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净端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轻舟再奈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①净端:宋僧,归安人,俗姓丘,字明表,号安闲和尚,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羁,而辩才猛锐,有《吴山集》。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词“斗转星移”句点出天色渐明;“蓦然”句紧承前句,写听到“鹈鹕叫”。
B.第二首词写的是渔人在白鹭翻飞、桃花随水而流的美好春天里,披箬戴笠垂钓。
C.两首词都写到了渔人,第一首词“钓得”句,写渔人在江中垂钓,有所收获。
D.两首词的语言都活泼、轻灵,营造的意境淡远而富于生活情趣,景中寓有深意。
2.两首词都写了渔人垂钓,但情感不完全相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01-27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悬子问子思曰:“吾闻同声者相求,同志者相好。子之先君见子产,则兄事之,而世谓子产仁爱,称夫子圣人,是谓圣道事仁爱也,吾未其人之孰先后也,故质于子。”子思曰:“然,子之问也。昔季孙问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产之仁爱譬夫子,其犹浸水之与膏雨乎?’康子曰:‘子产死,郑人丈夫舍块佩,妇女舍珠填,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则生,其所不及则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上德不德,是以无德。’季孙曰:‘善。”悬子曰:“其!”。

(节选自《孔丛子·杂训》)

材料二: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什么,可哀也已!”

(节选自《传习录》)


【注】①先生:指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②躯壳:身体,此意为表面。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便能A大B以成大C小D以成小E不假F外慕G无不具H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谕,明白,了解,与《唐雎不辱使命》中“寡人谕矣”的“谕”意思相同。
B.然,对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C.若,如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的“若”意思相同。
D.所以,“……的缘故”,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子问子思孔子与子产谁更伟大,子思没有直接回答悬子的问话,只讲了子游回答季孙疑问的故事。
B.在与季孔的对话中,子游以“浸水”比不上“膏雨”来说明孔子比子产更为伟大,说理生动而形象。
C.按照王阳明的意思,一万镒就是九千镒,九千镒就是一万镒,一万镒和九千镒等值,不必人为分出高低。
D.后世儒生不明白圣人的根本,不知道从自己心体的良知良能上去体会、认识与拓展,王阳明对此是反对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
(2)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
5.悬子之问和德章之疑有相通之处,设若悬子问王阳明,王阳明最可能怎样回答?请从材料二里找出一句话,代替王阳明作答。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味的研究。我们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先说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拿去屈原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他的诗的精华便剥丧大半。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近来人却又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西方社会表面上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中国社会表面上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于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们朝夕所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忻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子的地位较低。夫妇恩爱常起于伦理观念,实际上志同道合的乐趣颇不易得。加以中国社会理想侧重功名事业,“随着四婆裙”在儒家看是一件耻事。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中国诗人脚踏实地,爱情只是爱情;西方诗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总观全体,我们可以说,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次说自然。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诗经》是最好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其对于人生是不可或缺的,兴趣由人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意蕴。所以自然情趣的兴起是诗的发达史中一件大事。说诗的人常常颇鄙视六朝,这是一个最大的误解。六朝是中国自然诗发轫的时期,也是中国诗脱离音乐而在文字本身求音乐的时期。从六朝起,中国诗才有音律的专门研究,才创新形式,才寻新情趣,才有较精妍的意象,才吸哲理来扩大诗的内容。就这几层说,六朝可以说是中国诗的浪漫时期,它对于中国诗的重要亦正不让于浪漫运动之于西方诗。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也像爱情诗一样,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并不是说普遍如此,绝无例外,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三种。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于视官愉快。这是健全人所本有的倾向,凡是诗人都不免带有几分“感官主义”。近代西方有一派诗人,叫作“颓废派”的,专重这种感官主义,在诗中尽量铺陈声色臭味。这种嗜好往往出于个人的怪癖,不能算诗的上乘。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诉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所表现的态度都属于这一类。这是多数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第三种是泛神主义,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觉到超于人而时时在支配人的力量。自然的崇拜于是成为一种宗教,它含有极原始的迷信和极神秘的哲学。这是多数西方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中国诗人很少有达到这种境界的。

