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4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

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

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先生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林耀华先生评价称,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作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释,这些阐释对理解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共同体,多元何以凝聚为一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析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大地发现的石器及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能够支持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
B.河南龙山文化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吸收了其他族团的优秀文化又保留了一定的个性。
C.考古发现,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印证了传说中的夏代历史。
D.“多元一体”这一核心概念为认知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起源、特点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为可能。
B.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似,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文化之间也出现过竞争和交融。
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证明了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D.文化、经济、情感和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等因素使得中国各民族团结融合成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与东南地区良渚文化均有所见,但造型有所差异。
B.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与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
C.西藏拉萨市温江多吐蕃时期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琉璃砖等遗物带有明显的唐文化特征。
D.新疆奇台县唐朝墩古城考古发现城内的佛寺和景教寺院南北并列,还有具有罗马风格的公共浴场。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大文化系统分处各地,有着土著的起源和自己的特色。
B.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C.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开启了华夏文化。
D.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形成大的相互作用圈,逐渐走向一体。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但材料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材料二: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节选自苏洵《心术》)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吴A奔壁B东南陬C太尉D使备西北E已而其精F兵果奔G西北H不得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朝时存时废。
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
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兴”意思相同。
D.谨,重视、慎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最终平定了吴楚之乱。
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断叛军粮道。
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这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战胜后修养心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5.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小赖犹豫地指了指牦牛身上的粮食,那里还有……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又瞥了小赖一眼,随手从自己粮袋里抓了把面,悄悄扔进小赖的小碗里,你,这是没骨气嘛!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好了,好了。来,小同志,接着。对面,一只攥满了炒面的手绕过篝火伸过来,要往小碗里装。小赖刚想抬头看看,那只手却被老姚一下挡开了:加一点吧,加一点吧,饿了,你就加,这怎么成?打仗嘛,敌人一攻,你就退,退!趁小赖低头的工夫,他又从自己粮袋里抓起一把面,扔进碗里,嘴里还在数落着,要知道,吃苦,是个革命的本事,硬是得学哩!

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篝火那边又有人插话了这,是第一次嘛……

第一次?有初一,就有十五!老姚盯住小赖的脸,叫你自己说说看,为什么从昨天起,你不唱歌啦?为什么……他用小树枝子把小马号敲得当当响;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一整天,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唵?

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按地皮站起来;刚一直腰,身子一晃,打了个趄,差点倒在火堆上。他慌忙捂住了肚子,蹲下身,就势把小碗里的糊糊搅了搅,话却没有停:哭,眼泪要能把革命泡成功,大伙抱着头哭好了,还要咱们这些穿军装、扛枪的干啥?他生气地把小碗从火上端下来,搅着,轻轻地吹着,好一阵才用树枝敲着碗边说,呶,这顿饭,就是这些,多一点也没有。要想动这个,他拍着牦牛背上的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

老姚的话停住了。草原上一时变得很静。静得只听见火星爆裂、牦牛嚼草的声音。这支用牦牛运送粮食的小小的送粮队伍,踏着烂泥,踏着水草,已经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西面的远处,传来了低沉的雷声。乌黑的雷雨云,变得更浓了,更黑了,它像被根看不见的大棍子搅着似的,翻滚着,奔跑着,飞快地布满了天空。老姚默默地抬头望了一阵,然后端起小碗,放到唇边试了试,递到小赖手里,缓慢地说:好了,快吃了吧。前天不是就给你讲过:‘吃粥不愁,越搅越稠’嘛,看,这不是好了?

小赖擤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知吃得太急还是什么原因,还呛了一口。

老姚看看那张沾着面糊的嘴巴,猛地转过脸去,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

停了一会儿,他干咳了两声,又说话了:我的好同志啊!你饿,我也知道。可闹革命嘛,还能一年到头都使顺风船?肚饿,脚软,骨头可千万软不得啊!他把话说得很慢,沉甸甸的,说着,从怀里摸索着,又拿出了那顶军帽,小心地放到地上,抓着里头的草抖落着。草叶早已干了,发出唰唰的声响。看看,那边的同志们能吃草为生,咱就不能把裤带子勒紧点?想办法嘛……他扶着牦牛站起身,从牦牛背上把一捆捆野菜拿下来。野菜,有的有点蔫巴了,有的还很鲜嫩,一律洗得干干净净,捆得整整齐齐。这,只有小赖最清楚,这是老姚两天来沿路捡了,又精心挑选出来的。

