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6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渡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

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

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竞赛地响着!

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

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

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

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

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

你们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爷爷!

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

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独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

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

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

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

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

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蒙蒙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

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

1959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财富”“开发”等词语暗含对山里美好未来的期待,交代了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也成为“我”进山的背景。
B.面对主动热情帮助自己的杜老头,“我”却始终阴沉着脸,这让杜老头非常失望,于是他以沉默不语表明态度。
C.杜老头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从中可以看出他参加革命事业、用实际行动守卫一方山水的决心。
D.杜老头及其家人为了革命事业而殒身不恤的事实,说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许许多多普通民众的默默支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富有暗示性,如杜老头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用精练节省的文字,巧妙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
B.小说借客店妇女之口道出勘察队年轻人的变化,虽是寥寥数语,却展现了新中国早期建设者的风采,富有浪漫气息。
C.小说反复写到杜老头解放前摆渡时的“不声不响”,凸显他的谨慎与坚毅,也与解放后的“大声大响”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杜老头将老渡船比作历史见证人,渡船虽然会随着时代发展失去摆渡的作用,但是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小说描写了“我”去年在山里所感受到的不同景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小说以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4-04-23更新 | 32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七国:楚、胡、沈、陈、顿、许、蔡。②五鸡:伍员之弟。③清华简: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整,指整治,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整”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不同。
D.向,指赞成,与下文“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中的“向”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州来,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上下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楚帅地位低贱却得到很多宠信,内部政令不一致,七国联盟并不同心,楚王威信不高,吴国有打胜仗的机会。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部署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略,提纲挈领,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含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
(2)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
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2024-04-23更新 | 3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势使然之。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莫如法。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远在千里A外B不敢C易D其辞E势在F郎中G不敢H蔽善I饰非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邪,指奸邪之人,与“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用法和意思均相同。
B.轨,车两轮之间为轨,后指车轮碾过的痕迹、路线,这里比喻秩序、规矩。
C.中,指符合、合乎,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中”词义不相同。
D.公道,指公正无私的道理,与熟语“人间自有公道”的“公道”意思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亲自考察百官,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即使君主目、耳及脑并用,臣下也会掩饰,所以君主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并依赖法律治国。
B.韩非子认为君主能够轻松掌控整个天下,各种类型的臣子在各种场合都不能使坏逾越本分的原因,就在于君主能够善于运用法律执政。
C.治国不能因为豪门权贵犯罪而偏袒,就像墨线不能弯曲来迁就歪斜不正的木料一样,应当以法为准绳,来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
D.君主可以制约官员的恣意妄为,但君主也受法令礼仪的制约,没有人能独断专横,那么正道就可以畅通,政事就能“无为”而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5.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历史进步之处?
2024-04-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   九日小集,世长将赴省

【宋】辛弃疾

年年团扇怨秋风,愁绝宝杯空。山下卧龙丰度,台前戏马英雄。

而今休矣,花残人似,老花同。莫怪东篱韵减,只今丹桂香浓。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值重阳,杨世长即将参加礼部试,词人与世长小聚,创作此词,寓意深远。
B.词人难以排遣心中的“愁”与“怨”,所以尽饮杯中之酒,读来令人感伤不已。
C.“花残人似,人老花同”以花自比,道出了英雄迟暮、人花俱老的现时之悲。
D.词人用“东篱”之典,以陶渊明自比,含蓄表现了不满朝政、隐逸自适之志。
2.“山下卧龙丰度,台前戏马英雄”看似跟“小集”时的人与景无关,但却有着绝妙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4-04-20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牛筋的来历

刘澍德

老牛筋姓牛叫进金,取日进斗金的意思。但是,他在旧社会当了几十年的贫雇农,芥米粒大的金子也没挣到手里。年轻时,他原是个性情豁达,滑稽有趣的小伙子,能唱山歌,会演花灯,还可以喊上几口滇戏。据说,他的老伴还是对着调子对上的哩。这个快活的青年农民,娶过了亲,担起了生活担子,当了几年佃农之后,他不再唱了;又当了几年佃农之后,他起来了。年成不好,田里连口粮也收不起,地主却三催四逼的追索地租。不怕讨账的金刚,就怕欠账的精光,要一百次,就回答他一百个没有!起初,他还向人求情,后来,连句软话也不肯说了。地主来讨租,一听没有粮,便说:

那样好的田,为什么不打粮食,你是哄人吗?!

