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二: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之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然刘表之丧,孔明欲袭杀其孤。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节选自苏轼《诸葛亮论》)

【注】①谭、尚,即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绍死后,他们兄弟相争。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过A捐数十万金B使其大臣骨肉内C自相残D然后举兵而伐之E此高祖F所以灭项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括,文中为“囊括、吞并、一统”之义,而现代汉语“包括”为“包含”之义。
B.文中“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与“此孔明之所以失也”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C.“孔明耻之”与“而耻学于师”《师说》)两句中的“耻”字含义、用法均相同。
D.“以绝曹氏之手足”与“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寿认为,诸葛亮心怀大志,深谋远虑,他甚至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国家没有能够进攻中原、抗衡强魏的人。
B.苏轼认为,起初,天下那些品行端正、有操守气概,能为仁义慷慨赴死的士人,对曹操与孔明的态度并不同。
C.苏轼认为,刘璋因违逆了诸葛亮的心愿,所以没过几个月,诸葛亮就放逐了刘璋,这种做法实在与曹操无异。
D.曹操目光长远,他担忧自己去世之后,曹丕、曹植兄弟两人将会自相残杀。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2)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
5.关于诸葛亮失败的原因,陈寿与苏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冬季联赛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狱中对月

宋琬

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客泪久从愁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

【注】①清顺治末年,任浙江按察使的宋琬,因遭族人诬陷与山东登州起义者于七相通,被捕入狱。这首诗就是宋琬在狱中所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夜深难眠,景中含情。其中“疏星耿耿”,明写星光幽冷,暗写狱中对月。
B.深秋时节,夜深人静,寒气逼人。丁丁之声,清晰可辨;画角声残,如泣如诉。
C.颔联写冤苦不尽,以态写情。诗人泪流满面,醉眼惺忪,满腹愁怨,无处申说。
D.尾联写想念家人,以思写情。写法上颇有“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妙处。
2.曹操《短歌行》诗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者化用曹诗,但和曹操的用意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4-03-3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冬季联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危险无处不在,但为什么这么多人明知如此,还故意从事着可能有害而且能够避免的行为呢?典型的例子是吸烟。今天有超过10亿人心甘情愿地吸烟成瘾,尽管这些人知道吸烟会危害他们的健康。由于种种原因,数百万人从事着其他明显不自然和有潜在危险的活动,比如晒人工日光浴、滥用麻醉品或蹦极跳。

对于环境中的许多危险化学品,我们也心甘情愿地把疑虑搁置在一边。我会购买用可疑物质制造的油漆、除臭剂之类的产品,我怀疑其中一些有毒,甚至会导致癌症,但我还是宁愿不调查。一个例子是亚硝酸钠,它是一种用来保存食物的化学物质,可以防止肉毒杆菌中毒,可以使肉看起来显现诱人的红色,但它也与癌症有关。美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强制降低亚硝酸钠水平后,胃癌发病率显著下降,但为什么我们仍然允许食物中含有少量亚硝酸钠呢?我们为什么还允许建筑商使用含有已知致癌物甲醛的刨花板来建造房屋呢?我们为什么允许一些公司用已知会导致疾病和死亡的化学物质污染我们的空气、水和食物呢?

对于这些难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有一个得到过充分论证的主要因素是:我们评估成本效益的方式。我们习惯上会把短期内的成本效益看得重于未来的成本效益,经济学家将这种行为称为“双曲贴现”,这使得我们在对待长期目标时能够多一些理性,而对待我们即刻的欲望、行为和乐趣时,则稍欠理性。因此,我们能够容忍潜在有害的东西,甚至从中找到乐趣,因为它们在现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提升,超过了我们对其最终代价或风险的判断。

剂量往往在这些判断中起关键作用。基于对便宜肉类、便宜木材的长期健康风险与短期经济利益的估计,美国政府允许食物中含有少量的亚硝酸钠、刨花板中含有少量的甲醛。美国大多数州支持赌博,因为赌博可以带来收入,尽管社会会为赌博相关的成瘾和腐败付出代价。

