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

司马光

灵台无事日休休,安乐由来不外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

【注】①邵尧夫:邵雍,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自名其居为安乐窝。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时与其成为莫逆之交。②灵台:心。休休:安闲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蕴含哲理,与邵雍诗句“安乐窝中职分修,分修之外更何求”中乐天知命的无求思想相印证。
B.诗人认为细雨蒙蒙寒风萧萧时,适宜在家安心休养;而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时,正是闲游的好时机。
C.颈联运用“青眼”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松竹的喜爱,把桃花李花插在“白头”上,幽默风趣、寓庄于谐。
D.本诗写景、叙事、议论结合,体现诗人对邵雍高洁人格的敬佩,抒发自己独上高楼的孤寂与落寞。
2.前人评价司马光诗歌“其诗平实,有寄兴”,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你对此的理解。
2024-02-2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旖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坛位A土阶三B等C以会D遇之礼E相见F揖G让而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指配备、设置,与《苏武传》中“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的“具”意思不同。
B.“鼓噪而至”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修饰。
C.庐于冢上,指在坟墓旁边建房子守丧,表达哀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居丧观念。
D.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是祭祀的最高礼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受到鲁定公的重用,他也不辱使命,在夹谷会见之前就提出颇有见地的建议,并得到定公的采纳。
B.齐景公归国后内心恐惧不已,在忌惮孔子辅国能力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这些辅臣流露出了不满。
C.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和鲁国人移居孔子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可见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
D.高皇帝以太牢的标准祭祀了孔子,后来的诸侯卿相来此地,也常常以这样的标准来祭祀孔子,之后才开始上任处理政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
5.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孔子的一次为政经历,在这次外交事件中,孔子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4-02-2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一)

岁月流逝,自迁滇的外省人对昆明的蓝天第一次感到惊诧,已经好几年过去了。这些年里许多人生,许多人死,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凝视着它就会觉得自己也融进了那无边的蓝中。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在这样的天空下,在祖国的大地上,人们和各样的不幸、苦难和灾祸搏斗着,继续生活,继续成长,一代接着一代。

开学后不久,一个星期天,是明仑大学校庆。秦巽衡校长致词,说:“抗战以来大家备尝艰苦,可是从不气馁。我们已经过了这么多年跑警报的日子,现在总算脱身出来了,时局仍不容乐观,我相信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会同心协力竭尽绵薄,把合格的人才交出去。滇西是一个重要的门户,我们必须打胜。打胜仗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和盟军很好地合作,那就需要翻译人才。我们学校无论哪一系的学生都通晓英语,需要时都可以作出贡献。已经有同学参加了远征军,为抗战直接出了力,这是值得欣慰的。今天让我特别高兴的是,我不只看见一年一年学生们毕业之后为国效力,也看见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会是一份力量。我记得孟合己要造飞机,是不是?”他用眼光找到了坐在父母身边的合子,合子站起身,朗声回答:“是的,我造飞机不只为了救国打日本,也要让人类能飞起来。”先生们以赞许的眼光看着他。弗之和碧初惊异地互望,原来合子已经紧随着嵋,长成一个少年了。

(二)

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嵋和李之薇都高中毕业了,参加了明仑大学的入学考试。发榜的这一天,之薇来约嵋一起去看榜。之薇说:“我想你一定能考上,我可不一定。”嵋笑道:“我猜咱们俩都能考上。”两人出了豁口,走到大学的校门边,见榜已贴出。工整的毛笔字写着一个个名字,看榜的人还不太多。嵋一眼便看见李之薇三个字。是社会学系的头一名。“你考上了。”嵋指着,之薇盯着自己的名字看了一会儿,马上又去找嵋的名字,如果朋友没有考上快乐也不圆满。“我也考上了。”又是嵋先发现。孟灵自在几个名字中间。她们笑着,拉着手伸直了手臂转了两个圈,就像小时候做游戏,唱着“伦敦大桥塌倒了”,把小朋友套在四条手臂中间,她们永远不会再做那样的游戏了。

看榜的人陆续多起来,有的考上,有的没考上。榜上有名的人很高兴,落榜的人也不很沮丧。路是多种多样的。

她们走回家去。人家院墙上不知名的花朵在晨风中摇动,好像在点头微笑。“准是考上了。”有人招呼,原来是晏不来老师。晏不来双眉深锁,头发照旧乱蓬蓬的,好像刚起来,而又没有睡好,“看你们喜洋洋的。我猜得对不对?可是不知道还能上几天学。”两人有些吃惊,询问地望着老师。“战事越来越紧了——不跟你们说这些,快回家报告你们的好消息吧!”

