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6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历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与资源。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不是在我们眼前打开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的体察之中。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水处于卑微的位置,却彰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有益于心性涵养和政治治理。南朝宋画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以其形质之美更直接鲜明地呈现,使仁者在静观山水之中因悟道而喜悦。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按照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事理像水一样变动不居,义理像山那样永恒不变。山水形成一种互补,将变化与恒常融为一体。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最能彰显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观对象。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与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人在山水里通过回到源头可取得新的兴发,汲取新的能量和活力,从而解除身心的对立,回到最好的状态。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德音不已。《诗经》的首篇《关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鸟植物的比兴,歌咏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使淑女配君子,而进贤思才。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家打破了观察事物的局限,运用“高远、深远、平远”三种眼光描画山水景物,将之化入胸壑。
B.山水的谛视者超越瞬时感受的意念,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中,构成完整世界图景。
C.“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体现了苏轼对道艺结合的重视,是对贬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
D.山水具有形质之美,并形成一种互补,将永恒不变的义理与变动不居的事理融为一体,直接而鲜明地呈现“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了文人画家苏轼和黄庭坚的画论主张,二人强调山水画要表达自己的精神,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B.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组合逻辑,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配对”,以此彰显道的本性,让人从直观的山水中悟得“道”。
C.水虽处卑微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可见,水中有天道。
D.材料二列举并分析了《诗经》中《泮水》《南山有台》《关雎》等三首诗,说明中国山水文明自古就有山水比德、山水兴德的特质。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春夜宴桃李园图》:仇英用工笔描绘文人们“开琼宴”“坐花”“飞羽觞”的情景,生动精致。
B.《蜀道难》:诗人将蜀道高峻之山、险恶之水纳于心中,形于笔端,表达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C.《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郁结,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D.《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对山水之景的描写中,寄寓了对现代文明及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考。
4.两则材料同以“山水”为论述对象,但论述目的并不相同,试简要说明。
5.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举行主题为“宋韵今辉,山水精神”的艺术特展,如果聘请你作为这次艺术特展的解说员,请你结合材料一列出解说要点。
2024-04-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

材料二:

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复得数十A矢B足以C脱矣D今无兵E复战F天明G坐H受缚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期,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期”字意思相同。
B.引,退却,与《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D.及,等到,与《离骚》中“及行迷之未远”的“及”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
C.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娶妻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派人慰劳赏赐了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D.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5.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吴兴新堤

朱庆余

春堤一望思无涯,树势还同水势斜。

深映菰蒲三十里,晴分功利几千家。

谋成既不劳人力,境远偏宜隔浪花。

若与青山长作固,汀洲肯恨柳丝遮。

【注】①吴兴:县名,在今浙江省。②晴:晴时,这里指缺雨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天游览吴兴新堤,一眼望去,春意盎然,心境也随之变得开阔。
B.新筑的堤对农田有灌溉之利,同时把田地与河水隔开,这样能避免水患。
C.诗人希望新堤地区能够保持其自然美,远离尘嚣,永远与青山相伴。
D.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平易自然,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歌韵味。
2.“春堤一望思无涯”总领全诗,诗人即景生情,都生发出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4-04-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路与短句

沈念

父亲没事常常坐在离家不远的梨子树下发呆。

“看到树,就是寨子了。”父亲跟外地人这般说。梨子树站的地方就是村里最高处,朝四面望去,山连山,高低错落,云雾从山谷游龙般升起,山寨就藏在万马归朝的群山之中。

他儿时趁着父亲不在家,会邀着几个小伙伴爬到树上,眺望隔着一道道山谷、没去过的地方,看上去很近的地方常常要绕很远的道才能走到。父亲否认树是祖上栽的,说也许是鸟衔来的一粒树种长成的。他就是那时迷上这一棵棵树一片片山林,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得经历多么漫长的时间、多么磅礴的风雨。读大学念的农林专业,偶尔他会萌生一些奇怪的念头,在石头山上栽种哪些经济树种又服水土又富百姓。这些问题困扰着他,像黑暗中闪过眼前的碎玻璃,留下一块块铁灰色的光。

