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07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骆驼

王松

顾莎起来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对芳妈说,半小时后出发。

顾莎在车上给女儿打了个电话。女儿马上要高考了,正在最后冲刺。但顾莎没直接打给女儿,打的是丁容的手机。丁容果然在家,正给女儿做早餐。他在电话里乐呵呵地说,放心吧,女儿状态很好,昨天模考结果出来了,成绩很稳定,一会儿吃完早饭就去学校。顾莎这才放心了。

顾莎5岁时,把母亲叫芳妈。顾莎是在姥爷家长大的。顾莎只听说,芳妈是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那里到处是沙漠和戈壁。到顾莎上小学时,芳妈就回来了。芳妈一见顾莎就抱着她,一边亲一边说,这次芳妈不走了,再也不走了。但当时,顾莎问了芳妈一句话,她问,爸爸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的童年时光,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来接,或者是爸爸,唯独她,只有姥姥和姥爷。①每次一问,就看到妈妈脸上止不住的泪水。

飞机在云层的上面飞着,像漂浮在一团一团的泡沫上。

飞机落地,停稳,顾莎带了随身的背囊和提袋,用轮椅推着芳妈下了飞机。走在廊桥上时,手机响了。顾莎拿出手机看了一眼,是云姨。想了想,把电话按掉了。

顾莎来到一个拐角,回头瞥一眼,确信看不到芳妈了,才拿出手机。云姨在电话里的声音还是那么平静,是一种湿润的平静,像溪水流到石头上的声音。顾莎一直感到奇怪,②云姨在戈壁滩那样干燥的地方,声音怎么会这样湿润

顾莎没见过云姨。虽然芳妈从没说过,但顾莎猜测,芳妈应该也没见过。

顾莎知道有云姨这个人是在高中毕业时,正准备高考。当时因为一件偶然的事,那天下午,顾莎去医院给芳妈送巧克力。进医院大门,收发室的曹大爷知道她是顾芳主任的女儿,就出来叫住她,说又有顾主任的汇款单。当时顾莎感觉到了,曹大爷的眼神有些异样。③接过汇款单一看,果然吓了一跳,这竟然是一张2万元的汇款单。在20世纪90年代初,2万元还是一笔巨款。其实在此之前,顾莎就知道,这些年每到月初,都会有人给芳妈寄钱来。以往也有这样的时候,顾莎偶尔来医院,收发室的曹大爷有汇款单就随手交给她,但一般都是一百元左右。顾莎每次拿了汇款单,回去交给芳妈,从不问这是谁寄来的。芳妈也不说,似乎这是个不言而喻的事。汇款单上有详细的汇款人姓名地址,从地址看,这钱显然是来自戈壁滩的深处,汇款人的名字叫潘大兴。

这次和云姨通电话,尽管顾莎没问,云姨也没说,但顾莎明白了,也许是潘大兴工作忙,走不开,这些年,一直都是云姨在替他往这边寄钱。

也正因如此,这次顾莎并没告诉芳妈,到了那边,云姨会在机场接机。

汽车来了,随行的还有矿区的两个年轻人——成林和陈偌偌。汽车下了高速,向西一转,开上一条很窄的林荫道。顾莎没想到,在戈壁滩上竟然会有这样一条枝叶繁茂,浓荫郁郁的小路。两边的树枝伸展着交织在一起,朝远处看去就像一条绿茵茵的长廊。刚才下高速时,顾莎听云姨对小秦说,先去英雄塔。

汽车又开了一段路,前面出现一个宽阔的广场。车停了下来。云姨对芳妈说,您就不用下去了,在车上看一看就行了。芳妈指指轮椅,对顾莎说,我要下去。

云姨看看芳妈,又看看顾莎。

顾莎说,那就下去吧。

这是一座灰色花岗岩的纪念塔。在纪念塔的前面,还矗立着一面巨大的国旗造型雕塑。芳妈从车上下来,坐在轮椅上,并没过来,只是远远地朝这边看着。云姨说,这座英雄塔的塔高是19.58米,寓意这片矿区,当初是在1958年建立的。

说着,回头看了看成林和陈偌偌。

这时,两个年轻人拉着手过来,仰起头朝英雄塔看着。

云姨在英雄塔的前面站了一会儿,说,上车吧。

汽车又向前开了一段,朝旁边一拐,开上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又开了一会儿,来到一个公园。

