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懒人

老舍

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

幸而人人有个弱点,不然我便无法与他来往;他的弱点是喜欢喝一盅。更可喜的是三杯下去,他能暂时的破戒——和我说话。自然我须把酒杯满上,送到他的唇边,他才肯饮。

他的话有些,假如不都是,很奇怪可喜的。而且极其天真,因为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劳人制造的话的。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

据他说,他是自幼便很懒的。他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去;他懒得问妈妈关于爸爸的事。他是妈妈的儿子,因为她也是懒得很有个模样儿。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懒得生产。

他的妈妈后来也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埋葬。可是,妈妈,虽在懒人的心中,也难免被想念着;懒人借着酒力叹了一口十年未曾叹过的气;泪是终于懒得落的。

他入过学。懒得记忆一切,可是他不能忘记许多小四方块的字,因为学校里的人,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象活猴儿,终日跳动;所以他不能不去看那些小四方块,以得些安慰。苦病往往逼迫着人去记忆。他记得学生——一群推他打他挤他踢他骂他笑他的活猴子。他是一块木头。被猴子们向四边推滚。他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老子的心中到底有个‘无为’萦绕着,我连个针尖大的理想也没有。他已饮了半瓶白酒,闭着眼说。人类的纷争都是出于好事好动:假如人都变成桂树或梅花,世上当怎样的芬香静美?我故意诱他说话。

他似乎没有听见,或是故意懒得听别人的意见。

我决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普通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

白兰地果然有效,他居然坐起来了。我的惊异就好似看见了死人复活。

朋友,我的声音有点发颤,在过去的经验中,你可曾不懒过一天或一回没有呢?”“天下有多少事能叫人不懒一整天呢?他的舌头有点僵硬。我心中更喜欢了:被酒激硬的舌头是最喜欢运动的。那么,不懒过一回没有呢?

过了好久,他点了点头,又喝下一杯酒,慢慢的说:

有过一次。许久许久以前的事了。设若我今年是四十岁——没心留意自己的岁数——那必是我二十来岁的事了。

我等着,听得见我自己的心跳。

你说,什么事足以使懒人不懒一次。他猛孤丁的问了我一句。

我一时找不到相当的答案;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我这么答对了他:

爱情,爱情能使人不懒。

他的眼合成一道缝,好象看着心中正在构成着的一张图画。然后象自己念道:想起来了!

我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等着。

一株海棠树,他大概是形容他心里那张画,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象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乌踏下些花片,象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她是妈妈的娘家的;不晓得怎样称呼她,懒得问。我们躺了多少时候?我不记得。只记得那是最快活的一天。我们俩就象埋在春光中的一对爱人,最好能永远不动,直到宇宙崩毁的时候。她是我理想中的人儿。她能领略花木样的恋爱;我是讨厌蜜蜂的,终日瞎忙。可是在那一天,蜜蜂确是不错,它们的嗡嗡使我半睡半醒,半死半生;在生死之间我得到完全的恬静与快乐。这个快乐是一睁开眼便会失去的。

他又喝了半杯酒。他的话来得流畅轻快了: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大概是回了家。临走的那一天,我与她在海棠树下——花开已残,一树的油绿叶儿,小绿海棠果顶着些黄须。我们都懒得说话。眼睛交谈了一切。”“她不见了,他说得更快了,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第二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花一点也不似去年那么美了,蜂声更讨厌。

这回他是对着瓶口灌了一气。

又看见她了,但是,但是,他的眼似乎不得力的眨了几下,微微有点发湿,她变了。她一来到,我便觉出她太活泼了。到了晚间,她偷偷的约我在海棠树下相见。我是日落后向不轻动一步的,可是我答应了她。‘你还是这么懒?’这是她的第一句话,我没言语。‘唉!’她叹了一口气,‘假如你也能不懒了;你看我!’我没说话。‘其实你也可以不懒的!咱们——’她没往下说,我始终没开口,她落了泪,走开。我便在海棠下睡了一夜,懒得再动。她又走了。不久听说她出嫁了。不久,听说她被丈夫给虐待死了。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我听她的话改为勤谨,也许能保全了她,可也许丧掉我的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也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永远的活着。

到如今你还想念着她?我问。

哼,那就是那次破了懒戒的惩罚!一次不懒,终身受罪;我还不算个最懒的人。他又卧在床上。

我将酒瓶挪开。他又说了话: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我懒得理想,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永远卧在海棠花下——受着永远的惩罚!

