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03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整体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探讨了新时代诗歌创作的方向和要求。材料一强调诗歌的崇高美,认为诗人应心系人民,具备崇高思想,避免“假小空”和“假大空”。材料二则关注诗歌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强调诗人应有社会良知,关注时代和社会,避免诗歌的庸俗化和浅显化。两篇文章共同指出,新时代的诗歌应在个性与共性、个人体验与社会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寻求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
D.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与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对话,情感的高度一致。
C.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材料一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
D.“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不断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B.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
D.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式?任选两种,进行分析。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整体分析:文章探讨了“学习困难”的多维成因及应对策略。材料一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学习困难的定义、成因及干预方法,强调综合评估的重要性。材料二指出对学习困难的认知不足,呼吁科学干预。材料三提醒家长不要过度依赖“学习困难”门诊,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整体来看,文章呼吁多方合作,科学理性地应对儿童学习困难问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作为一位从事心身医学和精神医学的专科医生,我是这样看待学习困难的。首先,它应被视作一个症状,是一个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一个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对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儿童进行原因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治疗,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学习困难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现象,概念最初来源于教育学。随着精神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的不断进步,学习困难被细化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上是指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包括特定的阅读障碍、特定性拼写障碍、特定性计算技能障碍等;广义上还包括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存在障碍。

③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困难以成绩低下或者不理想为主要表现,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与国外不同,在国内环境下,家庭经济条件对学习困难发生的影响并不显著。儿童的家庭不和睦、矛盾冲突多,父母对儿童或过于骄纵溺爱,或过于严苛,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这些环境因素尤其影响儿童语言发育。二是心理因素。国内有调查显示,导致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占比高达87.8%,包括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精神心理疾病以及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策略问题。三是素质因素,包括遗传、不良气质、智力结构和神经心理功能的缺陷等。

④学习困难是涉及多个学习技能的综合结果。例如,做算术不仅仅是计算技能,还包括阅读理解,结果的表达还要涉及书写技能。整体的学习困难如何做具体归因和干预,就需要家长、老师在医生的协助下,更全面、细致地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一步来说,我们医生和教育工作者要识别出真正的学习困难,包括上述广义和狭义的学习困难,也要鉴别和排除那些生长发育阶段带来的学习上的不够好,或是那些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

⑤家长们也要尊重老师们的评价和判断。当前,国内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学习成就测验法,但研究表明,任课教师对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的评价准确度相当高,一致性相关达到了0.85因此,教师评定结合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成就,是一个有用的经验评估法。可以观察学生的作业本,通过比较各学科、各时期的作业本,了解孩子哪里没学好、什么时间没学好。还有一些孩子学习困难是因为家长不停地布置作业和补习,导致孩子天天处于压力中,产生拖延症,从而影响学习。

⑥最后,我们再判断和归因孩子是不是某种特殊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比如有特定的阅读障碍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对词语和句子的省略、替代、歪曲或添加单词和词组,朗读时可能错行或者重读同一行。有特定的计算障碍或者拼写障碍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写字漏笔画等。这时,就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⑦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发育是循序渐进的,相应学习技能的提高也要顺其自然。

——节选自李清伟文章(《光明日报》,2022817日)

材料二:

①学习困难到底是个什么病?据医生在媒体采访中的说法,学习困难是一个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良的结果。孩子学习困难,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还可能由各种神经发育问题、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文化和环境不利因素等所造成。

②可以说,这些基础观点和认识,大有为学习困难正名的效果,让我们以更加严肃和科学的态度来正视这件事。也只有将教养不当、神经发育缺陷、心理情绪问题等视作孩子真切的困境,才有可能导向科学的干预和改变。从某种程度来说,无论对父母还是社会,这都是一堂迟到的补习课。

③相比心理情绪、家庭教育等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由神经发育问题造成的读写障碍、数学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因为所涉人群少,他们的困境也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也就很难谈及理解和接纳。拿读写障碍人群来说,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相关课题组201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当年我国小学生读写困难的发生率约在11%。以此比例推算,有1000万左右小学生受到了读写困难的困扰。

④困境的隐形下,是被误解和歧视的日常,以及更为坎坷艰辛的成长。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个人和家庭的自救固然必要,但又不可避免受制于家庭的认知水平和经济能力。更为根本的或还是需要社会构筑支持体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打捞起这些孩子。

