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讼,无留狱焉。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太平兴国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廷美草朝辞筠记,为言者所动,责授司封员外郎。八年春,侍上御崇政殿亲试进士,上悯其颜貌臞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沧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B.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C.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D.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言曰/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廊庙,原指殿下屋和太庙,后借指朝廷;廊庙器,指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B.拾遗,官名,始置于唐朝,分左右拾遗,职责是谏议,即议论政事、给皇帝进言。
C.终制,指完整的丧期。魏晋以来丧制,凡官更,父母亡故,则应解除官职服丧三年。
D.赠,是指皇帝根据已故官员生前功绩大小给他的后代赏赐官职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年幼时就显示出写作才华,他品行高尚,有独立思考能力,跟从王昭素学习经典著作时,深入探究经典的义理,往往能提出与老师王昭素截然不同的看法。
B.李穆在洋州通判任上,表现出杰出的断案能力。担任陕州通判时,有官吏要求他把陕州收的田赋调到河南去,李穆以当地军粮缺乏为由,没有马上执行命令,因此被免职。
C.李穆的同学卢多逊在皇帝面前对李穆多有美言,皇帝因此表示要重用李穆。后来与卢多逊过于亲密的事,又成为李穆被言官弹劾的原因之一。
D.皇帝在崇政殿亲试进士时见到李穆,因他容颜憔悴而对他心生怜悯,当天就恢复了他的三个官职。后来又让他担任了翰林学士等几个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
②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2023-03-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挨,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乃西入关。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尽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宫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赵王恐其为国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治。上欲勿诛,公孙弘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B.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C.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D.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游说之术,与儒学并称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
B.结发,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童年或年轻为“结发”;也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的古礼。
C.五鼎食,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
D.国除,封国被废,指汉代诸侯王、列侯因罪、死亡或无继嗣而被剥夺或撤销封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父偃久经困厄,一朝飞黄腾达。他在齐国时遭人排挤鄙弃,游历各国时不被赏识任用;绝境中他上书朝廷,获得皇帝宠信,屡获升迁。
B.主父偃谋略高明,巧解朝廷困境。他剖析诸侯国或骄奢淫乱或恃强反叛的形势,认为晁错的做法是正确的,应改以法削藩为推恩分国,皇帝采纳了他的策略。
C.主父偃飞扬跋扈,讥讽世态炎凉。他得志后收受重金,面对他人劝告,他直言自己做事就是要倒行逆施;他衣锦还乡时,羞辱了前倨后恭之人并与之断交。
D.主父偃受人畏忌,终致灭族之祸。他因揭发燕王罪行立功,群臣无不畏惧;他任齐相时派人以乱伦罪触动齐王,齐王畏惧自杀,他因此被治罪,后遭灭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
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
2023-03-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神木市神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皇帝世民,高祖次子也。方四岁,有书生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其年几,必能济世安民。”高祖乃名之曰世民。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时年十六,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虏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定兴从之。突厥候骑果驰告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太宗有大志,知隋必亡,乃结纳豪杰。高祖起兵,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欲还兵太原。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高祖不纳。太宗哭于军门,高祖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唐兵攻长安,遂克之。武德元年,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已而举死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太宗乃遣行军总管梁实栅浅水原仁呆将宗罗喉击实太定弈悬出甚后罗喉败走太宗追之至甚城下仁杲乃出降。献捷太庙,拜右武候大将军。五年正月,讨刘黑闼于洛州。黑闼既降,已而复反。高祖怒,命太子建成取山东男子十五以上悉坑之。太宗切谏,以为不可,遂已。及取天下,太宗功益高,而高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六月,大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节选自《新唐书·太宗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已而举死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太宗乃遣行军总管梁实栅浅水原/仁杲将宗罗喉击实/太宗率兵出其后/罗喉败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出降。
B.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已而举死/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太宗乃遣行军总管梁实栅浅水原/仁杲将宗罗喉击实太宗/率兵出其后/罗喉败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出降。
C.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已而举死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太宗乃遣行军总管梁实栅浅水原/仁杲将宗罗喉击实太宗/率兵出其后/罗喉败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出降。
D.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已而举死/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太宗乃遣行军总管梁实栅浅水原/仁杲将宗罗喉击实/太宗率兵出其后/罗喉败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出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可直接说出或写出尊长的名字,所以用讳代指他们的名字。
B.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所以“冠”可以表示男子成年或满二十岁。
C.秦王,是李世民的官职。隋唐时期的地方官职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等,李世民曾任秦王。
D.太庙,是我国封建时代帝王供奉祖先的宫庙。文中的“太庙”指的是供奉李唐宗室祖先的庙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世民天赋异禀,幼时受到称赞。他四岁时,有位书生就说他禀赋不凡,将来必定能济世安民,唐高祖因此给他起名为“世民”。
B.李世民善于用兵,献计解救炀帝。他应隋炀帝招募,率众大张旗鼓向雁门关进军,迫使突厥军队撤退,解救了被围困的隋炀帝。
C.李世民胸有大志,善于审时度势。高祖起兵后,在将至霍邑时遇阻,欲退回太原,李世民极力说服高祖继续进军,最终夺取了天下。
D.李世民处事冷静,反对滥杀无辜。刘黑闼降而复反,唐高祖要坑杀山东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李世民认为不妥,最终没有实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
(2)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昼见旌旗,夜闻征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
2023-03-12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韩城市新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政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