关于为什么人类有时会做一些有潜在危害的新奇事情,我认为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进化论解释。其中主要的是,我们实际上不认为许多新奇的行为是有害的,因为我们不认为它们是新奇的,我们在心理上愿意把我们周围的世界看作是正常的,因此也是良性的。我从小到大都认为,乘汽车或乘飞机旅行、吃罐头食品、看电视,这些都是传统的、普通的事情。

形成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习惯,质疑自己的一切行为可能导致巨大的痛苦。因此,虽然理性的人应该或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或环境提出疑问,但我不会这样做。粉刷房子的墙壁是标准的做法,我们认为油漆中含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只是一种住在房子里而不可避免的潜在副作用。进化的逻辑表明,对于不健康的新奇行为以及我们环境中的类似方面,当它们经常发生时,人们就会感到习以为常。

把我们周围的世界当作正常而接受下来,人类这一固有的倾向可能具有潜在的消极影响,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导致失配和进化不良。环顾你的周围,你看书的时候可能正在坐着,并且在借用人造光线阅读文字。也许你正穿着鞋子,也许你还正喝着一瓶汽水。你的祖母可能会觉得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这些环境条件如果过量的话都有潜在的危害。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身体对于阅读、久坐、喝汽水这些新奇事物来说,都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就像大家都知道太多酒精对肝脏不好一样,吃糖太多会导致龋齿,缺乏体力活动会使身体变差。但是,当得知我们日常做的许多其他事情如果过量也存在潜在危害时,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大吃一惊,其实原因都是一样的: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它们。

这就引出了人为什么经常做一些新奇却有潜在危害的事情的第二种进化论解释:我们经常把舒适误认为幸福。谁不喜欢享受安逸的状态呢?不用长时间劳作,不用坐在坚硬的地面上,也不会感到太热或太冷,这真是太爽了。现在,我是坐在椅子上写这些字的,因为坐着比站着更舒服,我屋子里的温度被设定为舒适宜人的20℃。上午晚些时候,我可以乘电梯到办公室所在的楼层,不用费力爬楼梯。今晚,我将会睡在柔软而温暖的床上。

就像我的大多数人类伙伴一样,我以为任何舒适的东西对我来说一定是好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真的。伤脚的鞋子就像太紧的衣服一样,通常都不太好。但是越舒适就越好吗?当然不是。大多数人都怀疑过软的床垫可能导致背部问题,并且每个人都知道,好逸恶劳是不健康的。但是,让人追求舒适的本能凌驾于更好的判断之上是人的天性,并且我们往往无法认识到,某些日常生活中正常的舒适发展到极端就会有害。

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正常但是很舒服的东西确实很新奇,但又可能对健康不利,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这些事情你可能现在正在做:穿鞋、阅读和端坐。这些行为可能会促进进化不良的恶性循环,因为它们有时导致的进化失配,如足部异常、近视、背痛,激发了对症疗法的发明,如矫形器、眼镜、脊椎手术,但是我们在预防这些问题发生方面做得很糟糕。其结果是,这些疾病变得十分普遍,以至于大多数人认为它们是正常的,是难以避免的。但它们不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解决方案并不是放任它们的原因不去解决,恰恰相反,我们应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待什么才是正常的,以帮助我们设计更好的鞋子、书籍和椅子。

(摘编自丹尼尔·利伯曼《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如今全球有超过10亿人心甘情愿地吸烟成瘾,说明吸烟有多种原因,没有简单的答案。
B.“我会购买用可疑物质制造的油漆、除臭剂之类的产品”中的“我”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即“我们”的意思。
C.美国大多数州支持赌博,不是不知道赌博的危害、代价,而是着眼于长远,这些州认为赌博可为财政带来收入。
D.作者认为,在对诸如近视、背痛等的对症治疗上,人类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在预防这些问题发生上做得很糟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强制在食物中降低亚硝酸钠水平后,胃癌发病率显著下降,可见,食物中过量的亚硝酸钠是造成胃癌的元凶之一。
B.从文中“质疑自己的一切行为可能导致巨大的痛苦”一句可知,作者丹尼尔·利伯曼对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有着清醒认识。
C.文章以太多酒精对肝脏不好、吃糖太多会导致龋齿等现象为例,旨在说明“许多疾病源自平时自身不良生活习惯”的观点。
D.文章用语准确,富有分寸感,如,运用“可能”“甚至”“少量”“大多数”等一系列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下列选项,不属于文中“双曲贴现”这一行为的一项是(     
A.小明沉迷网络游戏,尽管他懂得这对视力有损害,对学习也有影响,但他仍不管不顾地继续玩游戏。
B.小丽体重偏重,但喜欢喝含糖饮料,小丽知道这不利于健康,但总改不了饭前一杯含糖饮料的习惯。
C.秦始皇明知大兴宫室会劳民伤财,但为了自身享乐,他不顾国力,仍执意修建规模巨大的阿房宫。
D.《史记·项羽本纪》载:“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4.“说理上化深奥为浅显”是该文论述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的?
5.针对“危险无处不在,可人类往往置之不理或毫无觉察”这一现象,文章提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3-29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冬季联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屋