老牛说:你那样好的小老婆,为什么不生儿子,你是哄人吗?!

我正愁着这口饭,坐牢就不会饿死了。请你家开恩吧!

你这家伙,简直天不怕、地不怕啦!

大老爷,我连死都不怕,请放心!

你简直是个蒸不熟、煮不烂的老牛筋!

谢谢大老爷赏给我的这个绰号。他深深地作了个辑。

地主斗嘴不过,就硬着来收租。地主硬收,他就硬不给;地主向外抢粮食,他就硬着往回抢。他敢跟有财有势的人斗;敢比他力气大几倍的人打;一个人敢和一大群人打,结果,当然他吃亏。有时候被打的头破血流,有时候瘫在地上不会动,但他始终不输嘴,不低头。有时候只消说句软话,事情就可以平息,可是,你等着吧。

年年遭到夺佃的老钮,背着老牛筋的绰号,躲债,逃租,走马灯一般从呈贡搬到晋宁,从澂江迁到江川,最后,又从江川迁回晋宁小干坝,总算定下脚来了。小干坝地高土瘦,望雷种田(落大雨才有水栽秧),靠天吃饭,没有牛的固执、牛的蛮劲,是住不下来的。因为地租少一些,碰上个雨水旱的年头,还能够支持一下,这样,老钮又作了小老婆不生儿子那家下一辈的佣户。老钮老俩口,再搭上半大儿子小钮新,日日夜夜的劳动,把田里伺弄得周周正正:田挖的深,肥下的足;因为秧栽的迟,几年来收成就是不好。雨水不按时来,收租的可应节令——庄稼刚刚上场,下一辈地主又来了。

哪日送租啊?地主问。

口粮还没收足,地租后一步吧。

你打什么主意啊?

没打什么主意,老钮向场上一指,谷子全在这里,你来看看可以,拿去可不行。

你好’歪’啊!生仿你种的是自己的田!

不是我的,我也种了三几年啦。你要拿走口粮,你就自己来种吧!

地主看看老牛,觉得这个佃户很可恶,再看看村前面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田地,觉得老钮还有可取之处,如果逼得太紧,老钮一发火,说不定又会迁走的,于是便说:

老钮,你看着办吧。

让我看着办,我就要先为肚皮打算盘。

唉,你真是个蒸不熟煮不烂的老牛筋!

那一年春天,收过小春,田也挖好了。但是经过立夏,小满到芒种,雨,仍然没落一滴。如果挨到夏至,就是点火栽秧,也只会落个白忙一年。平素不肯低头的老牛筋,在老伴的撺掇、说服下,只好求神帮上一臂之力了。

他们杀了仅有的那只啼鸣的老公鸡,拿着香烛,到村南头的龙王庙跪神祈雨。

小庙,一扬手那么高,二尺来高的龙王爷坐在当中。庙台上放着一块青石板,当作供桌。老俩口把公鸡放在石板上面,左面碗里插上香,右面斟上一杯净水。老牛筋折来柳枝,编了一个帽圈儿带在头上。老俩口双双跪在地上,向着衣衫褴褛、面目斑驳的泥塑祝祷乞雨。他们一直跪了两天。头一天,没失望,以为心诚则灵。第二日是个暴天,热辣辣的太阳,晒的人头脑发昏。晚上,拖着疲倦的身子,倒在床上睡不着:盼起云,盼打闪,盼雷响,盼雨声……早上推窗一看,天上还是蓝晶晶的,一丝云影也没有。第三天,老俩口来到小庙(老钮本打算不来了,经老伴的劝,他又萌起一点希望),刚跪下不久,太阳就把脊背晒得发痛,膝盖也着砂粒儿格的难耐…… 老牛向天上看了一眼,然后又向庙里一看,只见龙王爷大模大样的坐在土台上,立眉瞪眼,好像嘲笑他的愚蠢和无知,想要发火似的。他心里一翻,一时间,龙王爷的神气,竟和多少年来地主逼租讨债的嘴脸结合在一起…… 他霍地站起身、抓起头上的柳帽圈向地上狠狠一砸,指着龙王爷大声喝道:

你,天上一神尊,我,地下老牛筋!跪你三天不下雨,从今往后,再也不信你们这份神!

