蔚闻卿言,必危害。尼曰:伯蔚比闻我言,自己死矣。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

臣光曰:何曾讥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字母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谨A按B谥C法D名E与F实G爽H曰I缪J怙K乱L肆M行N曰O丑P宜Q谥R缪S丑T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意为违背,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中的“爽”意思不同。
B.“殆”,意为大概,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中“殆”意思相同。
C.“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相”的意思相同。
D.“博士”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曾生前生活奢侈无度,多次遭到弹劾,但皇帝都因其已然去世而不查问追究。
B.何曾子孙后代更加奢侈,且为人十分傲慢,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直至子孙灭绝。
C.河内王尼断言何绥的德行有亏,必定命不长久,自己直言批评也不可能被何绥伤害。
D.司马光认为何曾缺乏真正的智慧,同时私德不检,缺乏作为一个臣子的忠正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
②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5.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与《训俭示康》中均对“侈”发表议论,但论述方法有异,请简析之。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吾有死而已!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君曰:‘何谓也?’我对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

既杀奚齐、卓子,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曰:子盍入乎?吾请为子。重耳告舅犯曰:里克欲纳我。舅犯曰:不可。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子惠顾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备洒扫之臣,死又不敢莅丧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辞。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之为言,中也;之为言,正也。息之所以为者有是夫?间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其于中正也远矣。或曰: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曰:子以自经于沟渎者举为忠贞也欤?或者:左氏、榖梁子皆以不食其言,然则为信可乎?曰:又不可。不得中正而复其言,乱也,恶得为信?

狐偃之为重耳谋者,亦迂矣。国虚而不知入,以纵夷吾之昏殆,而社稷几丧。且重耳,兄也;夷吾,弟也。重耳,贤也;夷吾,昧也。弟而昧,入犹可终也;兄而贤者,又何栗焉?使晋国不顺而多败百姓之不蒙福兄弟为豺狼以相避于天下由偃之策失也。而重耳乃始伏伏焉游诸侯,阴蓄重利,以其弟死,独何心软?仅能入,而国以霸,斯福偶然耳,非计之得也。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则国可以无向者之祸,而兄弟之爱可全,而有分定焉,故也。夫如是,以为诸侯之孝,又何戮笑于天下哉?

(节选自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里克:晋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因被陷害自杀而死)的坚定拥护者。②奚齐(前665~前651):春秋时晋国君主,晋献公与宠妃骊姬之子,申生、重耳和夷吾的异母弟。③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氏,名偃,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晋国重臣。④间:利用。⑤经:缢死。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晋国A不顺B而多败C百姓之不蒙福D兄弟E为豺狼F以相避于天下G由偃之策H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指《孟子》中所说的“幼而无父”之人,与《陈情表》“愍臣孤弱”中的“孤”含义相同。
B.养生,文中与“葬死”相对,和《庄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中的“养生”内涵不同。
C.左氏,即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编年体史书《左传》和国别体史书《国语》据传是他所撰。
D.幸,指庆幸、高兴,与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中的“幸”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忠贞为国,立场坚定,而且言出必行,直至献出生命也不改初心,他的精神得到了《国语》作者的高度肯定。
B.杀掉奚齐、卓子后,里克等人专程到狄国邀重耳回晋即位,重耳最终采纳舅犯的建议,委婉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C.柳宗元认为,荀息“间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做法失当,因此,他虽兑现了“有死而已”的承诺,但并不能称为“信”。
D.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柳宗元对相关历史人物的批判,观点未必完全正确,然其大胆质疑、理性分析的精神值得学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
(2)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
5.柳宗元说晋文公重耳被天下人耻笑,除了听信大臣狐偃的迂腐观点,未能把握正确的回国时机,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惠王时蜀乱,国人相攻击,岂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人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恐蜀乱;先伐蜀,恐韩袭秦之弊,犹与未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王之罪。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者务广其地,欲强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以豺狼逐群羊也。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不伤众而服焉。服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注]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遂定蜀秦日益强富而制诸侯司马错之谋也

(摘编自刘向《新序·善谋》)

材料二:

义者,所以宜天下。《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故君子欲行义,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不奢,爵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摘编自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有删改)

【注】西海,指蜀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卒起兵A伐蜀B遂定C蜀D秦日益强E富F而制诸侯G司马H错之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文中是揭露、谴责意,这个意思在成语“口诛笔伐”“诛心之论”中沿用至今。
B.博,文中是广博意,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博”意思相同。
C.刑,文中是处罚、施刑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刑”用法相同。
D.九命,周代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其中最高级官爵也称九命,最低为一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国内乱,被迫向秦国求救;秦国因为路途艰险对出兵伐蜀犹豫不决,韩国趁机攻打秦国,使秦国腹背受敌。
B.张仪和司马错都支持秦惠王出兵,但是两人分析利弊的角度不同,张仪主要从名利角度出发,主张先攻打韩国。
C.材料二引用的《乾·文言》中的两句论断从利的概念、义利的构成与转化这两个角度阐述了义利之间的关系。
D.“圣人灭人国”指商汤灭夏、武王灭商,“杀人父”指舜杀大禹的父亲鲧。这些事因为是符合天下人利益的道义之举而受到欢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2)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
5.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请从苏洵义利观的角度阐释秦惠王这样做的理由。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攻城围,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

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

(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七卷·速战》)

