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96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菊潭【1】

元好问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2】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直【3】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朴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4】令人悲。

注释:【1】菊潭:在今河南内乡,诗人时任内乡县令。【2】豪右:豪族。【3】白直:泛指官府吏役。【4】夭阏:在这里意为摧残,折磨。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借“东州长官”突显了自己约束差役的不力。
B.诗中“星火”比喻军租重、逼迫急,较《陈情表》“急于星火”的内涵丰富。
C.诗人反复强调“切莫违”“不可违”,其中蕴藏着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D.本诗记叙了诗人与乡里父老有问有答的交流经过,文字浅近,通俗易懂。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工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誠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末A作B奇巧者C一日作D而五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
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材料一中“本事”的词义不同。
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
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治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继而通过剖析国民富裕与贫困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B.管仲通过对先王重视农业发展,而当时社会却追逐商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忽视粮食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C.商鞅认为,如果官员治政勤勉,就没有时间到百姓那里谋取私利,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这将有利于荒地开垦。
D.如果朝廷有信誉,官员不肆意妄为,农民认真从事农业,不轻易转行,百姓就不会非议君主,官员也就不辛苦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2)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5.材料一中倡导通过“禁末作”来“利农事”。请概括这一观点在材料二的具体体现。
昨日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臣闻人主所与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与共政事者,内外百执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无贰,颊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缓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为谋,则可否不得以相济,小大不能以相维,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终穷者矣。

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觉。故论今日风俗之弊者,莫不议其尚同也,而臣则疑其未尝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挟其所尝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尝料以议其上。省曹之勘当,掾属之书拟,有司之按事,长吏之举,恩焉则敛而归己,怨焉则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时政之得失,除授之当否,疆场之缓急,言焉而得,则以为功,否焉则讪之曰:“此徒言而无益。”

士大夫而若此,则其心岂复以国事为饥渴休戚者哉?使此习也,而日长月益,见利则逝,见便则夺,陛下亦何赖于此也?况自比岁封章、奏疏、对策、上书,大率应故事,徒文具,而无恻怛忠敬之实。其号为说直,亦不过先为称赞之词,而后微致规切之意。

虽然,士习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师宿儒,零替殆尽,后生晚辈,不见典型。臣为此惧深愿陛下与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实拓开规摹收拾人物。苟挺特自守者,虽无顺适之可喜,而决知其无反复难信之忧,必假借而纳用之;雷同相随者,虽无触忤之可憎,而决知其有包藏不测之患,必疏远而芟夷之。平居有规警之益,缓急无乏才之忧,其于治道兴替,关系非轻。

(选自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删改)

【注】①文具,指条文规定。

材料二: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臣为此惧A深愿陛下B与二三大臣C察人心D邪正之实E拓开F规摹G收拾人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吏之举贤”的“贤”指贤能的人,与《师说》“圣益圣”中的第一个“圣”用法相同。
B.“此安能以自由”的“自由”指自作主张,与《孔雀东南飞》中“汝岂得自由”中的“自由”意思相同。
C.“则矜以为功”的“矜”指夸耀,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词义相同。
D.“大率应故事”的“故事”指旧例,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天下需要君臣同心同德,如果臣子各怀异心各谋其利,那就会祸患无穷。
B.士大夫如怀有私心,给皇帝的奏章也不过是表面讨好应付,并无诚恳忠信可言。
C.国家因任用贤能而兴盛,因抛弃贤能、专断独行而衰败,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
D.那些号称正直的士大夫,虽心怀天下而不敢直言,多溢美之词,而少规劝之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觉。
(2)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5.二文都阐述了君王的用人之术,它们提出了哪些共同的主张?
7日内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学业质量抽测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令狐相公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

