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2 道试题
1 . 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中国建筑“文法”的一种体现。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2024-04-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随堂检测
2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地坛》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包括对生与死,都有深邃的思考。
B.《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对湘江秋天景色的描写,由眼前之景想到革命的道路无比曲折,由此抒发了自己对革命未来之路的担忧之情。
C.《反对党八股》中列举了党八股的多条罪状,重点批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并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
D.《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李白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恍的梦境,并在这奇特的梦境之中寄寓着诗人深沉的慨叹。
2024-03-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以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人生苦短的悲凉,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行乐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展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怀古”赞扬孙权、刘义隆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促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积极抗金、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
C.《劝学》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设喻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有侧重,句式富于变化,明白易懂,毫无板滞之感。
D.《赤壁赋》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非常清晰,反映了作者由最初的苦闷到最终归于旷达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024-02-2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下列对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表述,他与知府朱孝纯等人在乾隆三十九年除夕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在泰山日观亭上等待观看日出。
B.《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培育杂交水稻的感事迹,表现他为人类做贡献的高尚品质,被称种子达人。
C.《百合花》中的通讯员衣肩处那个裂口,共出现了3次,这个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物质生活的艰苦。
D.《致云雀》是世界著名的英国诗人雪莱(1792—1822)的作品,诗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忧伤的云雀形象,意蕴深刻比喻新奇。
2024-02-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学习论述类作品,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下列对作品论证特色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劝学》善用比喻论证。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反复说明问题;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师说》善用对比论证。如以“圣人”“众人”对比表明人生来有天赋差异,以“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表明通过从师学习能消除这种差异。
C.《拿来主义》作为一篇驳论文,主体结构是先破后立。开篇先指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的危害,再提出“拿来主义”,极富现实针对性。
D.《读书:目的与前提》逻辑严密,思辩性强。文章先界定概念与阐释道理,再从切身体会出发阐释自己对读书的思考,最后结合阅读现象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
2024-02-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写景抒情散文,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提升文学欣赏品味。下列对经典散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诗意。作者将陶然亭等著名景点一带而过,却从秋槐、秋蝉、秋雨等日常景物中品出了浓浓的秋味。
B.《荷塘月色》写景细腻生动,手法多样。如描写月光下的荷塘时,用博喻和拟人从多个侧面表现荷花之美,用通感激发读者对荷香的美好想象。
C.《我与地坛》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作者记述人生经历,怀念早逝母亲,写景融入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充满哲理意味。
D.《听听那冷雨》虽是散文,却有诗的神韵。作者有意撷取中国古典意象,尤其是农业时代意象入文,回避了西方意象和现代意象。
2024-02-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头上长了癞疮疤,这成为人们取笑他的由头,也和他屈辱的处境分不开。
B.“估量”一下对手,表明阿Q不是冒险、蛮干之人,也是讲究策略的,然而最终结局大抵都是一样的,以阿Q的失败而告终,表现了阿Q善于投机的性格。
C.“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的“照例”说明阿Q被打不是第一回,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了习惯。
D.明明是自己被欺侮,却要去欺侮自己最厉害的人那里寻找庇护,阿Q把自己的命运荣辱与赵家联系起来,足见其愚昧麻木到了极点。
2024-01-16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六调考试语文试卷
8 . 下列对课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一反我国诗歌“悲秋”传统,多角度、多层次描写了橘子洲头艳丽而盎然的湘江秋景图,“争”“击”“翔”等动词,展现出万物矫健、自在的生机,自然引发了诗人主宰苍茫大地的信心。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宇宙高空的视角来凝望地球,鼓动大洋的伟力来推倒地球,展现大自然雄伟壮丽的图景;天风海雨的气势,自由的句式,鲜明的节奏,表现出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C.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望”字,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一个“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D.李清照《声声慢》巧用意象,托物寄情。全词通过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冷消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情。
2024-01-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9 .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     
A.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B.“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C.“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D.“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2024-01-04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江都中学、仪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10 . 下列对《阿Q正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正传》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B.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
C.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不过因为他在赵太爷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
D.阿Q思想深处的保守心理,使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达了他革命的愿望。
2024-01-04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江都中学、仪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