林那北

1977年夏天我干瘦单薄地站在那个缺乏必要消暑工具的炎热中茫然四望,不知道叫“未来”的那个东西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使我时时忍不住回过头去怀念刚刚结束的乱轰轰的中学生活。1977年夏天关于恢复高考的消息已经像孕妇的腹部一样一天比一天更具有真实性与旺盛活力,许多年轻和已经不再年轻的人在隐忍了很多日子后,开始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露出了迫不及待的笑容。

我感到了孤独,这种感觉在这个夏天到来以前肯定没有如此强烈持久地出现过。①逝去的日子只有不停地蹦蹦跳跳欢歌喜舞,作为为校争光的奖赏,文艺宣传队的成员可以免上课免考试,偶尔心不在焉地坐进教室,也立即被各种接连不断的运动热潮所席卷。多么热闹,我这么怀念,不学无术常常也就无所烦恼。但是1977年夏天把有关“未来”的概念突然推到眼前,供我思考,供父母焦急。父亲说你的功课怎么这么糟糕?我忿忿不平。以前我玩跳舞玩打球你们一直觉得挺有面子的,喜滋滋地坐在台下场边观看,谁管过功课?反正连正负数都不懂,大学门槛比天还高。剩下的只有茫然。

尚干镇,我的父母在那些日子里时常提到这个地名。那一年我母亲的工作又有变动,她将调往尚干中学。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匆匆告别南屿镇,带着有限的几样家产先坐船再坐车来到尚干镇,母亲新就职的中学就在镇上。

老屋就这样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老屋与我们有关,这是我第一次知道。

小巷窄窄的石板路已经被岁月磨损得七零八落,一步一步踏在上面,我没有产生过异样的感觉,尽管我一次比一次更努力地怂恿自己。数十年前那个叫谢春妹的女人也从这条路上经过,她从几十里外的小村嫁到尚干镇时,春意盎然地以为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姓谢的女人薄唇细眉,蜂腰纤指双眼湿漉漉地顾盼生辉,个头高挑得在她那个时代千里也不能够挑一。她实在很得宠,被丈夫,被公婆。但是很快公公去世婆婆去世,她接连生的两男一女也相继夭折。更大的不幸还在后头——她丈夫得了伤寒,在一天夜里也撒手西去,留下24岁风姿绰约的她和她怀里那个出生才九个月零八天的小儿子。接下去的日子可想而知。她不识字,但种种礼教已经从小就不断从耳中进入心中,她要守节。黑暗中有无数双手伸向她,逼她改变这个志向。她细眉紧锁,薄唇长抿,就是不松一口气。卖房,女人不敢,改嫁,女人不愿,走投无路中她只好抱起儿子住回娘家。

这个老式女人让我感慨,也让我感激,她在娘家靠给人缝衣绣花千辛万苦养大的儿子就是我父亲。

昏黄的油灯下,她无数次带着充分的自豪向我们讲起那段决不低头的日子。说到面对逼婚,她连续六天六夜滴水不沾直至所有的人都无奈地妥协时,那张已经被岁月扫尽风韵的脸总是重新镀上一层少女般的亮色。她还很乐意提到别人是怎么评说她的美丽,怎么评说她的好手艺,怎么评说她靠一针一线把儿子送进学堂的功德。文革最混乱的那两年,我们守在她身边,几乎每晚都是在她故事的笼罩中度过的。可是她却从来没有说到那个老屋。老屋盛着她那么多最初的幸福欢欣和最终的凄戚悲痛,可是她不说,她一直对它缄默至1972年秋天逝去。

逝去时她右手指上缝衣纳线留下的茧子仍然饱满丰厚,一粒粒闪着金色的光芒。

我手按在墙上,墙上是一块块木板,木板上有一条条清晰得像血脉的纹路,纹路向上左弯右弯一直弯进黝黑浑浊的屋檐中去。这就是祖屋?