老姚抱着一捆捆野菜,围着篝火一瘸一拐地走着,把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看看同志们把菜放进各自的碗里了,他从腰间摸出那条皮条,又从一个同志腰间抽出把刺刀,把它一截截切开。一边切,一边还叨咕着:把这玩意儿吃了,日后有了马,使什么牵哟……说着,脸上浮上了惋惜的神色。

这工夫,小赖已经吃完了最后一点面糊渣渣,并且换上了水,煮上了野菜,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姚的动作,听到这话,凑过来,好奇地问:这东西也能吃?

能,怎么不能?我的好同志,这还是从江西带出来的,吃吃看,还有点家乡味哩。他切下了一小段,扔进柴炭里,用树枝拨弄着。牛皮咝咝地叫着,浮起轻烟,发出一股焦煳味儿。

把烧好的一截牛皮捡出来,吹掉了浮灰,扔进小碗里煮着。③他又挑了一段稍长些的,然后向小赖身边挪了挪

看,这一截是明天早上的。怎么样,不算少吧!要赶路多吃点嘛,这叫作‘早饭吃饱’,懂不懂?他量出了四指长的一段,刻上了一条道道,这是中午饭,‘午饭吃少’。他又画出了一段,比第一截少些,比第三段又稍长了一点,晚上,吃这么多。再配上点野菜,撒点面粉,改善改善生活——嘿,‘晚饭吃好’嘛!他画着,唠叨着,短短的皮条上刻上了五条白印子,刚好可以吃两天。刻好了,他摸着小赖的脑袋说:就这么吃,往后别哇哇叫啦。吃饭嘛,老要人卡着手脖子咋成?我老姚能跟你一辈子?

小赖接过了牛皮,心里热乎乎的。他瞅着那一道道白印子,心想:明天,就按这个印印吃,我一定不叫他,一定自己来。

学问就在这里。一顿两顿,心一硬,就学会啦。来,咱们尝尝!老姚笑着,把刺刀伸进小碗里,挑起了那块牛皮,咬了一口。他用力嚼着,长胡子急速地抖动了一阵,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要得,要得,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他一抹胡子,纵声地笑起来。

宣威火腿?……小赖噗的一声笑了。④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

(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姚一边批评小赖,一边从自己粮袋里悄悄地抓起一把面放进小赖的小碗里,体现他对小战士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有真心关爱。
B.因为“打这些粮食的主意”,老姚对小赖的批评极为严厉,但有战士认为小赖“算是好样的了”,这说明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
C.面对食物严重短缺,老姚把两天来沿路捡的并经过他整理过的野菜分给每一个同志,这表明老姚应对征途中困难的经验丰富。
D.难以咀嚼的一截牛皮带却成为老姚口中的宣威火腿,并给战士们带来了欢乐,情节简单却表现出作品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从侧面交代了小赖的小军号号手的身份。
B.句子②中“扬起手掌揩了揩眼睛”真实表现老姚对小赖数落背后又心疼的内心世界。
C.句子③中的“挪了挪”这个细节,表现了老姚下面所说的话,是有意识地教导小赖。
D.句子④中的“全笑了”,既与老姚、小赖的“笑”照应,又表现了战士们的苦中作乐。
3.“老姚的话停住了”这个段落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4.小赖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4-15更新 | 36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

杜甫

佳士欣相识,慈颜望远游。

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注】①觐省:指探望双亲。②慈颜:指父母的容颜。③投辖饮:《汉书·陈遵传》记载,“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④置书邮: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次句从父母的期望着笔,表现了殷六志在四方、理想高远的人生追求。
B.颔联下句借一“肯”字,形象刻画出诗人意欲托人传递书信时的微妙心理。
C.颈联由高鸟暮云、寒蝉碧树构成的晚秋之景,渲染出一种浓重的送别氛围。
D.尾联交代了诗人因病淹留长沙而不得归乡的情状,与上文的请托形成呼应。
2.本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状。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奈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嵌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节选自白居易《三游洞序》)

