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向空间开拓视野,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下句说明“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此典故,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的感伤。

(2)比较本诗与《登高》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异同。
2024-03-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向空间开拓视野,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下句说明“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此典故,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的感伤。
2.比较本诗与《登高》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异同。
2024-02-1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其北有采石矶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指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秋夜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上讽咏自己的诗作,大为赞赏,与袁宏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振,后至东阳太守。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第二句从细处着墨写牛渚夜景,工笔细致描绘了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显出境界的空阔。
B.颔联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一个“望”字,包含了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一个“忆”字,追忆了袁宏和谢将军同游牛渚的经历。
C.第四句中的“空”译为“白白地”,也暗示了诗人此时的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也与颈联中的“不可闻”形成深沉的慨叹。
D.谢尚在牛渚乘月泛游遇见了袁宏朗吟诗作,诗人此时也来到牛渚,眼前所见之景亦与之同,也是诗人于此夜“怀古”的诱因。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8-1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岳阳楼

李商隐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注】①赤玉幢:指神仙居处。这里指岳阳楼的倒影。②周班:周室封爵的等级。③高唐雨:诗中指楚王沉溺女色。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诗首句从眼前之景写起,描绘了岳阳楼上红日斜照楼窗的景象。
B.李诗首句从岳阳楼地理位置写起,“带百蛮”写出了楚地的荒凉。
C.元诗以“怅望”一词点出心绪,李诗用“无心”抒发了胸中的愤懑。
D.元诗写景,借景抒情;李诗咏史,借古说今,具有强烈的鉴戒意义。
2.同是登岳阳楼,但二位诗人抒发的情感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声(节选)

白居易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


【注】①翛(xiāo)然: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并没有直接写松声,是从侧面写松声,以微风来写风声,为写松声蓄势。
B.颔联写了寒山飒飒的雨声和秋琴泠泠的弦声,这是以声写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C.诗歌题为“松声”,但是通篇不见“声”字,却又无一处不是写“声”。
D.由“寒山”“秋琴”“竟夕”可以推知,本诗吟咏的是夏天雨夜的松声。
2.本诗是如何描写松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总领全诗,从大自然生长茂盛的花切入,抒写自己在繁华似锦的春天,在国家多灾多难时登临高楼,内心感慨万千。
B.颔联抒写锦江美好的春天,大地已经苏醒,春天的气息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来飘去见证了从古到今的变化。
C.颈联诗人通过想象告诉我们朝廷就在那遥远的北极,任何人无法企及。吐蕃还要来侵扰唐朝又有什么用呢?
D.诗人借助自然之景联系古往今来的变化,融国家灾情与个人情感为一体,体现诗人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请简要概述尾联寄予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列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                   
2.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是(     )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B.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C.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D.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2022-05-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注】

白居易

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

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

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

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


【注】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几乎整日坐在松下,“尽日”表明诗人不理政事,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B.第三句中的“行立”“坐卧”分别照应第二句中的“池畔行”和第一句中的“松下坐”。
C.第四句以寥寥数字表现了诗人淡薄无欲、安贫乐道的形象特点。
D.诗人以“流年过”“白发生”写不知不觉中光阴如水般流逝,自己已华发暮年。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横二方面着笔。
2.“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独”字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2022-04-11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有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老莱衣的典故紧扣题意“觐省”,而“万事非”则表明人间万事都已变化,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
B.颔联对仗工整,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有一气流贯之妙。
C.颈联“静”字突显滩声汩汩,以静衬动;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隐隐流露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诗歌第二句前后呼应。
2.本诗不写寻常送别的凄切缠绵而重在体现诗人丰富深沉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此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