叫着,脚向石板上一扫,米碗、香烛、大公鸡滚了满地。当他抢了一步,想要探身去抓龙王,被老伴拼命拖住:

你疯了!天呐!看你干了什么事!你不怕天雷……

大妈吓得脸色发青,声气都差了。

今遭这份罪,不如让雷打了还痛快!他指着龙王,你打吧!我不会怕你的!打吧!

他绝望的大叫,一屁股坐在石板上,两手抱着头,汗水披雨一般,从脸上津津地滴到地上。

(节选自《老牛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钮进金的“钮”字与“牛”字读音相近,人们为了打趣他,就给了他“老牛筋”的绰号。
B.钮进金躲债、逃租,不讲信用经常退租田地,只得走马灯一般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
C.“地主斗嘴不过,就硬着来收租”,可以看出地主对钮进金的剥削与压迫是有着制度在支撑的。
D.钮进金不止遭受地主的欺凌,还得遭受龙王爷的蔑视和嘲笑,双重压迫使得他不得不造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钮进金不止是语言上能言善辩,行动上还敢于反击,小说从言与行两个方面交代了“老牛筋”的来历,标题具有说明性,但内容却颇有故事性。
B.元代关汉卿曾用名言“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来形容战斗型人格,本文“老牛筋”有着相同的人格。
C.钮进金与地主和龙王爷的对话中多处使用了感叹号,既表明主人公是一个快言快语的耿直人,也表明主人公具有敢于硬碰硬的大无畏斗争精神。
D.平素不肯低头的“老牛筋”最后杀掉仅有的那只啼明的老公鸡,捧香持烛下跪去求神乞雨,说明主人公也有怯懦的一面,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两面性。
3.主人公钮进金与两代地主的对话几乎相同,笔墨重复是否造成了文字的浪费?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小说以钮进金绝望的状态结束,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4-04-20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

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

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湖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跟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

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

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

193810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
B.王根开口讲演之前,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洋溢着对他的爱悦。
C.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
D.王根在讲演之后持续做梦,表明他对这次的讲演耿耿于怀,紧张和懊悔等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取材巧妙,作家通过体察入微的笔触,以欢迎会上孩子的讲演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
B.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朴实情感。
C.小说语言风格多样,叙事语言沉静冷峻,人物语言既有成人的戏谑,也有孩童的天真,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D.小说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表现了抗日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宏大主题。
3.小说的主角王根虽然还只是一个九岁孩子,但战争让他“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作为孩子和大人,他有什么不同表现?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两处。
4.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是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息矣。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陈王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填写超过三处不得分。
蕃A时B年C七D十E余F闻G难H作I将J官K属L诸M生N八O十P余Q人R并S拔T刃U突V入W承X明Y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材料一中指“国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的“天下”含义相同。
B.“迩”,材料一中指“接近”,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迩”含义不同。
C.“弥”,材料二中指“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含义相同。
D.“旦夕”,材料二中指“每天”,与《孔雀东南飞》中“便作旦夕间”的“旦夕”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了“任贤”与“弃贤”的问题,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用与不用贤才。
B.王安石认为,国君只要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只要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C.陈藩仕途屡历迁谪,灵帝即位后,他受封高阳乡侯,但陈藩上书尽力辞让,前后上奏疏十次,朝廷最终没有接受。
D.诛杀中常侍的计划泄露之后,陈藩虽年逾古稀仍然挺身而出斥责王甫,王甫增兵包围了陈藩,并在当日将其杀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5.陈蕃的经历多次体现了材料一中“有之(贤)而不用”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登南楼

郑起

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

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

诸营种柳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回。

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

【注】①诸营种柳:典出《晋书·陶侃传》,陶侃曾经督促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后见而追责,施惶怖谢罪。后以诸营种柳喻军纪严明。②兴亡不必问寒灰:是说历史变迁不尽靠古迹来证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重上”与题目中“再登”相呼应,“客中”表明作者漂泊他乡的身份及特殊心境。
B.“天阔”句写作者登楼所见,天空广阔,晓云尽散,环顾八方都无所阻挡,境界极为开阔。
C.颔联紧承首联写景,自上而下,大雁在岳阳的秋晨中飞过,浪涛流经巴峡从西边滚滚涌来。
D.“老子”一句展现了作者睥睨天下的豪情,写出了作者对今后无数次登楼纵观天下的设想。
2.面对外敌入侵,本诗与苏洵的《六国论》都对统治者提出了建议。两者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悬棺(节选)