他闲下来,就会去想父亲在树下发呆的神情,想父亲眼中的高山和低谷。

村与寨之间,山路相连。绿荫掩映,弯曲环绕,总有路抵达。山寨虽偏,通往外面也只有一条路,旧貌陈颜浑然不觉间起着变化。父亲带着村民修这条路,已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他掰着指头算,像是算着手心小径分岔的掌纹线。

那是一条遇到雨水就会溃烂的路。坑坑洼洼,湿滑难行,进入雨雪季节,就像踏进地雷阵,随时小心掉进陷阱坑,出来一身脏泥衣。这条路是一个孩子的今世仇人,是他儿时的噩梦。一度他不想去学校了,父亲顺手折断根细树枝,狠狠地打了他一顿。父亲专打他的小腿,边打边说:“脚就是你的路。”

他被抽打得疼,哇哇地哭,哭完父亲送他到学校。在校门前的三岔路口,他那时就发誓,将来要逃离闭塞的村子,要去山外的地方,都是因为这条路,甚至有很多次,他在回家的路上,想到从此别过,开始远游流浪。当他走出山寨后,发现走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都会有压抑不住的欢欣。他想,毕竟世上最烂的一条路他走过了,从此,他走的每条路,都会比过去走过的好。

寨子里的祖训是,穷也要有穷担当,不求人,凡事靠自己。那时候,很多条件好的村子早就把路修成了水泥路,但山寨家底子薄,修不起一条路。一条路是一个村子的脸面,也是人的脸面,但现实残酷,没有钱,修路就是件没办法的事。刚换的村支书是父亲,村民难以忍受这条破路的时候,就望着他们的新支书。

父亲也不是没找过乡长。那天他守在外面,瞅乡长办公室没人的一个空档,进了门,又要讲烂路的状况,但刚起了头,乡长就把眼睛瞪得圆了。他说,修路的事自己想办法,乡里是绝不可能拿钱的。

父亲本是脸薄之人,被一顿训斥,心里涩涩的不是滋味。后来有同情的乡干部说县长要来,他当时心一硬,心中顿生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他想好了,万一县长发脾气,这也都是乡长逼的,村支书不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这条路必须要对村民有个交代。

村民都没想到,父亲误打误撞地把县长请到了进村的这条烂山路上。那天,乡干部都集中在小礼堂开会。县长一行人走出礼堂,看到父亲站在空阔的院子里,独独的一个人。他此前一直在战栗的双腿,迈不开步子,心里设想过的一百种一千种开口的场景,哑口无言。但他站得笔直,一动不动,风吹动着他那条军绿色裤子下摆,上面沾了很多湿漉漉的泥巴印子。

“县长,我要修路。”父亲说完这句话,就一声不吭了。车从乡政府大院出发了。车厢内空气滞动,县长的表情凝重,父亲像做梦一般,不敢大口呼吸。

那条路,雨后泥泞,泥浆四翻,像是一群不懂耕作的人踩过的水田。后面下来的几位脸色沉郁的领导,路走了半截,有几处的山体岩石表层松动,路面烂泥翻涌,着实走得很困难。几个干部无从下脚,落在后面,龙县长刚迈了几步,鞋和裤子都沾满了淤泥,问走在前面的父亲:“你们平时一直走这条路?”

父亲说,祖祖辈辈。

有个干部嘟囔了一声,这条路走不进去吧?

