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29 道试题
1 . 下面对两首诗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赏心亭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A.陆诗首联回顾了在川陕的岁月,以及沿长江东下的行程。虽看似“乘兴”,飘逸洒脱,实则心事重重,深忧自己年老体衰。
B.杜诗颔联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坼”与“浮”两字富有动态感,写出了洞庭湖水的力量和宽阔,极具恢宏气象。
C.陆诗颈联融情于景,雨中浓云笼罩江面,城中深秋落叶纷飞,萧瑟黯淡的眼前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忧愁忧思。
D.杜诗意境开阔宏丽,诗人心胸博大。首联交代登楼缘由,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尾联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对国家战局的忧思。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二)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史记·项羽本纪》

1.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海不细流                                                择:舍弃
B.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其德       明:使……显示
C.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
D.君安与项伯有                                          故:旧交情
2.下面加点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取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蚓无爪牙
D.师道不传也久矣
3.下面关于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姻:儿女亲家,男方之父为婚,女方之父为姻。
B.客,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客卿”。
C.黔首:秦对百姓的称呼。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4.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藉寇兵而赍盗粮
B.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C.秦王说,与郑人盟
D.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通过对“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的对比分析,反对“逐客”之策。
B.选文二项伯的立场已悄悄转至刘邦一方,为下文鸿门宴中保护刘邦埋下伏笔。
C.选文一主要采用议论的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选文二主要采用描写的方法,讲述事件的过程。
D.两篇文段均出自《史记》,列传主要写诸侯之事,本纪主要写帝王之事,但项羽是个例外。
6.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因善遇之——不如因此好好对待他。
B.却宾客以业诸侯——但是宾客们用来使诸侯称霸。
C.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在内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
D.所以遣将守关者,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10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节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7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甲、乙选文中画线句都列举了具体的数字,有何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
2.结合甲、乙选文,简要分析在屠呦呦、袁隆平两位科学家身上共同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一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人读书完全不同,现代社会读书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
B.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C.作者认为读书要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
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C.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D.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读书之法是不存在古今之变的,因而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文章主要阐释了读书能使人“学以致用”这一观点的必要性,且以此为据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两脚书橱”。
D.明代,读书人为了科举求官,从小就接受反复的训练,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注】①大德:元成宗年号。此曲是关汉卿晚年漂泊在外时所作。②鱼雁:典出《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后以鱼雁代指书信。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令前两句以子规的声声啼叫,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响在少妇耳旁,深深触动了她怀念远人的情怀。
B.“虚飘飘柳絮飞”,表面写的是柳絮纷飞的暮春之景,实际是揭示少妇的思愁如柳絮纷扰杂多。
C.尾句用“则见双燕斗衔泥”细节描写燕子为筑爱巢在比赛着衔泥,写出了春天的和乐生机,少妇对春的喜爱。
D.全篇围绕一个“春”字,从子规、柳絮等意象入手,写出了少妇的思念。行文上惜墨如金,不蔓不枝。
2.从艺术手法着手,赏析“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中作者的情感?
7日内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辗辕,良引兵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皖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张A良B多C病D未E尝F特G将H也I常J为K画L策M臣N时O时P从Q汉R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中的“善”,两者意思不同。
B.乙文中“良引兵从沛公”的“从”,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公从之”中的“从”,两者意思不同。
C.甲文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与乙文中“不如因其解击之”的“因”,两者意思相同,都译为“趁”。
D.甲文中“具告以事”中的“具”,与乙文中“为五万人具食”中的“具”,两者意思相同,都是“准备”的意思。
3.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报张良的救命之恩,项伯夜访,刘邦一方趁此机会拉拢项伯,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B.秦军果然反叛,打算联合沛公西击咸阳,但张良担心秦军将领不会听从,趁他们松懈,率军一举攻破秦军。
C.刘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听说项羽将发起进攻时,虚心向张良问计,韩信要自立为王时,又听从了张良的建议,
D.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张良对刘邦事业的巨大帮助,凸显了张良独特的人格魅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5.结合文本分析张良能深得刘邦重用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活着(节选)

余华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

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

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

爹,我走不动了。

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说:爹,我腰疼得不行了。

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飕飕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

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到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

娘,娘……

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背脊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出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

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

文本二:

活着(节选)

