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6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注],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犹,遣使臣督促。郡守曰:“叶先生方闭门制作,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必不屑进,未可促之。”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乃赦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会天子御延英促召四人,欧但热中而已,当时以足击嘉,而平亦以口侵陵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欧阳悔曰:“陛下以叶嘉见托,吾辈亦不可忽之也。”因同见帝,阳称嘉美而阴以轻浮讹之。嘉亦诉于上。上为责欧阳,怜嘉。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臣虽言苦,久则有效。”上顾左右曰:“始吾言嘉刚劲难用,今采见矣。”因合容之,然亦以是疏嘉。嘉既不得志,退去阆中。上以不见嘉月余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思遇如故

(选自苏轼《叶嘉传》,有删改)

[注]陆先生,指陆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以不见A嘉B月余C颇思嘉D因命E召F至G遂恩遇H如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K (       
A.善,指赞许,与“咨诹善道”(《出师表》)中的“善”字意义不同。
B.京师,中国古代对首都的称呼,《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
C.“因顾谓侍臣曰”与成语“三顾茅庐”中的“顾”字意义相同。
D.鼎镬,本是古代两种不同的炊具,文中指用来施酷刑的刑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年少时就注重好的品行,有人劝叶嘉习武。叶嘉不屑于“一枪一旗”之武。立志要成为“天下英武之精”。
B.叶嘉看到皇帝的诏书后并没有马上答应入京,在郡守亲自到山中劝说后,叶嘉才答应入京觐见皇帝。
C.面对皇帝酷刑的恐吓,叶嘉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态度,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皇帝把叶嘉安排到了重要的部门。
D.欧阳高等人嫉妒叶嘉刚来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叶嘉,有一次趁皇帝召见时羞辱叶嘉。叶嘉因刚来只能忍气吞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2)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5.叶嘉是如何被“汉帝”知晓的?请概括说明。
2024-04-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晏几道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重见金英[注]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

[注]金英,“黄菊”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聚散”在这里是偏义词,“散”只起陪衬作用,“聚”是主字、是词人的愿望。
B.“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点明了分别的时间,描写了离别时两人共立香愿的情景。
C.“重见金英人未见”写女主人公等待了一年,菊花又开了,心中想念的人却没回来。
D.结尾表面上写泪洒彩笺而写不成书信的情景,实则表明相思和别怨无法排除。
2.“罗带同心闲结遍”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词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4-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主编   

凌鼎年

四叔做梦也没有想到,活到七十出头,半截子入土的年纪了,突然被推举为《昝氏文化》主编,还是全国性的,你说这能让他不激动吗?

按理、一个姓氏的家谱、族谱、宗谱的主编都是由满腹经纶、德高望重的家族名人出任的。①在昝姓里,再怎么排,也轮不到他四叔。

四叔是大学生不假,读的是师范,做的是老师,一辈子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在他身上体现的就是红烛精神,燃尽自己,照亮他人,从没有想到名扬天下和千古流芳。

因为做老师,四叔有个职业习惯,看到别人的文章中有错别字,有语法不对和逻辑不通的,他就会指出,就会去改。他有个学生叫昝无极,做了一家出版社的副总编,昝无极对四叔这位老师很尊重,知道老师的长处,就聘他为出版社编外校对员,多次请他帮助校对书稿。四叔每次都认真得像批改作文,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昝氏宗亲联谊会成立时,昝无极被推举为副会长。其实就挂个名,他实在没有时间去管这额外的事。后来,昝氏宗亲联谊会提出要编一本《昝氏文化》,会长对昝无极说:“你是副会长,又是出版社的副总编,这《昝氏文化》的主编非你莫属。”

昝无极在出版社是分管业务的副总编,每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去编《昝氏文化》。他提出:“请我的老师昝四叔出任主编,他一定能胜任。”