龙县长扭头说:“车开不到的地方,脚可以走,村民能走出来,我们就能走进去。”随行的几个干部噤声了,加快步子跟上去,山路上很安静,听得到鞋底踩在泥浆里的噬噬声。

龙县长说:“是该修条好点的路了,人不能让一根眉毛把眼睛遮了。”他对跟来的那群人说,不用走了,我们再走,路也不会好,再走下去,县长的脸都丢尽了。我们走一次是一次,但山寨的老百姓,是要年年走、月月走、天天走。

父亲回到村里,召开村民大会,第一句话就是:“到修路的时候了。”修路是三个月后启动的,财政困难,资金缺口大,父亲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分成凿石组、运输组、铺路组,就地取材,用钢钎砸碎山石,手锤打得叮叮响,火花四溅。大家吃在工地上,饭菜从家里带,坚持了三个月,修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新路。

中间又经历了一些曲折,路在原来路基上拓宽,要占用一个村民家的一块地,他的大嘴老婆不答应,父亲一咬牙拿出自家那块山上的水田换。村民嘴上骂着大嘴婆的做法,说父亲犯傻,但又从内心里敬佩他。

几年前,他大学毕业,突然改变了想法,回来当上了大学生村官,又参与到山路新扩的建设中。路走过了,才知道世间一切艰难,都是可以蹚过去的。父亲换地修路的故事,被村里的老人搬出来讲给年轻人听。那条儿时长长的山路,很快变了模样,变成了一条更平更宽的柏油新路。

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似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山寨的变迁,如同一本厚厚的书,风吹开一页沉重的过去,又画出一页开阔的未来。而今山路两旁是农家乐、民宿和古朴的民居,是清越的山风和厚厚的绿荫,是幽美的峡谷和明亮的旷野。我是走在这条山间的路上,听他讲起父亲和路的故事。父亲每一天都在与这条山路做最漫长的告别。年过七旬的父亲,每天的习惯还是坐在梨子树下,看着从路上进出的人们。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早已辨识不清那些熟悉的面礼,也早忘记了自己与长路的往事。他回复那些打招呼的人,每一句话都比以前的更短。那些短句,像一粒粒小石子,从长路上叮叮当当滚落,被一道道山的褶痕收留,被沧海桑田的时光收藏。那么多从路上走过的人,帮父亲和这座古老的山寨铭记着一条山间长路的故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子树离家不远,是孩子远眺的地方,父亲否认树是祖上栽的,在父亲眼中谁种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山寨的标志。
B.“他闲下来,就会去想父亲在树下发呆的神情,想父亲眼中的高山和低谷”,从中可看出他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父亲内心世界的探索。
C.那条泥泞的山路是他儿时的噩梦,他因之一度不想去学校而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严厉的背后有着父亲对儿子殷切的期望。
D.父亲无奈之下只好采取特殊方法,在乡政府大院站得笔直,等着越级向县长汇报,这体现了父亲性格中执拗坚定的一面。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绘山寨的景色、梨子树的位置等,营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氛围,同时也写出了山寨的偏僻,暗示了修路之难。
B.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简短的语句,如“但现实残酷,没有钱,修路就是件没办法的事”等,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简洁有力。
C.文章在表现父亲心理时,多处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如父亲被乡长训斥后,“心里涩涩的不是滋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D.山寨里的人们吃在工地上,苦干了三个月,终于修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新路,采用曲笔,隐含着对县长之前不作为的批评。
3.相较以“一条长长的山路”为题,“长路与短句”这个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这篇作品既是一位乡村干部致力于改造乡村的简史,又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史。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4-04-1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二: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之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然刘表之丧,孔明欲袭杀其孤。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节选自苏轼《诸葛亮论》)

【注】①谭、尚,即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绍死后,他们兄弟相争。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过A捐数十万金B使其大臣骨肉内C自相残D然后举兵而伐之E此高祖F所以灭项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括,文中为“囊括、吞并、一统”之义,而现代汉语“包括”为“包含”之义。
B.文中“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与“此孔明之所以失也”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C.“孔明耻之”与“而耻学于师”《师说》)两句中的“耻”字含义、用法均相同。
D.“以绝曹氏之手足”与“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寿认为,诸葛亮心怀大志,深谋远虑,他甚至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国家没有能够进攻中原、抗衡强魏的人。
B.苏轼认为,起初,天下那些品行端正、有操守气概,能为仁义慷慨赴死的士人,对曹操与孔明的态度并不同。
C.苏轼认为,刘璋因违逆了诸葛亮的心愿,所以没过几个月,诸葛亮就放逐了刘璋,这种做法实在与曹操无异。
D.曹操目光长远,他担忧自己去世之后,曹丕、曹植兄弟两人将会自相残杀。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2)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
5.关于诸葛亮失败的原因,陈寿与苏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冬季联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阗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B.德略莫夫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对自己的遭遇感到绝望,他伪装嗓音,假称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来看望他们。
C.被当做客人与父亲握手时,德略莫夫虽然想到的是“小时候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手,但内心仍是温暖激动的。
D.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待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原因包括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勾画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吃饭时母亲留神地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伏笔。
C.小说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如开头和结尾以第一人称视角增强抒情性,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故事全貌。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3.小说中的“我”除了是故事的叙述者,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4-0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东北风,微风,”老人说,“天气对我有利啊,鱼儿。”