车停下来,顾莎下来朝四周看看,发现这不是公园,是一个陵园。

她立刻睁大眼,回头看着云姨。

云姨看一眼坐在轮椅上的芳妈,转身朝前面走去。

顾莎推着轮椅,跟在后面。

一条很窄的小路。路边长满了骆驼草。但看得出来,这些骆驼草显然不是野生的,而是有人特意在这里栽种的。顾莎知道,这种骆驼草看着不起眼,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它在地表只有小小的一蓬,可是下面的根系却扎得极深,而且会向四周蔓延,能有几米甚至十几米。来到一座墓碑跟前,云姨站住了。这时,顾莎看清了,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潘大兴同志之墓。下面还有一行竖着的小字:“1992年敬立

芳妈回头看看云姨,问,他是,1992年去世的?

云姨点头说,是。

顾莎在心里回想了一下,那是自己要高考,父亲突然让云姨寄来2万元钱的前一年。接着就明白了,父亲直到临去世,心里还记着,他的女儿第二年就要高考了。

她终于忍不住了,眼泪流了下来。

云姨说,他是个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应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维修。按规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4小时,可他一连待了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排除了故障,就这样……

云姨没再说下去。

顾莎慢慢回过头,看着墓碑,喃喃地叫了一声,爸。

此时,顾芳正把轮椅朝墓碑的跟前摇过去……

(本文获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方式叙述,将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她对爸爸是谁的疑惑,并给我及收到署名“潘大兴”的汇款单等情节巧妙穿插,将家事与国事勾连起来。
B.顾莎想象中的矿区环境是荒凉的,眼见的却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虚实对比中体现了扎根戈壁滩的人们对这里环境的改造。
C.潘大兴是一个虚写的人物,但人物形象并不虚化,他既有对自己职业的坚守,也有对家人的牵挂,在国与家的矛盾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D.文章结尾出现的“骆驼草”,既呼应了标题,又是全文的线索,同时象征着扎根戈壁荒漠的建设者们。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流泪的细节,写出了妈妈顾芳对自己未能尽到母亲的应尽之责的愧疚之情。
B.②处“湿润”一词修饰声音,造语新奇,写出了“我”感受到云姨的慈爱与关切。
C.③处补叙了收到汇款单的情节,巧妙地为后文顾莎在潘大兴墓碑前的回忆作了铺垫。
D.④处以省略号收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大量的想象空间。
3.人物称谓的变化,往往意味着情感的变化。小说中对潘大兴这个人物的三个称谓分别是“潘大兴”“潘大兴同志”“爸”。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4.“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小说《红骆驼》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分析。
今日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书体小说指由民间说书孕育而成的白话小说。说书体小说在语言、情节、人物、场景描写方面经常会出现不少雷同或因袭的现象,如它们描写战将或武士的装束、披挂、坐骑,以及交战的方式,甚至连交战的回数等,都是程式化的;而渲染打斗的诗词韵语也是程式化的。对此,一些评论者嘲笑说:每遇到伏兵处,便是一炮声响、一彪军出,文法旧矣。(《三国演义》第99回毛宗岗评语)诸如此类,显然都是以文人书面创作的眼光来审视、评论说书体小说叙事的套路化现象,貌似言之有据,实则郢书燕说、似是而非。

说书体小说是在民间说书基础上形成的,虽然故事雷同化、情节模式化现象比较普遍,但由于它们擅长用旧套子来装新故事,并且善于在故事情节的传奇化、趣味化、地域化等方面做文章,所以即使模式相近,也照样能翻新出奇,引人入胜。因此,对于说书体小说,我们不宜用文人书面文学创作的标准,批评它们陈陈相因、缺乏新意,而应充分了解说书体小说这样的口头文学在叙事模式、情节建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创编特点。