既然昝四叔是昝无极的老师,既然昝无极极力推荐,大家也就同意了,就这样四叔走马上任了。

开始很顺利,四叔参考了其他同类书的体例,拟出了目录,有昝氏历史、昝氏名人、昝氏名胜、昝氏传说、昝氏族谱、昝氏堂号、昝氏文化争鸣等栏目。

四叔做得很细,昝氏名人部分规定了历史名人以搜索引擎上查得到的为准。当代名人,政界副处级以上,军界大校以上,科学界高级职称以上,教育界副教授以上,医卫界主任医师以上。文化界省级会员以上,还增加了海外名人、著名企业家等。

编委会通过后,大家就分头去收集资料。资料由四叔整理、修改、编辑、统稿。前前后后近一年时间,四叔拿出了初稿,约50万字。

为了少一点遗珠之憾,来个皆大欢喜,编委会把目录发到了昝氏宗条群。③言明请各位宗亲提意见,以便各方认可,尽善尽美。

不久,反馈信息来了,说漏掉了某某,某某某,这好办,只要把相关文字补齐就可以了。但问题是有人不服,譬如有人说:“我不是教授,没有参加职称评定。但我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为什么不能入选?”

四叔为难了,你说你是当地名医,拿什么来证明呢?就那几面病人送的饰旗,有权威性吗?如果凭此收进,此先例一开,其他人看样学样怎么办?还有个出版过三本诗集的诗人说:“我确实没有参加省作协,但我是不屑,请我参加我也不参加,那些参加了省作协的,有的只出版过一本诗集,能与我比吗?”

一了解,这位诗人的三本诗集都是自费出版的,从没在正规的报刊上发表过像样的作品。还有人说:“什么诗集,文化垃圾而已。”

听谁的好呢,四叔更为难了。

更麻烦的还在后头,更难摆平的是企业家。什么叫著名企业家?如何量化?以产值论,还是以厂房面积论,还是以有多少员工论?或者以生产哪个品牌论,还是以每年交多少税论?

四叔头都大了。

有企业家大言不惭地说:“只要把我的企业列入,我赞助5万元。”还有企业家说:“把我的照片刊登了,我买500本……”

有一位留名昝正义的发来消息说:“昝百世出任过汪伪政府的伪职、应属汉奸,怎么可以列入历史名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他还举报说:“昝新田局长已被留置了,昝有银网红偷税漏税,正被有关部门罚款,可能被列入不良艺人名单,收在书里、传给子孙、不是败坏整个昝氏的荣誉吗?”

四叔本来一到晚上,头碰到枕头,几分钟就进入梦乡、一觉睡到天亮、从不醒、从不起夜。但自从收到了这一条条消息,弄得他头都晕了、晚上失眠了,就算睡着,也似睡非睡、一夜醒来几次,眼圈也黑了,人也瘦了。

四叔老婆对他说:“你呀,就是个无名小卒的命,命里无时莫强求,充什么好汉去当主编,主编有那么好当吗?有多大的头,戴多大的帽子。你当出麻烦了吧。辞了辞了,在家吃太平饭不好吗?”四叔考虑再三,觉得自己不是当主编的料,就向编委会提交了辞去主编的申请。他还向昝无极一再道歉,建议由昝无极出任主编。

一晃又是半年过去了,《昝氏文化》还不见出版、不知会不会夭折。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很有特色,如“昝正义”寓意正义的力量;“昝有银”则寓意追求金钱而置法律于不顾。
B.四叔被推举为《昝氏文化》的主编、他为此感到激动,因为从没有想到名扬天下和千古流芳的他而今能名扬天下和千古流芳。
C.文中补充交代了四叔的职业及职业习惯、既揭示了四叔担任《昝氏文化》主编的原因,也为后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D.四叔老婆的一番话点醒了四叔、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确不能胜任主编工作,四叔一番思考后最终提交了辞去主编的申请。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表明了四叔在昝姓家族中的地位,正因为这些、所以他做主编时遇到各种刁难。
B.句子②阐明了大家同意让四叔担任主编的原因、侧面反映了昝无极在家族中的威望。
C.句子③是编委会在初稿完成后做出的决定、正是这一决定使得文章波澜顿生,可读性增强。
D.句子④“大言不惭”一词体现了小说的情感倾向,批判了利用金钱解决问题的市侩思想。
3.从被推举为《昝氏文化》主编到最后提交辞去主编申请这一过程中,四叔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概括分析。
4.有评论家指出、好的小说要留有空白、一如书法中的飞白,线与线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气韵却在那里、所以才好看。请结合小说的结尾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4-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注】①劚(zhú):用大锄挖。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田家》前两联描绘农民生活的惨状:用卖丝粜谷的钱来治疗眼疾,却还要被官家剥削。
B.《咏田家》最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绮罗筵”“逃亡屋”体现出封建社会不同阶级的贫富差距。
C.《田家》前两句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
D.两首诗都以“田家”为写作对象,都融情于事,真诚感人,体现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2.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3-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有删改)