材料二: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节选自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注】①微之:指唐代文学家元稹。②知退:指唐代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③矧:况且,何况。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酒酣A闻石间B泉声C因舍棹D进E策步F入G缺岸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司马,白居易时任江州刺史的副职,后常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B.名,指形容,描摹,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名”含义相同。
C.得无,文中意是“怎能不”,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的“得无”含义不同。
D.履,文中是踩、踏的意思,与成语“如履薄冰”的“履”含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稹调转船头送白居易到下牢关,再一天,二人又在江中来回航行许久,不愿分别,由此可见二人的深厚情谊。
B.白居易三人被奇石清泉吸引,尽管山势崎岖难行还是登上奇境探得美景,这种探险求美之乐在姚鼐《登泰山记》中也有体现。
C.刘大櫆在文章开头部分也记叙了白居易等三人共游的事,但用笔简约客观,少用修饰语,这是作者先叙后议写法的体现。
D.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和黄鲁直几个人经历相似,又都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才造就了三游洞的名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
(2)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5.两位作者就风景优美的三游洞各生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概括。
2024-04-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智齿

叶子

根生做了货郎。这让渑池人大跌眼镜。

根生是在“换牙”后的第三年离开荣宝斋,做起货郎的。

荣宝斋是渑池古董行的一块金字招牌,业务连通晋陕,名气直逼京沪。“换牙”是荣宝斋最为隆重的拜师仪式。进了荣宝斋,又换了牙的,用渑池人的话说,是“门头上挂祖宗——够显摆”。进荣宝斋得先当散工,散工每天除了打杂,还要学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三民主义等与古董没多大关系的文化。只此一项,就将很多散工挡在了“换牙”之外;每月对学习内容又有考试,连续十二次考过后方能“换牙”,能“换牙”的概率不足百分之一。

根生是第五个年头上换的牙。

镶牙师傅先将根生的智齿取下,利索得不痛不痒,智齿“叮当”一声落入盛满酒精的瓷盒中,后又被置入水晶盒。荣宝斋掌门洪天从怀中取出一颗金牙,交给镶牙师傅,镶牙师傅小心翼翼地将金牙安在智齿的位置。

至此,根生就成了洪天的入室徒弟。一年后,根生就成了荣宝斋的第二号人物。

根生离开,是面上的说法。渑池人都知道是洪天撵了根生。大家都说根生摸清了生意套路,搭起了生意人脉,要另起炉灶。

半个月后,有人在距离城北十多里的仰韶村一带碰见过根生,根生已是一个串村过巷的货郎。

渑池人教训“白眼狼”的人就一句话:“出息了?中,跟货郎跑腿儿去。”

货郎根生的货担里尽是大姑娘小媳妇喜欢的物什——西洋小镜、胭脂红绳、花色布头、围腰发圈……一到黄昏,“叮咚叮咚”的拨浪鼓声准会响起,正吃饭的姑娘媳妇端着饭碗出门,围着根生的货担你一样我一样选起来。

根生却不收钱,就看中了她们手里的碗,说俺就喜欢这个。村人知道根生难舍那份古物情,就用碗换了一柄镜子,临了还抽走一根头绳,根生只当没有看见。

天擦黑,根生就挑着一担碗钵盆离开了仰韶村。

几年光景,天天如此。

1938年春天,日军扫荡中原。一日,仰韶村几百人被日军围到村中的坝子上,汉奸扯着公鸭嗓叫:“家家户户有这种东西的立刻交出来,皇军有赏。”说完拿出一个刻有鱼纹的彩陶海碗。众人皆惊,这不是根生换走的那类物什吗? 几年下来,碗钵盆都被根生挑完了啊。

毒啊,根生。村人张口就骂。

村人掘地三尺,也没有日本人要找的物件。

“三日内必须找到货郎,不然见天杀一个,直至货郎出现。”日本少佐气得发疯。

根生是第二天去找日本少佐的。

“安特生先生发现了仰韶文化,我们天皇很感兴趣,阁下可否成人之美?”

