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悲剧的大团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现实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在这个延展的世界中,不但悲剧冲突还在继续发展,而且悲剧人物的反抗性格也在深化和丰富。因此,真正的中国悲剧的大团圆对于中国悲剧来说,既不是强弩之末,也不是俗套,而是中国悲剧的内在主题的完成和深化,是中国悲剧精神和境界的强化和提升。我们从中国悲剧三种比较典型的大团圆结局中可以看出。

一是悲剧人物虽然死亡了,但是悲剧人物的鬼魂仍然继续斗争。这有几种情况:一是鬼魂出来主动伸冤报仇,一是在阴府中惩罚邪恶势力。中国悲剧的大团圆使悲剧冲突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幻世界,正义力量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尽管这是虚幻和想象,但是它毕竟是现实世界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邪恶势力多行不义必自毙或他毙的折射,只不过它集中在悲剧人物的生命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延续和发展上罢了。

二是悲剧人物的美好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阻遏或毁灭,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抗争和追求后,终于在现实世界或虚幻世界得到实现和肯定。一种情况是他肯定,即悲剧人物的美好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阻遏或毁灭,经过一番苦苦的追求后,最终得到肯定和实现,如《长生殿》的唐明皇和杨贵妃。另一种情况是自肯定,即悲剧人物的美好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毁灭,但是他们不屈服,死后化为精灵也要继续抗争,继续追求,如精卫和刑天,身躯倒下了,精神仍然站立着。

三是悲剧人物及后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尽管悲剧人物遭到了毁灭,但后人经过不懈的斗争,终于消灭了邪恶势力,从而肯定他们斗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无论《赵氏孤儿》,还是《雷峰塔》,后人的抗争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赵氏孤儿》中,前面三折,悲剧冲突围绕屠岸贾的斩草除根行动和一群义士舍身救孤展开。这场搜孤与救孤的斗争十分激烈。但是,这群义士不是为了救孤而救孤,而是为了存孤报仇。如果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后,不是报仇雪恨,而是认贼作父,那么,这群义士为了救孤而牺牲的生命就毫无价值。在《雷峰塔》中,白蛇娘子虽然被镇压塔底,但是悲剧冲突仍在发展。如果没有白蛇娘子的儿子许士麟孝心感天动地,终使白蛇娘娘获得解放,位列仙班,那么白蛇娘子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就不过是了却宿缘而已。

总而言之,异彩纷呈的中国悲剧的大团圆是中国悲剧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真正中国悲剧的大团圆不但强化了中国悲剧精神,而且是剧作家卒章显其志的价值取向即悲剧内在主题的完成。

(摘编自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

材料二:

中国无悲剧的命题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人杜赫德。他以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西译为蝶,批评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有多少差别,目的都是劝善惩恶。

国人提出中国无悲剧命题要推迟到20世纪初。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国门被大炮轰开,带来的是西学东渐、文化入侵,诸多爱国仁人志士离乡去国,寻求救国救亡之策。在这国难深重之际,每一点滴的异质文化因子都会在国人心田激荡起巨大波澜。正如王季思先生所述:在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希腊神话和一些悲剧译著传入中国,少数企图沟通中西文化的学者曾有过中国有没有悲剧的争论。”20世纪初期就有学者提出中国无悲剧命题,大力呼吁学习西方,发挥悲剧作品在社会革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无悲剧命题,国人的探讨迄今已百年有余。我们认为特别要提及关于中西悲剧比较的方法论问题。悲剧在西方文论及文学史上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各个不同时代具有各自的内涵,而且喜剧性、团圆结局并非中国古代戏剧独有。即使以西方为参照,断言中国无悲剧都会遭遇极大困境,因为西方是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的概念。众所周知,比较的前提必须是比较双方都各自有其明显体系,必须具有真实对等性。例如,中西戏剧比较,西方悲剧、喜剧等文类都是一个内涵不断嬗变的范畴,而且还有中西戏剧在容量、题材、人物设定、表现形式等不同表现样式的差异问题,如话剧和戏剧在中国是两种独立的艺术类型,西方古典戏剧也和中国古代戏剧面貌不同,现代还分话剧和歌剧之类。那么关于中西悲剧的比较是否真正具有充足理由?是否真正符合学术命题的科学性要求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解决,比较研究只能是一种假说。由此我们认为,以西格中进行中西比较之类做法是欠妥当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准确定位,它是比较文学学科立身之本,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地域性问题,不能浮于表面作简单而粗浅的固态化、无根性比较。这也就是我们为何反对在新世纪仍然有某些人把团圆问题归结为瞒和骗的缘由所在。

(摘编自陈军《中国无悲剧命题百年回顾与反思》)


[注]鲁迅在批评元明清诸人的杂剧传奇作品时指出: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的结局在真正的中国悲剧中不是强弩之末,而是戏剧冲突的继续发展,它使悲剧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B.悲剧人物要想在现实生活或虚幻世界中实现美好追求,需经艰难的抗争和追求,最终得到自肯定或他肯定。
C.针对杜赫德提出的“中国无悲剧”这一命题,学者呼吁要学习西方,发挥悲剧在社会革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D.西方悲剧的概念和内涵都是不断发展的,在中西悲剧比较过程中,必须“准确定位”,不能作无根性比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在现实世界中被恶势力害死,变成鬼魂,在虚幻世界中报了仇,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使悲剧有了喜剧性。
B.在大团圆的中国戏剧中,悲剧人物只有发扬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最终将邪恶劳力消灭,才是有价值的。
C.话剧和戏剧在中国是两种独立的艺术类型,西方古典戏剧与中国古代戏剧面貌也不一样,所以它们之间无法进行比较。
D.“中国无悲剧”命题涉及比较文学研究,对某些人把团圆问题简单归结为鲁迅提出的“瞒和骗”,材料二持反对意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窦娥冤》的第四折中,窦娥的鬼魂托梦伸冤,窦天章为之平反昭雪,团圆的结尾并未削减整部剧的悲剧性。
B.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王子最后复仇成功,使该剧成为西方悲剧的经典,表明了大团圆结局非中国戏剧独有。
C.曹禺的《雷雨》具有丰富的悲剧内涵,它揭示的命运悲剧与希腊《俄狄浦斯王》类似,体现了民族之间文艺的共通性。
D.从悲剧人物设定来看,西方常是英雄,如《哈姆雷特》;中国则多是弱小,如《窦娥冤》,体现了东西方悲剧的差异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对于“悲剧与团圆”的问题,有人仍认可西方人提出的“中国无悲剧,只有团圆”这一观点。请结合材料提出反驳理由。
2022-06-1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