过了些日子,我果然将他埋葬了。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懒人”自幼即懒,既无理想,又缺常识,既讨厌社会,也为社会所厌弃,“他确是个宝贝”一语流露着对他的讽刺。
B.“我”用“酒”撬开了“懒人”紧闭的心扉,才发现他并非冷漠之人,借着酒力叹出的那口气,是其内心温热的证明。
C.“懒人”讲述的,不只是一个爱而不得的伤感故事,里面还包含着对理想与现实、“懒”与“不懒”、生与死的深沉思考。
D.结尾处“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固然有文化的背景,但也折射出人情冷暖,意味深长,令人唏嘘不已。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嵌套式结构,但实际上嵌入的小故事,即“懒人”过往的人生经历,才是叙述的主体内容。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我”是“懒人”过往故事的发掘者、讲述者,也是评论者,体现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C.小说前后细节之间照应巧妙,比如“我”对“懒人”谈及人变成“桂树或梅花”,便为后文写“花木样的恋爱”埋下伏笔。
D.老舍善于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等真实元素融入作品,使本文和《骆驼祥子》等作品一样,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
3.小说是怎样写出“懒人”之“懒”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小说中多次写到海棠,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写海棠的意图。
2023-11-05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注]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驱A民而归之B农C皆著于本D使天下各食E其力F末技G游食之民H转而缘南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年,有中世、中等年纪以及中等收成的年岁等意思,文中指后者。
B.先王,指古代圣王,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之“先王”意同。
C.大命将泛,形容国家将要灭亡,大命指国家命运,泛指倾覆、覆灭。
D.狼顾,顾,回头看,文中指遭受苦难的天下百姓像狼一样伺机暴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嵩山之东,河汝之间,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四年种植的收成相当于一般地区的五年,一个农户种粟可收粮二百石。
B.管仲、贾谊都认为实施王道的基础是“粟多”,公私积贮充实才知礼节而不生奸巧,若民穷至于卖儿卖女,则国家危险。
C.贾谊认为,粮食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力充裕,则可以应对荒年和兵灾,无论攻、守、战,都可以很好应对。
D.贾谊认为,汉朝立国已四十年,天下富足安定,形成淫侈之俗,背本趋末不事劳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天下财产日渐枯竭。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2)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5.管仲和贾谊强调“粟多则国富”的道理,但实现的途径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023-11-05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意大利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疣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薄暮时分穿过市区,有三条通往医院的路。两条沿着运河,可是太长,所以人们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到医院去。河上有三座桥,都可以走,随你挑选。其中一座上面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一进大门就是个庭院,穿过去,对面又有一扇门,出去就到医院了。葬礼的仪式时常从院子里开始。老医院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结婚了吗?”少校问我。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注]本文的写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医生对“我”说,“我”可以重新踢球,他的意思是“我”的腿经过治疗会痊愈,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
B.少校经常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暗示“我”不是意大利人,此时“我”身处在异乡意大利,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
C.“我”一直追问为什么“不应该结婚”,少校的反应却有些反常,这种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少校内心的极度悲愤。
D.“别叫我少校先生”表明少校厌恶少校的身份,这是因为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他极度厌恶战争。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暗示了“我们”负伤不能再上战场,为后文写在医院发生的故事做铺垫。
B.小说对店门外挂着的动物的描写,渲染了阴郁的氛围,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揭示了小说反对战争的主题。
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聚焦医院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更简洁集中,且故事更真实。
D.“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小说对这一细节的描写意在表明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3.“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用较多篇幅描写少校的语言,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年前,《流浪地球》与《封神》两剧组比邻而居。一天,郭帆带团队参观友邻拍摄现场,叹为观止:“跟《封神》比,《流浪地球》就是手工业。”

《封神》何以能令被誉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先锋”的郭帆赞叹,可用一组数据说明:该片登记过的剧组人员超过8000人,最高峰同时在组2600人;拍摄时长跨越18个月,拍摄日总共有437个;从项目筹备到第一部上映历经9年;涉及的新技术工种难以计数,单是置景工厂就聚集有预置雕刻师、道具皮具师、马具制作师、置景木工师、道具篾匠、刺绣师、毛发钩织师、泥塑师、雕塑艺术家、3D打印工程师、概念设计师等上千位艺术家。电影片尾字幕令人叹为观止,仅工匠名单一项,就多达千人。