刘禹锡

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

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绿酒入金杯。

根留本土依江润,叶起寒棱映月开。

早晚阴成比梧竹,九霄还放彩雏来。

【注】①令狐相公:令狐楚,时任节度使。②梧竹:相传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③九霄:一说天极高处,一说皇帝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酬答诗,“酬”字表明令狐楚先前就初栽桂树写诗赠刘禹锡,诗人作此诗回赠。
B.颔联视觉嗅觉结合,树影映画梁,花香融绿酒,诗人观赏到如此美景,不禁陶醉其中。
C.颈联中,“留”写树根保留了原来的泥土,“起”展现了桂叶在月影下舒展的动态美。
D.全诗明写桂树,暗写诗人对令狐楚的赞美之情,含而不露,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2.有人认为诗中的“彩雏”指人才,也有人认为是指令狐楚在朝为官的儿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尾联说说你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好奇,也是一代又一代光学研究者前进的动力。在“追光”路上,在不断探索解答“光是什么”的过程中,与光有关的技术得到发展,日益造福人类。光谱就是“追光”路上的重要发现。红、橙、黄、绿、蓝、靛、紫,17世纪60年代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种颜色,使人类对光的认识从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演进为按颜色分散排列的光谱。这一重要发现来自常见的自然现象——雨后的彩虹。彩虹是由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不同角度折射而成。红花绿叶、青山绿水,也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它们身上,反射各种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里,我们才得以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

进而,科学家们记录了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通俗地说,不同物体会反射不同颜色的光,所有的颜色都可以在光谱图上找到。通过对光谱图的研究,人们得到了原子、分子等的能级结构、能级寿命以及电子的组态、分子的几何形状、化学键的性质、反应动力学等许多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这些光物理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成为筑起科学大厦的坚强基石。

光并不总是肉眼可见的,比如红外辐射。1800年,天文学家赫歇尔在用水银温度计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红光外面看不到的区域温度升高效果更好,他称这一区域为“黑热痕”。后来,人们把这部分看不到但是能测到热量的光,叫做红外辐射。如今,红外辐射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身边检测体温的设备,大多是通过检测人体的红外辐射来实现测温。

电磁波也是在探寻“光是什么”的过程中被发现的。有人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流,也有人认为光是一种波。19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从无线电波到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都是同一本性的电磁波。分成7种颜色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中波长从400纳米到780纳米的很窄的一段电磁波。根据光的电磁波理论,人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现了2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信,并最终发明了无线电报。时至今日,工作生活所必备的电话通信、无线网络基础设施,都依托这一理论而来。

现代物理学研究发现,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即光的波粒二象性,这是人类对“光是什么”认识的又一大进步。借助这一理论,科学家从“波”的角度分析电子,找到了电子的波长与其质量和运动动量的关系,进而发明了电子显微镜。经过近百年努力,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高达1埃(0.1纳米)量级,能够直接观察到单个原子,成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不可缺少的利器。当今科学最前沿的光量子通信,也是用光的波动性传播信号。

身处信息社会,光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凸显。半导体器件已经成为网络通信、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自动驾驶等设备的基础元件,在各种各样的半导体器件里,都有与光有关的部分。自从人们发现了光的折射反射、波粒二象性后,固体光谱为半导体发展打开一扇大门。没有固体光谱,就无法制造出晶体管,先进集成电路就无从谈起。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重要工艺,随着器件尺寸、结构、功耗等需求的提升,半导体制造需要波长越来越短的光,当前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工艺用到了极紫外光(EUV)。生活中,通过极快反应速度传感器实现的光学避障,让汽车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已经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必备要素;而各类半导体红外探测器,则给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装上了“眼睛”。

可以说,与光有关的新技术,既为尖端科技作出了贡献,也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光的作用已经开发殆尽了吗?远远没有。从科学研究角度出发,还有许多光的问题尚无答案,还有新的利用方式有待开掘。光化学、光生物学方面,就有许多未解之谜。尤其是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如果科学家能最终解开这一谜团,那么真正的“人造食物”就能产生,将为人类解决生存问题提供新的答案。

还有一些科学前沿问题,比如光的“克星”——宇宙黑洞。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随着黑洞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人们发现,比较近的黑洞距离地球大约5000万光年,光进入黑洞后会被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是科幻作品里的情形,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探索课题。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经过广泛合作,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观测到黑洞边缘吸积和喷流形成的黑洞口图像,并将其拍成照片。这是人类认识黑洞的第一步,关于光与黑洞的关系,还需要继续探索。

远古时候,火把的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获取光的新知、开发光的新用,有待更多“追光者”一同努力,让光的科技应用更好照亮人类生活。