张先   许绿伦

〔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

福贵 谁料凤霞会出事呢,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弦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孩子。

〔幕后一个婴儿的啼哭传来。随即,婴儿的哭声变成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苦根的声音):我记我出生后,爹的表情很奇怪,我被紧紧地抱着。旁边还有一个白头发红眼睛的人。你们说我不可能记得这种事,我不是乱说的,是真的记得呦!因为,爹在哭!爹和那个人喊着‘凤霞!’‘凤霞!’。凤霞是谁呢?凤霞是我娘,我的眼睛睁开了,娘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

〔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

福贵   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我爹和我娘最先熟了,如果他们都算是枯黄的老叶子,那么有庆和凤霞,他们是还泛着青色光泽的嫩枝,他们怎么也像是被割下的稻谷一样,与田野断开联系,被踩进泥沼。而我只能像一只傻头傻脑的青蛙……

所能做的,只是围在他们身边呱呱地叫。(模仿青蛙叫)呱呱,呱呱!

二喜   (停住脚步)爹,您上车吧。

福贵   呱呱,呱呱!

二喜   您怎么了?肚子疼?

福贵   我太重,二喜,你都几天没合眼了,撑不住。

二喜   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

福贵 二喜呀,人世间有很多事都强求不来的,人要是有缘,就应该惜福了。〔被抱在福贵怀中的苦根突然哭了起来。福贵手忙脚乱。〕

二喜 没娘的娃娃哭了!

福贵   我上去,我上去。娃娃离他的娘近了,就不会哭。(上板车)〔苦根的啼哭停止,二喜艰难地拉车前行。〕

〔苦根的声音:那天晚上,风吹得很冷,我被一个人紧紧地搂在怀里,脸上感到一滴滴的凉意,外公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落到我的口中。咸咸的,还带着烟味。

二喜   爹,别再伤心了。

福贵   我对不住你,二喜,我们都被老天爷骗了!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就死在这,凤霞也死在这,是爹没找对地方。

二喜   爹,徐家没对不住我,我们有了儿子,我们都算是有福的人,惜福,惜福哦!(蹲下)爹,我只是走不动了,腰疼得不行。

福贵 你把腰哭疼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妻子凤霞难产之际,二喜向医生要求先救“大的”,可以看出他们夫妻情感深厚,也表现出二喜在悲剧命运笼罩之下的无奈选择。
B.文本除了写凤霞的离世之外,还写到有庆的死亡,这种死亡元素的重复出现,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活着的艰难、生命的可贵。
C.“我”看到家珍在家眼神呆滞,也不掉泪水,可见她的灵魂没有“活着”,对生无所依,对死无所惧,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
D.文本二开头福贵的两次独白,流露出福贵因凤霞突然去世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之情,也反映出福贵对二喜的同情与怜爱之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凤霞去世和埋葬的当天都出现雪,这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前后形成照应,显示出作者颇具匠心的构思,
B.两个文本的语言都形象生动,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充分体现出小说和戏剧的表达追求,
C.文本二中舞台说明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为福贵和二喜的对话提供时空和布景的说明,还可以解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
D.襁褓中的苦根会说话,这一内容并非实写,而是剧本的想象,剧本借助想象表现出凤霞去世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
3.结合两则文本,请从语言和情节两方面概括剧本和小说的不同点。
4.余华在《活着》的一篇序言中坦言:“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没有阻挡”的。
7日内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事实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而不肯放弃木叶,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这一字,其与树叶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签者也在此。而作为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因此常被排斥到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离《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这里又还需要说到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尽管在这里是作为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引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选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从概念上说“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两者却有较大区别。
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木”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
D.艺术形象领域里的一字之差几乎是一字千里,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中去发现和品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歌》中的“木叶”形象,不仅为后来诗人钟爱,而且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B.“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句,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的特点,却没有体现“木叶”的干燥之感。
C.“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D.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时一般都简称“叶”,这不仅仅与诗人们追求文字的洗炼有关。
3.下列诗文不能论证材料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一项是(     
A.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D.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4.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脉络。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注]