【注】①《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作者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年)中进士第。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帮助他。②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数州A之犬B皆苍黄C吠噬D狂E走者F累G日H至I无雪J乃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民族,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B.冠礼,是中华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古代男子20岁时,束发加冠以示成年。
C.卿士,一作卿史、卿事。商末、西周、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文中指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
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长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
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2)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5.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韩愈与柳宗元关注的现象、表达的态度有相同之处,但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流露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请结合韩愈的《师说》和上面节选的文段简要说明。
2024-03-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成为阅读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情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5亿。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数字时代,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无限量的书籍触手可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阅读场景也更加不受限制,随之丰富起来。

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逐步实现。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书本内容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展现: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非凡体验。在未来,读者甚至可以参与到书中故事的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读书、听书、视频看书,重要的是摄取知识和信息后的思考与消化,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或许,我们无须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是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摘编自康岩《让数字阅读更好赋能书香社会》)

材料二:

近年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亿人次,相比于2020年的5.7亿人次,其增长速度、增长规模令人惊叹。数字阅读形态催生的有声阅读,已经让我们从纸读历经屏读,走进了最新的听读模式。

通过文字语言获取信息的传统阅读形态,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阅读转型,即从原始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到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原本已经归入小众化、只针对少数阅读功能障碍人群的有声读物,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形成了听读的有声阅读新景观。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用耳朵完成阅读,这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有声阅读与原始有声语言传播存在根本区别,通过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有声阅读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统赋予阅读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调节主动权,如反复阅读、选择自主、快慢自主、时空自由等,同时又将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重新接纳进来。因此,有声阅读并非从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倒退回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而恰恰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或许,文字阅读经由数字化服务的有声阅读,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可能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当然,无论未来的数字阅读走向何处,传统的纸质阅读都会相随相伴。未来的阅读社会,必然是不同阅读形态相互叠加下的学习型社会;未来的书香中国,将呈现数智赋能与纸韵墨香相互辉映下的全民阅读氛围。

(摘编自杨凤《从纸读”“屏读听读:未来我们可能会怎样阅读》)

材料三:

从竹简、丝帛、纸张,到如今的手机、电脑等,载体不断创新,阅读绵延不息。千百年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同、方法各异,所获也各有不同。简单地看,阅读方法就是两种:浅阅读和深阅读。浅阅读一般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娱乐消遣,或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深阅读则是为了掌握系统化知识,或完整地领会一种理念,能用其分析人生、社会乃至国家、世界中的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人们上网多以阅读新闹、观看视频为主,且娱乐化、碎片化特征明显,深阅读、经典阅读行为占比还不高。也因此,有人将数字阅读等同于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结论。事实上,数字阅读与深度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关键要看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让我们积极拥抱数字阅读,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实现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平衡,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依托与补充,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现代生活理念。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数字阅读时代更要倡导深阅读》)