根生不语。

“阁下偷梁换柱收集古物,令我佩服;阁下救几百性命于一线,令我佩服。”

根生不语。

“成交后,阁下就是我们的贵客。”

根生不语。

“阁下不说话,那就算默认了。”

根生抓起酒瓶就灌,“咕咚咕咚”一下子去了半瓶多,然后咬紧牙关,又喝了一口,铁青着脸,把剩下的半瓶递到少佐面前。

“爽快! 中国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古语。”少佐接过酒瓶,给自己和根生各倒了一杯,一碰,一饮而尽。

“噗”,根生一口酒喷到少佐的脸上,“哈哈哈哈,一群刽子手……”话音刚落,就见少佐突然倒地,抽搐成一团,口吐鲜血而亡。

几个士兵狼一样扑向根生。根生的脸痛苦扭曲,鲜血从嘴角流了出来。

根生的尸体被吊在村头的树上示众。

是夜,暴雨如注,洪天带人取下根生的尸体,就地掩埋。 洪天跪在根生的坟前,泪和雨下。 回到荣宝斋,洪天好半天才松开自己的手,手里是一颗黄灿灿的牙齿。 洪天的心在滴血,这颗牙齿是空的,根生咬破了牙齿里的剧毒胶囊,趁喝第二口之际,将剧毒吐回了酒瓶之中。洪天小心翼翼地从假牙的里层取出一个牛皮纸条,上面写着三个字:

老地方。

洪天潸然泪下,命人将根生几年换来的古物转移出了渑池,自己却留了下来。

第二天下午,日军冲进荣宝斋。荣宝斋正在举办丧事——掌门人洪天中毒身亡。日军关于仰韶古物的线索就此中断。

1948年陕北,一个挂着博物馆牌子的窑洞中,并排摆着六口大木箱子,箱子旁边的木架上,放着两个水晶盒,每个盒中是一颗智齿。 盒子下压着的纸条上是一行蝇头小楷:

中共渑池地下党党支委委员:洪远征(曾用名:洪天) 张一田(曾用名:根生)

(原载于《中国微型小说读库·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渑池人将根生看作“白眼狼”,表现了当地的百姓讲究道义,是非分明。
B.根生面对日本少佐三次“不语”,暗示他已做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C.小说注重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如“根生抓起酒瓶就灌”,令人印象深刻。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突破时空限制,叙事紧凑集中,富有张力。
2.对小说以《智齿》为标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掉“智齿”换“金牙”肯定了根生的能力,为他后来保护文物的行为做铺垫。
B.小说的情节围绕“智齿”展开,根生与洪天的牺牲都与“智齿”有密切联系。
C.“智齿”装在水晶盒中,暗示地下党员的智慧,也象征着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D.“智齿”是根生和洪天留在世间的物品,引发后人的思念,升华了小说主题。
3.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作者是如何巧妙设计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中国微型小说读库》开辟“红色记忆”专栏,要求投稿反映中华民族恢宏历史进程中,每个时代动人的历史节点、典型人物,体现民族精神。本小说成功入选该专栏,请简要分析入选的原因。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摘自《管子·重令》,有删节)

材料二: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囵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蕘,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盂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盂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

(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阳城君与A焉B荆C罪D之E阳城君F走G荆H收其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指统治、治理,“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君”意思与此相同。
B.喜,通“嬉”,怠慢,与《赤壁赋》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喜”意思不相同。
C.劝,文中指努力向善,与《屈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中的“劝”意思不同。
D.国,文中指君主赐给臣下的封地,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法令是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法令,君主就会受到人民的尊崇,国家就会治理好。
B.材料二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和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
C.孟胜是当时墨家学派的领袖,曾与阳城君有约,面对危急的形势,他选择坚守信义,决心为阳城君而死。
D.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但看到孟胜坚持已见,知道无法说服他,便在孟胜的面前自杀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2)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
5.对于“严罚”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张卿致仕

王安石

子房筹策汉时功,身退超然慕赤松【注】

余烈尚能开后世,高材今复继前踪。

执鞭始负平生愿,操几何知此地逢?

窃食一官惭未艾,绪言方赖赐从容。

【注】赤松:赤松子,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是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以史开篇,赞美留侯张良功成身退,不慕荣华,一心追随赤松子的超然达观。
B.“高材”既指诗人,也指张卿,“继前踪”表现二人继张良之踪,期待建功立业的愿望。
C.颈联中“执鞭”代指为官,诗人与辞官的张卿相逢,二人感叹为官并非平生所愿。
D.全诗以议论为主,诗人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感受融于一体,借以抒写胸怀,言近旨远。
2.诗的尾联富有深意,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024-04-09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想象始于。关于想象在写作构思中的样态和作用;陆机在《文赋》中有具体且富有原创性的论述,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奠定了基础。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或)即久立,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动,静以养伫立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其二,想象经于。想象始于,还必经于,方可从。在中国哲学中,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我思的写作转化。