肖江虹

来辛苦很高兴,给众人把酒斟满,端起碗笑呵呵说今天满打满算爬了整整五回,都累了,喝两口解乏。大家都举起碗,唯独来向南不动。来向南说这碗重得很,我端不动,他咕哝说:“你看漂流公司那些脓包,就像老子们在他们下嘴唇接饭吃似的。”来辛苦说:“你这话就不对了,我们又不是他们的人,我爬我的,他漂他的,井水不犯河水。”来向南脑袋扭向一边,继续咕哝:“我看这个就是歪门邪道。”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来辛苦大吼:“老子守在自家地头,守着祖宗,守着规矩,不偷不抢,这算哪门子歪门邪道?”

其实,当初漂流公司找上门来,要来辛苦带几个人表演攀岩,来辛苦说:这是用来糊口的,干其他的不行。漂流公司的人就说:你攀岩给游客看,游客给你钱,你拿钱去买米买油,这是不是糊口?来辛苦嘴巴动了动,没法子反驳。上崖后,寨人能混饱肚皮了,野菜草根们躲过了一劫。看着大家端着的白米饭,来辛苦慢慢就变得理直气壮了。

今年八月的燕子峡,窄土和石缝中见不着了战战兢兢的玉米大豆,蒿草占领了那些地盘,郁郁葱葱,青翠欲滴。不怪它们长得好,实在是老天爷太晓事了,像是个深谙农事的庄稼把式,雨水布置得及时均匀。

来高粱坐石头上,长长短短叹着气,说这样的雨水,如果有了燕粪,能搬回多少粮食啊!他的哀伤不只这个,更大的伤痛是他那条假腿没能让他爬上悬棺崖。我陪他试着爬了两回悬棺崖,不晓得是年纪大了还是假腿带来的障碍,上去两丈就动不了了。正午我看见他又开始在院子里劈劈砍砍,以为他要重新做条假腿。他摇着头说靠那个是上不去了。他展开双手,又指了指后背,我半天没明白过来。他得意地说老子要做一对翅膀,像鹰燕样地飞进崖上那口棺材。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来高粱把自己按在院子里,刀劈刨走,心无旁骛捣鼓他那对木翅膀。

那天我心急火燎跳进他院门跟他说出大事了,他连看都不看我一眼。以为他没听清,我又扯着嗓子喊说出大事了。扭过头,他淡淡对我说:把你脚边的锉子递给我。我捡起锉子递给他。接过去把一处榫头锉平,他抖开那扇翅膀问:你看安逸不?

我说我爸他们和漂流公司的人打起来了。

“跟你说做这个翅膀最关键的就是扇叶,要薄,还要兜得住风。”他说。

“打得凶得很,”我比画着说,“都见血了。”

“翅膀倒是好做,起飞的地点不好选。”他皱着眉说。

看他不理睬,我跳着跑出了院门。

回到家,来辛苦他们几个已经回来了。母亲正往一个汉子头上捆绷带,鲜血顺着他的脖子一直往下淌。其余几个也都带着伤,垂头丧气散落在院子里。来辛苦坐在大门门槛上,脸色像脱了水的紫茄子。他忽地一挥手说:喊冷静点,冷静点,就是不听,这下好了。

满头是血的汉子挣脱母亲的双手,一把把绷带从头上扯下来,一口血沫子啐在地上,吼:“你忍得住你忍,老子反正忍不住。”

来辛苦听完垂着头,牙齿咬得咯咯响,然后一巴掌拍在门框上。

“不爬了,饿死也不爬了。”

来辛苦吼完,没人说话了,大家都低着头,院子里一下安静下来,只有粗重的喘气声。

本来一切如旧,筏子满载着尖叫声横冲直撞着下来,来辛苦他们在游人的惊呼声中爬上爬下。中午刚吃完饭,来了一个漂流公司的经理,他从筏子上下来,擦着眼镜片上的水渍说:“你们这个徒手攀岩很厉害,是对漂流项目很好的补充,我们找专家论证过,说你们这个项目如果能更古朴原始一些就更有吸引力。”