(光明网评论员)

材料三:

①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习困难门诊预约火爆,一度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孩子学习困难,家长寻求专业医学帮助本无可厚非。从报道中不难发现,学习困难门诊是对孩子进行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和康复训练,但人们过度迷信这一方法,就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将孩子学习困难视作一种病症,对其进行专门治疗是否完全科学?在药物效果有限的情况下,这会不会引起家长的过度恐慌,使儿童产生认知偏差?学渣学霸的成功个案,是否值得家长们广泛推崇,又是否会制造新的教育焦虑?而家庭教育究竟该如何接住一个偏离标准的孩子?

②学生学习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在教育心理学中,一般将特殊需要儿童分为超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感官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等几类,其中后4种儿童,都属于学习困难的潜在群体。此外,外在环境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学习困难,比如学校环境太紧张造成的适应障碍,社会竞争环境太激烈造成的焦虑抑郁,家庭矛盾太尖锐造成的亲子冲突”……任何一项,都有可能让孩子的学习偏离标准。因为原因的复杂和多样,学习困难不应该被简单定义为一种病症,自然也不会有所谓的万能药,家长大可不必视挂号问诊为救命稻草,企图一劳永逸,让孩子完成学业逆袭。

学习困难门诊爆火,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在面对孩子学习困难时的方法式微和从众心理。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长和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理性认识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孩子的行为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制订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方案,并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尊重孩子的认知,给予其应有的温暖和关怀。

——节选自强德平文章(《中国青年报》,202285日)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困难”这个词最初来源于教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现在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现象。
B.在国内没有标准化的学习成就测验法的情况下,将教师评定结合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成就,是一个不错的经验评估法。
C.一些问题需从“学习困难”中排除,比如由于情绪、心理、社会等问题导致不能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所带来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广义上的“学习困难”。
D.儿童家庭不和睦,父母对儿童过于骄纵溺爱或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必将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从而可能导致“学习困难”,尤其在语言发育上。
2.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在幼儿时期,不能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经常借助眼睛、身体进行尝试,只能说明相应学习技能的提高需要顺其自然,不能归为“学习闲难”。
B.“学习困难”被正名,意味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人在固有认知上,并未将其视为一种可能的病症而严肃科学地加以对待。
C.据中科院调查报告,有1000万左右小学生受到学习困难的困扰,但他们的困境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也很难谈及理解和接纳,长此以往,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D.“双减”落地后,如果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依旧坚挺,重视孩子的知识积累多过心理与精神需求,那么得病的是孩子,生病的或许是父母。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材料三标题的一项是(     
A.“学习困难”的多角度分析及反思
B.家长不必过度迷信“学习困难”门诊
C.有效治疗“学习困难”   学校家庭双管齐下
D.“学习困难”门诊爆火     家庭教育应该反思
4.如何有效识别儿童的“学习困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5.有人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三看似观点对立,但实际上并不对立。你怎么认为?请分析理由。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居家学习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整体分析:这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关系。材料一强调文学批评需要审美判断力和文本细读,批评家应具备深厚的学养和艺术直觉。材料二则指出仅靠阅读无法彻底理解文学,批评家应亲身体验创作过程,以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两者共同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呼吁批评家和作家通过实际创作和深入阅读提升自身素养,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文学批评和创作。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梁实秋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

中国文学批评确有对西方文论的生搬硬套,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就是我们不需要西方文论,也是走极端了。后全球化的今天,要建立自己的文论话语权,还是不能走闭关主义的,应该实行拿来主义"。

当然,文学批评,必须结合本国的创作实际,那种理论过剩的批评,是需要批评和反思的。这里面有一个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如何激发、发掘深厚而驳杂的古典文论,实现转型,这需要文学理论家具有深厚的功力。就目前看,我们的一些学者还是火候不到。即便作为一个批评家,如何借鉴古典文论,进行文学批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文中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分不开。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从事文学批评,还是要回到文本,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当下的文学批评太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化,甚至人情化了。表扬起作家或作品,不遗余力,什么好词都用上了。那些评论,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但都是不及物的批评,空对空,把里面的作品和作家,换一个其他的,这篇文章照样成立。