评判说书体小说叙事水平的高低,不在于其故事情节是否新颖、独创,而在于其是否能从民众的生活、情感与愿望出发去推陈出新,引人入胜。所以上述所谓套路化叙事,其实正是说书体小说突出的本色。从民间说书的角度看,一个说书艺人,如果要演说战争场景,那么首先就得掌握一定数量的情节套路和叫座的故事关目,同时还要记诵足够的韵文套语(如各种人物赞、盔甲赞、兵器赞、战阵赞、景物赞等),这样才能根据人物、场景的变换和情节的发展,随时调用,并加以拆改或替换,现场演说也才能得心应手。实际上,像《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如果叙事不采用人们熟悉和喜爱的母题或套路,很可能就不会产生那么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了。

说书体小说在情节建构上常常表现出一种缀段性和直线化的特点。其实,这也与民间说书密切相关。因为说书人一张嘴不能说两家话,人多了,事件的头绪复杂了,不仅说书人自己会顾此失彼,听书人也会晕头转向。艺人常说大书一条筋”“一条线,头不断,强调的就是情节结构的直线性特点。因此,说书体小说一般都以主要正面人物的命运线为主线,把围绕着主要人物的遭遇、历险和磨难等产生的一个个故事单元连缀在一起。这种金线串珠式的结构,既易于设置悬念,抓住听众,使听众不断地为主人公担忧,又能灵活地适应书场分段演说的实际需要。因此,绝大多数英雄传奇小说、神怪小说、公案侠义小说,都采用了这种缀段性和直线化的结构模式。

至于在人物塑造方面,说书体小说则习惯于运用夸大化、神奇化、特征化、类别化等方法来凸显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而不会讲求甚至基本无视历史上或现实中人物性格的个性化、真实感与复杂性。而说书体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成功与否,也主要取决于其是否顺应民众的道德情感,是否贴合民众的生活、心理和想象。如果从民众的愿望和理想出发,去塑造传奇化、类型化的英雄人物,那么不仅不是一种缺陷,反而是其能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说书体小说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随便用个性化、真实性、典型性等现实主义尺度去加以品评,否则就会给人物贴上简单化、类型化、脸谱化的标签。

(摘编自纪德君《民间说书视域下的古代小说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书体小说是从民间说书发展而来的,评论时用文人书面创作的眼光来审视它是不合适的。
B.说书体小说在语言、情节、人物、场景描写等方面存在雷同或因袭,这让其呈现出程式化特征。
C.说书体小说的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采用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叙事模式,这是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
D.说书体小说以主要人物的命运为“线”、以次要人物的命运为“珠”,从而构成“金线串珠”式结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一些评论者对说书体小说的批评,接着从说书体小说套路化叙事的起源入手进行反驳。
B.文章整体采用并列结构,从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情节建构、人物塑造等三方面介绍说书体小说。
C.文章从《水浒传》《西游记》等知名作品出发,运用假设论证,论证了说书体小说叙事模式的合理性。
D.文章用“大书一条筋”形象地说明了说书体小说在情节建构上的直线性特点,这样表达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般文人创作的视角看,说书体小说存在套路化叙事的问题,但套路化叙事正是其特点及优点。
B.说书艺人演说战争场景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套路语言,如演说盔甲赞、兵器赞等内容时一般无二。
C.说书体小说不注重情节的新奇独特而注重听众们的生活、情感和愿望,所以才会看起来缺乏新意。
D.说书体小说人物的塑造注重贴合民众,善用夸大化等手法,不太考虑人物的历史真实或个性化。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三诊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日落

朱山坡

外祖母带着我沿着一条废弃的旧铁轨来到了石羊镇。

这里看上去很破败,充满沮丧和颓废的气息,从空气就可以闻出来。一条乌黑的河穿过镇区,两岸有一些低矮而杂乱的房子,其中一些是被丢弃的旧厂房,屋顶千疮百孔,墙面残破,机械拆掉后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见。镇上的人不是很多,反正,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寥寥可数。我的到来,首先引起了一个高个子的注意。

我从铁桥那头走过来,在桥中央跟他相遇了。

高个子拦住了我的去路:小陌生人,你从哪儿来?

我回头看外祖母。一路上,她都是我的发言人。我可不敢随便跟陌生人说话。外祖母在我身后大约有三十米的距离。她步履蹒跚,走得很慢,走几步便要停下来歇一阵,一副很不情愿回家的样子。担心她走着走着便睡着了,我得经常回头唤她,尽管她未必能听得到。

外祖母没有抬头看我,因此我并没有贸然回答高个子的问题。

高个子说:那你知道我要去哪里吗?