因此,《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应分别对待。把外物之转化为内心之,实现从外到内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写作如牛马反刍,若没有外之积累,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玄想漫思之中,无法形成艺术之;而没有内心之,则无法摆脱为文造情的外在功利,无法实现游于艺的艺术欣赏,更无法达到逍遥游取象言道的境界。

其三,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以物我两忘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伴随着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是从物象意象赋形转化过程。

其四,想象需以言行事。与西方强调纯粹的想象不同,陆机的艺术想象更为推崇如何成文这一具体目的,换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具体而言,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想象在兴、聚、成等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从思到言,过程曲折艰难,于是沈辞弗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一方面,通过运思活动来进行语言表述,虽然如重渊之中游鱼衔钩般不易,但终能穿破层云,准确击中飞鸟,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沈辞浮藻在此均可指形于的过程;另一方面,沈辞浮藻之顺畅、之凝涩形成鲜明对比,从沈辞走向浮藻,体现出在其中的根本促发作用。以,还需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荡涤文思是为以言行事做充分准备,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

总之,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写作赋予抽象物以具体形态,面对无声物则给它以声响,言、象、意在这一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过程中协调共鸣;以至小之文统摄至大之辽阔神思,既是展现的载体,又构成的内在根据。同时,为基础,又以为表征。

(摘编自彭成广《〈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赋》《文心雕龙》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B.陆机《文赋》中的“想象”始于“观”,经于“游”,即先有外“观”之积累,再经过内心之“游”,才可以形成艺术之“象”。
C.外在的物象是经过了“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的过程,才转化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具体“意象”。
D.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通过曲折艰难的运思活动,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对若干问题的论述早于西方相关学者,可见我国古代文化之卓越先进并不局限于文艺作品层面,也体现在理论层面。
B.《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可见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应当分清问题场域。
C.“眼前之竹”能转换成“胸中之竹”,可见文学创作过程中应重视想象的赋形功能,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
D.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解读文学写作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切入,但要注意其有机统一性。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了陆机《文赋》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并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
B.文章第二、三段在论述时,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陆机的观点。
C.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并引用或化用《文赋》中的语句,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审慎的研究态度。
D.文章紧扣《文赋》的内容、思想展开论述,而对《文赋》一书中诸多运用精妙比喻修辞的原文的引用,又增强了本文的文化内涵。
4.请简要概括“想象经于‘游’”部分的论述思路。
5.班级举行“古典研习·写作寻法”主题班会,交流从古代经典中学习到的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请你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数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从实用性来讲,数学遍及物理、工程、生物、化学和经济,甚至与社会科学也有很密切的联系,数学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对于解释自然界的纷繁现象具有重要性;同时它也兼具诗歌与散文的内在气质。

数学自身的艺术性和很强的实用性常常借助诗歌的形式来体现。作为描述数学中的概念、思想、方法的艺术体裁,诗歌有效地缩短了二者之间的距离。数学史学家普遍认为我国以诗歌的形式进行数学撰述始于南宋杨辉,他在其《乘除通变算宝》中引出《九归新括》口诀三十二句,分为“归数求成十”“半而为五计”“归数自上加”三类,使增成法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后来的归除法,于珠算中行用至今。此外,反映二项式展开项系数的变化规律的“杨辉三角”,在西方称为帕斯卡三角,其形状像一座宝塔,这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宝塔诗极为相似。

古人还喜欢将数学题放入诗中。《算法统宗》是一本通俗实用的数学书,也是将数字入诗的代表作。这本书由明代程大位花了近20年时间完成。他原本是一位商人,经商之便搜集各地算书和文字方面的书籍,编成一首首的歌谣口诀,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化成美妙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程大位还有一首类似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饮酒数学诗:“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厚酒醇。醇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除此以外,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或问歌录》共有十二个数学问题,都采用诗歌形式提出。

数学之美是抽象的、简洁的、内在的,是逻辑形式与结构的完美结合。然而,正是这种以简洁与形式完美为目标的追求,使数学成为人类艺术发展的激素。几千年来,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始终是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美的源泉。