194813个工种撑起经典电影《小城之春》,到如今《封神》的8000人大团队,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如此迅猛。据央视新闻近日一篇文章《300000字!洞察国产电影崛起的秘密》,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链越分越细,拍摄质量越来越精良,工种越增越多,技术需求越来越高,近10年间,诞生了20多个新工种,包括动作捕捉、虚拟拍摄、数控编程、3D打印等等。其中,七成以上的新增工种跟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有关。总的国产电影产业链工种已经达到惊人的300多个。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使电影的艺术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使其摆脱了技术条件的制约,为电影创作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特别是对于电影制作技巧的丰富、制作手段的改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李瑞峰《〈封神〉片尾8000人的名单,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未来》)

材料二:

电影产业的基础是电影工业。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工业及工业革命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产品的供给,节约了成本,保证了产品的“基本标准”,避免了手工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高成本、低效率。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就是用机器替代了人工、用分工替代了单干、用流程替代了随机、用批量替代了单一,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准确度和使用效率。电影的工业化生产也同样如此,它有专业化的分工,有一批专业化的、可以为不同电影服务的“批量化生产”的企业,有领导型企业所主导和建立的兼顾公平与发展的行业体系,有可以成规模生产的设备、技术、摄影棚、车间、放映机构等相关条件,有完整系统和公开透明的法规政策、行业规范、保险体系等等。正是这些工业要素的逐渐完备,最终构成了电影工业乃至电影产业体系。

在中国,早年一直将电影当作艺术或意识形态的载体看待,忽视了工业属性,使得中国电影工业起步较晚。关于电影是工业的定位,最早可见著名电影理论家、翻译家、评论家邵牧君发表于1995年的《电影万岁》,他在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它(电影)首先是门工业,一门由光学摄录系统和洗印放映系统构成的工业。”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座新开始探索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建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特别是2002年开始实施新的《电影管理条例》后,开放行业市场准入,在短短二十来年时间里,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重建,经历了四个阶段,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2002~2010年,中国电影工业进入了产业化改革阶段。2002年,各类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可以“自由”进入电影行业,出现了初步的全球资源整合。在传统的国有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企业之外,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电影企业,促成了中国电影产量的井喷和电影影院、银幕数量的快速增长。第一部大投资、大制作的所谓“大片”《英雄》的出现,也源于这种开放带来的全球资源的整合。

2010~2014年,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初具规模。这段时间,电影行业的分工更加细致,国际合作和全球合作成为常态,电影基地建设走上快车道。电影行业在资本的进一步推动和全球化影响下,先后出现了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影业、万达影业等行业领先企业;同时,横店基地、中影基地作为电影工业化生产的基地开始成形,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立初具规模。

2015~2018年,“互联网+”背景下电影工业格局重构。在互联网推动下,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创纪录的440.69亿元。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企业的介入,正在形成的原有的电影工业体系被重新洗牌。电影产业链的纵向整合、电影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以及电影业与其他文娱行业的多元整合都在互联网条件下重新开始。

2018年之后,电影工业体系迎来建构的新起点。首先电影转属宣传系统直接管理,强化了电影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同时全球娱乐与传媒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形态、数字产品、数字资产、应用场景,正在进行更加立体的链接和覆盖,虚拟现实、元宇宙、ChatGPT等都是未来的想象空间,电影工业的数字化体系正在探索和建立之中。中国电影在新的“十四五”规划期间,必须在新形势和新技术背景下完成电影工业体系的重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首先是时间短,仅仅只有二十年,几乎要走好莱坞一百多年的道路;其次,发展快二十年期间,电影产量与电影市场规模扩大了数十、数百倍,根本无暇建立稳定的电影工业体系;第三,变化大,国际环境从快速全球化到快速多极化,国内环境从经济高速到经济企稳,加上金融冲击、互联网入局、疫情影响、文化治理、审美迭代,种种变量都不断改变电影工业自身的发展轨迹。从“万达”要成为全球跨国电影企业的宏大远景,到后来收缩国内院线续命;从当时“东方影都”要成为世界电影生产的重要基地,到后来主要为国内电影生产服务,从这些变化,我们能感受到电影工业化进程所经历的曲折;

(摘编自尹鸿《微信公众号山城学术圈:从计划到市场、从全球化到数字化》)

材料三:

20198月推出的CINITY系统,融合了4K3D、高亮度、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音频等7大电影领域的高新技术。支持4K3D120fps1250Mbps内容解码播放。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关键技术的突破能使电影画面更清晰,色彩更绚丽,影像更流畅,细节更丰富,动作更连贯,声音更逼真,与先进的拍摄效果相匹配,显著提升了影院的放映质量和观影体验,提振观影热情,CINITY影厅的票房产出是全国单银幕票房产出的2.5倍。目前,国内30余个城市的近80家影院已安装了CINITY系统。