战局虽说日紧,比轰炸离她们的生活远多了。还能上几天学,她们不去多想。之薇踢过一个小石子,嵋接着踢了一脚,你一脚,我一脚,过街下坡,直到陡坡下,嵋一脚把石子踢得远远的,之薇想看它落在何处,却寻不见。两人笑个不停。嵋忽然说:“也许会需要我们去打仗。”“那就去吧。”之薇不假思索。两人在陡坡上分手,各自回家。

嵋送走之薇,合子拿出自制的航模放在外间方桌上,请玮指点,“小娃将来是要学航空的了。”玮赞许地说。玮又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那一带所谓瘴气就是疟疾,非战斗减员很多,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是血脉相通的。

(三)

下午在本校教务会上讨论迁校计划。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用健康的右手扶住桌子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有删改)

【注】①孟合己:孟樾和吕碧初的儿子,小名小娃、合子。②孟弗之:即孟樾。与秦巽衡、江防、梁明时是同事。③嵋:大名孟灵己,孟樾的女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战火中的明仑大学师生艰苦顽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在日寇残暴侵略下坚强而无畏的精神。
B.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既交代了背景,又含蓄地宣告中华儿女可以忍受一切痛苦,再大的苦难也不能削减他们生活的勇气。
C.孟合己有关造飞机的言论,可以让人们体会到虽然经历那么大的劫难,中华民族的新生力量仍在不断崛起。
D.学生勇敢参加远征军以及在战场上的牺牲,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又委婉批评了国民党政府的不作为。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嵋和李之薇看榜的情节,以及考中后二人的欢喜快乐,蕴含了青春的活力能融化艰难困苦的思想。
B.第三部分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突出以秦校长为代表的民族知识分子的坚韧不屈和爱国主义热情。
C.本文既从正面描写了战斗画面,又叙写了师生们在后方的生活状况,侧面凸显出战争的严酷惨烈和深远影响。
D.“冷风”渲染了阴冷凄凉的氛围,冷风不仅吹乱了纸张,还吹到了国难当头之时众人纷乱复杂沉痛的心里。
3.小说善于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表层语言中。请对文中画线处进行评析。
4.宗璞说:“我自己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一曰‘雅’。”“诚”,就是真诚,它是作家对社会人生,对艺术,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事件的一种基本态度。“雅”是一个很高的审美境界,它包含了优美、优柔、优游、雅洁、雅致、高雅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文的“诚”“雅”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02-2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是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是建立在一定范畴之内的,依据一定的定理、定律,按照一定的程式和逻辑关系,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科学也是知识,这些知识是有序的、可检验的,是系统化、公式化了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定义把“科学”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体系”,一个是“思维形式”。“知识”是科学的载体,附着在这个载体之上的是反映科学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形式”。

法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科学精神的形成》一书中这样概括科学:“在由客观知识精神分析形成的纯粹状态下,科学是智性的美。”这种美是对客观知识进行精神分析,进而达到纯粹状态的描述,是对客观事实的抽象和萃取。巴什拉接着说:“进入科学,就是在精神上年轻起来,就是接受一种否定过去的突变。”在巴什拉眼中,“知识体系”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突变”是科学的本质和精髓。巴什拉对科学的理解,不仅增加了科学的厚度,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的内涵,并在知识发展程序的演绎中,不断淬炼科学精神,铸就科学思维。由此可见,科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精神和思维。

人们把在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生命、环境等现象及其性质进行重现与认识、探索与实践,并作出突出贡献、具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工作者称为“科学家”。在这些科学家身上,不仅具备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更有批判和怀疑、创造和探索、实践和修正、平权和团队、人文和奉献的精神。有人把这种精神概括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本质上反映着科学思维,不但同属科学范畴,而且是科学教育的精髓和主要内容。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一脉相承,又具有中国优秀科学家代表的鲜明特色,同样是科学精神在科学家身上的具体体现,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科学教育要加强的重要内容。

