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33 道试题
15-16高三上·河北邢台·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D.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D.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2019-05-11更新 | 115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彭浪矶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1.下列对全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
B.三、四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
C.过片两句,收回眼前现境,纯写矶边秋暮时分萧瑟冷落的景象。
D.结尾两句,收束全词,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复杂心理。
2.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处理情与景之间的关系的?
2019-05-0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常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

(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转汉,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③觱篥(bì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诗前两句,乌孙使臣朝罢西归,频频回望帝京长安,因归去后不能称王,暗示了深深的仇恨。
B.常诗第三句,“天涯”上承“归去”,辽阔无垠的空间从“天涯”二字中隐隐见出。
C.苏诗的前两句动静结合。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动,此为动。
D.苏诗前两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以明月、西风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2.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4 .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               略:掠夺,夺取
B.臣愿得               谒:请
C.今闻将军之首        购:重金征求
D.计不知所出耳        顾:回头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宾客,春秋战国时期多指他国派来的使者,后来也指依附于贵族的门客、策士、食客。
B.祖,即祖道。古代使者出使前,人们为其举行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称为“祖道”。
C.变徵,古代“五音”之一。五音除变徵而外,还有变宫、商、角、羽四个不同的音级。
D.郡县,古代的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与县。古代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在这种背景下,荆轲挺身而出,可见荆轲是一个义勇双全的侠士。
B.樊於期是在家境贫困时来投靠太子丹的,所以燕太子丹不忍心用他的头取信于秦王,他希望荆轲能改变原先的计划。
C.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表现出他的义勇刚烈以及对荆轲的信任。
D.诀别时的音乐描写,从侧面表现出荆轲慷慨赴难的悲壮;“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从正面突出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2019-05-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贵州省贵阳市第九中学、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4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寒食

陈与义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尊。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古诗,虽然五、六句均押平声韵,但仍然符合声律要求。
B.首联写出自己马马虎虎准备过寒食节,勉勉强强移席到了门外水边。
C.本诗用语精炼,“草草”“萧萧”“空”“忽”“吹”都确切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D.全诗景情结合、视听结合,有整体有细节,尾联直接把情感推向高潮。
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三、四句的景物描写对表达这种情感起何作用?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长佑,字印渠,湖南新宁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与同县江忠源友。咸丰二年,忠源率乡勇赴广西助剿,长佑从。粤匪自桂林走湖南,忠源破之於蓑衣渡,长佑有赞画功,奖叙教谕。又从破浏阳徽义堂会匪,擢知县。咸丰三年,平衡山土匪,擢同知直隶州。七年二月,进屯太平墟。贼由吉安大举来袭,列阵二十馀里,以骁骑冲突,将士多死亡,全军败溃。长佑下马引佩刀欲自裁营务处刘坤一拥之上马退保分宜近县士民争运粮械济之溃卒皆来归军势复振。十年,擢广西巡抚。十一年,遗刘坤一剿柳州土匪,斩其渠伍声扬,馀党就抚。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长佑疏言:“万一防护不及,致有同於前案,或更甚於前案,其有害於云南一隅犹小,其有挠於中夏全局甚大。洋人通商,意在图利,亦断无不思远害之理。应俟三五年内外官民稍稍安定,遣员商办。”长佑以滇事渐定,屡疏引病乞罢,优诏慰留。同治七年,法兵窥越南东京。长佑疏言:“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请以广西兵二万为中路,广东、云南各以万人相犄角。广东之兵自钦、连而入,云南之兵出洮江而东。别以轮船守广东顺化港口,断其首尾,法人必无自全之理。”又力言刘永福可御敌,请密谕越王给其兵食。疏入,诏下廷议。八年,法兵陷东京,越匪纷起,广西援兵至太原,长佑檄道员沈寿榕率军出关,与为声援。长佑屡以病乞罢,慰留未许。八月,入觐,予假两月,九年,乃许开缺回籍。寻坐云南报销失察,降三级。十三年,卒於家。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广西、云南、湖南并立专

(选自《清史稿·刘长佑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佑下马引佩刀欲自裁/营务处刘坤一拥之上马/退保分宜近县/士民争运粮械济之/溃卒皆来归/军势复振/
B.长佑下马/引佩刀欲自裁营务处/刘坤一拥之上马/退保分宜近县/士民争运粮械济之溃卒/皆来归/军势复振/
C.长佑下马/引佩刀欲自裁营务处/刘坤一拥之上马/退保分宜/近县士民争运粮械济之溃卒/皆来归/军势复振/
D.长佑下马引佩刀欲自裁/营务处刘坤一拥之上马/退保分宜/近县士民争运粮械济之/溃卒皆来归/军势复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汉代起,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B.教谕,学官名。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元、明、清三朝,县学亦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C.总督,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
D.祠,封建时代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之人的房屋,也泛指祭祀。本文中属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长佑地位不高,但富有谋略。他虽然只是一个拔贡,但是跟随江忠源辅佐谋划立下功劳,不断被提拔。
B.刘长佑作战英勇,视死如归。太平墟一战,他率骑兵冲锋迎击,将士死伤大半,全军溃败,他死意已定绝不苟活,幸被救下。
C.刘长佑稳重谨慎,深谋远虑。在处理英国在云南设通商一事时,谏言缓三五年等待云南境内的官民慢慢安定下来再派官员与英国人商议办理。
D.刘长佑忠于朝廷,深得皇帝厚待。他为官能干,虽因云南军费报销案牵连被降三级,但皇帝虑及他从前的功劳,表彰他端正稳重,当即下令免除处分,仍旧依照总督先例评定功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
(2)长佑屡以病乞罢,慰留未许。八月,入觐,予假两月,九年,乃许开缺回籍。
2019-05-0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向后看”也很美