他的左手抽筋还没完全好,但它慢慢能张开。

“我讨厌抽筋,”他想,“这是身体的背叛。”有时人们会因为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在众目睽睽之下大煞风景。他觉得抽筋也是对自己的羞辱,尤其是孤身一人的时候。

太阳落下去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想起了那次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里,他跟一个从西恩富戈斯来的大块头黑人比手劲,那个黑人是码头上力气最大的。整整一天一夜,他们俩把胳膊肘撑在桌面那道粉笔线上,前臂伸直,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人都试图把对方的手压倒在桌面上。煤油灯下,他一直盯着那个黑人的胳膊、手和脸。相持八个小时之后,他们每四个小时换一次裁判,好让裁判有时间睡觉。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他们俩都死死地盯着对方的眼睛、手和前臂,人们走进走出,坐在靠墙的高脚椅上观看。墙壁是木制的,漆成明亮的蓝色,灯光把他们两人的影子投射到墙上。黑人的影子大得出奇,随着微风吹动灯盏,巨大的影子在墙上摇曳。

整个晚上,两个人风水轮流转,人们把朗姆酒送到那个黑人嘴边,给他点燃香烟。朗姆酒一下肚,那黑人就会拼命使劲儿,有一回他把老人的手扳下去将近三英寸,那时候的老人还不是老人,而是“冠军”圣地亚哥。但是老人又把手扳了回来,两人成了平手。当时,他有把握击败黑人,那是个好样的黑人,一个了不起的运动员。天亮时,人们要求把比赛定为平局,可裁判却直摇头。老人用足了力气,硬是把黑人的手一点点往下扳,直到落在木头桌面上。比赛从星期天早上开始,一直到下个星期一早上才结束。人们要求算作平局,因为他们得到码头上去干活儿,把成袋的蔗糖装上船,或者到哈瓦那煤行去上工。其实人人都想让比赛有始有终。可不管怎么说,他结束了这场角逐,而且是赶在大家必须去干活儿之前。

打那以后好一阵子,人人都管他叫“冠军”。春天里他们又进行了一场比赛。他轻而易举就赢了,因为在第一场比赛中,那个来自西恩富戈斯的黑人被他打垮了自信心。后来他又比赛过几次,就不再参加了。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要做到,就能打败任何人。他也确信不疑地认为,掰手腕对用来钓鱼的右手不大好。在几次练习赛中,他曾经试着用左手,可他的左手总是不听使唤,不怎么得力,他对左手毫无信赖可言。

此刻还有一点阳光,老人想直到晚上天气转冷之前,这只手应该不会再抽筋,可是到了晚上,真担心它会出什么幺蛾子。

一架飞机从他头顶上飞过,沿着航线前往迈阿密,他眼看着飞机的影子惊起一群群飞鱼。

“有这么多飞鱼,说明附近一定有鲯鳅。”他一边说着一边把身子向后仰,他想试着向船后靠,去看看那鱼群,但是因为海水颠簸,他只能暂时坐着不动。小船在慢慢地前进,他一直望着飞机,直到它消失在视线尽头。