(摘编自沈学础《点亮前沿科技的“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热痕”在文中是指赫歇尔在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的看不到但却能测到热效应的光。
B.“眼睛”在文中是指在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上安装的具备探测识别功能的半导体红外探测器。
C.“人造食物”中的“人造”指解开植物光合作用的谜团后,不经过植物光合作用而生产食物的过程。
D.“克星”在文中是指和地球相距遥远、能够吞噬光、让进入其中的光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宇宙黑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不同角度折射形成彩虹:太阳光照射到红花绿叶、青山绿水身上,通过反射,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
B.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分光后形成的图案,该图案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将其顺次排列,科学家用以记录可见光范围。
C.光是微小的粒子流或是一种波的观点相对于后来的认知尽管不全面,但都是人类在探寻“光是什么”的过程中有价值的观点。
D.不管是依托电磁波理论实现的无线电通信,还是利用光的波动性传播信号的光量子通信,都离不开科学家对光的认识的进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种颜色,人类对光的认识就会停留在一个粗浅的阶段,认为光只是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
B.人的身体会产生红外辐射,且红外辐射的强弱会因体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可以通过检测人体红外辐射的方法来测量人体温度。
C.随着社会发展,光刻技术对光的波长提出了越来越短的要求,极紫外光具有波长最短的特点,所以能用于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工艺。
D.自动驾驶技术得以实现,是因为具有极快反应速度的传感器在汽车上的使用实现了光学避障,使汽车在行驶时具备了紧急避险功能。
4.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5.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家们“追光”的过程,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带来哪些启发?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白乐天

崔玄亮

病余归到洛阳头,拭目开眉见白侯。凤诏恐君今岁去,龙门欠我旧时游。

几人樽下同歌咏,数盏灯前共献酬。相对忆刘刘在远,寒宵耿耿梦长洲[注]

[注]:这里的长洲是苏州的别称,刘禹锡曾任苏州刺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诗人状况,“病”与“拭目开眉”比照,写出崔白二人情谊深厚。
B.“恐”暗含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而“欠”则表达诗人自己科场的失意。
C.颈联叙写数位友人一起在灯下宴饮、歌咏酬和的欢乐情景,含有珍惜之情。
D.尾联“相对”呼应首联“见白侯”,友人共同怀念远在长洲的朋友刘禹锡。
2.末句“耿耿”一词,有人认为兼有“明亮”和“心中挂怀,烦躁不安”的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05-1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①,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力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者成之。然后乃能各其所长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③,未可以为先登③。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

(选自《人物志·英雄》,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态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分数:这里指比例。②二分:分成两部分。③力人:力气大的人。④先登:先锋。⑤体分:票赋和素质。⑥高祖:汉高祖刘邦。⑦合变:随机应变。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以A论B其然C夫D聪明者英之E分也F不得G雄之胆H则说不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文中指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不同。
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中的“济”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词义不同。
C.陈涉,陈胜,字涉。秦末陈涉揭竿而起,《阿房宫赋》中“成卒叫”反映了此事。
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草中有英,野兽中有雄。文武才干出群的人取名为英雄,其中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
B.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英才需要雄才的胆力;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雄才需要英才的智慧。
C.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
D.秦朝政令失误,天下众多豪杰争斗。项羽乘势兴起,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霸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5.项羽和刘邦同为英雄,结局为什么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流壁长遭骂。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

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锆。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

【注】①芒角:指人的锋芒或锐气。②槎牙:指错杂不齐的山石树木等物。③流;污,弄脏:④剑锆:剑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郭祥正家醉酒并作画壁上,郭作诗为谢还送他铜剑,足见二人关系亲近。
B.通过在别家“长遭骂”与在郭家“不嗔骂”的对比,感叹世态凉薄,人情冷暖。
C.剑挂床头诗握手上,诗剑生辉而分不清究竟哪是诗哪是剑,这与诗人醉酒有关。
D.全诗可以看成诗人的酒后自白。既有心中块垒宣泄,亦有友情珍惜,情感复杂。
2.全诗之要在一个“醉”字上,诗人醉中作画、醉中作诗,这些行为表现出诗人哪些形象特征?
2024-05-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园荒芜