在近日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欧洲电影博览会上,欧洲电影博览会主办方特别授予中影CINITY系统特别技术成就奖,表彰中影CINITY系统不断突破创新,把更多人吸引到电影院,以高新电影技术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引领电影业进入观影新时代所作的卓越贡献。

(摘编自《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做好电影科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数庞大的剧组决定了中国电影产业链越分越细,拍摄质量越来越精良,工种越增越多,技术越来越高。
B.近十年间诞生的动作捕捉、虚拟拍摄、数控编程、3D打印等20多个新工种都跟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有关。
C.电影的光学摄录系统和洗印放映系统都是工业元素,中国一度忽视了电影的工业属性,电影工业化起步较晚。
D.电影画面更清晰、色彩更绚丽、影像更流畅、细节更丰富、动作更连贯、声音更逼真取决于放映技术的进步。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开始探索建构新的社会条件下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2002年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重建走上了快速道。
B.中国电影工业进入产业化改革阶段,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电影企业,促成了中国电影产量的井喷和电影影院、银幕数量的快速增长。
C.中国电影二十年的工业化进程着力于电影产量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加之影响变量多样,无暇建立稳定的电影工业体系。
D.电影工业数字化体系的探索和建立,要借助于各种新的数字形态、数字产品、数字资产、应用场景更加立体的链接和覆盖。
3.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解说材料二最后一段相关说法的一项是(     
A.在中国动画新百年开启之际,由追光动画推出的《长安三万里》惊艳亮相,让水墨、素描、诗歌等传统中国美学特色元素拥有当代属性,呈现了非凡的视觉奇观。
B.电影《红海行动》在拍摄技术上突破了以往战争电影类型片的局限,运动镜头、大全景比比皆是,导演组,特技、拍摄、剪辑团队,均来自两岸三地以及美英等国。
C.《流浪地球》依托最先进的特效和拍摄技术讲述东方式的集体主义英雄观,在学习模仿好莱坞科幻类型片基础上,自主创新,基本构建起国产科幻电影的成熟机制。
D.《封神·朝歌风云》以其大气磅礴的氛围和史诗般的情节构筑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中国神话影像世界,在类型上接续了原有的封神神话谱系中的话本、杂剧和电视剧。
4.请概括中国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的阶段性特征。
5.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谈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中的“技术”,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11-03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性宽仁,袭封唐公。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节选自《新唐书·本纪·卷一·高祖》)

材料二: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时年十六,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虏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定兴从之。军至崞县,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去。高祖击历山飞,陷其围中,太宗轻骑取之而出,遂奋击,大破之。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唐兵西,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高祖不纳。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

(节选自公众号山城学术圈)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突厥A围炀帝B雁门C炀帝从围中D以木E系诏书F投汾水G而下H募兵I赴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过秦论》中“叩关而攻秦”的“关”即函谷关。
B.钲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摐金伐鼓”中的“金”即为“钲”。
C.“遂引去”中“引”意为退,《苏武传》中虞常谋反“果引张胜”的“引”也是此意。
D.且,意为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且”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朝为官,建功立业,功勋卓著,后隋朝君主昏庸,猜忌杀戮,天下大乱,最终君臣分裂。
B.李渊曾因生病没能按时觐见隋炀帝,听闻被隋炀帝问起,就放纵自我,以喝酒、收受贿赂来掩藏自己对朝廷的异心。
C.合理使用真假虚实的策略、打心理战能取得克敌制胜的效果。太宗以此让突厥相信救援大军来到,成功救出隋炀帝。
D.成功从来艰难,除了大量的人才储备、物资支撑,还需要政策路线的指引,高祖与太宗也曾意见相左,但最终走向统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
(2)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
5.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唐高祖、太宗两位君主开国建功共同的综合素养。
2023-11-03更新 | 29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李泽厚从中总结出中国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多重内涵。

“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由于“乐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所以才会要求我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B.“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乐观”是一种表现为虽然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但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C.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都有一定关涉。
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疏与细致之别。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乐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C.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D.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孔子问曾点之志,曾点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回答被后世誉为“曾点气象”。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曾点气象”中所体现出的“乐感文化”。
5.根据材料,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标志性特征,除“乐感文化”一说之外,还有“忧患意识”说,两者矛盾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1-0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

