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明】 徐子熙

瀚海潮声万泒浑,鱼虾随势尽惊奔。

雄戈老甲瞠双眼,独立寒秋捍禹门

螃蟹咏(其三)

【清】曹雪芹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①泒(gū):水。②禹门:龙门。③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④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⑤月浦:有月光的水边,指螃蟹原来的生长处。
1.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2.徐子熙的《蟹》采用了哪些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16高三上·四川资阳·阶段练习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格桑梅朵

张玉兰

(1)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2)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3)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4)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5)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6)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7)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8)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9)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10)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

(11)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12)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13)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14)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15)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16)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17)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18)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19)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1)段描写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进藏的无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他的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放任自己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
D.小说以“格桑梅朵”将小说中的人物串联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紧凑,内容浑然一体,并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E.“我”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后来给藏族老阿妈治病,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对改变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2.为什么小说在第(4)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
3.小说主要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还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包括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
2016-11-18更新 | 96次组卷 | 7卷引用:2016届辽宁抚顺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2013·辽宁大连·一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 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 狼来了! 救命啊! 救命啊!” 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 你打了,打伤了,打死了,有关部门要罚你款,你给不给? 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嘛?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 狼来了! ……”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搂紧了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人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 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 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

你山旺算个甚么东西。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三段对狼山多个“没有”“更没有”“一直没有”的反复渲染,侧面反映了外部世界对这座山的长期漠视,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这篇小说虽不讲究叙事手法,但统观全篇如同从现实中撷取的一个鲜活片断;第四段巧设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C.本文借寓言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性:先明狼绝迹,再闻狼现身,继说狼新闻,尾说狼确有,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语言平易朴实,同时又善用谐音来增强文章讽刺意味。如“赵宇纶”与“造舆论”谐音,“山旺”与“狼山兴旺”的“山旺”谐音。
E.因为有了狼,狼山经济就有了新的增长点,某些政府官员就有了政绩,所以尽管“狼山有狼”的疑点很多,也不允许人去追究。
2.请从文中找出策划者设计了哪些内容来让人们相信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3.中秋的晚上,听到山上传来救命的呼喊,为什么没有人上山去救?结合原文说明原因。
4.“狼来了”这一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从情节、寓意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2016-11-17更新 | 109次组卷 | 9卷引用:2013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5·辽宁·一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场叫纪念的雪

海飞

程音觉得颠簸的公共汽车像一条扭动的大蛇,程音就在大蛇的肚子里,她的手抓着车顶的吊环,身子在车子前行的过程中一倾一倾。

程音是团市委刚刚录用的公务员,她的前程铺满了阳光。

她突然觉得有人在背后玩着她的大辫子,程音转过头去,看到一个小兵正捧着她的大辫子。

小兵像是发觉了什么,脸突然红了,像丢掉一块火红的碳一样丢掉大辫子。

程音的手轻盈地扬起来。清脆的声音里,小兵捂住了自己的脸。许多人都在看着这一幕,小兵把头低下去,他的脸涨得通红,青春痘也闪闪发光起来。有很多乘客在私语,他们觉得一个小兵骚扰女孩,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到站了,绿色的军服就在这些议论声中惊慌如小兔般一闪而过,汽车继续前行,程音看到下了车的小兵正在往车窗里张望着,一只手仍然捂着脸,像是牙疼的样子。

程音是去试镜的,一家洗发水公司看上了程音的长发,想请她拍广告,且报酬不菲。在进入广告公司前,程音捧着自己的大辫子轻声说,大变子,谢谢你为我挣钱,

不久以后,程音代表团市委去看望一位见义勇为的救火英雄。

程音拎着花篮,来到了英雄的病床前。

英雄是从重症监护中心撒出来的,他的病房堆满了鲜花,挤满了前来看望的人。医生告诉程音,英雄已是弥留之际,家人因为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看来是来不及赶到了。

程音的心就像被麦芒扎了一下,她把鲜花放到英雄的床头柜上时,突然愣住了,她看到英雄的眼睛和绷带外的半张没被烧坏的脸,分明就是那个在车上摸她大辫子的小兵。

程音愣了半晌。她忽然听到英雄的喉咙在翻滚着。

英雄的嗓子被烟熏坏了,但是程音还是能听清英雄说了什么。

英雄说,对不起。

程音的脸一下红了,她看到一屋子的人都在注视着她,还有一些英雄的战友们。

一位少校上前敬礼。

少尉说,同志,小郭没有说过话,看到你后,他说话了,他可能有话要对你说,你能了了他这份心愿吗?

程音点点头,她伏下身来,把耳朵贴在英 雄的嘴边。

英雄断断续续地说:我姐把我和兄弟姐妹八个拉扯大,自己积劳成疾去了,姐姐有一对大辫子。我看到了你,就想起了姐姐,对不起,希望你能原谅我……

英雄的声音渐渐弱下去了。

大家看到,程音慢慢直起身子。

医生上前对程音说:对不起,英雄恐怕不行了。

程音拿过旁边的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剪下大辫子。她把辫子放在了英雄缠着绷带的手中。英雄笑了一下,慢慢合上来眼睛,他的眼角,流出了一滴泪来。

程音伏下身去,轻轻地用唇触了英雄的唇。然后,程音听到病房里响起了哭声。

她突然觉得,这世界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她的眼泪哗哗地流着,程音慢慢走出病房,她的眼泪依然停不下来。

走廊里响起急促的脚步声,少尉带几个兵跑到了程音的前头,他们挡住了程音的去路。少尉把手举到帽檐,向程音敬了一个军礼。几个士兵也齐唰唰地把手举起来。大家都惊讶地看着这一幕。程音抹了一把泪,悄悄地走开了,走进医院外的一片阳光里。