坐在飞机里一定会觉得很新奇,他想。不知道从那么高的地方望下来,大海是什么样子?要是他们飞得不是太高,一定能从空中清楚地看到鱼。在捕鱼船上的时候,我待在桅顶横杆上,在那么高的地方甚至也能看到不少东西。从那儿往下看,鲯鳅的颜色显得更绿,你能看见它们身上的条纹和紫色斑点,还有游动着的整个鱼群。为什么在黑沉沉的海流中飞快游动的鱼,背部都是紫色的,而且一般来说都有紫色条纹,又或斑点?鲯鳅看上去是绿色的,这当然是因为它们实际上是金黄色的。不过,当它们实在饿极了要吃食的时候,身体两侧会现出紫色条纹,跟大马林鱼一样,这是因为愤怒吗?还是因为他们极速逃窜所引起的?

天快黑的时候,老人那根粗钓线被一条鲯鳅咬住了。他第一次看见那条鲯鳅是在它跃出水面的时候,在最后一缕阳光的照射下,它呈现出真金一般的颜色,在空中狂乱地挣扎摇摆。那条鲯鳅惊慌得一次次跃出水面,好像在做杂技表演。老人费力地挪到船尾,蹲下身子,用右手和右臂拽着粗钓线,左手把鲯鳅往回拉,每扯回一段钓线,就用赤着的左脚踩住。等鱼到了船尾,绝望地来回乱窜乱跳,像尖刀一样砰砰地砍向船身。老人探出身去,把这条带着紫色斑点、金光灿灿的鲯鳅拎进船里。那鱼的嘴在钩子上抽搐一般急促地张合不停,又长又扁的身体、尾巴和脑袋在船底乱撞一气,直到老人用木棍猛击那金闪闪的鱼头,它才颤抖一阵,纹丝不动了。

老人把鱼从钩子上取下来,又装上一条沙丁鱼做鱼饵,扔进海里,然后他慢慢挪到船头。他洗了洗左手,在裤子上擦干。他把沉重的钓线从右手换到左手,又在海水里洗了洗右手,这当儿,他眼里望着太阳沉入大海,还有那斜入水中的粗钓线。

“你们还是老样子,一点儿没变。”老人说。不过,他观察着拍打在手上的水流,发觉船走得明显慢了。

“我来把两只桨横绑在船尾,这样一来,夜里就能让它慢下来,”他说,“你们能熬夜,我也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不仅表现了比赛僵持之久,更体现了老人面对强大对手永不服输的意志。
B.作者为展现老人钓鲯鳅的过程,运用了“挪”“拽”“拉”等一系列动词,表明了老人捕鱼动作熟练却又异常艰辛。
C.小说首尾两句话,“天气对我有利啊,鱼儿”和“你们能熬夜,我也行”体现出了老人将鱼视为同类和平等对手的观念。
D.作者细致描写老人成功捕获鲯鳅后用海水洗手的场景,表现了老人悠闲自得、心满意足的状态,凸显老人的自信和从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运用大段文字描写飞机过后老人的心理活动,从老人自身角度表达所思所想,使其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B.老人掰手腕时奋力拼搏和捕鱼时全力以赴,体现了西方崇尚个人战斗意识,强调为自我而战,为灵魂尊严而战。
C.小说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叙事风格简明、生动、热烈、典雅,极具海明威的个人特色。
D.小说不断切换人称视角,不仅避免了叙述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而且能够充分全面地叙述故事和呈现人物。
3.圣地亚哥代表了海明威心目中理想的“硬汉”形象,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老人“硬汉”形象的。
4.小说插叙了圣地亚哥比赛掰手腕的情景,请分析其作用。
2024-04-0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冕[注]