从科学的内涵到科学精神,再到科学家精神,从“客观知识”到“精神分析”,再到“纯粹状态”,科学包含了很多,概括起来就是科学的“智性美”,这种美的集中体现就是寻求“突变”的科学思维。

(摘编自李荐《科学教育加“知识”,更要加“思维”》)

材料二:

众所周知,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方法传递上,我们的科普工作仍有进步空间。以蓬勃发展的短视频科普为例,数量迅速增长的泛知识类科普作品,一方面让科学知识能够触达更多人,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也出现了重“知识补课”轻“价值引领”的问题。科普短视频总体上还是以传递科学知识点为主,就知识谈知识的仍然占大多数,而对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进行介绍的则明显偏少,难以有效帮助青少年树立起系统的科学观念。

在这一方面,一些国家已经作出探索。他们重视对青少年科学精神及科学思维的培养,适时调整科普理念、政策规划。如美国科普工作的理念就经历了从19世纪“重视科技知识的实用性”到20世纪“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再到21世纪“注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人本性”的转变,在政策上从提倡对实用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公民科学精神的培养。

他山之石不妨借鉴。从科普“飞入寻常百姓家”,到“润物细无声”养成科学思维,我们也可在观念、内容、方式上持续发力。

一是从理解科学到参与科学。当前,技术飞速更迭、信息海量泛在、万物万众皆媒,科学普及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发生深刻变化,正从理解科学的单向传播模式向参与科学的双向互动模式转变,青少年科普模式也正从传统的知识导向转变为科学思维导向。因此,亟待从科普观念上进行调整,即不仅要重视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更多传递知识本身产生的过程,更加注重青少年科学思维养成、科学精神培育以及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用研究科学的精神去做科普。由于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的限制,科学思维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各阶段发展特点,鼓励引导各类传播主体在科普内容供给和科普方式上,强化科普思维养成意识,注重思维培养、方法训练等方面的优化设计,用研究科学的精神去做科普。

三是创造性的科学锻炼不可或缺。从科普实践的角度来说,科学普及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激发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本·奥尔林曾在《欢乐数学》前言中写道:“如果你觉得数学不可能这么神奇,那也许是因为你在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学过数学了。”虽然指代的是数学,但对于我们思考科学,探究科普受众好奇心与想象力的问题有所启发。

(摘编自余宁、刘郅楠《科普,更要普及科学思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倡要重视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这是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对与科普相关的主体提出的要求。
B.材料一中,从科学思维谈到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其中,科学思维是本质和精髓,后两者是科学思维的表现形式。
C.材料二指出,短视频科普作品的数量快速增长,但这只是重“知识补课”,没有引导人们理解科学、参与科学。
D.材料一中的“科学精神”和材料二中的“研究科学的精神”,因为论证目的的不同,两者所表达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是知识体系和思维形式,思维形式附着于知识之上去反映科学的本质和规律。
B.巴什拉关于“突变”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的内涵,也能更好地铸就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
C.从“客观知识”到“纯粹状态”,科学包含着客观的、不变的“智性美”,彰显着理性精神。
D.科普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如果科普观念不调整,依然难以让青少年养成科学精神。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由设问引出科学的含义,通过对科学两个层面的分析,重点突出了科学的知识体系。
B.材料二引用本·奥尔林对数学的论述,能引起人们对激发科普受众想象力和好奇心的思考。
C.材料一使用作阐释的方法,阐述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内容明确,思路清晰。
D.材料二第二段采用事实论证的方法,举出美国科普理念转变的事例,作为我国科普工作方面的借鉴。
4.材料二中使用“飞入寻常百姓家”和“润物细无声”两句古诗,请结合材料简析其内涵及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科学思维”,二者的意图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9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对酒招客

白居易

帐小青毡暖,杯香绿蚁新。

醉怜今夜月,欢忆去年人。

暗落灯花烬,闲生草座尘。

殷勤报弦管,明日有嘉宾。


【注】①绿蚁:新酿制的酒而泛起的泡沫称为“绿蚁”,后用来代指新出的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点出了时间、环境、事件,表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对全诗有总括作用。
B.首联善于使用颜色词进行描绘,渲染出绚丽而热闹的氛围,令人神往。
C.颈联原意为“灯花落烬暗,草座生尘闲”,这里倒装突出“招客”环境的特点。
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新自然,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而浓厚的情谊。
2.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凸显招客的热情与殷切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024-02-26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鰌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天下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箕子佯狂,田常为乱,阖闾擅强。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不得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谓不贤乎!