来辛苦摇了摇头。

经理说:“这样爬太平淡了,得改。”

“咋改?”来辛苦问。

“光着身子爬,”经理微微一笑,“这样原始味道就更浓了。”

“你说啥?”来辛苦身后一个汉子直着脖子问。

“当然了,也不是全光,可以穿条裤衩,或者绑块布条子,这样——”

没等经理说完,我就看见一个硕大的拳头快速越过来辛苦的脑袋,径直砸在经理的额头上,嘭的一声空响,瘦弱的经理像片黄菜叶样飘出去好远。

漂流公司人多,燕子峡这边力猛,打斗很激烈。

刚开始,我还捞脚挽手准备帮忙,可最后我却选择了去通知来高粱。我没有仔细深究过为啥会有这样的选择,来高粱老胳膊老腿,越过门槛都费力,通知他也不晓得有个啥用。

爬岩表演在这场打斗后结束了,日子又回到了之前的战战兢兢

清晨我出门采野菜,地里的丰厚让我大吃一惊,鹅儿肠、车前草、蛤蟆菜、黄芽尖,这些饭桌上的常客,在石缝土坎上摇晃着丰腴的身姿。还没转过寨头的垭口,提篮已经装载得满满当当了。刚折回道上,就看见来高粱驭着他的假腿摇晃着过来。

“二老祖,干啥呢?”我问。

摇摇手里的篮子,他说向土地讨口吃的咯。

我把摘好的野菜全倒进来高粱的篮子,说老祖你脚程不好,先回吧,反正菜数旺盛,费不了多大力气就能摘满。

拍拍我的脑袋,来高粱说娃你过来,给我说说你爸他们干架的事情。

我说那天我跟你说,你不是懒得听吗?

笑笑,来高粱说:“我那时候在做正事,要紧的正事,要听你说了,就影响我了。”

我跟他说了那天发生的事情。

“还爬吗,他们?”他问我。

然后他就笑了,一张脸像是乌云散尽的晴空。

停止了爬岩,来辛苦变得寡言了。每天他都起得很早,在院中架上磨石,把闲置的农具翻出来,咯吱咯吱,挖锄、镰刀、尖嘴锹全都被他磨得闪亮。母亲蹲在屋檐下削土豆,不时念叨:又不是耕种时节,也不晓得磨它们干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地人对攀崖表演的商业性质内心并不适应,于是有了关于“歪门邪道”的争吵和与漂流公司人员的打架。
B.“老天爷太晓事”和“向土地讨口吃的”等说法表现了传统村落在靠天地生存观念下对天地的感恩与敬畏。
C.尝试新的谋生方式失败,来辛苦很懊恼,磨农具表示了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回归,来高粱对这种回归很欣慰。
D.来向南反对与漂流公司的合作,反对的是来辛苦对乡土社会传统的背叛,小说旨在表达对这种背叛的批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条线索写来辛苦,一条线索写来高粱,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先分后合,更利于表现小说主旨。
B.小说两处用到“战战兢兢”一词,表现了燕子峡乡野村民的胆小谨慎,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
C.来高粱专心致志为自己做翅膀的情节,既使小说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又为人物增添了一丝悲壮。
D.小说人物语言具有地方色彩,行为具有乡野气息,这种风格强化了燕子峡的人们与时代的疏离感。
3.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处写母亲的念叨?
4.请概括作者在小说中设计了哪些矛盾冲突。
2024-04-1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等多校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小题。

木兰花·西山不似庞公[注]

【元】刘因

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到。欲将华发染晴岚,千里青青浓可扫。

人言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惟酒好。夜来一饮尽千钟,今日醒来依旧老。

【注】庞公:即庞德公,据《尚友录》:庞德公居岘山,未尝入城府。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并让刘表站在一边不理,因此以倨傲而闻名于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赋予西山以人格,写出了自己与西山在空间距离上和精神距离上的双重亲近。
B.上片反用典故,明写西山不傲,暗里以庞公自比,意在表现自己胸无城府的傲世情怀。
C.词人想要以浓郁的山林之色将白发染翠,有隐逸山林之愿,也暗含对自己衰老的遗憾。
D.上片以西山引出华发,下片交代华发根源在愁,又写酒难消愁,由表入里,意脉连贯。
2.有评论称这首词“淡而有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1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等多校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