材料二: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马,甲冑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箕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节选自《孙子兵法·作战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故兵A闻拙速B未睹巧C之久也D夫兵久E而国F利者G未之H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指城镇,与《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中的“邑”意思相同。
B.载,指装载,文中装载的是粮食,与成语“载歌载舞”中的“载”意思相同。
C.中原,本指原野之中,文中指的是战场,后也被用来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D.罢,指疲乏,疲劳,“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的“罢”指停止,两者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达不讲信义,司马懿趁着他与吴、蜀间正处于相互猜忌,犹豫不决之时,采取速战速决战略,迅速把孟达解决掉。
B.孟达写信告诉诸葛亮说,司马懿即使得知自己归蜀,亲自前来攻打自己,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到时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C.孙子认为,善于用兵的人,要设法从敌人那里夺取粮食和饲料,会收到比从国内运送粮食和饲料强二十倍的效果。
D.孙子主张“兵贵胜,不贵久”,认为战争贵在进攻速胜,不能旷日持久,否则将会从各个方面给国家带来危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2)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司马懿为何要速战速决。
2024-05-2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五代史·宦官传序》)

材料二:

西门豹为邺令,清克洁悫,秋毫之端无私利也,而甚简左右。左右因相与比周而恶之。居期年,上计,君收其玺。豹自请曰: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玺复以治邺。不当,请伏斧锧之罪。文侯不忍而复与之。豹因重敛百姓,急事左右。期年,上计,文候侯迎而拜之。豹对曰:往年臣为君治邺,而君夺臣玺;今臣为左右治邺,而君拜臣。臣不能治矣。遂纳玺而。文侯不受,曰:寡人曩不知子,今知矣。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遂不受。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女A色B而已C宦者D之E害F非G一H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硕士,指掌握了深厚学问和技艺的人,也指掌管教育事务的官员。不同于现在表学位的“硕士”。
B.疏,疏远,不亲近。与《屈原列传》中“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的“疏”意思不相同。
C.奸豪,指地方上有势力而横行不法之人。其中“豪”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豪”意思相同。
D.去,离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去”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宦官扰乱国家,远比女人扰乱国家而造成的祸患严重。君王沉溺于美色尚且容易纠正,一旦被宦官操控了就很难摆脱。
B.宦官职责是侍奉君主,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善用点滴忠心,来获得君主信任;用祸福来恐吓君主,达到挟制君主的目的。
C.当君主发觉宦官已成祸患,想要联合大臣除掉他们。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容易让自己成为宦官的人质。
D.材料二讲述了西门豹担任邺令时,清廉正直,被人中伤丢了官职后便极力讨好魏文侯及其近臣,后在宦官帮助下重获文侯赏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2)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玺复以治邺。
5.材料一认为“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26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苟正,则奸慝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是故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礼而卑刑罚,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后命皋陶以五刑三居。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乃以防奸恶而救祸败,检淫邪而内正道尔。民蒙善化,则人有士君子之心;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为曲豉

(节选自《潜夫论·德化》)

材料二:

又时有小事,不欲人闻,则暴作威怒,以弭谤议。若所为是也,闻于外,其何?若所为非也,虽掩之,何益?故谚曰:“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臣又闻之,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夫民之善恶由乎化之薄厚,故禹、汤以之理,桀、纣以之乱;文、武以之安,幽、厉以之危。是以古之哲王,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故曰:“禹、汤罪已,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之路。王温舒于曩日,臣亦与惜不用,非所不闻也。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讲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史,武有戒慎之铭。此则听之于无形,求之于未有,虚心以待下,庶下情之达上,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亲忠臣,厚谏士,斥谗愿,远佞人者,诚欲全身保国,远避灭亡者也。”凡百君子,期统运,纵未能上下无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国,远避灭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

【注】①曲豉:用大豆发酵制成的调味品。也叫豆豉。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此犹A捕雀B而掩目C盗钟D而掩耳者E只以取F诮G将H何益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指蒙受、遭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同。
B.伤,指妨碍,与《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伤”词义相同。
C.恨,指痛恨,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恨晨光之熹微”中的“恨”词义不同。
D.膺,受、承应,与《蜀道难》“以手抚膺坐长叹”中的“膺”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本性和风气习俗分别是内心的表达和外在的行为;两者是根本和末节的关系,末生于本,行为源于内心。高明的君主往往先治理根本,再治理末节。
B.古代舜命令契恭敬地实施“五教”,皋陶制定“五刑”“三居”的法令,实行这些措施是为了预防奸邪之事的发生,而不是找寻百姓们的过失,惩罚有错之人。
C.在夏禹、商汤治理国家时,天下太平;夏桀、商纣治理国家时,天下大乱。没有长时间混乱的国家,也没有不可治理的百姓,国民的好坏取决于道德教化的厚薄。
D.夏禹、商汤是古代圣明的君主,他们严以责已而不怨恨别人,因此国家迅速兴盛;而夏桀、商纣怪罪他人,因此国家很快灭亡;尧、舜、周武王也有过圣明的事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情苟正,则奸慝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
(2)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之路。
5.“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为曲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26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工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誠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末A作B奇巧者C一日作D而五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
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材料一中“本事”的词义不同。
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
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治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继而通过剖析国民富裕与贫困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B.管仲通过对先王重视农业发展,而当时社会却追逐商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忽视粮食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C.商鞅认为,如果官员治政勤勉,就没有时间到百姓那里谋取私利,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这将有利于荒地开垦。
D.如果朝廷有信誉,官员不肆意妄为,农民认真从事农业,不轻易转行,百姓就不会非议君主,官员也就不辛苦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2)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5.材料一中倡导通过“禁末作”来“利农事”。请概括这一观点在材料二的具体体现。
2024-05-23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急, 指“以⋯⋯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2)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5.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