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赏心亭

王琪

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

昔人已化辽天鹤,旧画难寻《卧雪图》

冉冉流年去京国,萧萧华发老江湖。

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噪西风入座隅。


【注】①金陵,南京。赏心亭,在南京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②辽天鹤,辽东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作白鹤回到家乡去。③卧雪图,指《袁安卧雪图》。相传赏心亭上曾张挂《袁安卧雪图》,后遗失。袁安,东汉人。曾在雪天僵卧床上。④萧萧,花白稀疏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千里秦淮的壮丽,第二句写江山的清丽壮美。
B.“旧画难寻《卧雪图》”一句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想效仿袁安在雪天僵卧在床的心愿。
C.颈联第一句写诗人离开京城,时光缓缓流逝;第二句写诗人在江湖,白发稀疏。
D.此诗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的地方相同,但抒发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2.“残蝉不会登临意”一句包含了诗人哪些“登临意”?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2019-10-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理科)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④吴兴:今浙江湖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由兴亡之变发出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文叹老、送老、别友之事。
B.上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落魄的形象。
C.结尾实写了诗人在雨夜思念故人的情景,又饱含伤时忧国之情,有“沉郁”之风。
D.“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与落魄的形象,也是对“岁华销尽”的具体说明。
2.这首词的起承转合意脉不断,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③。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冬天。之前苏轼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自求外放到杭州做官,后又请求调任密州,此词是他于密州为官两年即将离任时所作。②马耳、九仙山:密州(今山东诸城)周围风景秀丽的山峰。③南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记载密州城北有台,“东坡为守日,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日超然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是苏轼即将离任密州时所作,既有对密州风物的描写,也寄寓了词人的人生感慨。
B.上片先写词人登临密州有名的马耳山、九仙山时的所见,晴空里晚云飘逸,显得闲适自在。
C.“真个是超然”一语双关,在抒发词人的超然情怀的同时,点出词人登临之处是超然台。
D.下片“小溪”三句。描写鸥鹭由团缩静卧到翩然飞去的情态,暗喻自己即将似轻烟离去。
2.本词上下片的内容结构及抒情方式有何特点?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落木萧萧,鸿雁南飞,萧瑟之秋引发了悲哀之情。
B.颔联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能体味到诗人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C.颈联将思乡情一泻无余,遥看孤帆远去,自己却无法一同前往,思乡更甚。
D.“迷津”这一典故有关隐士长沮和桀溺,表现出诗人远离尘俗的决然之意。
2019-09-2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为吊古伤今之作,慨叹历史兴亡变化,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声。
B.首联即景生情,古台之上,草木凋零,也使身在他乡的诗人怀念起故乡。
C.颈联有声有色,夕阳为旧垒增添了一抹亮色,磬声使空林多了一丝生气。
D.尾联抒情,诗人感伤于世事沧桑,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中仍独自流淌。
2019-09-2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呈蒋、薛二友

【宋】赵师秀

中夜清寒入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

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

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

春来拟约萧闲伴,同上天台看海涛。


【注】①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②香醪: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衣、饮二事的介绍,略加勾勒,便刻画出了一个生活清贫但志趣不俗的形象。
B.“心似水”“事如毛”运用比喻手法,颈联上下句体现的不同人生境界形成鲜明对比。
C.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无欲”两句体现了宋诗多议论说理的特点。
D.诗歌尾联照应题目,以景结情,使全诗境界由小变大,诗歌意蕴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2.本诗颔联“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表达十分精妙,请加以赏析。
2019-09-22更新 | 641次组卷 | 16卷引用: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陈与义避难湖、湘间,湖南守帅向子湮组织军民对金军进行了有力的阻击,本诗便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对身份、情态的自述,塑造出了坐看风云、不问世事的隐逸形象。
B.颔联运用多感官描写,描绘出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的壮阔,气势雄浑。
C.颈联中的“海”意指暴雨,连劲拔的竹枝此时都被压低,足以看出雨势之大。
D.尾联反用杜甫诗句“床头无漏无干处”,表现出与杜甫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
2.诗歌中间两联意蕴丰富,请加以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2.请从 “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稀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风”字而去,嘲讽稀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登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吕逸人不染风尘的超俗节操。
B.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作者笔下的吕逸人所居之境,青山妩媚,流水多情,身处自然,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
D.这首诗既有上下句虚实相间,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笔姿灵活,变化多端,颇有情味。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阮公体三首(其二)【注】

刘禹锡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鹫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
B.朔风劲吹、秋霜凛冽、道路遥艰、阴云密布,这是诗歌为老骥、鸷禽创设的环境。
C.“驰”和“拂”精于炼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老骥扬蹄疾驰,鸯禽展翅迅飞的形象。
D.全诗描写和议论相结合,脉络清晰,尾联骨力雄健,感情激荡,饱含哲理。
2.“老骥”和“鸯禽”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