1.下列对“数字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比更加便捷高效,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
B.数字阅读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但也带来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和担忧。
C.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数字化阅读的进一步兴盛,人们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的兴趣将逐渐淡化,纸质阅读的作用逐渐变小。
D.数字阅读不等同于浅阅读,它与深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取决于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体验将会变得更加立体,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
B.从“纸读”到“屏读”再到“听读”,有声阅读已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
C.有声阅读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D.未来的数字阅读将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
3.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中“深阅读”观点的一项是(     
A.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太平御览》
B.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C.(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简文帝纪》
D.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4.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有声阅读的优点。
5.学校决定开展以“数字赋能与纸韵墨香”为主题的阅读探讨活动,请根据材料内容,对如何阅读提出你的建议。
2024-03-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赖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腝,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然人有坎凛,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甘腝:gān ér。意思是鲜美柔软的食物。②苶然:疲惫貌。或形容衰落不振。③坎凛:困顿,坎坷。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人A不问B愚智C皆欲识人D之多E见事F之广G而H不肯读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即《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
B.砺,本义是粗磨刀石。“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砺”的词义、用法相同。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根,因此“社稷”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所以设教”与《师说》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两句中“所以”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前辈的优秀品质,并反省自我,效仿古人,从而在认知和行为各方面提升自我。
B.作者引用民间谚语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人安身立命,这种技艺比积累财富更有意义。
C.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开始自高自大,耀武扬威,冒犯长者,轻视同辈,作者认为学习切忌妄自尊大,像这样的人还不如不学。
D.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学习比作种树,只有在好似“春花”一样的修身利行上多下功夫,才能得到讲论文章这种“秋实”一般的收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2)然人有坎凛,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5.材料中的观点与《劝学》和《师说》中的许多观点有相似之处,请从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举出一例,并用现代汉语简要说明。
2024-03-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全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二)

韩愈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养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1.请依据《说“木叶”》中提到的“暗示性”,判断下列各句与本诗中的“柳”含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
B.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王维
C.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
D.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李白
2.本诗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在艺术手法与语言风格方面多有异同,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填写下表中的三处空白。

相同点不同点
语言风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其一侧重于描写。通过描述对春雨和春草细致入微的感受,展现初春的优美景色,进而抒发春带给人的欣悦之情。
其二运用借代,用“江头柳色”来代指春天来临。
2024-03-0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材料三: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

王曰:“诺。”

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

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谕乎?”

王曰:“未谕也。”

于是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

王曰:“可知矣。”

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王曰:“善!”

(《说苑·善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请A损之B月攘一C鸡D以待来年E然后F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与成语“日行一善”中的“日”用法相同。
B.“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中的“速”含义不同。
C.“明日见”与现代汉语中的“明天见”含义不同。
D.“于是更应曰”与成语“改弦更张”中的“更”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在梁国为相,听信了别人的谎言,认为庄子要来梁国取代他的职位,于是就很惶恐,在全国搜寻庄子,整整搜了三日三夜。
B.庄子见到惠子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性情高洁的鹓鶵绝对不会为鸱爪下的腐鼠而动心,巧妙地表明了自己对于世俗的名利的蔑视。
C.有人劝说梁王,惠子善于使用譬喻来说理言事,大王如果不让他使用譬喻,他就不能够清晰地表达事理,大王接受了他的建议。
D.惠子巧用举例论证,以“用不用譬喻”来解释“弹”会有不同的结果的具体事例,明晰准确地说明了譬喻的重要作用。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2)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5.请运用材料三的信息,谈一谈材料一中孟子巧用譬喻的作用。
2024-03-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整个武夷山区沉浸在一场暴风雨里。像谁拉开了一个看不见的闸门,雨,连成一片,向着整个山区倾倒。风借雨势,雨助风成,山石上溅起浓浓的白雾,大片的竹林梢头卷摆着浪花。山泉从无数岩石的缝隙里冲出来,汇成一股激流,冲着滚滚的山石、拔着低矮的小树,涌下山来。

傍晚时分,程元吉把屋里的东西归置了一下,把薄薄的茅草屋顶上又压上了几块石头,怀里揣了几块红薯,就往外走。按说,像这样的天气,他是不该再到山里去的,但是不去又不行。那片南瓜地是一家人的命根子。两年前,爹被冤枉得不轻,程元吉想打场官司为父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一锨一锨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南瓜。南瓜长得蔓儿粗、果儿肥,远看青艳艳的一片,近看横七竖八约一堆,是个好收成。只是地处偏僻,又是这么个大风大雨的晚上,万一有个坏人打这些南瓜的主意,只有老婆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女孩子怎么能看得了?再说,近来街面上实在不安定,乱抓人的队伍一个劲地往西开。他们到处抓人抢东西,东西被拿走还不说,人还被拉去扛子弹。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雨哗哗地下着,天渐渐暗下来。程元吉远远望见一串黑影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他不敢再往前走了,连忙闪身藏在大树后面,又害怕又担忧。