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叶民有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进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下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太上,下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己。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材料二: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子墨子闻之曰:“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也,而旧者新是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

(节选自《墨子·耕柱》)

【注】①叶公子高: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果,字子高,封地在叶,所以被称为叶公。②路寝:君主居住的正屋,此指建有齐景公正屋的高台,即路寝之台。③三棘六异:即三翮(hé)六翼,九鼎之别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
B.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
C.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
D.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文中指“一车四马”,同《登泰山记》中的“自京师乘风雪”的“乘”词义不同。
B.倍,文中指“违背,背弃”,同成语“倍道而行”中的“倍”词义相同。
C.智,文中通“知”,意思是“知道,了解”,与《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中的“智”词义不同。
D.是,文中是代词,意思是“这”,同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中的“是”用法和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公子高、鲁哀公及齐景公均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略,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不同答案。子贡对此不解,后经孔子解释,才知三国人心向背不同。
B.圣明的君主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在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阴谋与动乱,这值得那些只知依赖效仿舜的君主们学习。
C.墨子认为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政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是因为孔子告诉了叶公子高本人已经知晓的答案,没有告诉叶公子高本人所不知晓的内容。
D.面对孔子对叶公子高有关政事的回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回答属于亡国之言,而墨子则认为孔子属于无效作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
(2)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
5.根据材料二,墨子认为应该用什么治国?为什么?
2023-11-0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注】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此时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正赶上元宵佳节,外出游览,并由此产生感想,故而写下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前人诗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陡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写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2.《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抒情性的文学体裁。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概括分析。
2023-11-0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黑骏马(节选)

张承志

我骑着马哗哗地趟着流水,马儿自顾自地停下来,在清澈的中流埋头长饮。我抬起头来,顾盼着四周熟悉又陌生的景色。二十来年了,伯勒根小河依旧如故。

河湾里和湿润的草地上密密地丛生着绒花雪白的芦荻,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幻不定的队列。刚刚降落的雁群吵嚷着、欢叫着,芦苇被挤得哗哗乱响。大雁们在忙着安顿一个温暖的窠,它们是不会理睬自然界中那些思虑重重的人的。

我催马踏上了陡峭的河岸,熟悉的景物映入眼帘。这就是我阔别日久的草原。哦,故乡,你像梦境里一样青绿迷蒙。你可知道,你给那些弃你远去的人带来过怎样的痛苦么?

侧山岗上有一群散开的羊在吃草,我远远看见,那牧羊人正歪在草地上晒太阳。我朝他驰去。“呃,不认识的好朋友,你好。呃,好漂亮的黑马哟!”他斜着眼睛,瞟着我的黑马。

“您好。这马么,跑得还不坏——是公社借给我的。”我随口应酬着。

“呃,当然是公社借你的——我认识它。嗯,这是钢嘎·哈拉。错不了,去年它在赛马会上跑过第一名!”钢嘎·哈拉!像是一个炸雷在我眼前轰响,我双眼晕眩,险些栽下马来。但我还是沉住了气。我下了马,坐在他旁边,递给他一支烟。哦,钢嘎·哈拉!

我注视着这匹骨架高大、脚踝细直、宽宽的前胸凸隆着块块肌腱的黑马。阳光下,它的毛皮像黑缎子一样闪闪发光。我的小黑马驹,我怎么认不出你了呢?你看,时光像草原上的风,我一去九年,从牧人变成了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你呢,成了名扬远近的骏马之星。你好吗?我的小伙伴?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我同她别后就两无音讯,你该明白我是多么惦念着她。因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泞。你在摇头?你在点头?她——索米娅在哪儿呢?

“大哥,你是伯勒根生产队的人么?”我问。

“不是。不过,我们住得很近。”

那时,父亲在伯勒根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

“额吉!”他嚷着,“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

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我使劲挣出她油腻的怀抱,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

父亲喝足了奶酒,一把扳过我的肩头,“孩子,从你母亲死掉那天,我就一直想找这样一个人家……白音宝力格!在这儿长大吧,就像你的爷爷和父亲一样。额吉家没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

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蓝翅膀的燕子在牛头前面纷纷闪开,粗直的芨芨草在车轮下叭叭地折断。我时时扯开嗓子,吼上一两句歌子。

十四年前我和索米娅都十三岁了。过年的时候,奶奶给我和索米娅都穿上了新皮袍。在这样重要的节日,我居然和女人家一样,赶着牛车去串门;而其他有畜群人家的孩子,却神气地跨着剪齐鬃毛的高头大马,随着大人的马队,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唉!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匹马呢?