我摇了摇头。

我要去西山看日落。高个子兴致勃勃地说,仿佛是要做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且要让所有的人知道。

我抬头发现太阳不在头顶上了。他指着前面远处的山。那座山横向着,跟河流的方向是并列的,绵延起伏,看上去不是很高,但很陡峭,而且草木丛生,看不到路,要爬上去应该不容易。

高个子腰间挂着一只军绿色水壶,手里抓着一根细长的竹竿。除了高而且瘦,头颅偏小,嘴巴偏阔之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说话的时候很和气,也一本正经,并不把我当一个小孩子,而是像对待朋友一样亲近。我觉得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看日落?他问我,对我来说,两个人看跟一个人看没有什么区别。

我摇摇头。

明早,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东山看日出?他朝相反的方向指了指。

原来东面也有一座差不多同样高的山,跟西面的山遥遥相望,而且走向都一样。

我还是摇了摇头。

看来你跟他们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高个子说。

他可能对我有些失望,叹息一声,离我而去,很快便跟外祖母碰面了。他没有停下来跟她交谈,只是擦肩而过,我甚至不能断定他跟外祖母是否打了招呼或点头示意过。

外祖母的家在金沙巷的巷头,靠近主街道,豆腐铺的旁边。周边还有裁缝铺、打铁铺、理发铺和麻将馆,但傍晚时分冷冷清清的。小镇并不小,在矿业兴旺的那些年,这里曾经辉煌一时。外祖母说,那些年,四面八方的人拥进来,镇上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像大都市。

第二天一早,我发现高个子家竟然就在外祖母家的对面,只隔着五六米宽的石板路。一座破败不堪的院子。院门很窄,门板破损得像一块木筛子,上面还长了几朵瘦小的蘑菇。有三四间砖瓦房。屋顶的黑瓦几乎没有一片是完好的,上面还有一些长得老高的杂草。围墙很矮,是石头垒的,石头墙上不仅长着毛茸茸的青苔,还爬满了青瓜藤和牵牛花藤,如果再细看,还能看到硕大的福寿螺。

高个子站在他的院子里朝我喊:喂,你好!

我惊喜地朝他点了点头。

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他说。围墙的高度才到他的膝盖,他只需要抬脚便可跨出来跟我握手。两个院子,彼此能一览无余。

我心里认同他的说法。

我已经看日出回来了。他兴冲冲地说,似乎这一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一切都会得心应手。

我终于开口回应了他:好呀。

你见过日出吗?他问。

我不能肯定。

你见过日落吗?他又问。

我也不能肯定。

那你每天都在干吗呢?他对我很好奇。

我说,我是小学生,我还在上学,现在只是假期。他沉默了一会儿,沉吟道:可惜了。你年纪小小的便已经错过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我不认可他的话,反问:日出、日落有什么好看的?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今天的太阳跟昨天的太阳肯定不一样。甚至每天升起和落下的都不是同一个太阳。你明白吗?高个子说话的时候仿佛高高在上,我得仰视才能看见他的脸。

我不明白。初来乍到,我什么都不懂,只是对一切都很好奇。

高个子说,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见过一个太阳,而我,见过无数的太阳……

我觉得哪里不对头,但又说不出来,突然醒悟:可能是跟一个外人说的话太多了。于是我转身要回屋子里去。

你得像我一样,不要虚度光阴,每天都要干有意义的事情。他很诚恳地对我说。

我回过头回答,好的。

我回到屋子里,祖母劈头盖脸地对我说,不要听对面的人胡说,他是一个懒汉,全镇最懒的人,每天除了看日出、日落,什么正事都不干。

然而,我从没有见过高个子做坏事,相反,我还看到他做过不少好事,比如,清理巷子水沟里的死老鼠,帮街坊捣掉屋檐下的马蜂窝,给外乡人带路,帮被风雨摧毁巢穴的鸟重建家园……

高个子不仅晴天去看日出和日落,下雨天也去。有一次,我看见他打着雨伞出门,雨水也没能阻挡他。我叫住了他:高个子,你是不是去看日出呀?他停下来对我说:你是不是觉得奇怪?