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也不顾泥泞,快步赶到房子跟前。老婆带着惊惧的神情给他开了门,随即一把拉住他,断断续续地说:“可……可吓死我了!”

原来那些人来到屋跟前以后,并没有行凶,只是轻轻地敲了敲门,喊了几声:“老乡!老乡!”她哪里敢应声。接着,又是两下敲门声。这次敲得重了些,声音也提高了:“老乡,开开门,我们有事商量!”这一喊,她更吃惊,看样子要砸门了。这小茅棚别说砸,就是稍用劲一拉就会连门带柱倒下来的。她慌忙坐起来。这时,外面另一个声音插话了:“刘同志,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接着,又压低了嗓音向屋里说:“老乡,别害怕,我们不是坏人。你们有粮食没有,我们买点用用。”

粮食倒有一点,可是……她还是不敢吭声。半天,那人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和气:“老乡,实在不开门,我们只好就这么做了。”只听得一阵脚步声奔到瓜地里去,看样子是摘瓜了。一边摘一边还传来这样的话:“大雨天,别把瓜地踩烂了。”

忙乱了一阵,又静下来,门外又说话了:“老乡,我们实在没办法,把你的瓜摘走了,钱留在东头第十棵瓜秧根上,请你收下吧!”

程元吉听着老婆讲完了这段事的经过,坐在床上,低着头直叹气,半天不吭声。

待了一会儿,还是老婆先开了口,地说:“去看看吧,瓜少了多少。说不定人家真给留下钱了呢。”

“想得倒美!这年头能有那样好心的人?”话虽这么说,但他还是走出去了。他来到瓜地东头,数到第十棵瓜,伸手往瓜根上一摸。可不,在那硬硬的瓜蔓上,用茅草紧紧地捆着一包瓜叶;解下来一掂,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包着明晃晃的两个银圆。在两个银圆的中间,夹着一张叠得四四方方的字条。那张字条上写着:

老乡,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消灭压迫穷苦人民的土豪劣绅,来到这里。因为没带粮食,又叫不开你的门,只好摘了南瓜二十个,约计市价,留下银洋两圆,请你收下。

中国工农红军支队连

程元吉两口子被这神奇的事情惊呆了。银圆,除了卖地打官司以外,他们什么时候见过银圆?这些叫作“红军”的人虽然并没有露面,但是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他把这张字条小心地保存起来,并把这个故事悄悄地在穷苦朋友中间传播开来。

半年之后,红军真的来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

(节选自王愿坚《三张字条》,有删改)

材料二: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快要到山顶,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节选自陆定一散文《老山界》)

材料三: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只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程元吉为父亲打官司失败而失去了土地,但是他积极面对,开垦荒地种南瓜,表明他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
B.材料二中,“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此处既是客观景象的描写,又是作者乐观主义革命精神的突出体现。
C.材料二中,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句,形象准确地描述出“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极见功力。
D.材料三第一段中,毛泽东从红军长征的时间之长、路程之远、跨越之大等角度,表明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意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一场暴风雨”“汇成一股激流”“雨哗哗地下着”等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点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异曲同工。
B.材料二中,作者用“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侧面烘托出老山界高远险峻以及红军队伍不惧困难的坚强意志。
C.材料二中,“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一句,作者巧妙运用比拟与象征的手法,借以谴责国民党当局置大义于不顾的愚蠢行径。
D.材料二中,作者直抒胸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满是豪情。
3.请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4.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校文学社将在校刊中陆续刊登优秀作品宣传红军革命精神。请你以校刊编辑的身份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任选其一,为之撰写一段推荐文字。
2024-03-0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