(摘编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一分”结构,第一段为总起,然后分别从人伦和自然两个角度阐述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B.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是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
C.中西方诗人不同的恋爱观,反映在诗歌上是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而中国诗人往往不是这样。
D.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描写怒涌的白云、狂暴的太平洋等,展现出刚性美的胜境。
B.程颢的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最能体现“感官主义”的审美特点。
C.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展现出柔性美的胜境。
D.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对自然的爱好与抛却世俗纷扰之情契合。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相关论述的一项是(       
A.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篇看成讽刺时事的作品。
B.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C.有人认为屈原的《离骚》《远游》等诗篇都属于爱情诗。
D.有人认为李白的《长相思》《春思》都是“怨”的胜境。
4.简要分析第五段的论证思路。
5.造成“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归纳。
2024-01-1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次动人的“解说”

蒋殊

那天上午,我们一起走进了山西平陆的傅相祠。

还在大门外时,我们便听到锣鼓喧天,进去之后才发现是一些村民在偏殿门前演练锣鼓,为即将到来的傅相祠庙会做着准备。我们直奔大殿,遇到两个人正往外走,加上我们一行四人,就是当时傅相祠的所有来客。

一组塑像,两墙壁画,就是大殿的全部。当然,这不是唐大历年间的傅相祠,而是从1992年起历时三年重新修建之后的。“钦承殿”三个字高高悬挂在大门的正上方。

傅说,原本只是一个做苦役的奴隶。可是,他遇到了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武丁。武丁启用傅说,本就才华出众的傅说如鱼得水,助力武丁实现了“武丁中兴”。傅说也因此被尊奉为与伊尹齐名的商朝名相。

钦承殿内,左右两面墙上绘制有满满的壁画。正当我们研究壁画内容时,一个男子走向我们。他的一只手急急指向壁画中我们眼神所停留之处,随即便开了口。

然而,他却不能说话,他也说不了话。

细看,他正是刚刚出门的两人之一。此刻我才明白,他是看管殿堂的人,刚送别了一位来参观的客人。

他主动来到我们面前,连比带画,急切又激情地当起了“解说员”。确实,这里没有其他的解说员。很快反应过来的我们,便跟着他进入了角色。他比画着,我们应和着。他用手势,我们用声音。在他的引领下,我们从左墙到右墙,一一解读了壁画上的故事:从傅说出生,到当奴隶版筑护路;从武丁梦到傅说,到通过一张画像找到傅说,再到傅说助力武丁将国家推向兴盛……

眼前的这位“解说员”,无论是他嘴里偶尔发出的“吧”“啊”这些字眼,还是他较为形象的手势,以及极富神态的表情,都能看得出,他非常了解这些壁画里的故事,也非常了解傅说这个历史人物。

或许是因为我们极其的配合,整个解说过程他都非常自信。他不停歇地“说”,我们不间断地点头,让他热烈而顺畅地完成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讲解”。

当殿内再没有内容可讲时,他又把我们一个一个拉到一块已经看不清字迹的牌匾前,示意摄影老师帮我们留影。

这个殿堂的参观,也因此延长了几倍的时间。

之后想想,如果不是他突然加入进来,我们绝不会如此认真地将两墙壁画完整地研读一遍。

要离开时,他默默地站着,双手轻轻地捏着衣角,双眼静静地看着我们。我从他的脸上看出了不舍。而我此刻也有想进一步了解他的意愿,我想了解一些关于他的事情。门口桌子上,一张信纸和一支笔适时映入我的眼帘。我急忙走过去,写下第一个问题:“您叫什么名字?”

他非常开心地拿起笔,认真而专注地写下“焦杰鹏”三个字。抬头看了我一眼后,低下头紧跟着又写下另外三个字——聋哑人。

我心里一惊,原来刚才我们的一系列附和,他根本就一句话也听不到。

我又问:“今年多大了?”

47。”一算,他是1976年生人。这时,同行的一位朋友冲他一笑:“我们同龄!”③然而从黝黑而粗糙的面相上看,焦杰鹏却要大出很多。

“你们是好人。”没想到,在我准备提下一个问题时,他写下这五个字。一瞬间,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我明白,他并非是说我们做了什么善事,而是觉得我们耐心听完了他的“讲解”。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听懂的我们,谁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疑惑或者不耐烦。

我们与他,彼此取得了信任。于是,他将这五个字捧出来,回报给我们。

作为回馈,我很快写下了“您更是好人”几个字,我们几人同时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他眼角带着笑意,双手合在胸前,向我们弯腰鞠躬。而我们也连忙双手合在胸前,向他弯腰鞠躬。

一来一往,与他在一张纸上对着话,我得知他原来曾经在太原一所学校读过三年书,多年来并无固定职业,一直从事门卫这样的工作。

他到傅相祠,只有一年时间。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已经把自己深深融了进去。他将自己了解的所有知识,传递给了每一位进入傅相祠的游客。

这是他主动给自己增加的工作量。他原本只是一个门卫。也许这是他的爱好,也许他是想用这样的努力赢得信任,那样便可以长久地留在这个地方,留在这个地方当门卫,留在这个地方继续向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

他的内心,该是很热爱这个地方。他何尝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心目中的美好,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段古老历史?