我当然觉得奇怪。满天的黑云悬挂在空中,不把雨水下完是不会散去的。

不管下不下雨,太阳每天都会出来的,也会落下去。他说。

那你看得见它吗?

当然……只要我站在山顶上就能看见。

我觉得他有点儿好笑。

等你长大后就会懂得这些道理。他说。

还有一次,他从山上回来摔坏了腿,疼得龇牙咧嘴。第二天一早,他竟拖着受伤的腿爬上东面的围墙,坐在围墙上往东边眺望。我问他:今天不去看日出了?

他痛苦地呻吟着,回答说:我正在看日出。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只要内心敞亮,在围墙上一样能看到日出日落。他说。

他一边日出,一边和我说话。

他从围墙上退下来,喘息了一会儿,然后喃喃地说:我想去海边看一次日出日落,很想。

我告诉高个子一个秘密,而且他相信了:只要一直沿着这条河走,一定能看到大海。为此,他十分兴奋,仿佛是迎来了一生中最重大的发现。

但我很快便后悔了。不止外祖母、舅舅,还有镇上所有的人,都责怪我做了一件错事。

因为几天之后,高个子第一次离开石羊镇,沿着河流,去见识大海。高个子的消失在镇上引起经久不息的恐慌。仿佛他离开后石羊镇的人口骤减了大半,街道、店铺、院落和内心都突然变得空空荡荡。他从没有那么让人牵挂过,甚至还有人将他的离开作为石羊镇继续衰败的标志性事件。

连他都走了,证明石羊镇彻底没有希望了。

可是,高个子在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觉得石羊镇有什么希望。所有的人都知道是我告诉了他去往大海的秘密。他们认为,高个子此去必死无疑,虽然他是一个傻瓜、懒汉,死不足惜,但他毕竟也是我们的街坊……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高个子的关系从陌生人发展到能分享秘密的熟人,在这种变化中,高个子的形象得以逐步展现。
B.高个子和周围人的对比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扎根现实的基础上展现一个小人物身上与众不同的光芒。
C.高个子执着于看日出日落,并不在意人们的看法,看上去是荒唐可笑的行为,这其实是小说独特韵味的元素之一。
D.人们从来没有这样牵挂他,还将他的离开作为小镇衰败的标志性事件,说明人们对高个子有着矛盾复杂的心理。
2.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是在小镇上演的,请比较文本中石羊镇和《祝福》里的鲁镇社会环境有何不同。
3.有评论说“朱山坡的短篇小说有一种藏得住秘密的大优雅”,请从文本中高个子形象、叙述特点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三诊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至迟在公元前一千四五百年,中国建筑就已形成独特的系统。在个别建筑物的结构上,它是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即台基、屋身和屋顶。台基多用砖石砌成,但亦偶用木构。屋身立在台基之上,先立木柱,柱上安置梁和枋以承屋顶。屋顶多覆以瓦,但最初是用茅葺的。在较大较重要的建筑物中,柱与梁相交接处多以斗拱为过渡部分。屋身的立柱及梁枋构成房屋的骨架,承托上面的重量;柱与柱之间,可按需要条件,或砌墙壁,或装门窗,或完全开敞(如凉亭),灵活地分配。

(摘编自梁思成《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建筑》)

材料二:

用木材以梁柱形式组成的框架建筑,室内布置灵活,隔间位置不受拘束,且能随意开窗。这些优点除了近百年来发展的钢构架和钢骨水泥构架以外,只有中国建筑在3000年以前就具备了。

但用木构架也有缺点,木料易腐朽。我们的祖先在柱子的外侧包以较厚的墙壁,除了能阻挡风雨寒流与太阳热量侵入室内,还能避免梁柱因风压发生偏斜而影响整个房屋的安全。然而,黏土筑成的墙坯外面虽涂刷石灰,仍经不起风雨的长期剥蚀,于是将屋檐向外挺出,以更好地保护周围的墙壁。可是,房屋的规模越来越大,墙身因之加高,屋檐也挑出更长。虽然保护了墙身,但也妨碍了室内的采光。另外,为了便于屋面排除雨水,就得把屋顶做成很陡的坡形。可是陡屋顶会使急泻下来的雨水溅得很高,这对墙脚、柱基不利。