几何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与分析、代数、数论等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且关系极为密切。而其中由古希腊雅典学派的第三大算学家欧道克萨斯提出的黄金分割比,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与协调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何为黄金分割比?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物体一分为二,较小的部分与另一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两者总和之比,其值为1∶0.618。这个比例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被认为是建筑与艺术中的最理想比例,无论是在古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帕特农神庙等建筑上,还是在《蒙娜丽莎》《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绘画作品中都可以找到黄金分割比的影子。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辛曾经断言说:“宇宙之万物,不论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凡是符合黄金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

数学给人的印象是单调枯燥的,而音乐则是丰富有趣的,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中的数学不仅存在于大自然中,人类创造的音乐也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散步时,经过一家铁匠铺,意外发现里面传出打铁的声音,要比别的铁匠铺和协、悦耳。他于是走进铺子,测量了铁锤和铁砧的大小,发现音响的和谐与发声体体积的一定比例有关。后来,他又在琴弦上做试验,进一步发现了琴弦律的奥秘:当两个音的弦长成为简单整数比时,同时或连续弹奏,所发出的声音是和谐悦耳的。简而言之,只要按比例划分一根振动的弦,就可以产生悦耳的音程。在数学中我们以数字为基本的排列组合,而在音乐中我们以音符作为基本符号加以排列组合。等比数列1、2、4、8、16、32这组排列组合就常用于音符时值分类和音乐曲式结构中,黄金分割比也常用于乐曲高潮设计中。20世纪下半叶,美国音乐理论家大卫·列文以数学领域中的“集合理论”和“群理论”为基础,逐步创立了“广义音程与变换”理论。它承前启后,成为研究音乐中数学问题的典范。可以说数学是理性的音乐,音乐是感性的数学。古往今来,音乐中的数学奥秘一直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与探索力。

数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原来看似风牛马不及的两个领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奇妙联系。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前者,它的真理性的一面是被发现的;作为后者,它的艺术性的一面是可以创造的。数学就像是一个神奇的万花筒把我们带入各种各样梦幻般的奇异世界。数学之美、艺术之美,双花齐放,为我们的世界打造出不凡的瑰丽。

(摘编自张青霞《艺术中的数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的话,开门见山点明了数学拥有的两个特征,指出了其特殊性。
B.我国第一个以诗歌形式进行数学撰述的人是南宋杨辉,他在《乘除通变算宝》中引出了三十二句《九归新括》口诀。
C.黄金分割比的美学价值与其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协调性相关,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和艺术中来唤起人们的美感。
D.数学与音乐尽管给人的印象差别巨大,看似是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二者联系紧密,音乐中暗含数学奥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为物理、工程、生物、化学和经济、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这是其实用性的体现。
B.材料写“杨辉三角”的形状像一座宝塔,这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宝塔诗极为相似,以此证明数学生动形象的艺术性。
C.毕达哥拉斯对铁匠铺打铁声音的关注和研究,让他发现了音乐和数学有一定的关系,可见善于观察和思考对科研至关重要。
D.数学既具真理性又具艺术性,具有万花筒般的神奇魅力,故而很多人认为它枯燥乏味实则是一种对数学不够了解的认知。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丰子恺在《中国画与西洋画》中比较了东西方绘画,指出中国画注重神韵,偏于主观;西洋画注重形似,偏于客观。
B.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利用透视原理创作出不朽的名作,20世纪的画家达利以四维立方体的展开图画出了使人震撼的作品。
C.数学的元素常被用来控制艺术作品的色彩,色彩的深浅、冷暖、饱和度等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来展现。
D.明代朱载堉的音乐著作《律学新说》对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做了概述,并把十二平均律计算得十分精确。
4.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使用的论据多样,既有杨辉的《九归新括》这样的事实论据,也有罗素、阿道夫·蔡辛等人的名言这样的理论论据。
B.文章列举《蒙娜丽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绘画作品是为了论证黄金分割比是艺术家最常在绘画中运用的理想比例。
C.“一个神奇的万花筒”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数学具有能把人带进梦幻般的奇异世界的神奇魔力,增添了行文的趣味性。
D.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体部分从数学与诗歌、数学与美学、数学与音乐三个角度论述了数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5.在学校举办的“学科节”中,你要以“数学是一门艺术”为主题做发言。请结合文本内容列出发言要点。
2024-04-0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