刘亮程

大哥是个典型的知识型农民,他上学到高中,虽没考上大学,但凭这点学历在村里一直从事记工员、会计之类的轻松活,这使他虽身在农村也多少脱离了日日下地干活的苦差。

按说、我们家搬到县城后,大哥从此可以与土地彻底绝缘。凭他的聪明,在城里随便谋个差事也会挣到钱。可是,就在前年,他又回到我们生活多年的那个乡村,和另一个农民合伙承包了四百亩荒地,打井、开荒共投资十五万元。

两个身无分文的农民,靠借钱、贷款筹集了这笔钱,他们肯在一片不毛之地上花如此大的血本,冒如此大的风险真让人无法理喻。

结果,因地开出得晚了,第一年只种了些葵花。甚至没等到它们长熟,当几百亩地中稀稀的几乎可以数过来的葵花开花的时候,大哥便背负几万元的债回到县城。

直接原因是那口投资十万元的机井打歪了,而最根本的原因是,那是一片压根种不出粮食的盐碱地。

几辈人都没看上没动过一锨一锄的一片荒地,大哥竟看上了,是因为这块地一旦开出来,在承包期的六十年里,他就是地主。也因为能垦种的好地早被人垦种了,轮到他时只剩下这些盐碱滩。大哥做梦都想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在地头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庄园。多少年的农民生涯中他虽收过不少的粮食,但他总觉得,在种别人的地。一块地种不了几年又会落到别人手里。

大哥花了一年多时间,开得好好的,整得平展展的四百亩地,从此将一年一年地荒芜下去,再不会有人去种它,谁都清楚了:这块地确实种不出粮食。

过不了一两年,那些开荒时被连根挖除的碱蒿子、红柳和铃铛刺,又会卷土重来,一丛一丛地长满这块地。在广大农村,像这样成片成片荒弃的土地太多了,看到它的人也许不会在乎,顶多把它当一片荒野。

只有垦种过它,最终扔掉它远走的那个人,把它当成一块地,一块种荒的土地。

人对一片土地彻底失望时,会扔掉它去寻找另一片土地。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哪怕穷困潦倒地活下去,他也不愿离乡离土去寻找新居。因为他知道创家立业的艰辛,知道扔荒土地和家园的痛苦。

在大哥一生中的无数个梦中,他都会梦见自己扛一把锄头,回到一望无际的那四百亩荒地,看着密密麻麻的荒草中不见一颗粮食,他会没命地挥动锄头,越锄草越多,越锄越荒凉。

那是他一个人的荒凉。他独自在内心承受着的四百亩地的一大片荒凉。尽管他最终可以不耕而食,在外面挣了大钱,但这种荣耀并不能一次性地抵消以往生活中的所有遗憾。他终生都会为当农民时没种好的那块地,没收回的那荏粮食,没制好的那件农具而遗憾,终生的奋斗可能都是对以往缺憾的一种补偿,但永远都不会补全。

上个月,我再去看大哥时,他似乎已从那片荒地上回过神来。他又借了一笔钱,买了一套电焊设备,在自家的院子里搭了个棚,搞起电焊营生。他终于对土地彻底失望了。他那双握惯锄把的手开始适应着握焊枪时,他的农民生涯便从此结束了。

在院子的另一角,是四弟投资架设的一个小型炼铁炉,在我们兄弟五个中,他在农村呆的时间最长,也是我们家唯一靠种地有了几个钱的人。我们家从元兴宫搬到县城后,留下他,守着那一大院房子。靠全家人留下的近百亩好地和牲口农具,他自然比村里那些人多地少的人家收入要高些,但他还是种不下去了。

一年一年的种地生涯对他来说,就像一幕一幕的相同梦境。你眼巴巴地看着庄稼青了黄,黄了青。你的心境随着季节转了一圈原回到那种老叹息、老欣喜、老失望之中。你跳不出这个圈子。尽管每个春天你都那样满怀憧憬,耕耘播种。每个夏天你都那样鼓足干劲,信心十足。每个秋天你都那样充满丰收的喜庆。但这一切只是一场徒劳。到了第二年春天,你的全部收获又原原本本投入到土地中,你又变成了穷光蛋,两手空空,拥有的只是那一年比一年遥远的憧憬,一年不如一年的信心和干劲,一年淡似一年的丰收喜庆。