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曰:“乾称父而坤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淳祐元年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B.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C.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D.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六经”之一,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
B.吉,文中指“朔日”,即农历每月初一,还有吉祥、吉利或古代祭祀鬼神的礼仪等意。
C.赙,本义是不拘形式或不限定财物种类的资助,文中指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D.从祀,即配享,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天资聪明,为人谦虚好学。他年轻时投书拜谒范仲淹,范认为他能成大器,勉励他读《中庸》,多钻研儒学;他和二程谈论《易》后,让听讲之人拜二程为师。
B.张载以民为本,引导民俗向善。在作云岩县令时,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日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亲自劝酒招待,倡导社会良好风尚。
C.张载潜心苦读,教导学生。他称病隐居南山,整日端坐房中,俯读仰思,有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半夜坐起来,点上蜡烛书写,告诉弟子学习要以圣人的标准为要求。
D.张载学古力行,开宗立说。他学习古道并身体力行,在其著述中他认为天地充塞身体,百姓是同胞,万物是朋友,和孟子的性善养气说观点一致,被关中士人奉为宗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
(2)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
2023-03-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取之?阙秦利晋,唯君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唯君             图:考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贰楚也/佚之狐言郑伯曰B.是寡人过也/夫晋,何厌
C.若舍郑为东道主/阙秦利晋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若不阙秦,将取之
3.给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A.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B.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C.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D.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4.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在郑国被围的危机时刻,老臣烛之武应许了郑伯的托付,他不顾危险地“____________”;之后,又凭精彩的辩词说服了秦伯,使得“____________”。
2023-02-23更新 | 3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鳗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专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东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鄙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B.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C.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D.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通“披”,与蒲松龄《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字含义相同。
B.左衽,前襟向左掩,指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也代指外族统治。
C.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二者的意思不同。
D.敢,指哪敢,岂敢,与《孔雀东南飞》中“进止敢自专”的“敢”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成不赞成改穿胡人的服装,使者将此事报告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立即前往公子成家,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主张。
B.赵武灵王认为偏僻地区风俗多而奇异,学识浅陋的人喜欢诡辩;怀疑不知道的事,非议他人,这不是追求真理应有的态度。
C.为了改变现状,赵武灵王计划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比如准备船舶备战,招募水兵,改穿胡人的服装,练习骑马、射箭等。
D.公子成曾经违背赵简主、赵襄主的意愿,忘记国家所遭受的耻辱,但他最终被赵武灵王的话说服,并将胡服赐给治下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2)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
5.赵武灵王列举“瓯越之民”“大吴之国”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2023-02-22更新 | 21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索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

五年,又为侍中,领前军将军。于时世祖出行,夜还,敕开门,庄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上后因酒宴从容曰:卿欲效郅君章邪?对曰:臣闻蒐巡有度郊祀有节盘于游田著之前诫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

前废帝即位,以为金紫光禄大夫。初,世祖宠姬殷贵妃薨,庄为云:赞轨尧门。引汉昭帝母赵婕妤尧母门事,废帝在东宫,衔之。至是遣人诘责庄曰:卿昔作殷贵妃诔,颇知有东宫不?将诛之。或说帝曰:死是人之所同,政复一往之苦,不足为深困。庄少长富贵,今且系之尚方,使知天下苦剧,然后杀之未晚也。帝然其言,系于左尚方。太宗定乱,得出。泰始二年,卒,时年四十六,追赠右光禄大夫,常侍如故,谥曰宪子。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

(节选自《宋书·谢庄传》)

【注】赵婕妤,汉武帝妃,号钩弋夫人,怀昭帝时孕期长达十四个月。据说,昭帝和尧帝一样都是怀胎十四月而生,于是称赵婕妤生昭帝的房间门为尧母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蒐巡有度/郊祀有节/盘于游田/著之前诫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
B.臣闻蒐巡有度/郊祀有节/盘于游田/著之前诫/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
C.臣闻蒐巡/有度郊祀/有节盘于游田/著之前诫/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
D.臣闻蒐巡/有度郊祀/有节盘于游田/著之前诫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皇帝庙号,多用以称开国君主,文中的太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B.棨信,传信的符证。棨,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凭证,略似戟形。
C.诔,指古人用以叙述去世者生前的行事以示哀悼的文章,也称“诔辞”。
D.尚方,官署名,掌管制造帝王所用器物,官吏犯罪往往被发配尚方做苦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庄自幼聪敏,深谙地理。七岁时他就精通《论语》,并且制作了一块一丈见方的木板,画上山河地形,分开则州郡各不相同,合并则天下一体。
B.谢庄声名远播,闻名遐迩。索虏侵犯彭城,派遣尚书李孝伯出使彭城,与镇军长史张畅对话,在对话期间,李孝伯询问了宋朝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谢庄。
C.谢庄文笔非凡,让人佩服。南平王刘铄进献红色鹦鹉,皇上令群臣写赋,袁淑的文章为当时第一,他阅读了谢庄的赋后感叹一番,把自己的赋收了起来。
D.谢庄小心谨慎,尽职尽责。有一次世祖外出巡行,到夜晚才回来,命令开门。谢庄认为传信的符证有可能有假,执意不奉旨意,必须要有皇上的手迹才开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
(2)废帝在东宫,衔之。至是遣人诘责庄曰:“卿昔作殷贵妃诔,颇知有东宫不?”
2023-02-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举秀才,除郎中。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后钟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时魏氏诸王公并在邺,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给亲兵五百人,镇邺。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冀州俗薄,无相推毂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旅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入为侍中,迁尚书。