当然,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我觉得优秀的批评家,需要丰厚的学养,要读很多经典作品,要读很多理论书,但最关键的是要将这些理论化成自己的血肉,化成自己的艺术直觉,化成自己的慧眼。像鲁迅、茅盾、胡风、李健吾、朱自清、沈从文等的批评文字,很少直接征引理论,但通读他们的文字,文字后面是有很深厚的理论学养的。他们的批评至今依然有那么鲜活的生命力,不仅仅是他们使用了先进的理论,更多的是他们拥有优秀的甚至卓越的艺术直觉和他们对作品的文本细读。

(摘编自杨光祖《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和文本细读》)

材料二:

研究文学只阅读绝不够。世间有许多人终生在看戏,念诗,读小说,却始终不动笔写一出戏、一首诗或是一篇小说。这种人容易养成种种错误的观念。自视太低者以为写作需要特殊的天赋,自觉没有天赋,纵然写来写去,总写不到名家的那样好,倒不如索性不写为妙。自视过高者以为自己已经读了许多作品,对于文学算是内行,不写则已,写就必与众不同,于是天天在幻想将来写出如何伟大的作品,目前且慢些再说。这两种人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惰,所以有人把学问看成写作的负累,以为学者与文人根本是两回事。这自然又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错误认知,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一般职业的批评家喜欢拿这话头来自宽自解。我自己在文艺批评中鬼混了一二十年,于今深知在文艺方面手眼必须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者眼也未必高。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很显著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的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克罗齐派美学家说,要欣赏莎士比亚,你须把你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他们理应补充一句说:你无法把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除非你试过他的工作。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森说得好:只有诗人,而且只有第一流诗人,才配批评诗。你如果不信这话,你试想一想:文学批评虽被认为是一种专门学问,古今中外有几个自己不是写作者而成为伟大的批评家?我只想到亚里士多德一个人,而他对于希腊诗仍有不少的隔膜处。

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创作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像一切有价值的活动一样,它需要辛苦学习才能做好。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必有一分效果,孜孜不倦,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这事有如下围棋,一段一段地前进,功夫没有到时,慢说想跳越一段,就是想多争一颗子也不行。许多学子对文学写作不肯经过浅近的基本的训练,以为将来一动笔就会一鸣惊人,那只是妄想,虽天才也未必能做到。

(摘编自朱光潜《要彻底了解文学,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实秋提出要成为批评家首先要拥有才气,其次要具备博览、精研、系统探讨的“学者”气质。
B.周作人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力和“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对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型做了有益尝试。
C.做好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做法是回归文本,进行精细化的文本阅读,这才是文学批评的正确道路。
D.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两类人虽阅读多,但惰于写作,以致出现了文学批评中眼高手低的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批评界确实存在理论过剩的批评现象,亟须回归创作实际,但是这并不足以否定理论借鉴的合理性。
B.当下过度社会化、文化化甚至人情化的文学批评,往往脱离作家和文本,是难以获得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的。
C.批评家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有了“身历其境”的感受,才能在文学批评过程中更好地领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D.对初学者而言,文学写作固然不可一蹴而就,但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训练,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
3.最能直接体现材料一中“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的一项是(     
A.王国维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并深入论述了“境界说”,并将“境界”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B.在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学批评在开启民智、唤醒觉悟、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朱熹强调要做好诗歌批评,首先应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D.孙绍振曾撰文指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整体语境之下的比喻句很好,但是局部来看有的比喻技法比较平庸。
4.材料二运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度检测语文试卷
整本书阅读-大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整体分析: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通过对乡土社会的观察,揭示了文字和语言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文章指出,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和共同的生活经验使得文字和复杂语言变得不必要,甚至多余。通过对“特殊语言”的分析,作者强调了亲密社群中非语言象征体系的重要性。文章还探讨了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认为文字的产生是为了应对复杂和变动的社会环境,而非乡土社会的需求。这些观点深刻揭示了社会结构对文化和交流方式的影响。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里,不仅文字不是必需的,就连人们需要配合的时候而采取的语言都是不得已的。
B.在亲密社群中,因为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有时可以产生无言胜似有言的效果。
C.最原始的文字产生于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是为了利用联想的作用来帮助人的记忆。
D.在中国社会里,语言完全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间传授无缺,无需文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具有相同经历的多数人,在相似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意义的象征,才能发生共同的社会语言。
B.在面对面的社群中,由于表情、动作比声音更容易表情达意,语言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材料的。
C.在乡土社会里,如果遇见了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人们就会在指头上打一个结,这是文字的原始方式。
D.不是发生在基层的中国文字,只要在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就能实现文字下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特殊语言”现象的一项是(     
A.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B.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C.乡下人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便慌了手脚,司机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
D.舍友正在洗头,洗到一半发现忘记拿毛巾,就朝你喊了一声“哎”,接着用手指了指毛巾架。
4.结合材料一,概括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不超过30个字。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度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整体分析:这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材料一通过对比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揭示了中国诗歌多用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而西方诗歌则多与浪漫爱情相关,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材料二则聚焦于李白的月亮诗,展示了他如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赋予月亮独特的审美内涵,体现了其豪放飘逸的诗风。两篇文章共同揭示了“月亮”这一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表达。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