因此,最理想的屋面是:上部坡度大,下部较平坦,而中部略呈凹陷形状。这种悬挑出来向上反曲的屋面,不但采光好,也便于泄水缓冲,保护房脚。如果采取四面泄水的方式,它的四角自然而然为反翘形式,也就产生了斗拱飞檐的屋顶。

(摘编自《为什么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屋顶都有翘曲的飞檐》)

材料三: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和日常器具的一种结构组合方式。凸出部分的构件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的构件叫卯(或叫榫眼、榫槽)。两种不同类型的木构件采用凹凸卡口结合的方式连接,达到不用钉子和胶水,使建筑构件外表无缝隙、结合稳固的效果。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我国最早的榫卯结构的楼层地板。常用的榫卯类型有柱头榫、柱脚榫、燕尾榫、套榫等几十种。榫卯结构不仅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形成了以榫卯连接为主,以木销连接、铁钉连接和材料拼接等为辅的连接方式。除了木建筑本身,在屋顶上的瓦和套兽上也会用钉子来固定。从宋代开始,古建工匠对于一些材料较小或者平面较单薄的构件,规定必须使用特制的钉子加以稳固。但制造铁钉不仅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在满足不同施工需要的同时,还需防止铁钉钉裂木构件,所以对钉子的厚度和直径有严格要求,以上多种原因限制了铁钉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摘编自《中国古代建筑真的不用钉子吗?》)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思成在谈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系统时,从个别建筑物结构和较大较重要的建筑物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清晰明了的描述和讲解。
B.中国古建筑虽然多采用容易腐朽的木料,但其建筑构架早已经具备了近百年来才发展起来的钢构架和钢骨水泥构架的部分优点。
C.榫卯是中国古代常见的结构组合方式,它不仅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还能够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大大降低地震对于建筑的损害。
D.虽然使用铁钉可以增强某些构件的稳固性,但是铁钉易使木构件开裂,所以工匠在连接构件时还是会尽量以榫卯连接为主。
3.某校中学部古建筑社团准备“五一”小长假到北京参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出发前查阅了以上相关资料,请你根据材料帮助社团的同学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系统有哪些“独特”之处?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三诊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悯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苟,苟且,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苟”意思相同。
C.乌,文中作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思不同。
D.论,理论、主张,与《苏武传》中“会论虞常”的“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今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三诊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韦应物的家乡。②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③子推: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的那一日生火煮食,要吃冷食,这就是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的来源。以后相沿成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诗首句既写雨中炉火熄灭,空斋阴冷的景象,又写出诗人心情的清冷。
B.韦诗第二句“独”字既是上句“空”的延伸,又是下句“想”的伏笔。
C.孟诗首句描写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以乐景反衬诗人的悲苦之情。
D.两首诗诗句中的“寒食”,都指寒食节,孟诗中还暗含少食、无食意。
2.古诗的结构大多讲究“起承转合”,“合”常有暗示题旨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体现“合”这一结构技巧的。
今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三诊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烛之武出说A秦穆公B立谈之间C存郑D于将亡E不惟退秦师F而又得秦G置戍而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
C.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
D.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所写的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材料二中“得秦置成而去”指的是材料一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一事。
C.材料二中“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指的是材料一中烛之武关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的分析。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中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局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5.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二从秦国与郑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今日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甘薯营养丰富,且具有良好的食疗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被称为蔬菜中的“保健之王”。近年来,随着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甘薯加工食品不断涌现。甘薯加工食品因具有浓郁诱人的香味、香甜可口的口感,而深受大众喜爱。但由于人们对不同加工方式下甘薯糖类物质转化规律及其对香味和甜度的影响认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甘薯加工业的发展,也影响甘薯制品的质量档次和营养价值。

烘干法和晒干法这两种干燥方式均可使甘薯粗淀粉含量显著减少,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但这两种干燥方式处理的甘薯糖含量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与烘干法相比,晒干法粗淀粉含量降幅和还原糖增幅明显偏低。甘薯中含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前者最适温度70℃75℃,热稳定性好,能水解淀粉粒;而后者只能水解糊化淀粉,甘薯淀粉糊化温度为73℃~75℃,所以,在70~80干燥条件下两种淀粉酶活性最大。而烘干法处理温度较高,更接近于甘薯内源淀粉酶最适温度,因而更有利于淀粉糊化进而转化为还原糖。