迟子建

这年冬天,一个叫何宝林的男人骑着驯鹿来到我们营地,他是来请妮浩的。他十岁的儿子得了重病,高烧不退,不能进食,何宝林让妮浩去救救他的孩子。一般来说,萨满是乐意去帮助人除病的,妮浩嘴上答应着去,可她的眉头却是蹙着的。鲁尼以为她担心孩子,就安慰她,说他一定能把果格力和交库托坎照应好。妮浩带着她的神衣和法器上路前,没有理睬在火塘边玩耍的交库托坎,而是把果格力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里泪光闪闪的。她离开营地很远了,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很舍不得的样子。

自从果格力出生后,妮浩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开始的两天,他还不太想念妮浩,他跟着鲁尼在雪地上学熊斗舞,快乐极了。后两天的时候,他就开始朝鲁尼要额尼(妈妈)了,他说额尼是他的,为什么要被别人给领走?鲁尼告诉她,额尼是给小孩子看病去了,她很快就会回来。果格力开始像山猫一样地上树,说是要爬到上面看看路上有没有额尼的影子。就在妮浩要回到我们乌力楞(营地)的那个时刻,果格力爬上了营地附近最高的一棵松树。他刚在一簇大枝桠上坐定,一只乌鸦幽灵般地出现,扑棱棱地飞向他,果格力伸出手去捉乌鸦,乌鸦一耸身向着天空去了,而他则倾着身子跌落下来。那是上午的时光,我正站在营地上,迎候着归来的驯鹿。果格力坠地的过程我看得真真切切的。他看上去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鸟,从上面张着臂膀呼喊着掉了下来。他留给人间的最后呼唤是:额尼啊——

血肉模糊的果格力被抱回希楞柱的时候,妮浩回来了。她一进来就打了一个激灵。她看了看果格力,平静地对我们说,我知道,他是从树上摔下来的。妮浩哭着告诉我们,她离开营地的时候,就知道她如果救活了那个孩子,她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妮浩说,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

那你可以不去救他啊,我哭着说。

妮浩凄凉地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妮浩亲手缝了一个白布口袋,把果格力扔在向阳的山坡上了。她在那里为果格力唱着最后的歌谣

孩子呀,孩子,

你千万不要到地层中去呀,

那里没有阳光,是那么的寒冷。

孩子呀,孩子,

你要去就到天上去呀,

那里有光明,

和闪亮的银河,

让你饲养着神鹿。

凿冰化水,是冬天必不可少的一件活。我们用冰钎凿开河面上的冰,把它们装到桦皮桶或者口袋里。如果营地离水源近,就直接提回驻地。如果离得远,就需要驯鹿把冰驮运回来。那个冬天,鲁尼和妮浩就像疯了一样,每天都要去水源地凿冰,不管多远的路,他们也不用驯鹿驮冰,而是凭自己的力气把它们运回来。他们喜欢晚饭后出去凿冰,一趟,两趟,三趟地去,一直到月亮向西了,他们才精疲力竭地回到希楞柱,倒头便睡。他们似乎想在凿冰中把漫长的夜晚给消磨掉。营地前堆着高高的冰垛,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这冰垛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好像无数宝石在闪闪发光。我常见妮浩呆立在冰垛前垂泪。

……

一九九八年初春,山中发生了大火。火是从大兴安岭北部的山脉蔓延而来的。那些年春季干燥,风大,草干,常有火灾。有的是雷击火,还有的是人吸烟时乱丢烟头引发的。很久以来,为了防止烟头可能会毁掉森林,我们发明了一种烟:口烟。它是碾碎的烟丝、茶以及碳灰三样东西调和而成的。这样的烟不用火,把它们捏出一点,塞到牙床上,口中一样有烟味,也能起到提神的作用。每到春夏时节,我们就用口烟代替香烟。

那场大火是由两个林业工人吸烟时乱扔烟头引发的。那时我们刚好搬迁到额尔古纳河畔,火龙席卷而下,森林中烟雾腾腾,从北部逃难过来的鸟儿一群群地飞过,它们惊叫着,身体已被烟火熏成了灰黑色,可见火势的凶猛。

妮浩就是在这个时候最后一次披挂上神衣、神帽、神裙,手持神鼓,开始了跳神求雨的。她的腰已经弯了,脸颊和眼窝都塌陷了。她用两只啄木鸟作为祈雨的道具,一只是身灰尾红的,另一只是身黑额红的。她把它们放在额尔古纳河畔的浅水中,让它们的身子浸在水中,嘴朝天上张着,然后开始跳神了。