于谦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鬖鬖。

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

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梦江南。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注]此诗是于谦写给长子于冕的。诗自注:“时予双亲在堂,留冕代养于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饱含情感,描写诗人所见的于冕的可爱形象,寄托父亲对孩子的爱。
B.颈联写诗人的现状,“年年”说明他离家日久,“夜夜”说明思念甚切。
C.最后两句,点明写诗的目的,要求阿冕别辜负了青少年时代的宝贵光阴。
D.本诗写得浅显易懂,热情恳切,就像父子在一起谈心那样,感人至深。
2.本诗的颔联于谦对长子于冕提出了具体要求,陆游在他的诗作《示儿》中对儿子们也有所要求,但两者内容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实验班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吾宗庙,以为平原,使不得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冬十月,越王乃请八大夫,曰:‘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大夫曳庸曰:审赏则可战也。审其赏,明其信,无功不及,有功必加,则士卒不怠。王曰:圣哉!大夫苦成曰:审罚则可战。审罚,则士卒望而畏之,不敢违命。王曰:勇哉!大夫文种曰:审物则可战。审物,则别是非;是非明察,人莫能惑。王曰:辨哉!大夫范蠡曰:审备则可战。 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王曰:慎哉!大夫皋如曰:审声则可战。审于声音,以别清浊。清浊者,谓吾国君名闻于周室,令诸侯不怨于外。王曰:得哉!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材料二:

越王勾践见怒蛙[注]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也;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怒蛙:肚子鼓胀起来的蛙,像发怒的样子,故称怒蛙。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惟是A兵革卒伍B既具C无以D行之E诚闻F于战G何以H为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聘,在文中指诸侯派大夫出访其他诸侯;现在常用来指聘请、女子出嫁等。
B.夷,指拉平、铲平,与李斯《谏逐客书》“包九夷”中的“夷”意思不相同。
C.断,指决断、决定,与成语“当机立断”“断乎不可”中的“断”意思相同。
D.何为,为什么,“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操”表示拿着什么,两者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二十一年七月,勾践与楚国使者申包胥就战事进行了探讨;冬十月,勾践又与八位大夫讨论战前准备,勾践灭掉吴国的迫切心情跃然于纸上。
B.申包胥认为战争之道在于智慧、仁爱和勇敢。没有了智慧,无法根据敌我力量的悬殊来采取不同的策略;没有了仁爱,不能和全军将士同甘共苦。
C.大夫苦成认为严明刑罚,士兵就会望而生畏,不敢违抗命令;大夫文种认为明察事物能分辨是非,别人就无法迷惑他。越王对两者的说法褒贬不一。
D.韩非子认为越王勾践把他的台榭放火焚烧而击鼓令人前进,在江边击鼓令人前进,人们听命是因为奖赏;到战争时人们无反顾之心,也是因为奖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
(2)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
5.越王勾践见怒蛙而伏轼致敬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024-04-0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实验班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

史铁生

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她做。

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子噬——噬——地叫。①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和破老汉,只有我们的吆牛声。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几镢头挖成一个小土坑,一会儿坑里就积起了水。细珠子似的小气泡一串串地往上冒,水很小,又凉又甜。你看下我来,我也看下你……老汉喝水,抹抹嘴,扯着嗓子又唱一句。不知道他又想起了什么。

夏天拦牛可不轻闲,好草都长在田边,离庄稼很近。我们东奔西跑地吆喝着,骂着。破老汉骂牛就像骂人,爹、娘、八辈祖宗,骂得那么亲热。稍不留神,哪个狡猾的家伙就会偷吃了田苗。最讨厌的是破老汉喂的那头老黑牛,称得上是老谋深算。它能把野草和田苗分得一清二楚。它假装吃着田边的草,慢慢接近田苗,低着头,眼睛却溜着我。我看着它的时候,田苗离它再近它也不吃,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儿;我刚一回头,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调头便走。我识破了它的诡计,它再接近田苗时,假装不看它,等它确信无虞把舌头伸向禁区之际,我才大吼一声。②老家伙趔趔趄趄地后退,既惊慌又愧悔,那样子倒有点可怜。

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哧呼哧”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③尤其是当年那些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的时候,真觉得造物主太不公平。我几次想给它们买些盐,但自己嘴又馋,家里寄来的钱都买鸡蛋吃了。