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逼真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对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臆,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的影响,因此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个痛快。“月亮”在诗歌中就能完全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个人情感。

(摘编自周庆艳《“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材料二:

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纯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具有丰富的蕴含。冰清玉洁的月,更象征着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梦”、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其中,使“月”这一富有阴柔之美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而李白的月亮诗表现得尤其突出。他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机异趣,明月可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二);可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可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可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甚至可赊“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生花妙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地。

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歌既充满浓郁的文化内蕴,又熔铸了诗人的自我人格情趣,具有独特的意味。如其《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对月亮的描写完全是在神话和想象中展开的:诗歌以儿时对月的遐想开篇,既充满童真童趣,又使人对月产生无限遐想。诗以童趣为引导,引出诗人无穷的奇妙新颖的想象,展现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突出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

李白天才放逸,飘然不群,以其超凡的创造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清新超逸而又迷离浪漫的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物境与我境交织融合,使诗人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放射出耀目的光彩。

(摘编自霍雅娟《从李白的月亮诗看其豪放飘逸的诗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常常被借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写月诗不断出现在读者面前。
B.虽然中国古代诗人很少用“月”来表达夫妻之间的温情,但是杜甫的《月夜》却开了先河。
C.雪莱的《回声》以温柔的笔触,直接把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足见其情怀无比浪漫。
D.李白天才放逸,创造了“可乘”“可寄”“可衔”“可揽”……一系列“月”的意象,清新超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静夜思》中出现了“月亮”“月光”两个意象,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它是李白写“月”诗的最高峰。
B.材料一中提到中外古诗中都会以“月”这一意象寄寓情思,但中国的诗歌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而西方诗歌更多表达个人所想,因此,中国诗歌的功能性更强。
C.材料二引用了《古朗月行》一诗,这是为了证明李白擅长把丰富的内涵赋予“月”这一典型意象。
D.如果中国古代诗人使用“月”这一意象仅仅是用来表达个人的私情和浪漫的情事,那么就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三段论据的一项是(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B.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杨万里《夏夜追凉》)
C.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在“月”这一意象上,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寄寓的情感有什么区别?原因是什么?诸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铁血万里的记忆——长征

——访军事历史学家、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统

本刊记者   刘清敏等

本刊:从学术成果看,您主要是研究军事历史,特别是现代军事历史,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军事历史和长征感兴趣的?

刘统:研究长征是我刚到军科院的时候,出现了长征密电风波,长征密电在党内引起很多争论。通过密电风波,我认识到长征期间毛泽东、张国焘之间的斗争,是决定红军命运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斗争,不是单纯的领导权之争。所以,我想能不能把长征里面许多不为人知的背景还原一下,让人们看到经过长征充满艰苦和血泪的磨难,我们培养出了共产党和红军最中坚的干部,于是就写了《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这本书。写完这本书之后,我又开始考察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都是怎么来的。那是19367月,美国记者斯诺到陕北采访,这是一个向外宣传红军和争取外部援助的极好机会,毛泽东号召大家写长征回忆录。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大家七拼八凑写了两百多篇,斯诺带走之后,用了一部分内容,将其写入《红星照耀中国》(亦称《西行漫记》),但是大部分内容没有公布。到了抗战时期,1942年,中央把这些材料汇集起来,出了个土印本叫《红军长征记》。这个《红军长征记》是长征最原始的记录,但是它不完整,因为只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记,红四方面军没写。新中国成立以后出了选编本,把好多的篇章给删了。我想将其恢复完整,于是到档案馆去找原篇和一些散失的篇目,补充整理之后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书名叫《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通过出版这本原始记录,我又获得了很多新的感受:研究长征,第一要看原始记录,第二要到现场去实地感受。

本刊:近年来您对长征的研究有什么新的进展?