当今世界,技术的指数级增长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追逐流行与新潮似乎已成为人类的本能。在这种趋势下,一些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存亡挑战。如何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不被“快节奏”的时代浪潮所淹没?人工智能为传统技艺的延续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据报道,日本总务省自2019财年启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保存传统手工艺的试点研究。通过在匠人手腕上安装传感器,对手指和手腕等动作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利用摄像机拍摄作业过程等方式提取必要信息,匠人的手工制作实现数据化,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整理成影像资料和教材。该项研究有望为匠人技艺的传承留下希望的“火种”。

先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每一种技艺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凝萃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技艺的传承不仅让“术”继续造福后代,更令文化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人类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攀登高峰。突破未来技术奇点的灵感,很有可能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

从古老卷轴设计中汲取灵感,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制造出了世界首款可卷曲触屏平板电脑,把柔性设备技术推向了全新领域;受千变万化的折纸启发,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解决了软体动物不易安全捕捉的难题。当前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更是与基于海量数据之上的“深度学习”分不开。

韩国棋手李世石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围棋大战还没有从大众的记忆里褪去,但“深度思维”公司新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零”,在自学8小时后即可击败“阿尔法狗”。人工智能与传承几千年的围棋技巧结合,其轰动世界的效应引发深刻思考。

美国斯坦福大学2016年9月发布《人工智能100年》报告指出,未来15年,人工智能长足大发展将取决于能否促进人文关怀、增强社会理解并获得政府信任。在这些方面,向后看,关注人类传统文化精髓,人工智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庞大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功能,图像识别、语音交互、全息影像等一系列前沿技术,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甚至跨越因地域、语言、民族等限制而造成的理解与交流的鸿沟。

被大火付之一炬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有望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得到数字化复原;通过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历史迷们能实时收到定制推送的敦煌文化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内罗·克里斯蒂亚尼尼分析了1800年至1950年间的3500万篇英国地区新闻报道中的286亿词汇,发现了历史学家用传统方法无法找到的历史事件。

“向前看”的技术革新固然重要,“向后看”的人文情怀同样可贵。与历史和传统相碰撞、相融合,不仅能让人工智能闪耀人文的光泽,也能为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生活因技术的指数级增长而日新月异,在追逐流行与新潮似乎已成为人类的本能的趋势下,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存亡挑战。
B.日本总务省自2019财年启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保存传统手工艺的试点研究,该研究通过安装传感器、收集数据、提取信息、分析数据的方式,最后整理成影像资料和教材。
C.正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人类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攀登高峰。突破未来技术奇点的灵感,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
D.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内罗·克里斯蒂亚尼尼分析了1800年至1950年间的3500万篇英国地区新闻报道中的286亿词汇,发现了历史学家无法找到的历史事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提出人工智能与传统技艺的话题。后文核心观点先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相融合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照应了标题。
B.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制造出了世界首款可卷曲触屏平板电脑,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是“向前看”和“向后看"融合的有力例证。
C.全文有明确的紧扣中心的意识,文章善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说理充分,有利于深入阐述中心话题,增强文章说服力。
D.文章运用“深度思维”公司新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零”,在自学8小时后即可击败“阿尔法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工智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总务省的试点研究有望为匠人技艺的传承留下希望的“火种”,有可能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不被“快节奏”的时代浪潮淹没。
B.但凡技艺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凝萃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底色。
C.美国斯坦福大学2016年发布的《人工智能100年》报告指出,未来15年,能否促进人文关怀、增强社会理解并获得政府信任是人工智能获得长足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向前看”和“向后看”相辅相成,人工智能与历史传统融合碰撞,不仅能让人工智能闪耀人文的光泽,也能为传统经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

金庸

金庸,学名查良镛。后来写小说,把“镛”字拆开,笔名“金庸”。我国香港著名报人、武侠小说家。金庸出生在以海潮出名的浙江海宁,祖父是光绪时进士,父亲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受过西洋教育。先天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时代,从而也培养了他终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他头上戴有报业巨子、武侠小说大师、社会活动家等桂冠。鲜花和掌声把他送上了“金庸神话”的巅峰。在这诸多炫目光环的背后,他终其一生,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文人。他的小说、政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物。