1977年夏天我们不得不住进这间屋子。多少年了我们都住在母亲工作的学校里,母亲的工作不断变动,我们的家也就时时流动。但是这一次我们显然搬得过于仓促,学校来不及腾出哪怕一小间简陋的屋子。父亲于是很不情愿地把我们带到老屋。父亲说以前这是我的家。

我吃惊地望着父亲,我因为干瘦单薄得像根缺乏水分的芦苇而使眼睛变得格外大。父亲重复了一遍:以前这是我的家。

这时我注意到他强调的是以前,以前他躺在襁褓中在这里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光景。原来他、我们还有一个固定的“家”。但现在这屋子已经不属于他。人去屋空,五十年代没有人回来做土地证,于是被大队拿去当办公室,后来被远房堂伯花钱赎了去,屋子就成了他的财产。

我在屋里走来走去,朽坏的木地板从脚底下发出沉闷幽森的噼噼啪啪声。我突然想到这屋子死过人,死过很多人,恐怖感浮上来,霎时取代了好奇心。

屋子其实是一幢大房子中的两间,大房子的大门口用巨大的石板框出一个气势磅礴的长方形,木门与上面的飞檐却已经浑浊破败,散发着年久失修的颓萎。③我把干瘦单薄的身子靠到平整得泛出油光的石板上,看往来的陌生乡亲,看大同小异的民居。这是16岁夏季里一个普通的日子,我双眼散淡,心情茫然,许多感觉来不及被唤醒,就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奶奶第一次跨进这个大门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这个年纪,进来时她娇艳绚丽,笑容绽放犹如花朵,一双小脚轻点台阶,有着音乐的旋律。24岁她却抱着仅剩的一个儿子戚然离去,离去后,她就再也没有重新跨进来。40多年她都不肯回首一望,死后也葬在娘家的山上。

现在,我想不起那天夜里是否做过梦。有梦的话应该是噩梦吧?可是我想不起来了。

父亲说,你很幸运了。对这话我不以为然,我16岁了还不学无术,连正负数都不懂,未来该做什么呢?但是后来的许多日子里我老想起父亲的这句话,这句话他是在老屋、在那个夏天对我说的,说的时候父亲的脑中一定正清晰地浮现他母亲的身影。

我们在老屋只住了一夜,唯一的一夜,第二天就搬到学校里去了。以后再经过,我只是远远地望着老屋,老屋始终关得紧紧的,盯着上面看久了,④门就轻轻地晃动起来,有一缕青烟隐隐透出门缝

