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栎全轩记

[明]归有光

①余峰先生(1)隐居安亭江上,于其居之北,构屋三楹,之曰栎全轩。君为人坦夷,任性自适,不为周防于人。意之所至,人或不谓为然,君亦不以屑意。以故人无贵贱,皆乐与之处。然亦用是不谐于世。君年二十余,举进士,居郎署。不十年,为两司(2)。是时两司官,惟君最少。君又施施然(3)不肯承迎人。人有倾之者,竟以是罢去。

②会予亦来安亭江上,所居隔一水,时与君会。君不喜饮酒,然会即谈论竟日,或至夜分不去。即至他所,亦然。其与人无畛域,欢然而情意常有余,如此也。君好山水,为郎时,奉使荆湖,日登黄鹤楼,赋诗饮酒。其在东藩,谒孔林,登岱宗,观沧海日出之处。及归,则慕陶岘(4)之为人,扁舟五湖间。人或访君,君常不在家。去岁越,泛西湖,过钱塘江,登子陵钓台,游齐云岩,将陟黄山,历九华,兴尽而返。

③一日,邀予坐轩中,剧论世事。自言:“少登朝著,官资视同时诸人,颇为凌躐(5)。一旦见绌,意亦不自释,回首当时事,今十余年矣。处静以观动,居逸以窥劳,而后知今之为得也。天下之人,孰不自谓为才,故用之而不知止。夫惟不知其止,是以至于穷。汉党锢、唐白马之祸,骈首(6)就戮者,何可胜数也?二十四友、八司马、十六子之徒,夫孰非一世之才也?李斯用秦,机、云(7)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之。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达生之至论,而吾之所托焉者也。”

④予闻而叹息,以为知道之言。虽然,才与不才岂有常也?世所用楩、梓、豫樟(8)也,则楩、梓、豫樟才,而栎(9)不才矣;世所用栎也,则栎才,而楩、梓、豫樟不才矣。君固清庙明堂之所取,而匠石之所睥睨也。而为栎社(10),君其有以自幸也夫!其亦可慨也夫!

[注释](1)余峰先生:张意,字诚之,号余峰,昆山人。(2)两司:明代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合称两司,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司法官署。张意曾官至山东提刑按察使司副使,属正四品大员。(3)施施然:喜悦自得的样子。(4)陶岘:唐开元间人,爱好山水,自号麋鹿野人。(5)凌:超越。(6)骈首:头并着头。(7)机、云:指陆机、陆云兄弟,均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8)楩、梓、豫樟:喻栋梁之才。(9)栎:喻无用之才。(10)栎社:指张意甘愿做栎社树。神社旁的栎树无用,不被砍伐而能保有长寿。

1.在第(3)段中的“□”处填入恰当的虚词是(     
A.矣B.哉C.盍D.夫
2.下列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于其居之北,构屋三楹,之曰栎全轩
B.则庄生所谓不才终其天年,达生之至论
C.去岁越,泛西湖,过钱塘江
D.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
3.下列说法与本文中所论“知道之言”旨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A.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B.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C.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4.通观全文,可以看出余峰先生以“栎全”二字命名轩屋,有何深意?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甲】过淮阴县,题韩信庙·其一

【宋】杨万里

来时月黑过淮阴,归路天花舞故城。

一剑光寒千古泪,三家市出万人英。

少年跨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

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1)

【乙】过淮阴县,题韩信庙·其二

【宋】杨万里

鸿沟祗道万夫雄,云梦何销武士功?

九死不分天下鼎,一生还负室前钟。

古来犬毙愁无盖,此后禽空悔作弓。

兵火荒余非旧庙,三间破屋两株松。

【注释】(1)文成:指张良,张良谥号文成。

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本古籍,可同时收录两首作品的一项是(     
A.《白石道人古体诗选》B.《诚斋先生近体诗选》
C.《石湖居士近体诗选》D.《淮海居士古体诗选》
2.下列关于两首作品理解的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途经淮阴县的时令应为仲秋时节。
B.甲诗以张良纳履事反衬韩信胯下之辱。
C.作者对于韩信的总体评价远低于张良。
D.乙诗认为韩信之死利于统一罪有应得。
3.鉴赏乙诗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的生活大都在重复之中,如一日三餐的周而复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复一日,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对重复的生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你对“重复的生活”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宋】曾巩