刘统:近年来,关于长征的研究越来越接近于现实,有多方面原因:一个是档案的不断公布;另外一个是各地都有一些有志于研究长征的人进行实地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让我非常感动的是成都有一帮小伙子,他们自己组成了摩托车队,沿着长征的路线行进,在行进中他们发现红军长征是多路行军,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发现,因为以前我们认为长征走的是一条线。你想,这几万人走一条线,哪来的粮食吃?哪来住的地方?实际上是多路行军,平行前进,这就更接近于真实。

历史首先要真实,才能让人信服。不要以为讲那些艰难困苦是很丢人的事,其实我们中国革命从弱到强,党从不执政到执政,毛泽东从不被党内接受,到成为党的最高领导,这中间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所以,不要老是看正面的、顺利的,其实在长征这段历史中,总结挫折教训,比那些所谓正面宣传的重要性要大得多。我觉得把真实的历史还原出来,只会让群众更加热爱党,对老一辈革命家更加敬佩,而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刊:请问您怎么评价长征这段历史在整个党史当中的地位?

刘统:首先,长征这段历史如果用最简单的话说叫“起死回生”。在“左”倾路线领导之下,根据地都丢光了,红军被迫进行转移,开始谁都没想到会走两万五千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经历了许多曲折,最后形成了长征。这其中,领导人把握方向的胆识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毛泽东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判断和决策,被历史证明是对的。尽管当时看不到任何希望,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所以说历史有偶然,也有必然,只有把握住正确方向并果断决策的人,才能够取得最后胜利。

其次,长征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就是坚持。越在艰难困苦的时刻,越要经得起考验,咬牙坚持下来,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长征的路线都是随机的,四渡赤水之后,红军开始进入边远地区。边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严酷,红军为什么进入那里?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避免打仗,避免伤亡。尽管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历那么多艰难困苦,但是比起打仗,还是有利的。所以,毛泽东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两句话缺一不可,不要理解成红军非要打仗,消灭敌人,而是要尽可能保存实力。

第三,领导人的智慧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至关重要。长征路上的危机一个连着一个,都是关系革命生死存亡的问题,比如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南下北上、西安事变……最后落脚点是陕北,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遇到的危机最集中的一段时期。能否起死回生,就要看领导人把握时机的水平,是否具有前瞻性,在最困难的时候,如何领导红军摆脱困境,转危为安。我觉得这些智慧在长征当中体现得最集中,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删改)

材料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3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故事首先由美国记者斯诺通过《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让人们熟知。
B.《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的全面反映有关长征的回忆录选编本。
C.成都一群年轻人组成摩托车队,沿着长征的路线行进,发现了红军长征是多路行军、平行前进的史实。
D.陈毅野蛮疗伤的史实超出了我们的常规认知,却能让我们想见当年红军和游击队战士恶劣的斗争环境。
2.下列不属于刘统教授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抓住长征密电风波的热点B.还原长征不为人知的背景
C.考察追寻长征故事的由来D.恢复长征原始记录的完整性
3.下面不能作为研究长征的材料的一项是(       
A.中央编印的《红军长征记》B.电视连续剧《长征,长征》
C.亲自到现场去实地感受、考察D.采访纪实《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
4.概括毛泽东对长征最终取得胜利所起的作用。
5.“我觉得把真实的历史还原出来,只会让群众更加热爱党,对老一辈革命家更加敬佩,而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你认同刘统教授的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2024-09-1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己。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字,用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D.《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边城》故事并不复杂。但是摊开小说,读着读着,心内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流淌。一种如沈从文写到的淡淡的美丽的忧愁溢上心头。

正如沈从文自己对《边城》的解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他告知我们,《边城》故事没有剑拔弩张式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黑白分明式的善恶判断,而只是不凑巧,发展中的事态充满了偶然性,实际上只是人性中善与异化初起时的两种力量在朦胧中碰撞,从而引发了悲剧的萌端。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一切充满了善,生于斯、长于斯的男男女女皆为善的化身。翠翠是青山秀水滋养出来的纯的生灵,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怒,从不动气。她是超越了善恶观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二佬傩送善良、刚勇、健美,是湘西青年男子的佼佼者。