(节选自《荀子·尧问》)


【注】①鰌:通“酋”,终。引申为限制,局限。②箕子:殷商末期人,是商王文丁的儿子,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称“殷末三仁”。③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在位期间使吴国成为称霸一方的强国。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得A为政B功C安能成D志修E德厚F孰谓G不贤H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益愚,第一个“愚”是名词,指愚人,第二个“愚”是形容词,指愚昧。
B.句读,文词停顿的地方,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C.诗,指《诗经》,它与《书》《礼》《乐》《易》《论语》并称为“六艺”。
D.信,相信,与《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的“信”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通过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现象,强调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状。
B.韩愈说,为子择师而自己却不从师,这样做是错误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因“不耻相师”而见识超过了士大夫。
C.孙卿被迫生活在乱世之中,即便是他心怀圣明的志向,也只能假装疯狂来保全自己,但文中并不赞成这种避世的做法。
D.荀子弟子认为孙卿是个圣人,他有高尚的道德及有用的治国策略,可以成为人们的楷模,只可惜没有遇上贤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
5.材料二是如何批驳“孙卿不及孔子”这一观点的?
2024-02-2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过去我国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入手,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这就要高声朗诵,只浏览默读不行。这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现在学语体文是否还可以照办呢?从话剧和曲艺演员惯用的训练方法来看,道理还是一样的。我在外国大学学习语文时,看到外国同学乃至作家们也有下这种苦练功夫的。我还记得英国诗人哈罗德·孟罗在世时在大英博物馆附近开了一个专卖诗歌书籍的小书店,每周定期开朗诵会,请诗人们朗诵自己的作品,我在那里曾听过夏芝、艾理阿特、厄丁通等诗人的朗诵,深受教益,觉得朗诵会是好办法。20世纪30年代《文学杂志》社中一些朋友也在我的寓所里定期办过朗诵会,到抗战才结束。朗读的不只是诗,也有散文,吸引了当时北京的一些青年作家,对他们也起了一些“以文会友”的观摩作用。现在广播电台里也有时举行这种朗诵会,颇受听众的欢迎。这种办法还值得推广,小型的文学团体也可以分途举办,它不但可提高文学的兴趣,也有助于语言的基本功。

提升语言基本功有多种多样的渠道,多注意一般人民大众的活的语言是一种,这是主要的;熟读一些文言的诗文也是一种,这两方面可说的甚多,现在不能详谈。“到处留心皆学问”,这就要靠各种人自己去探索了。“勤学苦练”总是要连在一起的,勤学重要,苦练则更重要。苦练就要勤写。为了谈一点写作练习,我特意把延安整风文件重温了一遍,特别是《反对党八股》那一篇。毛泽东同志对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申诉得极中肯,可谓“慨乎言之”。三十多年来全国人民对这篇经典著作都在学习而又学习,获益当然不浅,可是就当前文风的实际情况来看,“党八股”似未彻底清除,可见端正文风真不是一件易事。目前每个练习写作的青少年在冲破禁区、解放思想方面还要痛下决心,“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努力开辟自己的道路,千万不要再做风派人物,“人云亦云”。希望就只有寄托在新起的一代人身上了,所以诸位对文艺方面的移风易俗负有重大责任。我祝愿有勇气担起这副重大责任的人越来越多,替我们的文艺迎来一个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还引了鲁迅回复“北斗杂志社”一封信里所举的八条写文章的规则之中的三条,对青年作家是对症下药的,值得每个青年作家悬为座右铭:

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这三条都是作家的金科玉律,对于青年作家来说,第四条特别切合实际,要多作短小精悍的速写,不要一来就写长篇大作。

(摘编自朱光潜《文学作为语文艺术的独特地位》)