妮浩跳神的时候,空中浓烟滚滚,驯鹿群在额尔古纳河畔垂立着。鼓声激昂,可妮浩的双脚却不像过去那么灵活了,她跳着跳着,就会咳嗽一阵。本来她的腰就是弯的,一咳嗽,就更弯了。神裙拖到了林地上,沾满了灰尘。我们不忍心看她祈雨时艰难的样子,于是陆陆续续来到驯鹿群中央。除了依莲娜和鲁尼,谁也没有勇气把祈雨的仪式看完。妮浩跳了一个小时后,空中开始出现阴云;又跳了一个小时后,浓云密布;再一个小时过去后,闪电出现了。

妮浩停止了舞蹈,她摇晃着走到额尔古纳河畔,提起那两只湿漉漉的啄木鸟,把它们挂到一棵茁壮的松树上。她刚做完这一切,雷声和闪电交替出现,大雨倾盆而下。妮浩在雨中唱起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她没有唱完那支歌,就倒在了雨水中。

额尔古纳河啊,

流到银河去吧,

干旱的人间……

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

妮浩祈雨的情景,让依莲娜难以忘怀。她对我说,在那个瞬间,她看见的是我们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激荡人心。她说一定要把那种情景用画展现出来。她先是用皮毛画来表现,但做到一半的时候,她说皮毛太轻佻了,还是油彩凝重。于是,她又把画布固定在木板上,开始用画笔蘸着油彩作画了。她画得很慢,很动情,常常画着画着就要哭出声来。

依莲娜的那幅画,一画就是两年。

那幅画很有气魄,上部是翻卷着浓云的天空和被烟雾笼罩着的黛绿的青山,中部是跳神的妮浩和环绕着她的驯鹿群。妮浩的脸是模糊的,但她所穿的神衣和神裙却是那么逼真,好像风儿轻轻一吹,那些闪光的金属饰片就会发出响声。画的底部,是苍凉的额尔古纳河和垂立在岸边的祈雨的人们。

(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希楞柱,鄂温克族人过流动性狩猎生活时住的房子。妮浩,鲁尼妻子,最后一位萨满(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果格力和交库托坎是妮浩与鲁尼的两个儿子,依莲娜是的外孙女。文中的是鲁尼的姐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妮浩临行前“把果格力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里泪光闪闪”“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百般不舍,暗示着妮浩已预知不祥。
B.鲁尼和妮浩晚餐后一趟趟地去凿冰,凭力气把它们运回来,这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他们排遣悲伤、缓解丧子之痛的方法。
C.“我们”用口烟代替香烟,这不仅看出鄂温克人的智慧,也与林业工人乱扔烟头形成对比,表现出他们对森林的珍惜与热爱。
D.妮浩以啄木鸟为道具,把它们放到浅水中,跳神祈雨,作者以此说明鄂温克人有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并与现代文明有较大差距。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是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叙述者,这样设计可使故事更真实可信,读者有亲切之感,更易与小说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B.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重前后呼应,如妮浩“离开营地很远了,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与得知儿子死讯后的平静相呼应,突出地展现了神力之威。
C.本文描写细腻,阳光下的冰垛发出光芒,好像无数宝石在闪闪发光”,冰与光、寒与暖,细致的描写不但具有画面感,还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D.小说用依莲娜的画作为结尾,不仅展示了一场求雨活动,更展现了鄂温克人百年的风雨,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3.有人评价妮浩萨满“用生命,唱响神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非现实性”描写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窦娥冤》中“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与本文妮浩“跳神治病”“跳神祈雨”都不符合生活常理,属于“非现实性”描写。试结合文本,从形象、主题、阅读效果三个角度分析两部作品“非现实性”描写各有何作用。
2024-05-21更新 | 3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道情

元·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诗人对“青山”“白云”的喜爱,表达了对远离世俗的大自然的亲近之情。
B.“梦不到”句抒写诗人因不能实现“紫罗袍”“黄金带”政治理想而发出的无奈感叹。
C.“陋巷”,简陋之巷;“箪瓢”,粗劣之食。面对如此清贫的生活,诗人依然感觉快乐。
D.末句诗人“气”“志”不改,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精神一脉相承。
2.这首元曲的主题是“道情”,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道情”的。
2024-05-10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