程音从包里掏出了合同,那是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报酬有五位数之多。

程音轻轻地把它撕成了碎片,有一些碎片从她手上滑落,纷纷扬扬的,像一场雪。

程音知道,这场雪的名字叫做纪念。

风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程音也知道,她的青春,从短发飞扬的那一刻起,将再次开始。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叙述方式多元,有直接叙述,也有间接叙述,小兵见义勇为的英雄身世的叙述是通过间接叙述完成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社会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文章主题的表达等都会构成影畸。
C.程音去广告公司试镜的叙述,与下文韵撕毁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合同这一情节相映豫,对升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D.“凤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n的描写,寇在说明程音对剪掉长发的豁达,头发剪短了,还会生长,美丽的青春形象还会回来。
E.作为小说的无可辩驳的第一主人公英雄小兵的形象,是线索性的人物,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他展开的。
2.作品中程啻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题目《一场叫纪念的雪》含义丰富,这个标题的含义有哪些?请加以具体分析。
4.小说故事情节展开时极具戏剧性,请你从小说情节的设定和程音的内心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本篇小说的戏剧性特点。
2016-11-17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9-10高一下·湖南·期中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1.文章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的异同。
2.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3.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其作用何在?
4.文章结尾虽然只有寥寥8个字,但却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含义。试作分析。
2016-11-17更新 | 540次组卷 | 5卷引用:2010年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二年级六月月考语文卷
2010·辽宁抚顺·二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萧 乾 先 生 印 象

刘炳善

我与萧乾认识,是在1988年夏天,我的《伊利亚随笔选》出版,由北京三联书店介绍约见的。我按时来到复兴门外他家。那时他已年届八旬,在门外贴了一张小纸条,上写:“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我事后记下了见面的第一印象:“一敲门,走出一位身材高大、很有风度而又非常和气的老先生。萧老亲切、坦率地告诉我:外国古典作品,译起来很难。譬如说,英国十八世纪的东西就很不好翻译。至于兰姆的作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还可以参考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萧乾先生以委婉的语气对我的翻译工作给予肯定。实际上,他在“文革”前已译过菲尔丁的巨著《汤姆·琼斯》和《大伟人魏尔德传》等等,早已译著等身。

正谈话中,进来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和他小声谈了一阵,离开。萧乾先生说:这是一位医生,教他如何保健;然后又像是有点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说:“(他想)尽量延长(生命)……”当时我对他的坦率有点惊讶,后来明白:他的意思是打算一面保护健康、一面尽量多做些工作,“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

此后我与萧乾先生建立了大约十年的通信联系,偶有赴京的机会,又到他家去过两三次。

作为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在伦敦大学教过课,在剑桥做过研究生,萧乾受过西方文化的熏染,说话文雅和蔼,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让人感到他有点英国绅士的风度——这是在与他接触中可以感触到的。举一个小例子:前面说过他因年老体衰,“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但一说话,往往超过这个时间。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事着急,他也绝不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而是采取很含蓄委婉的方式向你客气地暗示。有一次我到他那里,谈了一阵话后,他很和气地问我:“你害过荨麻疹没有?”我说:“没有。害荨麻疹很痒吧?”他说:“很痒。也疼。”我马上明白了,随即礼貌地告辞。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萧乾先生身上绝无高贵士绅的那种矜持倨傲、老气横秋的样子,更多的倒是保持着一副年轻人的脾气:思路敏捷,说话直率,做事麻利——这可能跟他长期做新闻工作的训练有关。这种脾气他保持了一生。他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样,几十年一直活跃在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还在为翻译《尤利西斯》而拼搏。

尽管萧乾先生待人温和,他的性格中还有较真、执著甚至“倔”的一面。因为曾经长期受到贬抑和屈辱,他在“改正以后”,“。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种种争议、恩怨太多,当然其中有个是非曲直,只是如果只记住争议和恩怨,而忘掉了文学,则等于“把孩子和脏水一齐泼掉”,损失未免太大。我的意思是最好采取“两分法”:争议的是非是一码事,每个人文学史的业绩是另一码事,不必互相混淆。这样,前人的正面文学业绩,后人可以安心继承,以利未来。

就我对接触中的萧乾先生的印象来说,尽管他所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教育、西方的文化,半个世纪以来又做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但从他为人处事的作风来看,他是一位厚道的老北京人。


选自《书屋》,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萧乾先生看到作者能够翻译出《伊利亚随笔选》,给以极高的评价,其实这不过表明一位译著等身的译坛长者的宽厚态度而已。
B.作者通过对萧乾先生注重保健的描述,很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性格中较真、执着、敏感,但又充满生气,容易交往的特点。
C.萧乾几十年来活跃于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等,这既反映出他的勤奋,也说明他的人生非常丰富多彩。
D.作者在文中运用委婉的修辞手法,通过写自己与萧乾先生的几次交往,塑造了一个厚道、学养丰厚的北京作家的形象。
E.作者认为,对文学史上的争论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着眼于是非本身,二是看到作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否则,就会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损失。
2.从第一段可以看出,萧乾先生对翻译外国古典作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3.文章两次提到写有“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的小纸条,分别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传主哪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写,对你有哪些启发?
2016-11-17更新 | 806次组卷 | 2卷引用:抚顺市六校联合体2009—2010学年度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9-10高一下·山东聊城·阶段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010-06-30更新 | 837次组卷 | 9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9-10高一下·辽宁·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
8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1)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10-05-21更新 | 90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0年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9-10高二下·辽宁·阶段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试分析“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写法上的特点。
2010-05-19更新 | 868次组卷 | 12卷引用:2010年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2010·黑龙江·一模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用哪些技巧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2010-05-15更新 | 462次组卷 | 6卷引用:2010年辽宁省本溪县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