春天,清明前几天的一个清晨,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怀驹的骡马死了,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

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被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怀里。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白音宝力格是好孩子,是神给她的男孩,所以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我们完全被奶奶的思想征服了。

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我和索米娅则扔下筐,帮它把弄脏的黑皮毛擦净,把奶奶缝上的歪了的红布护身符挂正,把我们省下来的月饼块、红糖、油果子,一块块地喂给它吃。远处,奶奶飘着一头银发,勤奋地忙碌着。

一天,我们正在逗黑马驹玩呢,奶奶突然来了兴致,她一面挤着奶,一面在情在意地唱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

她的嗓音嘶哑而高亢,索米娅和我对望着,呆呆地听着奶奶自我陶醉的吟唱。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迢迢路程,穿越茫茫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哥哥一次次地总是找不到久别的妹妹。神妙的曲调在我心中唤起的阵阵感动。歌子唱完了。我醒过来。

索米娅正搂着黑马驹的脖子,不出声地流着泪。我大喊道:“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快马。我,我要骑着它走遍乌珠穆沁,走遍锡林郭勒,走遍整个草原!”索米娅闪着黑黑的眼睛盯着我,“嗯,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郭勒和全部草原以后,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来看看我吗?”

“当然!”我毫不迟疑地回答。

“喂!喂!”牧羊人推了我一把,“你怎么,生病了吗?朋友,你的气色很不好!”

我猛然一惊,“噢,没什么,”我回答说,“天气真暖和。”随即,我站起来,拉过钢嘎·哈拉。

(有删改)

【注】《黑骏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即文中的“我”)的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此文节选自原著开头部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重返阔别已久的草原,“熟悉的景物映入眼帘时”,“我”倍感熟悉和亲切,对于过去的经历已经能够看淡且释怀。
B.“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等细节生动表现了奶奶这位草原传统女性的仁慈、宽厚与坚韧。
C.奶奶说着一套套的迷信话,还给黑马驹缝护身符,客观呈现了草原上原始蒙昧的习俗,暗含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呼唤。
D.“我”与索米娅在听完奶奶的古歌之后,都被深深打动,之后两人之间的对话,暗示两人之间萌发出纯真、朦胧的情愫。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从牧羊人口中得知所骑之马便是幼时骑过的钢嘎·哈拉时,“我”震惊无比,这样的巧合自然地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
B.文中对奶奶吟唱古歌《钢嘎·哈拉》的描写,既与标题相照应,暗示了人物悲剧的结局,也为小说增添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C.“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地域风情,又用其他孩子来正面衬托出“我”对马的渴望。
D.文中黑骏马成长为明星骏马,暗合了白音宝力格从寄养在额吉家的小男孩成长为优秀的畜牧业工作者的人生经历,具有象征意味。
3.小说善用散文化的笔调,极具抒情意味。请任选两处景物描写,谈谈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小说以“我”作为叙述者来讲述故事,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23-11-0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拔尖强基联合定时检测语文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

②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他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就会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

③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④“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外,还有“骑士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⑤“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⑥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⑦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

⑧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摘编自余秋雨《君子之道》)

材料二:

①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②“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③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君子人格,孔子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圣人”和“小人”。关于“圣人”,他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④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⑤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精深而全面,完全不比中国文化人差,但他暗中固守西方人格模式,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
B.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君子”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所以“君子”包罗万象,非同小可。
C.世界各民族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每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故乡”。
D.儒家对“君子”人格的维护与设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这个词在西周时期早已流行,孔子将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崇德向善的人格范式。
B.“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是“治人”的前提,这说明儒学是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的。
C.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直接言明“做什么、怎么做”,具有“实用理性”精神。
D.《论语》中的“实用理性”精神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有助于为全社会培育和塑造更多的君子人格。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层层递进,先说各民族具有不同集体人格,再论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是“君子”,进而论述儒学“君子之道”是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
B.材料二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并指出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C.材料二论述“儒学是君子之学”,有助于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论述儒学具有“实用理性”的精神,则充分彰显了君子文化的当代现实意义。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达了“做君子”的追求,都肯定了“君子人格”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如果让你在“践行君子人格,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班会上发言,倡导全班同学践行君子人格,在班级营造君子之风,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2023-11-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拔尖强基联合定时检测语文试题(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