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草添得要勤,每次不能太多。留小儿跟在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两块红薯或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干的噼噼啪啪响,湿的噬磁冒烟。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照着吃草的牛,四周的山显得更高,黑魃魃的。留小儿把红薯或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如果是玉米,就得用树枝拨来拨去,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④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了。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不是窑,是电影院。”“前回你说是窑里。”“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啥时想吃肉,就吃?”“嗯。”“玄谎!”“真的。”“成天价想吃呢?”“那就成天价吃。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她仰着小脸儿,望着天上的星星;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城里人解开个狗吗?留小儿问,咯咯地笑。她指的是我们刚到清平湾的时候,被狗追得满村跑。学生价连犍牛和生牛也解不开。留小儿说着去摸摸正在吃草的牛,一边数叨:红犍牛、猴犍牛、花生牛……爷!老黑牛怕是难活下了,不肯吃!”“它老了,熬了。老汉说。山里的夜晚静极了,只听得见牛吃草的沙沙声,蛐蛐叫,有时远处还传来狼嗥。破老汉有把破胡琴,吱吱嘎嘎地拉起来,唱:一九头上才立冬,阎王领兵下河东,幽州困住杨文广,年太平,金花小姐领大兵……把历史唱了个颠三倒四。

留小儿最常问的还是天安门。你常去天安门?”“常去。”“常能照着毛主席?”“哪的来,我从来没见过。”“咦?!他就盛在天安门上,你去了会照不着?她大概以为毛主席总站在天安门上,像画上画的那样。有一回她扒在我耳边说:你冬里回北京把我引上行不?我说:就怕你爷爷不让。”“你跟他说说嘛,他可相信你说的了。盘缠我有。”“你哪儿来的钱?”“卖鸡蛋的钱,我爷爷不要,都给了我,让我买褂褂儿的。”“多少?”“五块!”“不够。”“嘻——我哄你,看,八块半!她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有两张一块的,其余全是一毛、两毛的。那些钱大半是我买了鸡蛋给破老汉的。平时实在是饿得够呛想解解馋,也就是买几个鸡蛋。我怎么跟留小儿说呢?我真想冬天回家时把她带上。可就在那年冬天,我病厉害了。

其实,喂牛没什么难的,用破老汉的话说,只要勤谨,肯操心就行。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破老汉在我耳边叨唠:黑市的粮价又涨了,合作社来了花条绒、留小儿的袄烂得露了花……我哼哼哈哈地应着,刚梦见全聚德的烤鸭,又忽然掉进了什刹海的冰窟窿,打了个冷颤醒了,破老汉还没唠叨完。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老汉说。天上划过一道亮光,是流星。月亮也躲进了山谷。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这营生不是后生家做的,后生家正是好睡觉的时候,破老汉说,然后唉,唉——地发着感慨。我又迷迷糊糊地入了梦乡。

(有删改)

[注]①解不开:不理解。下文的解开理解的意思。②猴:小。③难活:病。④熬:累。⑤照着:望见。⑥盛:住。⑦苦不重:活儿不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将对清平湾的感情蕴伏在描写对象本身,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去品味,去联想。
B.文章在讲述“我”在清平湾生活的同时,插入了其在北京的生活,通过对比,表现了“我”对当时生活的厌弃。
C.通过对“我”喂牛、放牛、管牛和爱牛等的描写,可以体察到“我”当时在当牛倌时感觉到的自我价值。
D.文章运用了很多具有方言色彩的词语,形象生动,有利于展现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虽然是写山,但实际上是写“我”晌午放牛时寂寞无聊而疲惫的状态。
B.句子②写老黑牛偷吃庄稼后被“我”发现的惊慌愧悔,表现了“我”观察的细致和对牛的同情。
C.句子③由牛争抢着舔地上渗出的盐碱而感悟到造物主太不公平,感悟颇有深度,富有哲理意味。
D.句子④“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了”,折射了当时农村生活水平的低下和生活物资的匮乏。
3.文章中的破老汉和留小儿代表着哪两类农民? 请简要分析。
4.有评论者认为这篇文章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属于散文化小说。对此,读书小组把这两篇小说和传统小说进行了比较探究,作为读书小组的一员,你会得出散文化小说的哪些特点?
2024-04-07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实验班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