①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②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③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④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⑤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元丰类稿》卷十九,有删节)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僧道士食之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 (2)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或便宜多辄行。(     
A.廉价        B.斟酌事宜,不拘陈规        C.方便,顺当        D.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2)民饥馑疾疠,死者半(     
A. 困乏              B.将近               C.大概               D.仅仅
3.以下加点字中词类活用用法不同的是(     
A.岁穷人 / 铛玉石,金块珠砾
B.故事,岁廪穷人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其价予民 / 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
D.当于官者几人 / 大喜,归,举家庆贺
4.对文章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B.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C.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D.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6.文章描述了宋时越州(绍兴)发生严重旱灾瘟疫,地方官赵公临事从容有为,类似于一本古代地方政府抗灾工作手册。对于我们今天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赵公有哪些治理理念值得学习借鉴?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5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英诗中西风形象的流转

包慧怡

①一切要从一首名为《西风啊,你何时吹拂》的中古英语小诗说起。西风啊,你何时吹拂/让细雨轻降?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离不开对它的中心意象西风的理解,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西风在欧洲古典时期至现代诗歌史上的演变。

③希腊神话中的西风之神是仄费洛斯,有鉴于地中海乃至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情况,早从古典时期起,西风一直在文学中被表现为最柔和宜人的风,作为彩虹女神伊丽丝的配偶,宣告着春日和晴天的来临,并与爱欲之神爱若斯紧密相连。人格化的西风大量出现在荷马、赫西俄德、柏拉图等人的作品中。早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中,西风就已是春日与爱情的化身,古罗马诗歌中往往保留西风的希腊名字仄费洛斯,比如维吉尔《田园诗》中的一首牧歌:……或去到随西风轻颤的树荫下/或拾步追寻岩洞。在拉丁文例诗中,西风的形象总体都是正面的、带来生机的、温暖轻柔的地中海地区的拂面和风。

④这一点到了中世纪英国文学中并无明显改变,即使英格兰的高纬度的气候与希腊罗马相去甚远,西风仄费洛斯依然是春日和风细雨的代言人。最著名的例子当数英国诗歌之父乔叟在《序诗》开篇的描述了:当西风也用他馥郁的呼吸/把生机吹入每一片林地/和原野上的嫩芽,年轻的太阳/已走过白羊座一半的旅程……在乔叟这里,西风继续被强化为四月之风,白羊宫之风,春分之风,带来雨水润泽万物之风。当我们在汉语中读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中独自登场、只手为天地易容的春风,或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伴雨随行的春风,乃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仅被暗示在场的春风,我们应当记得,这春风正是乔叟的西风,维吉尔的西风,西方近代以前诗歌中的仄费洛斯或法维尼乌斯、作为春日化身的西风,而绝不是中文语境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西风——汉语诗歌中愁云惨淡的西风实乃秋风,这是由古代中原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正如我们的春风实乃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⑤在远隔重洋的英格兰,大约在乔叟之后一两个世纪,《西风啊,你何时吹拂》中潜在能够满足的心愿而降下细雨的西风,依然是荷马—维吉尔—乔叟的春分之风。直到又过了一个多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的西风开始具有了一些更复杂的特质:依然是温柔的和风,却开始孕育和暗示着更危险和暴力的事物。比如莎士比亚《辛白林》:他们是像微风一般温柔,在紫罗兰花下轻轻拂过,不敢惊动那芬芳的花瓣;可是他们高贵的血液受到激怒以后,就会像最粗暴的狂风一般凶猛,他们的威力可以拔起岭上的松柏,使它向山谷弯腰(朱生豪译)。朱译甚至将西风直接处理成了微风,但剧中此句以及上下文的重点不在西风的温柔和花瓣的安静,却在表现紧随其来的暴力场,西风隐隐具有了担任山雨欲来之先驱的潜在身份。

⑥到了浪漫主义诗歌中,这一潜能全面真实化,西风开始大面积摆脱古典—中世纪时期明媚和煦的形象,成为往来于生命与死亡、秋冬与春夏之间自由不羁且不可控制的雄浑之力,西风同时成了绝望与希望之风。再也没有比雪莱的《西风颂》更为生动的例子了: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江枫译)雪莱在诗中自比西风,而西风也拥有了调和两个极端,同时作为毁灭者和催生者的双重身份,成了最高浪漫主义精神的一种象征。再也不见田园牧歌中的仄费洛斯,雪莱的西风正是我们如今在英语诗歌中最熟悉的西风形象。短短三四百年间英国的气候或地貌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有气象专家能给我们专业回答,但我们当然需要谨记,文学不是气象学的镜子,文学形象的嬗变不是地理学的注脚。自然现实与文学现实之间的断层,两者之间的幽暗罅隙间,有时躺着最接近诗歌真实的事物。

⑦而在现代英语诗歌中,与《西风啊,你何时吹拂》在移情作用上最为接近的一首诗,笔者认为出自隐士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之手:风雨之夜—风雨之夜!/若我能和你在一起/风雨之夜应是/你我的奢侈!