材料二:

写作教学从古到今都不行。怎么办?没有别的窍门,只有多读多写。写作和别的学科不同。如数学和历史,都是知识性的东西,它们可以传授,你不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但写文章就不可以传授。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它具有综合性,牵扯的东西非常多,比如运用文字的能力、知识面、文化水平,等等。所以,写文章还得多读多练。多读就是借鉴别人的长处,多练就是自己勤写。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什么样的文章不好,得有一个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有了一个方向,知道引导学生向哪里去。我觉得文章应该提倡两条:一是准确,二是自然。

作为教师,有一个提倡什么文风的问题。我比较喜欢平淡,这是个人爱好。就初学写作者来讲,不宜先学花哨的东西,基本功是学平淡、学自然,就像一个人学唱京戏,一开始就教他花腔不会唱好,应当先练基本功。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首先应该强调的不是生动,而是准确。其实,准确就是生动。大家不要追求离开准确的生动。像小学生描写年画、描写头发像“壶盖”,就很准确,也相当生动。准确和生动并不是两回事。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生动,否则,就会有很多流弊,就会引导学生追求漂亮的字眼,打好多没有必要的比喻,结果没有什么好处。

(摘编自朱德熙《写作与写作教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到要注意一般人民大众的活的语言和熟读一些文言的诗文,以提升语言的基本功,这些观点在教材《反对党八股》中也有提及。
B.材料一第二段提到“到处留心皆学问”,说明提升语言的基本功的途径很多,要靠各人去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C.材料一第三段,作者用“对症下药”表明,毛泽东引鲁迅所举的八条写文章的规则之中的三条切中了青年作家写作的流弊,发人深省。
D.材料二总结了写作的两条标准——准确、自然。“自然”就是练好基本功,“准确”就是生动,而“自然”又是“准确”的基础。
2.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集中全力打歼灭战”指把少量好诗文熟读成诵,仔细揣摩,弄懂弄透,反复推敲。
B.朗读法不仅可以用于学习语体文,还可提高对文学的兴趣,有助于练习语言的基本功。
C.“千万不要再做风派人物”指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到“不越雷池一步”。
D.准确和生动是一回事,初学写作者不要追求离开准确的生动,不要片面强调生动。
3.下列诗句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C.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第三段分别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写作,二者所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4-02-2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家园三老汉(节选)

陈忠实

农谚说:大寒将完,菜籽下田。

蔬菜生产专业队徐家园,在大寒节令到来的时候,准备务育夏菜苗儿的苗圃全部修整就绪,一方一方苗圃的矮墙上,重新抹上了麦秸泥皮,安在木格上的大块玻璃明光闪闪,圆床里铺上了由马粪、鸡粪和人粪混合的营养土,只等下籽了。

苗圃二人小组组长徐长林老汉,傍晚时,冒着三九寒风,骑着车子回到苗圃,进了土围墙的圆洞门,解下衣架上的白布袋,推开三间瓦房的木门,脚步利索得简直像个小伙子。

门里好暖和呀!无烟煤炉子上火苗呼呼直蹿,他的唯一的组员黑山老汉,正蹲在火炉旁淘洗着菜籽,那么认真,真是个实在人哩!不管组长在不在,他该做啥活就做啥活儿,不要人指拨,绝不会偷懒。长林老汉瞧着组员的黑四方脸,亲昵地说:伙计,事办成咧!咱想试办的那几样菜籽儿,种子站都给咱解决咧!

那就好!黑山笑着,诚恳地关心组长,快,先到火炉跟前来,今日冷得很。

长林放下装着新品种菜籽儿的布袋走到火炉边,摘下棉手套儿烤火。火苗映着他冻得红红的瘦码条脸,格外精神。他问:‘矮秆早’番茄籽儿冒芽咧没?

黑山高兴地答道:冒咧!

冒咧好!长林老汉语气里带一股热火火的劲头,明日晌午天气好的话,咱摆籽儿!

黑山却告诉他:治安今日一天来了几回,寻你哩!

没说有啥事吗?

没!黑山冷冷地说,你知道,那人和咱没言儿!