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既有香港社会高度商业化、市民化、娱乐化、通俗文学的特征,又包含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地理背景、人情风俗,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化品位。金庸小说,卷舒历史风云,感慨苍茫人生,其背景大都是易代之际(如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此种关注国家兴亡的思路,既有基于他本人早年乱世经历的体验思考和政论家的人生感慨,又反映了世间的人生真实,充满人道关怀。他通过系列栩栩如生的侠义人物,洞察人性的幽微变化曲折,刻画人性的复杂丰富,揭示了中国传统儒家的精神价值和政治理想。不同的人看他的小说有着各不相同的视角,侠义、情爱、历史、政治等。但最终他们都能在千百个不同类型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中,读出中国文人追求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安身立命的人生哲理、浓厚强烈的家国情结、深入骨髓的人文情怀、启迪后人的历史智慧。这是他在浓郁商业化氛围中写作的武侠小说风行不衰的根本原因。

武侠小说不是金庸的全部。《明报》和他的社评,在他生命中无疑占据更重要地位。那是他一生的事业。仅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没读过查良镛的社评,看到的是一个不完整的金庸。在金庸的黄金岁月,他两手写文章。白天在渣甸山书房写小说,擒扬千古侠风;晚上在《明报》办公室写社评,褒贬现实政治。写武侠小说,最初只是出于商业动机,为了招徕读者,扩大报纸销路。后来报纸打开局面后,他就把兴趣集中到写社评上,评论国家大事,剖析世界风云。金庸的社评,秉承中国近代王绍、梁启超办报“文人论政”的传统,以他锐利的“新闻眼”,谈史论政,纵横捭阖,深具见地,独步文林,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气节和远见卓识,实现了“文章报国”的初衷,为海内外识者称颂,开启了以政论闻名的查良镛时代。

办了一辈子报纸,写了17年小说,年过花甲的金庸,又倾注极大的热情,参与全国政治,为香港推行“一国两制”构想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政治智慧。在此期间,金庸还利用他的特殊身份,为实现中华民族和平统一而忙碌奔走。他不仅是台湾的常客,而且三度成为中南海的座上客。1981年与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会见,1984年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会见,1993年与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见。其后发表之谈话记录,无不流露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生和民族命运之情操。

金庸是个色彩斑斓、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他身处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他生在商业时代,身处商业社会,作为一个世俗中人,他属于红尘,不属于天国,无法超越尘世的网罗,无所逸于对功利和金钱的追求,使自己成为商业社会成功的报人、作家和企业家。但从更深层面看,他又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从小在儒家经典熏陶下成长,从遗传密码和士族的生活方式中,摄取了大量关于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隐蔽信息。他身上有类似古代士大夫那样根深蒂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儒家尊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情怀。他一生博览,坐拥书城,学贯中西。他对中国传统的儒学、佛学甚至琴棋书画,都有相当精深的造诣,具有浓厚的文人情结。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综观金庸先生其人其文其行及其作品折射的精神世界,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庸生于文宦之家,他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时代,其终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与他先天优越的家庭环境紧密相关。
B.金庸小说的背景大都是易代之际,关注国家兴亡,反映世间的人生真实,充满人道关怀,所以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C.金庸在浓郁的商业化氛围中写作的武侠小说能够风行不衰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从他的小说中读出中国文人追求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安身立命的人生哲理、浓厚强烈的家国情结、深入骨髓的人文情怀、启迪后人的历史智慧。
D.要想了解一个全面的金庸,不光要读他的小说,更应该读他的社评。他写武侠小说,最初只是出于商业动机,而《明报》和社评则是他一生的事业。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个中国传统文人为中心展开对金庸人生的叙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重点叙述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
B.金庸的小说、政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物,所以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文人。
C.金庸晚年倾注极大的热情参与全国政治,多次成为中南海的座上客。为香港和澳门推行“一国两制”构想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政治智慧。
D.金庸纵横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既有其无法超越尘世的世俗的一面,更有中国传统士大夫具有的浓厚的文人情怀的一面。
3.文章说:“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金庸先生传统中国文人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9-05-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
②胡马:古代泛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为胡,胡马即产于该地区的马。大宛(yuān):西域国名,产良马著称。③批:割,削。竹批:马的双耳象斜削的竹筒一样竖立着。古人认为这是千里马的标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介绍了良马产地和外形。大宛名马,瘦骨棱棱,通过马的骨相,勾勒其神清骨峻的轮廓。
B.颈联承上写奔马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足以使人信赖。
C.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对马作概括,再以“万里可横行”,主要是对胡马的赞美,气势宏大。
D.此诗状物与抒情相结合,看似写马,实为表达对友人的无尽期望,并抒写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2.古人认为“少陵咏马,写生神妙”,试结合颔联具体赏析。
2019-05-0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贵州省遵义市2019届高三4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②祢:祢衡,东汉人,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中“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朋友的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
B.颔联主要写苏秦当年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苏秦的凄苦之状如在眼前。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
D.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 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表示了愤慨。
2.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