⑧何妨就将迪金森诗中未被命名的风看作西风

(有删改)

1.标题中“流转”一词在本文中应解释为_______。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希腊罗马文学传统中“西风”被表现为春日和爱情的化身。
B.文艺复兴英诗中“西风”已经是与温柔截然相反的暴力场。
C.受地理影响,汉语诗歌中“西风”绝不是英诗中“西风”。
D.浪漫主义诗歌中“西风”从象征希望自由走向了绝望死亡。
3.下列诗句中与《西风啊,你何时吹拂》中“风”的移情作用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D.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4.第④段大量引用中国古典诗句来推动论证展开,请对画线句加以分析。
5.结合全文,概括艾米莉·迪金森的诗在“西风”形象流转中的作用。
2023-07-04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孙正之序

王安石

①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

②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1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3,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

③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

④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正之学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哉?以正之之不已而不至焉,予未之信也。一日得志于吾君,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予亦未之信也。

⑤正之之兄官于温,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子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

注释:1.诎:同。2.杨、墨:杨: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墨:墨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3.释、老:即佛教与道教。

1.第①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A.焉尔B.而已C.焉乎D.矣已
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有穷苦困窘的时候,但是也不能够委屈自己去趋附时尚潮流。
B.君子一定能得到君主的信任,改变世俗而让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C.孟子和他的信徒相信的东西不符合当时的潮流,但他们坚持了自己。
D.孟子、韩愈和他们的追随者虽然没有获得君主信任,但已很杰出了。
3.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2023-06-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珠子灯

汪曾祺

①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③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④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象裹过的。

⑤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⑥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⑦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⑧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⑨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⑩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⑪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⑫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⑬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

⑮她这样躺了十年。

⑭她死了。

⑯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⑰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节)

1.分析小说第②段划线句细致描摹六盏灯的作用。
2.有人说,小说中的孙淑芸是一个难以摆脱封建礼教桎梏的被扭曲压抑的“未亡人”,有人说,她是一个活在回忆中用极端方式表达爱情的“多情人”。这篇小说,有人读出了压抑,有人读出了悲悯,有人读出了敬意,请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3.评论家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善于调动语言、人物、意象、结构、主题一起发力,为的是回到和谐的美学。可能有人对柔软、坚韧的和谐主题存有误解,殊不知,对于文学来说,“深刻”更像是病理诊断,而走到“和谐”才算最终治愈。请从语言、意象、结构、主题中任选一点,分析这部短篇小说的特色。
2023-06-2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余华:文学中的现实

《当代》杂志 20161102

①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我要说的不是一列火车从窗前经过,不是某一个人在河边散步,不是秋天来了树叶就掉了,当然这样的情景时常出现在文学的叙述里,问题是我们是否记住了这些情景?当火车经过以后不再回到我们的阅读里,当河边散步的人走远后立刻被遗忘,当树叶掉下来读者无动于衷,这样的现实虽然出现在了文学的叙述中,它仍然只是现实中的现实,仍然不是文学中的现实。

②我在中国的小报上读到过两个真实的事件,我把它们举例出来,也许可以说明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两个事件都是令人不安的,一个是两辆卡车在国家公路上迎面相撞,另一个是一个人从二十多层的高楼上跳下来,这样的事件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已经成为记者笔下的陈词滥调,可是它们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是因为两辆卡车相撞时,发出巨大的响声将公路两旁树木上的麻雀纷纷震落在地;而那个从高楼跳下来自杀身亡的人,由于剧烈的冲击使他的牛仔裤都绷裂了。麻雀被震落下来和牛仔裤的绷裂,使这两个事件一下子变得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触目惊心,变得令人难忘,我的意思是说让我们一下子读到了文学中的现实。如果没有那些昏迷或者死亡的麻雀铺满了公路的描写,没有牛仔裤绷裂的描写,那么两辆卡车相撞和一个人从高楼跳下来的情景,即便是进入了文学,也是很容易被阅读遗忘,因为它们没有产生文学中的现实,它们仅仅是让现实事件进入了语言的叙述系统而已。而满地的麻雀和牛仔裤的绷裂的描写,可以让文学在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里脱颖而出,文学的现实应该由这样的表达来建立,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达,叙述就会沦落为生活和事件的简单图解。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和事件总是转瞬即逝,而文学却是历久弥新。