研究人员对不同加工方式下甘薯中还原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煮制的初始阶段,甘薯还原糖略有下降,而在煮制10min20min内,还原糖含量迅速增加,在煮制后期还原糖含量有所下降。与煮制不同,蒸制甘薯不直接与热水接触,因而在其开始阶段,甘薯还原糖含量大幅增加,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还原糖含量仍持续缓慢增加。在烤箱烤制过程中,甘薯还原糖含量呈现先降低,而后升高,最后又降低的趋势。与烤箱烤制不同,在烘箱烘制的前2小时内,甘薯还原糖有所增加,而在随后的2h4h内,还原糖含量大幅度降低,但在后续4h10h中还原糖含量几乎不变。在微波加热初期,甘薯还原糖含量急剧降低,而在加热中期,由于甘薯内源淀粉酶对淀粉的降解作用,还原糖含量明显提高,加热后期还原糖含量有所下降。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不同加工处理对紫甘薯淀粉及还原糖含量影响,结果表明:蒸煮和烘烤处理后,紫甘薯淀粉含量分别减少2.68%3.21%,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5.87%5.27%,而经烘干和晒干后,紫甘薯淀粉含量分别减少9.98%7.34%,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31.07%12.24%,蒸煮和烘烤甘薯糖类变化幅度也比烘干和晒干小很多。与烘干法、晒干法、蒸煮法、烘烤法相比,经微波加热和油炸加工后,紫甘薯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变化率相近,变化幅度最小,说明微波加热法和油炸法的酶促糖化作用较弱。这可能与其传热特点有关,微波加热法使甘薯各部分在同一瞬间获得热量而升温,加热时间短,β—淀粉酶尚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即被灭活;油炸法由于油温过高,β—淀粉酶失活较快,紫甘薯糖化强度不足。

烤制甘薯糖含量最大,其次煮制,微波处理的甘薯糖含量明显偏小,由于热处理后甘薯糖含量差异,其香味特征明显不同,感官评定人员可轻易区分出三种加工方式下的甘薯香味。相比于传统烤制方式,蒸煮和微波处理的甘薯只产生54.26%6.43%的香味活性物质,研究人员还从烘烤、蒸煮、微波处理的甘薯中分别检测出了372032种风味物质,其中风味稀释因子≥100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有211214种,香味活性物质的总浓度分别为26.8714.581.73μg/kg

甜度是评价甘薯食味的最重要品质指标,在甘薯品种选育时,生鲜薯甜度常被作为品种筛选的有效指标。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鲜薯可溶性糖与甘薯食味无关,甘薯的甜度主要来源于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糖分,熟薯可溶性糖具有较高的品种间差异和与甜度相关性,更适合作为甘薯的甜度评价指标和食用品质指标。研究人员对甘薯储藏期淀粉酶活性和淀粉率降低的动态研究发现,淀粉率下降速度与淀粉酶活性高低相关性不显著,显然αβ—淀粉酶未必是生甘薯淀粉降解和产生糖分的来源。理论上α—淀粉酶只能对糊化淀粉起作用,对原淀粉没有作用,显然在热加工过程中,淀粉边糊化边糖化使得蒸煮后的可溶性糖大幅度增加,而还原糖的增加主要来自于β—淀粉酶在蒸煮中对生薯可溶性多糖的进一步糖化。

基于对甘薯热加工过程中糖转化的不断研究,课题组成功研制了一种甘薯浸膏香料,并验证其在卷烟调香领域的潜在价值。这一探索对于提高甘薯经济附加值、拓展甘薯应用范围,进而促进我国甘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杨金初、王宏伟等人的《加工方式对甘薯糖类、香味及甜度影响研究进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薯之所以深受大众喜爱,是因为其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食疗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加工后还具有浓郁的香味、香甜的口感。
B.蒸煮和烘烤加工均能使紫甘薯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增加。但是与干燥法相比,蒸煮法和烘烤法还原糖含量的幅度稍微高一些。
C.烘干或晒干处理后甘薯中均有部分淀粉发生酶解反应,产生还原糖。但是这两种干燥方式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同,可能与其干燥温度有关。
D.文章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加工方式对甘薯糖类、香味及甜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选育加工专用型甘薯品种和研制新型甘薯制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薯甜味不是由生甘薯总糖含量决定,而是与热加工过程中淀粉的糖化程度密切相关。
B.烤制甘薯香味的物质种类和浓度均比煮制和微波的甘薯高,因而香味更为浓郁。
C.紫甘薯加工后甜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α—淀粉酶作用,且淀粉糖化速度与其活性强弱有关。
D.加工方式可影响传热和升温速度,进而影响甘薯内源淀粉酶的作用效果和时间,从而引起还原糖生成量的显著差异。
3.材料详细地介绍了烘烤、蒸制等多种加工方式中糖转化的过程。那么在加热过程中甘薯糖转化一般分成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今日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