老屋在父亲这一辈手中错过,并且将越离越远,直至消失。但显然我们失去的只是一笔微不足道的固定财产,对于我,老屋另有一种深长的意味,我把它放进心里,轻轻打开门,就看见那个谢姓女子一生的悲欢离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我”茫然无措,是因为“我”先前没有好好学习,功课很差。
B.父亲过去对“我”跳舞、打球的欣赏与现在对“我”学业的担心,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C.奶奶乐意别人谈论她的美丽、好手艺与送“我”父亲上学的功德,表现了奶奶的自豪。
D.奶奶不愿意提起老屋,是因为老屋承载了她太多太深的记忆,是她内心最柔软的一隅。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运用“只有”一词,表现了中学时代“我”在学校生活的状况:重活动而轻学习。
B.句子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我们搬家到尚干镇,又引出下文对老屋的叙写,结构严谨。
C.句子③中以“泛出油光”来写“石板”,既写出了石板的平整,又写出了石板的年代久远。
D.句子④中以“晃动”写“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而“青烟透出门缝”透露了屋内的烟火气。
3.文章说“这个老式女人让我感慨,也让我感激”,那么,“我”感慨什么?又感激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到“我”奶奶的外貌美与她的受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2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冬季联赛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对文中画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2.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能取名定字。
B.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李白“有诏供奉翰林”,“翰林”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l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李白曾游历并州,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表明他蔑视权贵的性格。
D.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入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2)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5.“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杜甫的《赠李白》。“飞扬跋扈”在此处的意思是“不守常规,狂放不羁”。试结合文章分析李白的狂放不羁之处。
2024-03-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头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几段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以及相互关系,还在对话中用“有任务”一句暗示未知的故事情节,增添了神秘感。
B.“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这一句问话,既是为了转移关注点,减轻主人公被“治病”的疼痛,又反映了人物身处社会环境的险恶,解答了主人公采用这种粗暴方式治病的原因。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反攻”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既传递了战争年代的背景,又表现出陈毅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
D.两个文本中军队领导人的“治病”方式大同小异,不仅突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文体是小说,侧重艺术性。整个文本不仅故事情节完整,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活灵活现,还善于制造悬念,如“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句意的重复就是在设置悬念。
B.文本一中小说除了通过对话展现主人公个性以外,还通过“我”的不敢下手、不敢看的心理与竹子的剧烈颤动、两片小碎骨片的蹦出等细节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品格。
C.文本一中的“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等自然环境描写,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D.文本二是纪实文学,讲究叙述的真实性,故而叙述简约,没有像文本一那样在情节上设疑,也没有运用环境描写等来表现人物。
3.由老胡、陈毅可知,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具有共性特征。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文本一为小说,请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叙述上(如:叙述人称、视角、顺序、方式等方面)有哪些艺术特色。
2024-03-26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淘尽”联系起永远奔流的江水和已经消逝了的“千古风流人物”,为全词设置了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背景。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既由衷地赞叹了上片描绘的大自然雄奇画卷,又引出下片与之相称的英雄豪杰。
C.在“赤壁之战”涉及到的人物中,作者选择了年轻有为的周瑜,既表达了对他的仰慕,又反衬自己被贬黄州的困窘。
D.作者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并洒酒祭奠江月,表达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失意,使全词充斥浓厚的感伤之情。
2.请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写景的妙处。
2024-03-2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视A日观B以西峰C或得日D或否E绛皓驳色F而G皆若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一种写景叙事的文体,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B.阳,古代指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与之相对,山北水南则为阴。
C.乘,指冒着,与苏轼所写的“我欲乘风归去”中“乘”的词义相同。
D.城郭,古时候城墙有内外两道之分,里面的为“城”,外面的为“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携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描绘了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在写泰山的高峻时,巧妙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在山上看到的“半山居雾若带然”和“自足下皆云漫”等。
D.作者选择除夕前夜冒雪攀登泰山,在万家团聚时,迎接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展现了不畏艰难、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024-03-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奇烛,几蝶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娉婷,照你照我……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断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材料二:

散文体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平淡的描写中,往往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限制,自由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满月的夜里,敌人还是烧起一堆堆的野火,盲目地轰炸,升起许多的照明弹,这反映了他们的色厉内荏。
B.在拭洗伤员身上时,“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这让“我”理解了小通讯员之前所说的“老百姓死封建”。
C.“两个干硬的馒头”既表现了小通讯员战士对“我”的关心,也反映出了当时部队生活条件的异常艰苦。
D.从不太愿意借被子到坚决地用自己的被子为通讯员入殓,表明通讯员的牺牲给新媳妇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夜”等环境描写凸显了我军部队进攻的困难,也为下文描写战斗的紧张和通讯员的牺牲作铺垫。
B.借担架员之口叙述通讯员的英勇事迹,使情节简约集中,并从侧面表现通讯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C.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个动作的描写,表现她内心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之情。
D.“我”既是作者本人,又是故事叙述者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用第一人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3.文中画横线处是“我”对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和温馨场景的回忆,这个插入内容有何作用?
4.《百合花》具有散文体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其具体表现。
2024-03-2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琴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名琴“绿绮”和名山“峨眉”写出蜀僧来历非凡,暗示其技艺高超。
B.颔联“一挥手”描摹出蜀僧弹琴的潇洒姿态,“万壑松”以松涛声比喻琴声清越宏远。
C.颈联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直接表现了自己通过音乐媒介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
D.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2024-03-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