我很好奇,他用什么办法知道傅说以及壁画上的故事?

他又提起笔:“没有别的办法,看书。”

一个聋哑人,一个读书人,一个身体力行传承文化的人。

殿堂中,依旧没有客人进入。但确实,到平陆看看傅说,值得;看看守护傅相祠的聋哑人焦杰鹏,也值得。他不仅在无声无语的世界里读懂了傅说,更用自己的方式将前贤的故事努力传递。

要离开时,他把我俩刚刚对话的那张纸拿起来,要撕掉。一直盯着这张纸的我急忙阻止了他,拿过来工工整整叠好,然后拉开背包的拉链,轻轻地放进包里。

他惊讶了一下,接着便笑了,笑得更加开心。

走出大殿,与焦杰鹏告别时,阳光正洒在他满含笑容的脸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对于傅说生平的简要介绍,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身为聋哑人的焦杰鹏“急切又激情”地给我们“解说”壁画上的故事,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工作的主动与热爱。
C.要离开时,“我”通过焦杰鹏一系列的表现看出了他的“不舍”,而这恰恰就是“我”想要进一步了解他的原因。
D.“我”把焦杰鹏想要撕掉的纸“叠好”“放进包里”等动作描写,体现了“我”对焦杰鹏的认可、尊重以及对这段经历的珍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就是大殿的全部”体现了大殿中陈设的简单以及环境的冷清与凄凉。
B.句子②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写他给我们做动人的“解说”。
C.句子③中“黝黑而粗糙”的肖像描写,是“我”感觉焦杰鹏年龄大得多的依据。
D.句子④语言虽然简短,却饱含着深意,读来令人心头不禁感到一阵暖意与温情。
3.“一个聋哑人,一个读书人,一个身体力行传承文化的人”这个段落,写出了焦杰鹏的多重身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苦难·责任·守护。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1-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一种是误以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际上排除了红色文化,也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另一种是一谈起红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以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诞生的文化,现在我们成为执政党了,要告别革命了。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按照这两种观点,文化自信根本建立不起来。

既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经过中国近代革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时期,始终没有中断,而且还获得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生,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当代的新生,那么我们当今所说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贯通古今,而绝非专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说,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摘编自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遵义师范学院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一隅,凤凰山麓,湘江河畔。百年的建校历史成就了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而其中影响学校至今的,便是红军长征过黔北时留下的深深的红色革命烙印。红色文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该校党委书记王大忠坚定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份自豪,这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记者了解到,遵义师范学院一直本着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育人准则,同时强调坚持传承红色文化。而这样的育人标准,似乎也正是继承了长征精神里舍小为大的精神。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胜仗,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摘编自徐逍君《红色文化能给传统教育带来什么?》)

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驱上下求索、披肝沥胆,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这一伟大宏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革命志士之所以怀着执着的信念前赴后继地顽强奋斗,就是为了铲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结束人压迫人的历史,追求社会的正义公平,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是红色经典全程展开的价值脉络。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革命英雄克制了一己之私情别绪,投身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业,以国为家,以苦为乐,躬行不辍,严于律己,目的就是消除差别,与民同乐。这一朴素的人格与操守是红色经典浓墨重彩的价值主体。因此,红色经典并非一般的历史叙事文本,而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

(摘编自惠雁冰、胡俊生《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材料四: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而黄帝的字通假,在甲骨文中,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

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红色文化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人民信仰、作风、道德、精神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革命先烈、英模人物是红色文化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要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的故事,深挖各类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不断为红色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年轻一代了解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他们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和精髓,使他们坚定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继承革命意志,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在其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受到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要想不被敌对势力摧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丧失自己民族的共同信仰。丧失了信仰,就没有了凝聚力,就成了一盘散沙,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斗争中可能遇到的最大政治和文化风险。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

