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避暑纳凉

钱起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

初晴草蔓缘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

十旬河朔应虚醉,八柱天台好纳凉。

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

【注】①十旬:此指酒。②河朔: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③沧浪指沧浪歌,《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盛夏纳凉的缘由,木槿花开,白日天长,写出了夏日的特点。
B.颔联描写纳凉时所观景色,借草蔓、苔衣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新之景。
C.颈联描写避暑,天台上凉风习习,借酒浇愁,心中的愁与暑热都消退了。
D.这首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对仗工整,用词妥帖,清新婉丽,凝练隽永。

(2)诗歌讲究炼字,请赏析颔联“缘”“染”二字的妙处。
(3)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联系全诗,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2023-11-26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胞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本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023-09-18更新 | 29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 怀

陆游

万里驰驱坐一饥,自怜无计脱尘鞿。

身留幕府还家少,眼乱文书把酒稀。

客路更逢秋色晚,故山空有梦魂归。

芋羹豆饭元堪饱,错用人言恨子威

【注】①子威:西汉乐昌侯王商的字。王商为人敦厚,因不满大将军王凤专权,二人心生罅隙。后皇帝听信王凤谗言,免去王商官位。三日后,子威去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因为生计不远万里策马疾行,奔波劳走,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从“身留幕府”和“眼乱文书”两个角度,概括了诗人常态化的生活样貌。
C.颈联上下两句先虚后实,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
D.末句用典,揭示了想粗茶淡饭果腹尚不能遂愿的原因,照应前文,深化了感情。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注:①块然:孤独貌。②壮齿:壮年。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柔条”两句借柔条与绿叶随时令之变,或强劲,或枯黄,表现时光流逝。
B.“明月”两句,“皦皦”写月之明亮皎洁,而“流”字赋予月光动态之美。
C.“壮齿”两句写诗人壮年时期常常漂泊不定,如今人到暮年仍怀慷慨壮志。
D.本诗属于古体诗,在表情达意上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
(2)“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本诗“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中的“空”字,与《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有何不同?请比较赏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山石(节选)

(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①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辞去节度推官一职,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②荤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③鞿: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首叙写游踪的诗。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到惠林寺的所见所感。
B.“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到寺之前的行程,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展现行程的艰苦。
C.结尾四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
D.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绚丽飘逸,洋溢真挚之情,状写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
B.五、六两句,诗人看到巨大的盘陀山出没水中,追随浪涛,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
C.七、八两句呼应首句“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密布,诗人赞叹景色之美。
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
2.这首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北塘避暑【注】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此诗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扣题,交代避暑的时间、地点,次句表现诗人在幽静环境中的飘逸超尘之感。
B.颔联写诗人并不借助管弦消遣,而沐浴清风,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
C.颈联借“水鸟得鱼”“岭云含雨”,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一近一远,情理兼备。
D.尾联诗人因酒已喝尽,酣然入梦;梦中醒来,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是(       
A.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
B.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
C.诗人借酒消愁,抒怀以天下为己任,心忧家国的强烈责任感。
D.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渔家傲

谢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
2.综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渔家”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起于隋唐,盛于宋,又叫诗余、曲子词。按照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B.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人尊称其荀卿,先秦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荀子》,为荀子与其门人所著。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
C.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谥“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D.《想北平》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等四大“历史的都城”对比,突出北平的动中有静、布局得当等特点,表现出作者热爱北平、愿意居住在北平的深厚感情。
2022-05-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北宋】晁补之

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减酒杯深。故人心。

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

1.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     
A.野望B.归隐C.饯别D.怀旧
2.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
B.“油灯”句借助典型画面表现人物心理。
C.“羊山”两句以行人情状反衬自身遭遇。
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清丽,情思宛转。
3.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事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任期将满,回京之前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西湖景色之秀美,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B.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湖水澄澈、千山苍翠、明月如珠、早稻新发,如此美景让诗人留恋。
C.这首诗善用比喻,如颈联写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贴切又新颖。
D.“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飘曳的裙带,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了春日的西湖之美。
2.有人评价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