黑山老汉直杠子脾气,对他信任的组长毫不隐怀,直截了当说出他经过认真思索的猜测我看他是想往苗圃里头钻哩!今年蔬菜面积扩大咧,队长群娃前日说过,想给咱苗圃增加个人,三人务苗。保险是那个灵人逮着风儿了,不信,你看……

不等黑山把话说完,门外已传来治安本人亲切的问话:长林哥,回来咧?随着干散的声调,治安走进门来了。

治安老汉外表完全是一副闲闲散散的神气,随随便便坐在火炉边,对着火苗抽旱烟,大大方方问这问那,一副超然的神态。

长林老汉还是从治安老汉的眼神里看出了意思:不是闲谈的!只是碍于黑山在场,话不好开口罢咧!眼睛瞒不过人。

好一阵东拉西扯的闲谈,长林有点不耐烦,直接把话提出来:听说你今日寻了我几回,啥事呀?

没啥事!没!治安说着,瞟一眼黑山,我随便转来苗圃,看看收拾准备得咋样,节令不饶人呀!这关乎明年一料夏菜,社员半年收入,全看苗苗……

黑山站起来,不吭声走出去了。他看出治安是碍于他在当面,不好开口,自动腾了地方,让人家畅畅快快和组长说话。长林老汉心里完全明白直杠子黑山举动的含义。

果然,黑山一出门,治安老汉那派超然姿势没有了,用很小心的声调打探:老哥,听说苗圃上要添个人?

长林心里暗暗叹服,黑山猜测得准!他装作不在意地说:群娃有过这话,我给他说,春里事多活杂,劳力紧,苗圃上可以不添人!

你这老哥可想差池咧!省劳省工要会省,关键的弦口不敢省!治安大加反对,精明的他讲起苗圃应该添人的道理,苗圃,啥地方?关键的弦口……

不怎不怎!长林轻松地笑着,表示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我思谋来,我跟黑山脚手忙点,能支应下来。

治安有点失望,掩饰不住灵活的大眼珠里灰暗的神色,又不甘心地问:队长怎说?也不想添人咧?

队长还没吐核儿!长林笑着说。

看看看!还是人家干部想得周到,不像你老哥好强!治安大声说,希望之光使他的眼睛又明亮起来,今年扩大蔬菜面积成百亩,不是小事哩!这大的家业,怕多摊一个人的工分,把你和黑山累死图啥?

说是表扬队长,其实连他俩也都捎带上了,多会说话的人呀!这会儿,他是哪个人都不敢伤害,够灵醒的!长林老汉瞅着治安,抿着嘴笑,淡淡地说:其实,蔬菜面积扩大咧,大田里更费人手,劳力确实紧。

治安沉吟一下,终于问:不知队长把人定下没?

不知道。

嗨!治安虚叹一声,脸上现出难受的样子,不是兄弟今日拜在你门下,咱有这点技术,真个还带到黄土里去呀?前几年乱糟糟,如今世事大治咧!咱也想挽一挽袖子哩!

好么!好么!长林老汉说,你的技术确实不错!

不是我吹!治安来了劲,咱徐家园,除了你老哥,咱谁也不服他谁!要不是你老哥在这儿,我还不想来哩!说着吹着,自觉说溜了嘴,又莞尔一笑,勉强地说起光面子话,黑山老汉倒也实诚,就是脾气倔,难共事!这也没啥!