郑谷

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

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

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

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缘起,诗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开引发诗兴。
B.在长着绿色苔藓的石矶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临水自照,妩媚多姿。
C.黄莺睡在海棠枝头,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起飞舞,动静结合,别具生趣
D.既无法移栽、也无人能描画,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
2.诗中写到红杏和春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动物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它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可又不是动物自然属性的摹写,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侧影式写实简化适形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器形化立体造型用于青铜酒器尊、彝造型为最多。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各种鸟兽形玉器为代表,动物的形体结构只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加以刻画。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是商周青铜器主要的纹样造型方法,主要题材有饕餮纹、龙纹、夔纹等。

秦汉正处于封建大一统的历史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击破匈奴,都表现了气势磅礴的创业精神。秦汉时期的动物纹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进取的精神。汉代各地工艺美术的形式,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睢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

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例如长安昭陵刻着六匹带箭的骏马,通过战马来歌颂开国皇帝的功绩,激励后人恪守祖业。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动物图案随着文化的发展,充实了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动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唐代动物纹样造型吸收外来文化的滋养,形式更为多样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吸收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联珠纹呈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这类纹样在丝绸之路出土的织锦中极为多见。

古代的封建政治走向下坡路,已经失去了向上发展的生气,动物纹样从此失去了创造性。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简述)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东方图案转化为经典的欧洲纹样,比如他设计的莨苕叶纹,叶子和花朵围绕S形主茎进行各种翻转和弯曲,极富柔韧性的波状线条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具有想象力的植物形态又启蒙了欧洲的新艺术运动。

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这种纹样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叶形多呈掌状叶。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一路浸渗了多种风格,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样式,如伊斯兰世界将卷草纹变化为极富几何性和规律性的阿拉伯藤蔓纹等。

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叶形简练的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主要用作建筑的边饰,如门框、碑刻边饰等。同时,由于波状结构自然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往复的艺术效果,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出现在佛龛外沿、石窟壁画的边饰等位置。

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希腊的掌状叶纹、拜占庭的华丽卷草等,都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美感,而中圆的卷草纹则通过舒展回转的曲线产生了一种富有韵律的律动感,其连绵起伏、生机蓬勃的视觉形象又被赋予多福多寿、长寿万年的吉祥寓意。

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形成其永恒而独特魅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吉祥寓意东方审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与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动物图案具有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的特色。
B.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具有结体肥壮、形象丰美等特征。
C.魏晋时期的忍冬纹,主要原型为金银花茎蔓,经提炼加工后,主要用于建筑的边饰和佛教艺术。
D.卷草纹源于西方,落足中国后,形成一种本土化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的审美趣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纹样能够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而时代特征也影响着动物纹样的特点。
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因此采用在鸟兽形器体周身普遍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的手法,使天命神权神秘化。
C.明清时期动物图案,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D.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A.《隋书·何稠传》记载,“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织纹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
B.波斯的萨珊王朝风格联珠纹,传入中国后中间的动物纹逐渐消失,纹样外围的花卉团窠环越来越大,形成了花卉团窠纹样,即宝相花。
C.唐代窦师纶吸收中亚、西亚等地的图案题材和表现技法,洋为中用,创造出寓意祥瑞、章彩奇丽的各式新颖绫锦,被称为“陵阳公样”。
D.原产中亚的玻璃八棱杯,流入唐朝之后,工匠仿制出了陶瓷质八棱杯,并开创了带把手的八棱杯。
4.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纹样的一项是(     
A.B.
C.D.
5.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说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自主要从哪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