涛以母老辞职,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就。会遭母丧,归乡里。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

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涛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不启用。及永宁之后,屡有变难,寇贼猋起,郡国皆以无备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乱,如涛言焉

初,涛布衣家贫,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得不坐。

太康四年毙,时年七十九。诏赐衣服钱器等,以供丧事,策赠司徒,祭以太牢。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山涛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B.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C.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D.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竹林之交,指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游集于竹林之中,竹林七贤又称“建安七子”。
B.推毂,推车前进,是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此处指互相推诿。
C.耳顺,对六十岁的代称,同时六十岁还可以称为“花甲”“杖乡”“耆”等。
D.千乘,四马一车为一乘,战国时仅天子可持万乘之兵,诸侯都只能持千乘之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管理冀州,举贤任能。山涛担任冀州刺史,当地风俗鄙薄,山涛通过任用贤才,使得当地风俗得以改变,百姓们也因此仰慕推崇山涛。
B.山涛为人公正,不偏不倚。钟会作乱时,山涛受文帝之托,带领五百亲兵镇守邺城;裴秀被人陷害,山涛正色维护裴秀,却因此被贬出京城。
C.山涛明晓兵法,观点精湛。武帝下诏罢除兵役、废除州郡武备,山涛认为此举不可,他的论点十分精湛,但武帝虽然欣赏其言论却没有采用。
D.山涛孝顺母亲,亲力亲为。最初以母亲年老为由辞职,上疏几十次才如愿;后因为母亲生病拒绝担任太常卿;母亲去世后回乡亲自办理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
(2)寇贼猋起,郡国皆以无备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乱,如涛言焉。
2023-01-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利者义之和论

苏洵

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天下之心。苟宜也,宜其拂天下之心也。求宜小人邪,求宜乎君子邪?求宜乎君子也,吾未见其不至正而能也。至正而行,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然则义者,圣人天下之器也。伯夷、叔齐殉大义以饿于首阳之山,天下之人安视其死不悲也。天下果好义也,伯夷、叔齐其不以饿死矣。虽然,非义之罪也,徒义之罪也。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而其发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意者虽武王亦不能以徒义加天下也。

《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圣人聚天下之刚以为义,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于五行为金,于五声为商。凡天下之言刚者,皆义属也。是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虽然,无之则天下将流荡忘反,而无以节制之也。故君子欲行之,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千乘之富而人不奢,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五色必有丹而色和,五味必有甘而味和,义必有利而义和。《文言》之所云,虽以论天德,而《易》之道本因天以言人事。说《易》者不求之人,故吾犹有言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亦所以天下之心               拂:违逆
B.至正而行                            抗:坚持
C.圣人天下之器                      戕:伤害
D.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        爵:爵位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宜其拂天下之心也                                     求宜小人邪
B.与人千乘之富而人不奢                              故君子乐趋徒义
C.天下之人安视其死不悲也                           天下果好义也
D.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        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辩证地评价义的功用,认为它既可以有利于天下,也可能对天下有弊。
B.举伯夷、叔齐之例责备世人坐视他们饿死却不悲伤,证明了世人不爱道义。
C.天下的刚正之道汇集为道义,在人的品行、五行、五声中各有不同的呈现。
D.结尾作者用五色五味作类比,强调道义必须有义有利才能义利协和的道理。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
5.结合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结合本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利义”与“义利”的含义。
②请将符合下列名言内涵的概念(“义利”与“利义”)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周急不继富。(     
2023-01-16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劝学》,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蓝;冰,水为之,而寒水。木直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然也。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                    中:合乎
B.而闻者                    彰:清楚
C.君子非异也                                 生:习惯
D.金石可                    镂:雕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青,取之               而寒
B.𫐓使然也                      不如须臾所学也
C.故木受绳               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非能水也,绝江河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劝学》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文章善用比喻推进论证。如第二段,先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论证学习能使人进步;接着进一步设喻,以直木𫐓为圆轮后不再变直的现象,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作用;最后则以“_______”引出结论“______”,强调学习的重大意义。

2023-01-08更新 | 24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