翠翠与二佬的爱,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小说中翠翠跟二佬的接触像是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偶遇。两年前端午节划船、捉鸭竞赛,爷爷因喝酒忘了去接翠翠回家,二佬见天黑就派伙计送她回去,但翠翠却连二佬的模样都没看清。第二次是登门。二佬特地把爷爷的酒葫芦送回家中,翠翠把他当成陌生人,认不准是不是心中的岳云。第三次是相约。当年端午节,翠翠应二佬邀请到城里看赛事,却因听到碾坊陪嫁的事,赌气不理他,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第四次是路过。二佬沿河六百里寻找哥哥尸体而不得,后从川东押货回来路过渡口,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跑掉了。

当然,还有一种接触,是心灵碰触。二佬与天保赛歌,他晚上到碧溪崖上唱了半夜的歌。小说第十四节写到翠翠第二天醒来,跟爷爷说: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绵,我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这是心灵对心灵的歌唱,是无迹无痕的心神交融,翠翠梦中听歌,平添了小说诗的意趣。

小说的设定,让二位主人公甚至连静静地坐下交换点内心真实念头的机会都没有,它只像一道清澈的溪涧,在生活中细细地从从容容地流来。沈从文为《边城》设下的基调是唯美的,二佬和翠翠的爱就像是一枚沾着晨露,迎着第一缕霞光,在山风中摇曳,欲开未放的花蕾。这也就是诗化小说特色所在、美之所在。

沈从文摒弃了通常小说追求事件撞击的外在强度,而从人物心理角度展开细腻精到的叙述,着重于从内心写出翠翠感情的变化、漾动与发展。例如小说里,有一语象我们切不可忽略,即大鱼会咬你。第一次见面,二佬见天已黑,便叫翠翠到他家中去等爷爷来,翠翠以为他欺侮人,就轻轻地说了句: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二佬笑着说:要耽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回到渡口,爷爷叫她,她不理爷爷,却轻轻地说: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大鱼会咬你深深地烙在了翠翠的心中,因为二佬话中的体贴关爱与善解人意,拨动了从未涉及爱河的少女的心弦。这句话实际上成了他二人的的隐语,在其后小说进展中多次重复出现。大鱼是住了翠翠的心,沈从文这个字用神了!

沈从文作品之行文有着诗意之美,但也不是下笔成章、一挥而就的。黄永玉曾问过他,《边城》你改过多少遍?沈从文说,一百多遍吧。其呕心沥血、千锤百炼之甘苦,读者应细加体味。

(摘编自俞兆平《沈从文的<边城>及其美学追求》)

材料二: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多数评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他的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诚如多数评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旨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素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的一面。

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纯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由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自然契合的阻力。《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

(节选自《名作欣赏》)

1.下列对《边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城》故事并不复杂,没有矛盾冲突,发展中的事态充满了偶然性,实际上只是人性中善与“异化”初起时的两种力量在朦胧中碰撞,从而引发了悲剧的萌端。
B.翠翠是青山秀水滋养出来的纯的生灵,有超越善恶观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翠翠与二佬傩送皆为善的化身。
C.《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与讴歌,体现了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D.“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理解这段话有助于把握《边城》内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把主人公的爱情喻为沾着晨露、欲开未开的花蕾,旨在说明这种爱情终将无果。
B.材料一的第七段以“大鱼会咬你”为例,分析论证了《边城》善用“语象”的写作特点。
C.材料二中,作者特别以《边城》的结尾为例,意在论证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
D.材料二从作者创作和作品本身的故事这两个角度来论证如何准确把握作品内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城》称得上是一部诗化的小说,唯美的基调和悲剧的暗影,让人读来惆怅不已而又回味无穷。
B.《边城》是沈从文呕心沥血之作,他曾把《边城》改过上百遍,读者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理解作品蕴藏的美。
C.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湘西边民身上的勤劳、勇敢、纯朴等美德,发掘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
D.《边城》的内蕴不是“证明人性皆善”,而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
4.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背后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对于《边城》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两则材料的作者各持什么观点?
5.文本一结尾提到“沈从文作品之行文有着诗意之美”,请结合材料谈谈《边城》中“诗意之美”的具体体现。
9 . 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下题。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而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取材于《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选文第二、三段中,作者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请根据选文概括。

2024-05-0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高中合格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秒过的安检仪可真不简单

秒过的安检仪,着实不简单!