③我们知道文学中的现实是由叙述语言建立起来的,我们来读一读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诗句。在那部伟大的《神曲》里,奇妙的想象和比喻,温柔有力的结构,从容不迫的行文,让我对《神曲》的喜爱无与伦比。但丁在诗句里这样告诉我们:箭中了目标,离了弦。但丁在诗句里将因果关系换了一个位置,先写箭中了目标,后写箭离了弦,让我们一下子读到了语言中的速度。仔细一想,这样的速度也是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是现实的逻辑常常制止我们的感受能力,但丁打破了原有的逻辑关系后,让我们感到有时候文学中的现实会比生活中的现实更加真实。

④另一位作家叫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人,他对但丁的仰慕不亚于我。在他的一篇有趣的故事里,写到了两个博尔赫斯,一个六十多岁,另一个已经八十高龄了。他让两个博尔赫斯在漫长旅途中的客栈相遇,当年老的博尔赫斯说话时,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描写声音的,年轻一些的博尔赫斯这样想:是我经常在我的录音带上听到的那种声音。

⑤将同一个人置身到两种不同时间里,又让他们在某一个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环境里相遇,毫无疑问这不是生活中的现实,这必然是文学中的现实。我也在其他作家的笔下读到过类似的故事,让一个人的老年时期和自己的年轻时期相遇,再让他们爱上同一个女人,互相争夺又互相礼让。这样的花边故事我一个都没有记住,只有博尔赫斯的这个故事令我难忘,当年老的那位说话时,让年轻的那位觉得是在听自己声音的录音。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苍老和百感交集的声音,而且是自己将来的声音。录音带的转折让我们读到了奇妙的差异,这是隐藏在一致性中的差异,正是这奇妙的差异性的描写,让六十多岁的博尔赫斯和八十岁的博尔赫斯相遇时变得真实可靠,当然这是文学中的真实。

⑥在这里录音带是叙述的关键,或者说是出神入化的道具,正是这样的道具使看起来离奇古怪的故事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是有了文学中的现实。我还可以举出另外一个例子,法国作家尤瑟纳尔在她的一部关于中国的故事里,一个名叫林的人在皇帝的大殿上被砍下了头颅之后,他又站到了画师王佛逐渐画出来的船上,在海风里迎面而来,林在王佛的画中起死回生是尤瑟纳尔的神来之笔,最重要的是尤瑟纳尔在林的脖子和脑袋分离后重新组合时增加了一个道具,她这样写:他的脖子上围着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这仿佛象征了血迹的令人赞叹的一笔,使林的复活惊心动魄,也是林的生前和死后复生之间出现了差异,于是叙述就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更加有力和合理。

A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还有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让我们感到伟大作家所具有的卓越的洞察力。B人们总是喜欢强调想象对于文学的重要,C,当想象飞翔的时候,是洞察在把握着它的方向D。可以这么说,没有洞察帮助掌握其分寸的想象,往往是胡思乱想。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和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1.第②段画线句“这样的表达”在文中指的是                 
2.请选出对文章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     
A.想象和比喻,温柔有力的结构,从容不迫的行文,是建立文学现实的叙述语言。
B.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C.现实的逻辑制止了我们的感受能力。
D.道具是文学叙述的现实依据,有了它就有了文学中的现实。
3.“其实洞察也是同样的重要”这句话最适合放在第⑦段的哪一处(     
A.AB.BC.CD.D
4.第⑦段中作者写道:“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和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请在本学期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促织》或《变形记》中任选一篇作为例子来论证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完美结合对文学中的现实的重要性。
5.通读全文,归纳作者认为“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
2023-06-2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人说,自己是看不见的,要跟很强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我是什么。

2023-06-2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杜牧)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来于秦(     )                 (2)立远视(     )
(3)齐楚之精英(     )               (4)函谷(     )
2.下列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B.隗且见事
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                         使留守
B.不敢言敢怒                            我美妾与马
C.独夫                                   杳不知其所
D.多九土之城郭                         将质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5.结合赋文的知识,赏析画线句。
2023-06-2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