几年前,长林老汉被抽到大队兴办的试验站去了,徐治安在小队苗圃里主事。队长给治安又派了个帮手黑山。大家都看见,花白头发的治安老汉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白褂灰裤儿,过早地蓄起一撮花白相间的短胡须,经常坐在苗圃井边的柳荫下,捉着三尺长的长管子旱烟袋,优哉游哉地纳凉。黑山老汉撅着屁股,浇水呀,施肥呀,忙得丢鞋遗帽子。治安老汉只是指拨他做完什么,下来再做什么。黑山老汉并不在乎,他抱定一条不能白挣队里的工分的主意,不管组长怎样,自己该做啥还做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和第三段通过对井然的准备工作和长林老汉的动作的描写,暗示了育苗工作的紧张与辛苦,也展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B.黑山老汉与治安老汉之前在一起共过事,但二人之间存在矛盾,这也是治安老汉不愿在黑山老汉面前透漏自己的真实目的的一个原因。
C.苗圃是徐家园里育苗保苗的地方,在生产队中较受重视,对技术要求也较高,治安老汉想进苗圃是不想让自己的技术荒废。
D.长林老汉看出治安老汉的心思,但在神态和语言中故意装作不知道,使治安老汉的情绪跌宕起伏,增加了谈话的趣味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引用农谚,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徐家园精心准备务育夏菜苗儿的内容,也为后面主要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
B.文本中的环境描写比较精练,“无烟煤炉子上火苗呼呼直蹿”反衬出外面天气寒冷,也渲染烘托了紧张忙碌的氛围。
C.本文语言特色鲜明,人物对话多用方言俚语,如“摆籽儿”“吐核儿”“灵醒”等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活气息。
D.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性格,并在简短的对话中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富有深意。
3.治安老汉最终能不能进入苗圃?请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的推断。
4.作者陈忠实在谈到《徐家园三老汉》的创作动机时曾说过:“我在这篇小说中有意锻炼人物塑造的基本功。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写出同类人物的差异来。”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中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差异”。
2024-01-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为干渴,我们才认识了水,因为海洋,我们才了解了陆地。离开旅行异乡的概念,家园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城市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轮船或电梯,空间狭小幽闭,给人压抑窒息之感;在公共场合或开阔地停留又有难以逃离的窘迫、尴尬与焦虑。这是一种失去家园感的城市病症,在某种程度上,广场恐惧症也是因幽闭恐惧症才具有意义的。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诗人对乡村之爱的描述。处在不同时代,人们却有相似情感:明白城市生活的喧嚷与诱惑,渴望在乡村里寻找一份安宁。

一旦人类社会变得复杂与精致起来,人们就开始关注和欣赏相对质朴的大自然了。尽管城里有着复杂精致,便利的基础设施也令人愉悦,但始终无法为人提供全部的满足,这是家园感丧失、恐惧症与幽闭症衍生的源头。故而对乡野的情感只有在大城市出现时才会充盈,政治的压力与官僚化的生活方式,会让乡村的宁静变得很有吸引力,不断向被城市病症压抑的人们召唤一种摆脱喧嚷与诱惑的家园感。这样的情感是富有浪漫色彩的,它并不等同于对大自然真正的理解,而且它还夹杂着伤感。当人们隐退到乡间,开始舒适的独处生活后,他们的心里还会反过来惦记繁华的城市世界,所以他们始终得不到满足。

美国第三任总统希望将国家财富与权力置于乡村农业理念之下,该观点获得了美国公众的赞同。在19世纪,吃苦耐劳、品德高尚的农民形象成为了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样的理念并没有阻止或妨碍财富的积聚与技术的进步,美国依然发展成为了一个制造业大国。然而,该理念绝非一种空洞的修辞,它具有的情感渗透进了美国的文化当中,表现在看低城市、迁往乡村、乡间欢度周末的行动当中,以及自然保护运动等方面。这样的理念在政治层面上也表现得很明显,例如表现在因地方主义的兴起而反对国家体制化教育的行动当中,表现在国会农业部门握有的权力当中,表现在政府对农业的特殊补贴当中,表现在选举系统允许农业人口的投票权重超出其所占总人口比例的规定当中。

(摘编自段义孚《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恋地情结》,有删改)

材料二:

沈从文《边城》创造出一个诗意的、纯洁的农村童话,躲避工业革命后都市生活的嘈杂。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表现现代性已经渗透进去的当代农村,但农村人的思维还没有完全都市化,还留有很多传统乡土社会的痕迹。久居农村的人,或是为了工作,或是为了团聚而前往都市;在城市疲惫的人,本想回家渡一轮岁月静好,目力所及,却是人约黄昏,荒草丛生。

赵树理《三里湾》的乡村贴近尘土,与现实发生的事件息息相关,它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变化。莫言《红高粱》既有对高密东北乡那片大红的高粱地的热爱与赞美,也有借此排解伤感忧郁的情感寄托。《平原上的夏洛克》中的主人公保留了农耕社会很多习惯,他的性格被农耕社会所塑造,他是处于现代性夹缝中的人,是当代的黄昏守夜人。在这里,导演徐磊是在认清现实后,着力表现当代农民对生活的真实态度。