四弟搬到县城后,我们家留在元兴宫的那院房子的卖与不卖在家里引起争执。

父亲坚决不同意卖房,他说那个价钱太便宜,那么大一个院子,大大小小十几间房子,还有房前屋后的好几百棵杨树,都能当橡子了。

我想,父亲最根本的意思是不想卖掉房子,对于他经营多年,每棵树每堵墙每寸土都浸透着他的汗水的这个宅院,卖多贵他都会嫌便宜的。

在他心中那一棵棵环家护院的杨树是多么高大、壮实啊。它在父亲心中的地位,我们这些离家经年的儿女怎能轻易揣测呢。

一个又一个炎热夏天,父亲从地里回来,坐在那些树叶的阴凉下,喝碗水喘口粗气。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父亲忍住腰疼腿疼,倾听树叶哗哗响动的声音,浮想自己的平凡一生。那些树叶渐渐在他心中变得巨大无比。

甚至家里的一草一木一土,都在父亲心中变得珍贵无比,你若拿一块赤金换他的一根旧锨把,他也未必愿意。

父亲还是没有留住这个院子,随着儿女们的长大成人,父亲的话已显得无足轻重。我们家在农村的最后一座家园就这样便宜卖掉了。我们一大家人成了没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没有地和家园的农民。

父亲告诉我,这段时间他经常做梦,梦见有人叫他回去,说我们家的地里长满了草,让他带着儿子们回去除草。

每次睡醒后,父亲都会茫然无措地坐上好一阵。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能理解大哥背负债务回农村种地这种自讨苦吃的行为,因为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智慧过上令人羡慕的城市生活。
B.大哥承包的那四百亩地是几辈人都嫌弃的盐碱地,而大哥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开荒打井并种植葵花,表明他真想做“地主”。
C.院子里的杨树们承载着父亲多年的苦心孤诣,见证了他创家立业的艰辛,在父亲眼中,这些树木弥足珍贵甚至远远超过赤金。
D.“没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没有地和家园的农民”写出了作者全家离开农村家园进到城市后的尴尬。反映出农民对土地的留恋。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开荒时被连根挖除的碱蒿子、红柳和铃铛刺,又会卷土重来”这句话将杂草人格化,写出了杂草欣欣向荣、茂密生长之态,以此衬托出土地的荒芜。
B.从双手“握惯锄把”到“适应着握焊枪”,作者巧妙地用工具的变化暗示大哥的职业生涯的变化,两个“握”的细节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大哥放弃梦想的不甘。
C.文章通过“最长”“唯—”“自然”等词语凸显四弟留村耕作的优势,“但他还是种不下去了”,这种反差体现出“我”对四弟背弃土地离开农村的遗憾和无奈。
D.文章在谋篇布局上颇具匠心,先后讲述了大哥重返农村、四弟留守农村及父亲想留住农村房子均以失败告终的事,表达出作者对于离开故土导致家园荒芜的无力感。
3.文中画线句“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哪怕穷困潦倒地活下去,他也不愿离乡离土去寻找新居”,请结合这句话谈谈四弟离开土地的原因。
4.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过: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农民对土地有着无法割舍的眷恋。文章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呈现出了家人们的这种眷恋?请简要分析。
2024-05-1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璃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第三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属丰稔A若斯B朕为C亿兆人D父母E唯欲躬务F俭约G必不辄H为奢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愿,表示下对上的敬辞。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伏惟”意思相近。
B.追兵,追加兵卫。文中指皇太子将行冠礼,因其事大礼隆,有司请求增加兵力以使礼节齐备。
C.动静,指情况。文中具体指太子的冠礼必须在二月举行而不能改到十月,因为二月是吉月。
D.登,谷物成熟、丰收。其义与《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中的“登”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二年,唐太宗提出了“三本”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经营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本。
B.贞观二年,蝗灾四起,太宗到苑内狩猎时,看到蝗虫肆掠,就捡了几只先咒后吞,从此蝗不复为灾。
C.王珪用秦皇、汉武穷兵黩武穷奢极欲招致祸患的典故劝谏太宗,太宗很是认同并主张要无为少欲。
D.太宗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他自己作为百姓的衣食父母,应该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5.太宗主张“国以人为本”,贞观十六年的时候,他想让百姓富裕尊贵,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024-05-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