怎么就能秒过?你看,在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际航班海关入境安检现场,一位旅客走入形似时空穿梭机的机器。屏幕上,他抬起双手,1、2,2秒,绿灯亮,通过!

不摘手表、腰带,不需经过金属探测门,没有手检。既简单又省时,这安检,真是【甲】。

这样能查出违禁品,保证安全吗?

放心吧!这个安检仪,可不简单。它应用40余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是我国最新应用的毫米波安检仪。只要人走进安检仪站几秒,它就能生成一幅360°成像、分辨率达毫米级的检测图——各种违禁品、走私品【乙】。

毫米波来头可不小。以往,它用在雷达上,是探测舰船、坦克、飞机的利器。现在,用它来探测违禁品、走私品,那真是【丙】。

毫米波是指波长为1毫米至10毫米的电磁波,它可以轻易穿透衣物的遮挡。安检仪研制方的项目负责人说。毫米波安检仪,就相当于一个环形扫描雷达系统。它能发射毫米波,然后捕获被人体皮肤反射的毫米波,经分析处理,合成清晰的图像,显示旅客携带的所有物品。

这个安检仪,不仅便捷安全,还很聪明,能识别更多种类的违禁品。

以往常用的金属探测器,是利用磁场,捕捉金属违禁品,但遇到腰带、项链、纽扣等,也嘀嘀报警,而对陶瓷刀具、打火机、玻璃、塑料、粉末等,又无能为力,只能靠安检员手检补救。现在这些非金属违禁品,一旦遇到毫米波安检仪,就无所遁形了。

实验人员把一个打火机装进裤兜,走进安检仪,屏幕上立刻出现模糊面部、高矮胖瘦等信息的虚拟人偶,人偶左侧的口袋,画了红圈,明显看到长形小物体,屏幕上同时提示打火机

这个安检仪能自动给出检测结果,无论是金属制品,还是玻璃、塑料制品,它能直接告诉我,这个人带了什么东西。安检人员说,这是我们安检最需要的。

它怎么能如此聪明呢?原来,这个安检仪拥有一个涵盖近千万样本的危险品数据库,再以人工智能技术加持,对危险品的自动识别率能提高到95%,识别时间可降至0.7秒。它能在1秒内识别出89种危险品,并映射在虚拟人偶上。它还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只需升级软件平台,就能学会分辨新出现的违禁品。

自2021年2月以来,毫米波安检仪先后进驻成都机场海关,首都机场2号、3号航站楼,还有云南畹町口岸、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广东珠海口岸、黑龙江哈尔滨机场、广东广州白云机场……在国内23个海关口岸、8个机场守护国门安全。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毫米波安检仪已纳入中国民航安检设备清单。中国民用航空局还下发标准,我国也由此成为全球第三个、亚洲第一个独立颁布毫米波人体成像技术标准的国家。

未来,毫米波安检仪将为大家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安检。

(取材于詹媛的同名文章)

1.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井井有条                    一览无余              信手拈来
B.与众不同                    若隐若现              手到擒来
C.与众不同                    一览无余              手到擒来
D.井井有条                    若隐若现              信手拈来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都机场使用的毫米波安检仪,应用40余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成像快,分辨率高。
B.毫米波安检仪通过发射电磁波捕获人体皮肤反射的毫米波,电磁波与毫米波合成清晰的图像。
C.毫米波安检仪堪比环形扫描雷达系统,检测简单快捷安全,效果胜于利用磁场的金属探测器。
D.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毫米波安检仪,采用的是我国独立颁布的毫米波人体成像技术标准。
3.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毫米波安检仪便捷安全——识别率高及原因——应用前景广阔
B.毫米波安检仪便捷——安全及原理——识别率高——应用及前景
C.毫米波安检仪便捷安全及原理——识别率高——应用前景广阔
D.毫米波安检仪便捷安全及原理——识别率高及原因——应用及前景
2024-05-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高中合格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