沈从文《边城》侧重于用乡土情结批判现代性,导演徐磊则在给予农村深情凝视的同时,尽量客观地呈现农村现代生活中既有的事实。前者美化农村,将其幻化成淳朴过往的象征;后者侧重于表现城乡对立、农民在接受现代性时的吃力。步入今天来看沈从文或徐磊,他们都在乡土意识上挣扎。现代性不再是城乡对立的标志,沈、徐两人及其作品下的人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慢慢接受现代性,一方面眷恋乡土。时代逼着他们前进,可他们半截身子还留在过去。

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相对更复杂,他对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但又不想在乡村困守一生。他有自己自私、虚荣的一面,也有自己改变世界、成为英雄的抱负。他像下个更具有理想气质也更有反省意识的祁同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角色),当他的城市梦幻灭,他回到最初的地方,听从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无论他们对农村有多少眷顾,城市都已成为大部分人用脚投票的选择。我们寻不到淳朴的农村,就像我们再也回不去童年的故乡。现实中,农村只是他们一年回一次的存在,大部分农村在悄然间已经如同荒凉的废墟。

《平原上的夏洛克》表现了农村离当代年轻人越来越远,这根源于城市定居者对农村想象的匮乏。导演借助一个美好的农民形象,呼唤我们这个时代日益稀少的品质,比如:仁义、诚实、团结、互帮互助等。朋友有难,我不能见死不救,这是仁义;知道你不是肇事者,哪怕你是有钱人,我也不讹诈你的钱,这是诚实;老哥的车陷进坑里出不去了,深夜我也要开车去帮忙,这是团结。

(摘编自周郎顾曲《从沈从文到〈平原上的夏洛克>:留守农民在城乡巨变中的身心矛盾》,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苦耐劳、品德高尚作为美国精神的象征,未妨碍财富积聚与技术进步,美国依然是制造业大国。
B.只有人类社会变得复杂与精致起来,人们才会开始关注和欣赏相对质朴的大自然了。
C.美国文化表现在看低城市、迁往乡村、乡间欢度周末,也包括自然保护运动等行为。
D.美国政府重视农业,表现在选举系统允许农业人口的投票权重超出相关规定的比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国,“乡村间的乐园能让人们的美德发扬光大”这一理念或能登上政治的舞台。
B.城市疲惫的人向往诗意的农村及躲避工业革命后都市生活的嘈杂,渡一轮岁月静好。
C.《平原上的夏洛克》借助一个美好的农民形象,呼唤我们这个时代日益稀少的品质。
D.有理想气质也更有反省意识的祁同伟,“城市梦”幻灭时,对黄土地怀有更深厚的感情。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沈从文的《边城》展现的湘西的农村风光。
B.路遥的《人生》对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
C.莫言《红高粱》中东北乡大片的红高粱地。
D.《平原上的夏洛克》展现当代的农村画卷。
4.某市举行学术论坛,聚焦于“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这类现象。作为一名受邀进行主题发言的学者,你如何向与会者介绍对这--现象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简要阐释。
5.《边城》与《平原上的夏洛克》在呈现农村时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3-12-27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教师解题大赛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

材料二: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戏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逄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日;义士也。命释之。

(选自《贞观政要·忠义》,有删改)


[注]祛,袖口,文中指衣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立A出身B事主C期之D效命E当战F之G日H无所顾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有,指有什么,与《曹刿论战》中“又何间焉”的“何间”结构相同。
B.直,指只是,仅仅是,与《荀子 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直”意思不同。
C.犯,抵御,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犯”意思不同。
D.“太宗数之曰”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文公,文公差点被寺人披杀害,后来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但是也没有抓获文公。
B.谢叔方担任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在玄武门战斗中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直到看到李元吉被杀后,谢叔方才离开了军队逃走了。
C.冯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不杀之恩,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
D.文公返回晋国后,寺人披来求见,文公先是拒绝召见寺人披,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文公还是召见了寺人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
(2)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
5.为什么材料二把冯立的行为视作忠义?请结合材料一“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的含意对此加以说明。
2023-12-23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教师解题大赛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