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47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欻③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④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⑤。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该诗约作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时诗人在成都。②骅骝:赤色的好马。③欻()见:忽见。④龁():用牙齿咬东西。⑤霜蹄:马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地指出,韦偃知道杜甫爱画,所以杜甫来告别时,特留画相赠。
B.诗歌写韦偃墙上题画,用“戏”“秃笔”“见”这几个词突出了韦偃绘画造诣高深。
C.五六两句描绘马的形象,“坐看”句专写仰头长嘶的马,仿佛千里之长途即刻就到。
D.韦偃在墙上作画,杜甫为画题诗,这反映了唐代文人喜欢在墙上作画题诗这一现象。
2.明代文学家钟惺评本诗尾联云,“下一‘真’字,意便不在画,亦不在马”。请参考钟惺的这一评价,紧扣尾联谈谈你对本诗之“意”的理解。
今日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圣贤

曾巩

圣贤性分良难并,好恶情怀岂得同?

荀子书犹非孟子,召公心未悦周公

况令树立追高远,而使裁量属閤蒙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注】①召公:姬姓,名僉,西周宗室,食邑于召,因称召公。②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子,武王弟。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③閤蒙:不明事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直接入题,“良难并”“岂得同”清晰地呈现了诗人的判断。
B.诗人认为,假令不树立拥有高德的圣贤为榜样,会使裁量标准不明。
C.尾联诗人直抒胸臆,鲜明表达出对坚持自我、勇于力行的高度赞扬。
D.全诗围绕“圣贤”涉及了多个相关话题,充满议论色彩,发人深思。
2.曹操的《短歌行》和曾巩的这首诗都提到了周公,周公在两首诗中起到的作用一样吗?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注】①道门旧:佛门旧友,这里指深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登临江岸,见山间湍流,联想到传说中大禹凿山泄水,虚实相生,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三、四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山门店,听到江水喧腾之声,难以入眠,从正侧面来表现水声的喧嚣,声势浩大。
C.诗人由江水之声引发思索,江水的本性为静,山石亦自无声,但为何二者相遇就能够发出震撼山峦的如雷声响。
D.最后两句交代了写作此诗的目的,是送与佛门旧友,以助参悟物我之情。诗歌问而不答,点而不破,含蓄隽永。
2.宋代葛立方指出:“(应物)所谓,非因非缘,亦非自然者。”而清代沈德潜则评:“两静相遇则动生,天地化机(变化的关键)。”两人对本诗所蕴人生哲理的感悟完全相反,请结合相关诗句予以分析。
昨日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折桂令·送王叔能赴湘南廉使

刘时中

正黄尘赤日长途,便雷奋天池,教雨随车。把世外炎氛,人间热恼,一洗无余。

展洙泗千年画图,纳潇湘一道冰壶。报政何如?风动三湘,霜满重湖。

【注】①《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有教者五:有如时雨之化者。②洙泗:指流经曲阜的洙、泗二水。孔子曾于此讲学,造就很多人才,被认为是教化礼义之邦。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起笔不凡,开篇便以雷雨壮行色,与“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的送别之作风格迥异。
B.作者用“冰壶”之典,意在嘱咐友人坚守其志,希望他能在湘南一带形成清正廉洁的风气。
C.尾句想象友人高洁的节操遍及湘南,使当地风教大化,与上文一脉相承,在曲势上一气呵成。
D.本曲以雷霆起,以风霜结,通过用典和想象,化虚为实,将一场平凡的雷雨写得气势磅礴,意味深远。
2.此曲中的“雷雨”在诗人笔下别有寄托,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蒲松龄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

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

一字褒疑华衮赐②,千秋业付后人猜。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

【注】①本诗约作于康熙二十七年,时蒲松龄屡试不第,且所著《聊斋志异》 多受非议。诗人王士祺串亲访友期间与蒲松龄会面,对蒲的才学十分赞赏。 ②一字褒,用《春秋·谷梁传》中一字一褒,宠逾华衮之赐的典故。华衮,王公贵族的服装。疑,同,比、类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科考失意的“潦倒”之状,后通过“春风”“冻云”的状态表达心情的转变。
B.“穷途”是蒲松龄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概括,“涕”写出了诗人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落泪。
C.颈联诗人说自己所著的《聊斋志异》让后人去评论吧,传达出诗人豁达、释然的心理。
D.诗人在表达遇到知己的激动心情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个人的抱负和理性的思考。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各题。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

苏轼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②,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注】①熙宁四年作。此诗作者于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判官时有自和诗,题云:熙宁中,轼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后乔郡寄,再经除夜,庭事萧然,三圆皆空……。这就是前篇,题目是从作后题中摘出的。②糇(hóu)粮,干粮,借指生活必需。③前修,先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直接扣题点出写诗的时间是除夕,写诗缘由是因公务而不能归家团聚。
B.在第五六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囚犯的批评,认为他们为了粮食而行犯法之事是羞耻的。
C.在第七八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薪俸很少的不满,对除夕无法归家的事感到悲伤。
D.诗人悲伤自己身为官员,却无法杜绝百姓犯罪,并在结尾表达出愧对先贤的情感。
2.“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都城元夕

北宋·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太守之职。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殿的屋脊。③银界:银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结构严谨,首句就照应词题,引出了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与后文的凄清形成了对比。
B.本词上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写京城车马如云,宫廷璀璨,花灯繁盛,宛若人间仙境。
C.本词之末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窗破”两字突出了词人为欣赏月光而推开窗户的急切。
D.虽然这首词的作者满怀苦情,但是语言风格却飘逸秀雅,呈现出了一种潇洒而明润的风调。
2.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指出:“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这一观点在本词下阕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今昔对比,扩大了诗歌的时空范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得偿夙愿,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B.颔联两句从不同角度写洞庭水,上句极写湖面的宽阔,下句极写湖水的力量,境界宏阔,想象丰富。
C.颈联写诗人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面临的困境,诗人与亲友音信断绝,既老且病,漂泊在外,以舟为家。
D.全诗紧扣诗题展开,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而是抚今追昔,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当下的局势。
2.杜甫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考试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梁石头城

罗邺

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

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荒城残迹。
B.颔联两句中“江山不改”与“冠盖前后”对举,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
C.“浪声吹岸”与“惊涛拍岸”,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D.吊古之作多借景、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情色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
2.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注】①畴,泛指田野。②甑,盛物的瓦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落笔,直承“喜”字,以“溪流动地”的听觉描写来回应“惬情”,寓情于景,意境和谐。
B.颔联意境大展,视域开阔。以“风”和“云”起句,勾勒出辽阔田野的生机和高耸山峦的翠碧。
C.尾联笔法荡开,今昔对比。过去愁在少粮和少酒,如今联想粮食丰收缺少盛放容器,似愁实乐。
D.全诗虚实相生,构思巧妙。前两联实写雨后的景象,生动而鲜活,后两联虚笔想象,由景转情。
2.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第六句中“立鹭自惊”的艺术效果。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