(摘编自唐宏《用红色文化培养斗争精神》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
B.遵义师范学院建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C.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
D.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红色经典”一贯的价值追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红色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仅仅是对红色文化的不自信,同样也影响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B.遵义师范学院将教书育人与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彰显了红色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
C.作为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
D.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色文化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当代实践价值,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3.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曾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所强调的精神同材料四的主旨是一致的。
B.红色是流动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是想抛弃也抛弃不了的,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C.红色基因鲜活地体现在革命先烈、英模人物身上,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
D.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受到了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所以我们才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4.材料四论述“红色文化”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23-11-0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文本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C.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       明:彰明
B.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是以圣人无为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D.众人之所过                 复:再一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分别是“明德”“亲民”“至善”。
B.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只要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就可以了。
C.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
D.老子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四书”分别是哪些?
2023-11-0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宣宗大中年间,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既视事,豪贵敛手。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于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殢①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对曰:“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上曰:“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归府,即杖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光。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

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上正色谓之曰:“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邪!”自是疏之。会其子坐赃,杖死,流汉贞于天德军。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曰:“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上曰:“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宾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曰:“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整容曰:“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再相见。”乃起入宫。令狐绹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


【注】①殢:滞留,逗留;困扰,纠缠;困于,沉潮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慕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B.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慕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C.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慕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D.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慕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敛手,有两意。一为缩手,有所顾忌;一为拱手,表示恭敬。此取后解。
B.置,处置。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的“置”同义。
C.闾阎,中国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阎是里巷的门:以此泛指民间百姓。
D.整容,古今异义词,在文中意思是敕令臣下整理仪容,用以肃整礼节、彰显君威。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澳刚直不阿。国舅郑光庄吏犯了罪,宣宗顾念情面,向京兆尹请求赦免庄吏罪责,但韦澳坚持初衷毫不动摇。
B.唐宣宗虚心纳谏。臣下的奏章与谏议,只要是合理的,纵然有不合乎宣宗自己心意的,他也会委屈自己而采纳听从。
C.唐宣宗礼待臣下。他览阅大臣的奏章和上疏前,都要焚香、洗手以表尊重;临朝听政接待应对群臣也如同接待宾客。
D.朝臣对宣宗敬畏有加。宰相奏报政事时,宣宗极富君王威严,以致最受恩遇厚待的宰相令狐绹都会在面君奏事时恐惧得出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郑光殢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
(2)“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
2023-10-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中写出字母。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10-07更新 | 292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3届西藏林芝市二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现代京剧《沙家浜》的选段《智斗》,完成下面的题。

主要人物:阿庆嫂——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

刁德一——忠义救国军参谋长

胡传魁——忠义救国军司令

胡传魁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白)胡司令,这么点儿小事儿,您别净挂在嘴边儿上,当时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还是真有点儿后怕呀。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胡司令,抽一支!

刁德一 这个女人那,不寻常。

阿庆嫂 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刁德一,搞得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刁德一 阿庆嫂,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新四军就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荫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注】①忠义救国军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领导的特务游击武装。

1.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阿庆嫂讲话很得体,把自己对胡传魁的恩惠轻轻带过,淋漓尽致地刻画出阿庆嫂谦虚、亲切、平和、不居功、不自傲的女老板形象。
B.刁德一险诈狡黠,说话绵里藏针,多次表面上称赞阿庆嫂,实际上是在下圈套试探。
C.阿庆嫂唱词中的“大树”指的是新四军,被刁德一抓住话柄,说阿庆嫂要“背靠”新四军这棵“大树好乘凉”,可谓别有用心!
D.这段唱词翻对白虽然简短却十分干练,堪称心理较量的经典:刁德一、胡传魁、阿庆嫂各怀心思,又不动声色;内心涌动,却表面平静;互相猜忌,又外显谦和。
2.刁德一说:“这个女人那,不寻常。”这句话可谓话里有话,请分析其深层含意。
3.刁德一问及阿庆嫂是否抗日,她是怎样巧妙回答的?
2023-08-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其北有采石矶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指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秋夜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上讽咏自己的诗作,大为赞赏,与袁宏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振,后至东阳太守。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第二句从细处着墨写牛渚夜景,工笔细致描绘了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显出境界的空阔。
B.颔联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一个“望”字,包含了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一个“忆”字,追忆了袁宏和谢将军同游牛渚的经历。
C.第四句中的“空”译为“白白地”,也暗示了诗人此时的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也与颈联中的“不可闻”形成深沉的慨叹。
D.谢尚在牛渚乘月泛游遇见了袁宏朗吟诗作,诗人此时也来到牛渚,眼前所见之景亦与之同,也是诗人于此夜“怀古”的诱因。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8-1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